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血液流变学是力学和血液学渗透而形成的、以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医学中应用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在临床上有着广泛应用,如心脏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中风预告以及高血压、肺心病、血液系统疾病。但其检测过程涉及多种因素,不仅受血液内在因素影响,还与采血方式、血样运输、储存等非致病因素有关,故它的质量控制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介绍我在血液流变学检测工作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质量控制 探讨
1 标本的采集
对于病人,嘱其抽血前一天晚上素食,忌烟酒,女性病人宜在两次月经之间抽血。检测血流变学诸指标用血为空腹血液,以早晨6至8点采血最为适宜.过晚则由于机体的代谢消耗水份,使血细胞压积及全血粘度增高.反之则血液稀释,各项指标降低,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采用7号以上针头,压脉带压迫时间应尽量缩短,针头刺入血管后尽快松压脉带,采血过程不宜过快,以免针头产生大的应力,从而破坏红细胞流变特性。选用肝素为抗凝剂,血液采入试管后,将试管轻轻颠倒,使其与抗凝剂充分混匀,但要注意不能剧烈摇晃,以防溶血,溶血标本不能测定。如果当时不能立即测定,样本密封保存室温不能超过4h,不宜放入冰箱,否则将影响血液的生理状态及流变性。
2 人员要求
由于血流变检测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对实验操作人员有严格的要求。人员必须经过正规检 验专业学习,上岗前经过岗位培训,了解所用仪器的构造、使用原理、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 掌握仪器的保养、简单维修、故障排除以及校准方法,测试后根据各项参数的关系,能准确发 出报告。而且需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3 仪器要求
应先开机预热,测试温度应为37℃,仪器本身的温度应控制在37~C±0.5℃范围内[1],尽量选择量程宽的仪器,如切变率1—200s;一般认为OV值在3%以下,精密度好,若在5%以上,则此仪器不宜在临床应用。
4 仪器质控
每周至少做质控一次,使用与仪器配套的质控液作全血粘度的室内质控。在实验条件下,测定其高中低切变率下的粘度值,当其测定值在给出的均值±3%以内,表明粘度测定合格,可以进行病人标本的测定。而血浆粘度的质控,则以37℃的蒸馏水为质控物,在2005年以前,由于未生产出专门的血流变质控物,国家也未出台血流变国家行业标准,全国大多数实验室采用标准油校准粘度仪来代替室内质控,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只能说明仪器当时的优劣,不能完全代表仪器日常工作状态的好坏,更不能反映出由于标本采集、抗凝、保存、加样的因素造成的误差。它是溯源于工业上的做法,现已淘汰。部分实验室采用聚乙二醇6000作为质控物进行全血粘度的室内质控[2]。而血流变质控液具有稳定性、均匀性、准确性;且是水溶性试剂,易于存放、维护及清洗,对温度不敏感。它还解决了各种血液粘度仪对非牛顿流体检测数据的可比性问题,是卫生部规定的质控方法。每个月至少定标一次。
5 检测要求
血液标本应按照仪器厂家作业指导书上的要求,在要求的离心力和时间下进行离心;实验人员打开仪器开关后,预热10~15min,使仪器温度上升至37℃,室内温度应严格控制在23~25℃之间,方可开始测试,仪器本身的温度应控制在37~C±0.1℃范围内,波动范围在0.5℃以上的控制器不宜使用,若在冬天血样不能立即进行测定,则应将其放入37℃水浴箱内保存,以免温度过低导致其测定的粘度值偏高;在检测的同时,要密切观察仪器的工作情况,尤其要观察标本是否有微凝块存在,从而影响结果或者是阻塞管道。
6 檢测结果
血液流变学结果与临床诊断之间有相关性,分析后应做好跟踪回访.作为操作人员,绝不只是限于正确操作仪器,还应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熟知血流变的阳性意义所在,要了解哪些病变首先表现为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或者说血流变明显异常,可能是哪些疾病的萌芽状态,比如,临床常见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脑疾病的血液流变学往往会发生改变,虽然特异性较小,但在协助分析病情,配合治疗,预防疾病及预后估计等方面仍然有特殊意义。有报道,高胆固醇和高血脂与血流变异常成正相关,恶性肿瘤的患者血液粘度大多升高,所以若发现结果与临床不符或矛盾,应及时复查。对于明显异常的结果必须与临床医生及时联系,给出合理化建议,对引起异常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避免以后类似问题发生,总之应与临床加强沟通,通过临床的反馈促进检验工作者更好地提高检测质量,并根据临床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测技术,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7 仪器维护与保养
为保证仪器精密度,每日均作日常维护,内容包括关机前,先清洗三次,均用去离子水(禁用自来水,用其使用后产生水垢,冲洗时易堵塞管道,影响仪器正常使用)再洗液灌注一次;登记仪器使用记录;观察吸样针有无堵塞,测试的锥板内有无凝块及杂质,自动清洗装置管有无老化、断裂等。定期保养由厂家的工程师来维护,粘度计测量的准确度及重复值至少每季度复检一次。
8 参考值
由于地区差异、生物个体差异及仪器差异等原因,各实验室都应设立自已的参考值,参考值按性别,年龄等合理分组。
参考文献:
[1]佟海侠,陆春伟.温度和标本存放时间对血粘度检测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1):141.
[2]张宁,崔娴维,王俭秋,等.血液粘度室内质控物研究与应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1):41-42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质量控制 探讨
1 标本的采集
对于病人,嘱其抽血前一天晚上素食,忌烟酒,女性病人宜在两次月经之间抽血。检测血流变学诸指标用血为空腹血液,以早晨6至8点采血最为适宜.过晚则由于机体的代谢消耗水份,使血细胞压积及全血粘度增高.反之则血液稀释,各项指标降低,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采用7号以上针头,压脉带压迫时间应尽量缩短,针头刺入血管后尽快松压脉带,采血过程不宜过快,以免针头产生大的应力,从而破坏红细胞流变特性。选用肝素为抗凝剂,血液采入试管后,将试管轻轻颠倒,使其与抗凝剂充分混匀,但要注意不能剧烈摇晃,以防溶血,溶血标本不能测定。如果当时不能立即测定,样本密封保存室温不能超过4h,不宜放入冰箱,否则将影响血液的生理状态及流变性。
2 人员要求
由于血流变检测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对实验操作人员有严格的要求。人员必须经过正规检 验专业学习,上岗前经过岗位培训,了解所用仪器的构造、使用原理、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 掌握仪器的保养、简单维修、故障排除以及校准方法,测试后根据各项参数的关系,能准确发 出报告。而且需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3 仪器要求
应先开机预热,测试温度应为37℃,仪器本身的温度应控制在37~C±0.5℃范围内[1],尽量选择量程宽的仪器,如切变率1—200s;一般认为OV值在3%以下,精密度好,若在5%以上,则此仪器不宜在临床应用。
4 仪器质控
每周至少做质控一次,使用与仪器配套的质控液作全血粘度的室内质控。在实验条件下,测定其高中低切变率下的粘度值,当其测定值在给出的均值±3%以内,表明粘度测定合格,可以进行病人标本的测定。而血浆粘度的质控,则以37℃的蒸馏水为质控物,在2005年以前,由于未生产出专门的血流变质控物,国家也未出台血流变国家行业标准,全国大多数实验室采用标准油校准粘度仪来代替室内质控,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它只能说明仪器当时的优劣,不能完全代表仪器日常工作状态的好坏,更不能反映出由于标本采集、抗凝、保存、加样的因素造成的误差。它是溯源于工业上的做法,现已淘汰。部分实验室采用聚乙二醇6000作为质控物进行全血粘度的室内质控[2]。而血流变质控液具有稳定性、均匀性、准确性;且是水溶性试剂,易于存放、维护及清洗,对温度不敏感。它还解决了各种血液粘度仪对非牛顿流体检测数据的可比性问题,是卫生部规定的质控方法。每个月至少定标一次。
5 检测要求
血液标本应按照仪器厂家作业指导书上的要求,在要求的离心力和时间下进行离心;实验人员打开仪器开关后,预热10~15min,使仪器温度上升至37℃,室内温度应严格控制在23~25℃之间,方可开始测试,仪器本身的温度应控制在37~C±0.1℃范围内,波动范围在0.5℃以上的控制器不宜使用,若在冬天血样不能立即进行测定,则应将其放入37℃水浴箱内保存,以免温度过低导致其测定的粘度值偏高;在检测的同时,要密切观察仪器的工作情况,尤其要观察标本是否有微凝块存在,从而影响结果或者是阻塞管道。
6 檢测结果
血液流变学结果与临床诊断之间有相关性,分析后应做好跟踪回访.作为操作人员,绝不只是限于正确操作仪器,还应注意专业知识的学习,熟知血流变的阳性意义所在,要了解哪些病变首先表现为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或者说血流变明显异常,可能是哪些疾病的萌芽状态,比如,临床常见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脑疾病的血液流变学往往会发生改变,虽然特异性较小,但在协助分析病情,配合治疗,预防疾病及预后估计等方面仍然有特殊意义。有报道,高胆固醇和高血脂与血流变异常成正相关,恶性肿瘤的患者血液粘度大多升高,所以若发现结果与临床不符或矛盾,应及时复查。对于明显异常的结果必须与临床医生及时联系,给出合理化建议,对引起异常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避免以后类似问题发生,总之应与临床加强沟通,通过临床的反馈促进检验工作者更好地提高检测质量,并根据临床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检测技术,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7 仪器维护与保养
为保证仪器精密度,每日均作日常维护,内容包括关机前,先清洗三次,均用去离子水(禁用自来水,用其使用后产生水垢,冲洗时易堵塞管道,影响仪器正常使用)再洗液灌注一次;登记仪器使用记录;观察吸样针有无堵塞,测试的锥板内有无凝块及杂质,自动清洗装置管有无老化、断裂等。定期保养由厂家的工程师来维护,粘度计测量的准确度及重复值至少每季度复检一次。
8 参考值
由于地区差异、生物个体差异及仪器差异等原因,各实验室都应设立自已的参考值,参考值按性别,年龄等合理分组。
参考文献:
[1]佟海侠,陆春伟.温度和标本存放时间对血粘度检测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1):141.
[2]张宁,崔娴维,王俭秋,等.血液粘度室内质控物研究与应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7,20(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