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起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和谐全面发展,让课堂教学有效、优质。
一、教师要善于充当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布鲁纳认为"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有效互动的舞台。这样的课堂,相比教师按照教参或教案展示自己行为的传统课堂而言,充满了变数。它需要地理教师充分展现自身高超的教育智慧,时刻关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因学生而动,因情境而变,让课堂呈现出真正的活力。如:以青藏铁路的铺设为案例,引导学生探究交通运输中线的选取;以2007年强热带风暴"锡德"袭击孟加拉国为案例,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这些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挖屈教材中新颖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地理学科要抓住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挖掘展示教材中穿插的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彩图、幽默漫画、谜语故事等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高中地理上册第12-13页的各种热量带图、第86面"苦难的母亲"图、第88面"城市环境问题"图等及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寒来暑易、昼夜交替、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进行设问质疑。再比如画中国地图时,必须画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黄河入海口),长江入海口,杭州湾,珠江口,雷州半岛,台湾岛,海南岛等,我以前看有的老师上课不拿地图,也不画版图,画图了也太简单过分了,那样会让学生有错觉,记不住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点。比如讲中国的主要铁路,不画出珠江口,就定不了广州的位置。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变革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生成。
新课程的预设有目的性、引导性、弹性,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学生的现有水平是生成的起点,生成的动力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生成性,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新课程强调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教学情景的设置要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它既直观而又给人深刻的感悟,同学们通过情景探究很容易就能得出基本的理论观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教学活动,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习结果 。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合理地确定探究目标,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努力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去发现,建构知识。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是当今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如学习东南亚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读图,让后分组创建旅行团,每个小组选出不同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写出导游词(有关该地区的位置、气候、地形、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以及由代表的性),然后选出代表当小导游,介绍该地区的自然或人文情况。
五、优化教学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绝对的,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制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首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与之相符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并在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另外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深入学习,让他们有一种吃得"饱"的感觉。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必须的知识;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选用恰当的地理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选用恰当的地理模式引导学生仿效,不仅可使学生迅速地掌握自学地理的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和学科特点;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痕迹的生长,使知识较快地转化为技能。例如:学习河流的内容时,列出水系特征的知识模式:①源地、流向、注入湖海;②水系组成及形状;③流域范围;④流程及落差等;然后引导学生完成。又如:学习气候的内容时,列出反映气候情况的资料:①气温的高低及其分布,从气温分析定出所属的"带"(寒、温、热);②年降水量、降水的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从降水分析定出所属的"性"(干、湿与海、陆);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气温和降水情况定出气候类型。利用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纲目清楚,一目了然。不仅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效率。
七、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如何找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平衡点,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极有可能导致我们的课堂无序和混乱,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又有可能走课堂教学的老路;二是如何协调好关注学生整体与关注学生个体的矛盾;三是培养学生兴趣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味地赶教学进度,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下去其结果可想而之,而一味地去刻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极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四是寻求课堂教学容量与学生接受量的关系,每堂课的教学容量是否恰当,要在课后询问学生,分析原因,下一节课适当调整,既要让学生"吃得好",又要让学生"吃得饱";五是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手段之间的关系,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会使课堂信息容量增加、利于突破重难点,但也有很多不足,如信息容量易过多不能突出重点,展示时间较短,不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等,而传统手段仍有其优势:如学生对教师语言表达、课堂板书板图板绘可能印象更加深刻,所以要注意现代教育媒体和传统手段两者之间的配合,取长补短。
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课堂,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处理好以上几个关系,教学效率一定能得以提高。
一、教师要善于充当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布鲁纳认为"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有效互动的舞台。这样的课堂,相比教师按照教参或教案展示自己行为的传统课堂而言,充满了变数。它需要地理教师充分展现自身高超的教育智慧,时刻关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因学生而动,因情境而变,让课堂呈现出真正的活力。如:以青藏铁路的铺设为案例,引导学生探究交通运输中线的选取;以2007年强热带风暴"锡德"袭击孟加拉国为案例,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这些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挖屈教材中新颖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地理学科要抓住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挖掘展示教材中穿插的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彩图、幽默漫画、谜语故事等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高中地理上册第12-13页的各种热量带图、第86面"苦难的母亲"图、第88面"城市环境问题"图等及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寒来暑易、昼夜交替、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进行设问质疑。再比如画中国地图时,必须画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黄河入海口),长江入海口,杭州湾,珠江口,雷州半岛,台湾岛,海南岛等,我以前看有的老师上课不拿地图,也不画版图,画图了也太简单过分了,那样会让学生有错觉,记不住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点。比如讲中国的主要铁路,不画出珠江口,就定不了广州的位置。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变革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生成。
新课程的预设有目的性、引导性、弹性,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学生的现有水平是生成的起点,生成的动力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生成性,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撑。新课程强调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教学情景的设置要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它既直观而又给人深刻的感悟,同学们通过情景探究很容易就能得出基本的理论观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教学活动,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习结果 。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科学合理地确定探究目标,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努力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去发现,建构知识。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是当今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如学习东南亚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读图,让后分组创建旅行团,每个小组选出不同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写出导游词(有关该地区的位置、气候、地形、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以及由代表的性),然后选出代表当小导游,介绍该地区的自然或人文情况。
五、优化教学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绝对的,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制定多层次的教学内容。首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与之相符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并在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另外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给予关心和帮助,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深入学习,让他们有一种吃得"饱"的感觉。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必须的知识;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选用恰当的地理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选用恰当的地理模式引导学生仿效,不仅可使学生迅速地掌握自学地理的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和学科特点;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痕迹的生长,使知识较快地转化为技能。例如:学习河流的内容时,列出水系特征的知识模式:①源地、流向、注入湖海;②水系组成及形状;③流域范围;④流程及落差等;然后引导学生完成。又如:学习气候的内容时,列出反映气候情况的资料:①气温的高低及其分布,从气温分析定出所属的"带"(寒、温、热);②年降水量、降水的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从降水分析定出所属的"性"(干、湿与海、陆);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气温和降水情况定出气候类型。利用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纲目清楚,一目了然。不仅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效率。
七、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如何找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平衡点,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极有可能导致我们的课堂无序和混乱,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又有可能走课堂教学的老路;二是如何协调好关注学生整体与关注学生个体的矛盾;三是培养学生兴趣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味地赶教学进度,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下去其结果可想而之,而一味地去刻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极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四是寻求课堂教学容量与学生接受量的关系,每堂课的教学容量是否恰当,要在课后询问学生,分析原因,下一节课适当调整,既要让学生"吃得好",又要让学生"吃得饱";五是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手段之间的关系,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会使课堂信息容量增加、利于突破重难点,但也有很多不足,如信息容量易过多不能突出重点,展示时间较短,不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等,而传统手段仍有其优势:如学生对教师语言表达、课堂板书板图板绘可能印象更加深刻,所以要注意现代教育媒体和传统手段两者之间的配合,取长补短。
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关注每一位学生,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课堂,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处理好以上几个关系,教学效率一定能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