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样一个被基金普遍认同的持续牛市中,大比例分红意味着什么?与这些基金形成对照的是,一直业绩良好的上投摩根、汇添富等基金公司则坚持高仓位、不分或少分红,到底哪种基金更具投资价值,大比例分红的基金是否值得购买呢?
随着大盘步步为营不断刷新历史高点,10多只老基金净值超过2元所树立的赚钱效应,使大批股民、储户争先恐后转为“基民”,新基金发行热火朝天,百亿基金争相面世,老基金也变着花样将净值降到1元附近搞持续营销,其中的大比例分红就是最近出现的一大热点。
基金分红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往基金对分红总是十分吝啬。据统计,2006年6月以前,基金的平均分红金额是每10份单次分红0.76元,然而进入11月后,基金公司突然变得异常大方起来,从每10份分红4元到7元,再到8元,一个月来,开放式基金单次分红可谓节节升高,而日前发布分红公告的华安基金公司宣布,华安宝利配置基金每10份基金拟分红9.3元,创下2006年开放式基金分红的新高。
2006年11月以来,共有广发稳健、易方达平稳、南方高增长、嘉实稳健、华夏回报等约40只开放式基金实施了大比例分红,累计分红资金近100亿元。这样频繁、大比例的分红在开放式基金运作史上还是头一遭。
这让不少投资者困惑了:在这样一个被基金普遍认同的持续牛市中,大比例分红意味着什么?与这些基金形成对照的是,一直业绩良好的上投摩根、汇添富等基金公司则坚持高仓位、不分或少分红,到底哪种基金更具投资价值,大比例分红的基金是否值得购买呢?
净值“归一”
如此多的基金公司蜂拥而上,争相进行大比例分红的目的,就是要让基金净值“归一”。因为基金分红跟股票分红不同,基金分红后,净值会相应降低,如净值1.98元的基金每份派发红利0.98元后,基金净值并不会保持原来的1.98元,而是降到1元,因此基金分红并不能增加持有者的收益。基金公司通过分红把原来接近2元的净值重新回到1元附近,对于投资者而言,感觉上似乎成本和手续费用低于老基金,类似于申购新发行的基金。
2006年以来,随着股市越来越火,基金投资者纷纷认购收益率更高的偏股型新基金。但不少获一定收益的基民在市场出现调整的时候,又匆忙选择获利赎回,而当市场走好的时候却又不敢追高,一般多选择认购单位净值更低的新基金。净值“归一”的基金都有较好的表现,给投资者很好的投资预期,看上去将成本降低了,因此大受追捧。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1万元申购5000份净值2元的基金或等其“归一”后认购1万份,如果净值均增长50%,二者收益是一样的。所以,判断一份基金的好坏,要看其过去的业绩,如净值的增长幅度、管理公司的水平等,只要运作得好,基金净值高的老基金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
大盘好,投资者疯狂买基金,一旦大盘走弱会出现什么状况呢?据业内人士预计,大盘涨到2245点后,可能会出现100-200点震荡。到时不排除可能会出现与现在火爆入市相反的情况。投资者蜂拥离市、匆忙赎回或匆忙认购等盲目行为,都是基金投资的致命伤。
对于广大不具备专业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而言,基金投资必须有在合理时机介入并长期持有的意识,除了表现抢眼的基金,那些虽然现在跑得不快但在熊市中也能保证稳定收益的基金,同样值得关注。
如建行等代销的博时2号、华安宏利等,在2006年9月建仓后,目前累计净值在1.23、1.28元左右,虽不是特别强劲,但由于这些基金持仓比例与极限留有一定缓冲空间,突出风险控制,从历史业绩看,一旦大盘发生震荡,仍能保证良好收益。
持续营销的手段
据了解,在一般情况下,基金分红有两种方式:一、持续分红。通过日常陆续小比例分红以满足部分投资者“落袋为安”的心理,比如,银华、融通、中海等基金就是持续分红能力高超的机构投资者。二、大比例分红。这种方式把基金已经很高的价格通过大比例分红降低下来,一般是降低至基金面值1元附近。由于绩优老基金价格较高,让多数投资人“望而却步”,而大比例分红方式能够消除这种心理障碍。
基金公司之所以对分红如此热衷,说白了还是为了扩大基金规模,增加公司收入。基金的大分红几乎是把所有盈利全部分完,以至让净值基本与面值接轨。而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投资者在认购、申购、赎回基金时交给公司的各项费用,如果净值持续升高,受“恐高”心理困惑的大多数投资者将放弃申购高面值的基金,基金公司的收入自然难以保障。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净值高的基金,为了保持基金规模,并争取还能够扩大,提出大额分红的计划。因为这样净值因为分红下降了,于是既能够抑制赎回,还能够吸引新资金申购。
并非看空后市
对于大比例分红的初衷,也有基金公司辩解并非是出于“持续营销”这一单纯目的,而是基金经理看空后市,需要兑现收益,落袋为安。一位基金公司销售总监就表示,最近,投资者热情过于高涨,有些基金公司已通过限制申购等手段在暗暗控制基金规模,防止出现业绩下滑。在这个意义上,起初基金大比例分红的营销诉求,已经变化成基金经理改变市场看法、积极备战2007年的前奏。
为了满足大额分红的要求,高净值基金不得不大量卖出盈利丰厚的股票。如果是认为这些股票估值已经很高,行情到头了,那倒也算是一举两得。问题在于这些基金仍然看好后市,而且也看好这些重仓股。如宣布大比例分红的景顺长城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李学文曾强调,对于持续营销的3只偏股型基金流入的净资产将随时视市场情况建仓。并在持续营销结束后,二周内加仓至70%以上,使净值的表现不致于落后。也就是景顺对后市仍然看多,而不是看空。为了“使净值的表现不致于落后”,要在新申购资金到达后“二周内加仓至70%以上”。这样,因为要分红而大量沽出,等到放开申购筹集资金后再买回来,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只是徒然增加交易成本,同时也给市场带来不必要的震荡。最近就有媒体披露,一些基金重仓股的大幅调整乃至股市的大幅震荡,就是和基金要大额分红有关。
如2006年11月15日,景顺动力平衡基金宣布向基金份额持有人按每10份基金份额派发现金红利6元,而实际分红是6.8元。2006年11月10日,景顺动力成长的净值是1.6669元,为保证10份分6元的分红承诺,基金公司必须有占公司总资产36%的资金,也就是1.2亿元的现金可以用来分红。(1.6669元的净值,1份分红0.6元,分红比例为0.6/1.6669=36%。这36%价值1.2亿元。)也就是说,在这一天,景顺动力平衡的仓位只有64%。
从2006年11月10日到20日,景顺动力平衡的增长率是3.74%, 而这是靠64%的仓位来拉动的。假设该基金保持95%的最大仓位,净值就能增长3.74/0.64×95%=5.548%。而为了这次分红,持有者的损失至少在5.548%-3.74%=1.808%。如果大盘持续涨,原来的持有人的利益会继续摊薄。申购的人越多,原持有人损失越大。如果大盘下跌,新申购的人就要平摊以前股票下跌的损失。
分红不是惟一途径
对于投资者的质疑,有基金公司回应说,不少投资者“落袋为安”的心态很强烈,往往会先赎回高净值基金。基金公司分红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否则基金可能会被巨量赎回。然而,上投摩根、汇添富、富国等基金公司情况表明,这些基金公司旗下的“2元基金”依然有着大量的净申购。这充分体现高比例分红并不是持续营销的惟一途径,在市场狂热的时候,基金管理人一味迎合投资者的初衷仍值得商榷。
同在1元钱起跑线上的老基金与新基金,惟一的不同便是是否持有股票仓位,投资理论也因此变得简单:在持续的牛市行情中,新基金需要从零开始建仓,而老基金却可以从容地持股待涨。
大成精选增值基金的基金经理曹雄飞认为,在持续走高的市场中,高净值的老基金比新基金更具优势。净值高的基金一般反映了该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后市看涨的情况下,由于老基金有现成的资产配置,能够直接获得上涨收益,而且老基金在前面的运行中,已经可见运行风格和收益情况,风险相对较低。而新基金则必须在持续走高的市场环境下缓慢建仓,逐渐热身,不仅建仓成本高,而且容易错过突如其来的市场机会。
在牛市过程中,每次大的调整,特别是急速的调整,往往调整的时间不会太长。由于急跌,有的股票“跌出了空间”,过不了多久就会有资金进去,因此急跌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短期调整反而是建仓的好时机。
总体来说,在持续的牛市行情中,选择累计净值较高的老基金是比较稳妥的选择,而若大盘面临阶段性调整,则不妨选择在调整阶段建仓的新基金。
分红的基金未必是好基金
对于准备购买基金的投资者而言,是否应当将基金分红当作选择基金的重要标准呢?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得出答案,无论是对于准备选择操作稳健基金获得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投资者,还是准备选择操作风格激进,追求短期资产增值收益的投资者,基金是否分红根本就无足轻重。对于前者,短期的市场波动不应影响自身投资决策,基金分红对自身利益影响微乎其微;对于后者,更优的选择是在基金净值出现较高涨幅时赎回而不是要求分红。
不仅如此,具有频繁分红纪录而基金契约对基金不定期分红又没有相应规定的基金,反而是投资者回避的对象,因为这一迹象极有可能是该基金面临较大潜在赎回压力的表现,而且频繁的不定期分红会对基金运作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基金法》中强制满足条件的基金定期分红的相关规定,已经有力地保障了投资者获得基金分红的权益,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不应把基金是否分红作为主要考虑因素。
不论是高净值基金还是低净值基金,能否给投资者取得好的收益是关键。1元净值的基金,管理不好,净值同样可能表现不理想;2元钱净值的基金,持仓股走强,或者换仓理想,净值上涨到3元,甚至更高也有可能。
随着大盘步步为营不断刷新历史高点,10多只老基金净值超过2元所树立的赚钱效应,使大批股民、储户争先恐后转为“基民”,新基金发行热火朝天,百亿基金争相面世,老基金也变着花样将净值降到1元附近搞持续营销,其中的大比例分红就是最近出现的一大热点。
基金分红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往基金对分红总是十分吝啬。据统计,2006年6月以前,基金的平均分红金额是每10份单次分红0.76元,然而进入11月后,基金公司突然变得异常大方起来,从每10份分红4元到7元,再到8元,一个月来,开放式基金单次分红可谓节节升高,而日前发布分红公告的华安基金公司宣布,华安宝利配置基金每10份基金拟分红9.3元,创下2006年开放式基金分红的新高。
2006年11月以来,共有广发稳健、易方达平稳、南方高增长、嘉实稳健、华夏回报等约40只开放式基金实施了大比例分红,累计分红资金近100亿元。这样频繁、大比例的分红在开放式基金运作史上还是头一遭。
这让不少投资者困惑了:在这样一个被基金普遍认同的持续牛市中,大比例分红意味着什么?与这些基金形成对照的是,一直业绩良好的上投摩根、汇添富等基金公司则坚持高仓位、不分或少分红,到底哪种基金更具投资价值,大比例分红的基金是否值得购买呢?
净值“归一”
如此多的基金公司蜂拥而上,争相进行大比例分红的目的,就是要让基金净值“归一”。因为基金分红跟股票分红不同,基金分红后,净值会相应降低,如净值1.98元的基金每份派发红利0.98元后,基金净值并不会保持原来的1.98元,而是降到1元,因此基金分红并不能增加持有者的收益。基金公司通过分红把原来接近2元的净值重新回到1元附近,对于投资者而言,感觉上似乎成本和手续费用低于老基金,类似于申购新发行的基金。
2006年以来,随着股市越来越火,基金投资者纷纷认购收益率更高的偏股型新基金。但不少获一定收益的基民在市场出现调整的时候,又匆忙选择获利赎回,而当市场走好的时候却又不敢追高,一般多选择认购单位净值更低的新基金。净值“归一”的基金都有较好的表现,给投资者很好的投资预期,看上去将成本降低了,因此大受追捧。
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1万元申购5000份净值2元的基金或等其“归一”后认购1万份,如果净值均增长50%,二者收益是一样的。所以,判断一份基金的好坏,要看其过去的业绩,如净值的增长幅度、管理公司的水平等,只要运作得好,基金净值高的老基金还有继续增长的空间。
大盘好,投资者疯狂买基金,一旦大盘走弱会出现什么状况呢?据业内人士预计,大盘涨到2245点后,可能会出现100-200点震荡。到时不排除可能会出现与现在火爆入市相反的情况。投资者蜂拥离市、匆忙赎回或匆忙认购等盲目行为,都是基金投资的致命伤。
对于广大不具备专业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而言,基金投资必须有在合理时机介入并长期持有的意识,除了表现抢眼的基金,那些虽然现在跑得不快但在熊市中也能保证稳定收益的基金,同样值得关注。
如建行等代销的博时2号、华安宏利等,在2006年9月建仓后,目前累计净值在1.23、1.28元左右,虽不是特别强劲,但由于这些基金持仓比例与极限留有一定缓冲空间,突出风险控制,从历史业绩看,一旦大盘发生震荡,仍能保证良好收益。
持续营销的手段
据了解,在一般情况下,基金分红有两种方式:一、持续分红。通过日常陆续小比例分红以满足部分投资者“落袋为安”的心理,比如,银华、融通、中海等基金就是持续分红能力高超的机构投资者。二、大比例分红。这种方式把基金已经很高的价格通过大比例分红降低下来,一般是降低至基金面值1元附近。由于绩优老基金价格较高,让多数投资人“望而却步”,而大比例分红方式能够消除这种心理障碍。
基金公司之所以对分红如此热衷,说白了还是为了扩大基金规模,增加公司收入。基金的大分红几乎是把所有盈利全部分完,以至让净值基本与面值接轨。而基金公司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投资者在认购、申购、赎回基金时交给公司的各项费用,如果净值持续升高,受“恐高”心理困惑的大多数投资者将放弃申购高面值的基金,基金公司的收入自然难以保障。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净值高的基金,为了保持基金规模,并争取还能够扩大,提出大额分红的计划。因为这样净值因为分红下降了,于是既能够抑制赎回,还能够吸引新资金申购。
并非看空后市
对于大比例分红的初衷,也有基金公司辩解并非是出于“持续营销”这一单纯目的,而是基金经理看空后市,需要兑现收益,落袋为安。一位基金公司销售总监就表示,最近,投资者热情过于高涨,有些基金公司已通过限制申购等手段在暗暗控制基金规模,防止出现业绩下滑。在这个意义上,起初基金大比例分红的营销诉求,已经变化成基金经理改变市场看法、积极备战2007年的前奏。
为了满足大额分红的要求,高净值基金不得不大量卖出盈利丰厚的股票。如果是认为这些股票估值已经很高,行情到头了,那倒也算是一举两得。问题在于这些基金仍然看好后市,而且也看好这些重仓股。如宣布大比例分红的景顺长城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李学文曾强调,对于持续营销的3只偏股型基金流入的净资产将随时视市场情况建仓。并在持续营销结束后,二周内加仓至70%以上,使净值的表现不致于落后。也就是景顺对后市仍然看多,而不是看空。为了“使净值的表现不致于落后”,要在新申购资金到达后“二周内加仓至70%以上”。这样,因为要分红而大量沽出,等到放开申购筹集资金后再买回来,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只是徒然增加交易成本,同时也给市场带来不必要的震荡。最近就有媒体披露,一些基金重仓股的大幅调整乃至股市的大幅震荡,就是和基金要大额分红有关。
如2006年11月15日,景顺动力平衡基金宣布向基金份额持有人按每10份基金份额派发现金红利6元,而实际分红是6.8元。2006年11月10日,景顺动力成长的净值是1.6669元,为保证10份分6元的分红承诺,基金公司必须有占公司总资产36%的资金,也就是1.2亿元的现金可以用来分红。(1.6669元的净值,1份分红0.6元,分红比例为0.6/1.6669=36%。这36%价值1.2亿元。)也就是说,在这一天,景顺动力平衡的仓位只有64%。
从2006年11月10日到20日,景顺动力平衡的增长率是3.74%, 而这是靠64%的仓位来拉动的。假设该基金保持95%的最大仓位,净值就能增长3.74/0.64×95%=5.548%。而为了这次分红,持有者的损失至少在5.548%-3.74%=1.808%。如果大盘持续涨,原来的持有人的利益会继续摊薄。申购的人越多,原持有人损失越大。如果大盘下跌,新申购的人就要平摊以前股票下跌的损失。
分红不是惟一途径
对于投资者的质疑,有基金公司回应说,不少投资者“落袋为安”的心态很强烈,往往会先赎回高净值基金。基金公司分红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否则基金可能会被巨量赎回。然而,上投摩根、汇添富、富国等基金公司情况表明,这些基金公司旗下的“2元基金”依然有着大量的净申购。这充分体现高比例分红并不是持续营销的惟一途径,在市场狂热的时候,基金管理人一味迎合投资者的初衷仍值得商榷。
同在1元钱起跑线上的老基金与新基金,惟一的不同便是是否持有股票仓位,投资理论也因此变得简单:在持续的牛市行情中,新基金需要从零开始建仓,而老基金却可以从容地持股待涨。
大成精选增值基金的基金经理曹雄飞认为,在持续走高的市场中,高净值的老基金比新基金更具优势。净值高的基金一般反映了该基金投资管理人的投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后市看涨的情况下,由于老基金有现成的资产配置,能够直接获得上涨收益,而且老基金在前面的运行中,已经可见运行风格和收益情况,风险相对较低。而新基金则必须在持续走高的市场环境下缓慢建仓,逐渐热身,不仅建仓成本高,而且容易错过突如其来的市场机会。
在牛市过程中,每次大的调整,特别是急速的调整,往往调整的时间不会太长。由于急跌,有的股票“跌出了空间”,过不了多久就会有资金进去,因此急跌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短期调整反而是建仓的好时机。
总体来说,在持续的牛市行情中,选择累计净值较高的老基金是比较稳妥的选择,而若大盘面临阶段性调整,则不妨选择在调整阶段建仓的新基金。
分红的基金未必是好基金
对于准备购买基金的投资者而言,是否应当将基金分红当作选择基金的重要标准呢?从前面的分析中不难得出答案,无论是对于准备选择操作稳健基金获得资产长期保值增值的投资者,还是准备选择操作风格激进,追求短期资产增值收益的投资者,基金是否分红根本就无足轻重。对于前者,短期的市场波动不应影响自身投资决策,基金分红对自身利益影响微乎其微;对于后者,更优的选择是在基金净值出现较高涨幅时赎回而不是要求分红。
不仅如此,具有频繁分红纪录而基金契约对基金不定期分红又没有相应规定的基金,反而是投资者回避的对象,因为这一迹象极有可能是该基金面临较大潜在赎回压力的表现,而且频繁的不定期分红会对基金运作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基金法》中强制满足条件的基金定期分红的相关规定,已经有力地保障了投资者获得基金分红的权益,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不应把基金是否分红作为主要考虑因素。
不论是高净值基金还是低净值基金,能否给投资者取得好的收益是关键。1元净值的基金,管理不好,净值同样可能表现不理想;2元钱净值的基金,持仓股走强,或者换仓理想,净值上涨到3元,甚至更高也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