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源,位于焦作之西,南隔黄河与洛阳相望。西北毗邻山西,历史上一直归属于焦作,后在小浪底工程建设过程中独立设市,成为省辖市。济源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初到济源,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和几位朋友暑假骑自行车到豫西考察,途经小浪底。到济源境内时,已是晚上十点左右,周围山峦叠嶂,影影绰绰。我们本约好了要到小浪底工程筹备处,只是因为迷路而在山里多转了几个小时,后来在一位济源老乡的指引下,才找到了通往小浪底的那条山路。十余公里的路途,推着自行车,唱着歌喊着诗,仰天长啸,背着背包月夜前行,终于在凌晨的时候赶到了小浪底。筹备处的同志都等得心急,看到我们平安到来才高兴地松了一口气。
我的同学黑马,是位“大诗人”,我们喊的是《愚公移山》,他月夜对着济源的大山狂喊的是一首赞美济源夜色的朦胧诗,考察回来整理一下发表在《河南日报》上。后来每次到小浪底都想找找先前夜晚行走的那条道路。时过境迁,就在原来合影的黄河滩地上,已经耸立起雄伟的小浪底大坝。崎岖的小路绝大部分都已淹没在水底。
对济源人的认识,也就是在那次骑车考察的途中开始的。感觉当地山水之美,乡亲们待人都是那么热情。最有特色的是济源的民居,青砖青瓦,两层小楼,背对着大山,偶尔在树丛中露出的屋顶,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优雅而富有生活气息。
济源多山,最有名的是王屋山,王屋山在汉魏时期就被列为十大洞天之首、道教名山。王屋山下九里沟是唐代茶仙卢仝烹茶之地。烹茶,是唐代喝茶的主要方式,所谓烹,就是用水煮。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快乐心情,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济源人卢仝对于茶的贡献还不仅仅在于茶书《茶谱》,更多的是总结出了烹茶的方法。当然,能够喝七大碗茶的肯定不是贾府的林黛玉,而是普通乡间百姓李逵之流。
王屋山之于济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列子·汤问》对愚公移山的故事有详尽的描述。后来毛泽东专门撰写文章赞誉。通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让我们尝试着解读一下济源人的特点。
勇气可嘉。虽然面临着异乎寻常的困难,却能够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真有些战天斗地的气概。这也可能是毛泽东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
善于规划。对于移山这类的时代课题,今人尚不足以做出如此之大的决定。兰州四周的山脉论证了许多年要打开一个缺口,至今尚未付诸实施。而愚公却要把家门前的那座大山搬走,而且要动用子子孙孙的力量,这种规划和实施方法有其科学性,可能就是由于这种精神的感召,小浪底大坝才得以建成。
隐于精明。愚公应该是一个十分精明的人,作为一个农民,居然可以洞察千秋万代,其内心深处隐藏的精明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济源人对于世事往往能够洞明,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对于环境的敏锐察觉,使其在人生的决策中,往往占据主动。济源钢铁的改革,豫光金铅的上市,这些对于河南工业而言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济源人之精明吧。
大智若愚。愚公的智慧在别人看来是愚不可及的,就是这种愚不可及的想法却触动了其实施的信念,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这也是一种大智慧。移山填海,明知可为而不为之,应该是今人的大智慧,人们应学会敬重自然。今日之济源人也正是这样做的。行走在济源的土地上,看那美丽的山山水水,济源人正在勾勒着一个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美丽乡村境界。
小浪底已经成为我国中北部地区非常有特色的地理和人文景点,泛舟小浪底水库中,看鱼翔浅底,沙鸥翔集,远山连绵,三两渔翁,垂钓岸边,那景致堪比日本的洞爷湖、瑞士的日内瓦湖。
济源多温泉,王屋山下,五龙口处,都有温泉分布。国人对于温泉的开发,往往缺乏创意,天然的大温泉直接做成了澡堂子。温泉开发最好的是日本,不经意间的几笔创意,往往融入自然。济源的温泉开发,就需要融入济源人的智慧。在逐步减少大工业的基础上,让温泉能够流出新的经济效益,相信这个课题济源人能够解决好。
济源人的精神圣地还有一处就是济渎庙。国内只有四条江河有渎庙。渎,为大川之意,在我国秦汉及先秦的典籍中,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被称为“四渎”,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尔雅·释水》中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说明奉江、河、淮、济为四渎的原因是此四者均流入大海。济水发源于济源,在山东流入大海,济水贯黄河而自清,历曲折而入海的独特流向,是唯一一条有源头而没有明河的一条大川,济渎庙是古四渎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济渎庙的兴衰,也是中国古代水神崇拜的缩影。
前不久,笔者看到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张新斌所长的关于济水的一部著作,始知济水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书中记载,山东熬制阿胶只有使用地下济水才是最好的。
王屋山是中华创世纪精神的源头,济水孕育了中华文脉,在这一方神圣的土地上,千年的智慧正凝结成中国最独特的一个地理空间。济源人,烹着茶,洗着温泉,主导着河南人的慢生活。
初到济源,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和几位朋友暑假骑自行车到豫西考察,途经小浪底。到济源境内时,已是晚上十点左右,周围山峦叠嶂,影影绰绰。我们本约好了要到小浪底工程筹备处,只是因为迷路而在山里多转了几个小时,后来在一位济源老乡的指引下,才找到了通往小浪底的那条山路。十余公里的路途,推着自行车,唱着歌喊着诗,仰天长啸,背着背包月夜前行,终于在凌晨的时候赶到了小浪底。筹备处的同志都等得心急,看到我们平安到来才高兴地松了一口气。
我的同学黑马,是位“大诗人”,我们喊的是《愚公移山》,他月夜对着济源的大山狂喊的是一首赞美济源夜色的朦胧诗,考察回来整理一下发表在《河南日报》上。后来每次到小浪底都想找找先前夜晚行走的那条道路。时过境迁,就在原来合影的黄河滩地上,已经耸立起雄伟的小浪底大坝。崎岖的小路绝大部分都已淹没在水底。
对济源人的认识,也就是在那次骑车考察的途中开始的。感觉当地山水之美,乡亲们待人都是那么热情。最有特色的是济源的民居,青砖青瓦,两层小楼,背对着大山,偶尔在树丛中露出的屋顶,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优雅而富有生活气息。
济源多山,最有名的是王屋山,王屋山在汉魏时期就被列为十大洞天之首、道教名山。王屋山下九里沟是唐代茶仙卢仝烹茶之地。烹茶,是唐代喝茶的主要方式,所谓烹,就是用水煮。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快乐心情,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济源人卢仝对于茶的贡献还不仅仅在于茶书《茶谱》,更多的是总结出了烹茶的方法。当然,能够喝七大碗茶的肯定不是贾府的林黛玉,而是普通乡间百姓李逵之流。
王屋山之于济源,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列子·汤问》对愚公移山的故事有详尽的描述。后来毛泽东专门撰写文章赞誉。通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让我们尝试着解读一下济源人的特点。
勇气可嘉。虽然面临着异乎寻常的困难,却能够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真有些战天斗地的气概。这也可能是毛泽东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
善于规划。对于移山这类的时代课题,今人尚不足以做出如此之大的决定。兰州四周的山脉论证了许多年要打开一个缺口,至今尚未付诸实施。而愚公却要把家门前的那座大山搬走,而且要动用子子孙孙的力量,这种规划和实施方法有其科学性,可能就是由于这种精神的感召,小浪底大坝才得以建成。
隐于精明。愚公应该是一个十分精明的人,作为一个农民,居然可以洞察千秋万代,其内心深处隐藏的精明不是一般人可以企及的。济源人对于世事往往能够洞明,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对于环境的敏锐察觉,使其在人生的决策中,往往占据主动。济源钢铁的改革,豫光金铅的上市,这些对于河南工业而言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是济源人之精明吧。
大智若愚。愚公的智慧在别人看来是愚不可及的,就是这种愚不可及的想法却触动了其实施的信念,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这也是一种大智慧。移山填海,明知可为而不为之,应该是今人的大智慧,人们应学会敬重自然。今日之济源人也正是这样做的。行走在济源的土地上,看那美丽的山山水水,济源人正在勾勒着一个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美丽乡村境界。
小浪底已经成为我国中北部地区非常有特色的地理和人文景点,泛舟小浪底水库中,看鱼翔浅底,沙鸥翔集,远山连绵,三两渔翁,垂钓岸边,那景致堪比日本的洞爷湖、瑞士的日内瓦湖。
济源多温泉,王屋山下,五龙口处,都有温泉分布。国人对于温泉的开发,往往缺乏创意,天然的大温泉直接做成了澡堂子。温泉开发最好的是日本,不经意间的几笔创意,往往融入自然。济源的温泉开发,就需要融入济源人的智慧。在逐步减少大工业的基础上,让温泉能够流出新的经济效益,相信这个课题济源人能够解决好。
济源人的精神圣地还有一处就是济渎庙。国内只有四条江河有渎庙。渎,为大川之意,在我国秦汉及先秦的典籍中,长江、黄河、淮河、济水被称为“四渎”,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尔雅·释水》中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说明奉江、河、淮、济为四渎的原因是此四者均流入大海。济水发源于济源,在山东流入大海,济水贯黄河而自清,历曲折而入海的独特流向,是唯一一条有源头而没有明河的一条大川,济渎庙是古四渎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历史文化遗产。济渎庙的兴衰,也是中国古代水神崇拜的缩影。
前不久,笔者看到河南省社科院考古所张新斌所长的关于济水的一部著作,始知济水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书中记载,山东熬制阿胶只有使用地下济水才是最好的。
王屋山是中华创世纪精神的源头,济水孕育了中华文脉,在这一方神圣的土地上,千年的智慧正凝结成中国最独特的一个地理空间。济源人,烹着茶,洗着温泉,主导着河南人的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