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影:一个女人的心灵成长史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LANTIAN1123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虹影,小说家、诗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代表作有《好儿女花》、《上海王》、《饥饿的女儿》、《K》、《孔雀的叫喊》、诗集《鱼教会鱼唱歌》等。曾获“英国华人诗歌一等奖”;曾被新浪网评为“中国最受争议的作家”;2005年获意大利颁发的罗马文学奖。现居北京、伦敦两地。
  
  1980年代中期的某一天,重庆老诗人梁上泉家中来了一位单薄的姑娘。
  “引荐她的朋友介绍说,女孩名叫陈红英,中专毕业,在重庆化工公司当会计,平常喜欢看书、写点诗,很想跟着我学点东西。”梁上泉说。
  此后三四年,周末姑娘多半会来登门造访。
  “我这才发现,她不是‘写点’,而是太爱写诗。她本来并不很了解文学,但她读书简直到了发狂的程度。我书架上的诗歌、小说,她全都借去过。”
  梁上泉向她建议:“你迟早会独立发表作品,但你这个名字太一般,我给你取个笔名吧,就叫你——虹影。”
  1997年,虹影在台湾出版了首部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声名鹊起。该书续篇《好儿女花》2009年11月上架,再次引发热议。
  
  “我是一个私生女”
  “有天晚上,虹影睡在我的住处。她躺在那里突然说,‘你想过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人在纽约的梅菁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1980年代末,她与虹影在一次笔会上相识,结为挚友。
  “你是什么样的人?”梅菁好奇地问。
  “我是……一个私生女。”虹影盯着天花板说,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梅菁以为她在开玩笑。虹影说:“唉呀,话说起来很长——有一天我一定会把它写出来。”
  “等她将身世详细地写进《饥饿的女儿》,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怪不得那时只要我一叫苦,她就笑我无病呻吟,说,‘你这点算什么?’”梅菁叹道。
  “要想理解虹影的两本自传,要想理解‘饥饿’的另一层深意,你必须了解大的背景——那时的重庆。”北京望京某书斋内,作家止庵娓娓道来。他是虹影相交20年的文坛好友。
  1976年他正在重庆。
  “重庆是长江与嘉陵江相汇处,整个分为江北与南岸,南岸是棚户区。我当时住在市中心。冬天时灶坑是热的,每个坑里都睡着光身子的人。你吃饭时,会冷不丁冒出一个衣不蔽体的人一把夺过饭碗撒腿就跑。就这么一个地方,却是虹影从小向往的天堂,因为她生长在南岸。”
  “我写的可是自传体小说啊。”北京宵云桥附近的意式咖啡馆里,虹影笑着强调,带着一丝狡黠。
  “你家一间正房,只有十平方米,朝南一扇小木窗,钉着六根柱子,像囚室……幸好还有一间阁楼,不到十平方米,最低处只有半人高,夜里起来不小心,头会碰在屋顶上,把青瓦撞得直响。这两个房间挤下你的父母、三个姐姐、两个哥哥和你。”
  “那时虹影几乎像个孤儿。她从不欢迎我们上她家,甚至不愿提起家里的事。”李元胜现在在重庆报业集团,当年他和虹影同在一个青年作家圈。
  虹影舒展着她的右手,“你看,我手心中间有颗黑痣。算命的对它有各种说法,我相信其中的一种,我一辈子得靠这只手吃饭。”
  在《亲爱的16岁》里,这只手曾决然写下——
  你是一个私生女,你的母亲爱上了一个比她小10岁的男人,违背所有人的意愿,你倔强地来到这个世界。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秘密,只有你被蒙在鼓里。你生来就是多余的,母亲因为顾及一个大家庭的原因不敢爱你,法院规定生父在你成年之前不能相见,养父对你有着一种理还乱的情绪。没人重视你、关心你,在邻居大人孩子的打骂和欺侮中,你一天天长大。你出生时正是自然灾害尚未结束的那一年,也许从那一刻就已注定:你是要与命运抗争的人。
  1980年农历8月,在小茶馆里,她与生父有过惟一一次相聚。
  她知道“那个人”18年来一直偷偷躲在她身后注视她,目睹她受到伤害却无法上前。他每个月从牙缝里挤出18元钱供养她,满心企盼有天能和她坐在一起吃顿饭,她能叫他一声“爸爸”。
  “我看不起这种情感。我鄙弃地把他推到一边,连转过头去看他一眼也不肯。”
  
  我可能从来不是处女
  “我曾不解地问虹影,她已经进了市中心的市级单位,够好了,还想走到哪里。她说不知道具体去哪里,可是走的意愿异常强烈。”梅菁说。
  1988年末,她收到虹影的一封来信,“看后很震动,有些话还能背下”:“这个地方不一定有人赏识我们的才华,但是一定有一个地方,有一群人会欣赏我们。如果这里不能留住我们,我们就应该离开……”
  “虹影如见着,招待她,她的诗的确很好。”1989年5月21日,老诗人沙鸥在重庆给儿子止庵写信。
  6月5日,止庵再次收到父亲的信—“虹影处境很难,为读书,她已停发工资,你一定找到她,了解一下详细情况。她的诗在中青年中,是很好的,但重庆总压着她,不让她出头。”
  “我对她说,想走出去就要下功夫,光靠我们是出不了头的。”虹影北上前,梁上泉曾带她去拜访沙鸥。
  同年7月,止庵在北京红星胡同8号自家宅院接待了虹影。虹影送他一本自己的诗集《天堂鸟》。
  她当时正在鲁迅文学院进修,随后将前往复旦大学作家班,
  在上海,她与梅菁重逢,梅隐约感到她在恋爱。
  他比我想的年轻,大我20岁,看上去最多年长10岁。因为个头结实,显得高,戴着一副讲究的眼镜,透出一种睿智和儒家知识分子气质,他的眼睛没离开我半分钟。
  他问我是不是处女。我说我不是,可能从来也不是。
  他说我就是他想找的人。
  虹影在《好儿女花》中为“他”起名“小唐”。
  “《好儿女花》主要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母亲过世后,虹影对母亲命运的剖析;第二条是她经历过的一段婚姻。‘小唐’就是赵毅衡。”该书责编欧阳富勇介绍。
  赵毅衡毕业于南京大学英文系,后在中国社科院师从卞之琳先生,研究莎士比亚。1980年代中期,获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终身教授席位。
  我告诉他,我成长的过程中,从没人敢说恋爱……爱是罪过,性更是丑恶,长久政治高压,导致我们这一代人身心压抑,精神空虚,渴望得到解放,叛逆世俗和传统。我们开黑灯舞会,沉醉烟酒,朗读外国诗歌,辩论尼采、萨特哲学……
  有天我喝醉了,读到一张油印纸上的诗,“在灾难之前,我们都是孩子”,诗里的恐惧,就像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安慰着我好些年。
  他含笑望着我,眼睛里充满惊喜,我突然明白过来,那首诗就是他写的。
  “我偏偏就碰见了他。命运往往比小说还有戏剧性。”虹影的目光耐人寻味。
  
  情愿没有,也不要一个假父亲
  “1990年底,虹影决意出国。为了等签证,她前后两次在我家的南屋小住。”那时止庵每天回家都能瞧见虹影背单词,“口语挺烂的,四川味很浓。”
  1991年,虹影与赵毅衡在伦敦正式结婚。
  1991年到1996年,虹影发表了一系列诗集、散文、小说。1997年,她的成名作《饥饿的女儿》在台湾尔雅出版社出版,同年年底获《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不久被译为各种语言。
  “2000年,《饥饿的女儿》第一次在大陆出版,我是它的责编。”何鸿烈当时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做编辑。“书稿交给副社长终审,他读到书里写‘文革’的细节,长江上出动军舰的场景,一下子跳了起来。一方面觉得很真实,一方面又害怕太敏感。”何笑着说。
  虹影在重庆签名售书的那天,“读者排成长长的一条队伍。突然人群骚动,一个女人带着一个小女孩,抱着一个大花篮走上前来。虹影根本没料到,当即就哭了。
  原来那是书中描写的,与她睡一个房间的四姐。
  “她四姐我见过。有次老赵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吃饭,虹影的四姐也在,瘦高个儿,家庭妇女型。”伦敦的马先生回忆道,他似乎没察觉这个家庭潜藏着《好儿女花》中读者争议的沸点。“我的孩子出生后,虹影老给他买衣服和礼物。我问过她,既然你那么爱孩子,为什么不添一个?女人做了母亲才算完整。”虹影没接话。“有时她会搪塞,说孩子是事业的包袱。”
  虹影的初恋是她中学时期的历史老师,一个内心压抑的中年男人,也是她第一个孩子的父亲。在《好儿女花》中,她写道:
  1996年,我带着丈夫回去住过一个多月,是我和父母生前住得最久的一次。有一天我吐得很厉害,怀疑自己怀孕了。
  他说,若是真的,我们不要,有孩子很麻烦……一检查,果然是孩子,我没有选择余地做了流产手术,与18年前一样,同样在七星岗妇产医院,同样的手术室,只是那时不能打麻醉,现在可以。
  那之后发生了很多事……我又怀孕了,做了人工流产。我很难过,一个人蜷缩在黑暗中,听着窗外的老橡树被暴雨吹打发出可怕的声音。
  和赵毅衡离婚后,虹影才向梅菁透露,这段婚姻硬扛到最后,她的身心倍受煎熬,一度曾尝试过自杀,但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虹影与赵毅衡,是两颗残缺心灵的结合,注定不会幸福。
  “他13岁就常常失眠,想得太多,睡不着觉。母亲在‘文革’中被抓走,后来得了乳癌。他说,他这一辈子,年轻时被下放农场,‘文革’时又被整治到兰州一个偏远煤矿。”
  “我对这个男人背后的东西更感兴趣,就是这个男人为什么会成为这么一个人?他的历史根源是什么?他的成长背景是什么?”此刻,虹影口吻平静。
  “我以前错了。我的出身注定了我缺失父亲,而我以为可以在另一个人身上找到。这简直荒唐。我情愿没有,也不愿有一个假的父亲。”
  
  蝌蚪间的对话
  “亲爱的孩子,你得走出家,或许你可以重新找到你自己。”在英国,心理医生向虹影提议。
  “她再次回到重庆时,婚姻已经结束了。她跟我谈到它时,非常平和,就像谈一部作品。童年像噩梦一样跟随她,这事又让她经历痛苦。她把她的种种痛苦、父辈母辈的痛苦,又化为创作的财富。”李元胜很感慨。
  2006年10月25日,饱受命运折磨、顽强生存的母亲溘然长逝。虹影决定写第二部自传体小说。好儿女花,即凤仙花,又名小桃红。它是母亲生前的最爱,她的乳名便叫小桃红。书中描绘了姐妹们为母亲守灵的那一夜:
  “我晓得,妈和船里管人事的头头也有点那种——”二姐停了一下……“反正是那种不体面的关系吧。”
  大姐双手一挥,高声叫道:“……好多男人都信妈这包药。袍哥头(大姐的生父),我们的爸爸,爸爸之间遇到的守礼的叔叔,还有六妹的生父,那个姓孙的,想想,还有谁呢?对了,还有翦伯伯……”
  小姐姐说,“真是的,妈妈这一辈子有多少情人,谁也说不清。”
  母亲有多少情人,便有多少苦难。母亲做女工时,嫁给了袍哥头。这个男人除了对她不忠,还让母亲因这段历史,在日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屡次挨整受批。
  养父,一个善良的船长,出船没有消息。母亲和5个儿女在家饿得活不下去时,一个年轻小伙子向这个家庭伸出了援助之手。母亲宁可受尽屈辱,也为他生下爱情的结晶——虹影,乳名六六。
  “陈瞎子”,其他人轻蔑地称呼患了眼疾的养父。母亲像男人般挑起生活的重担,养父则在黑暗中摸索,坚忍地带大没有自己血液的女儿。
  翦伯伯,一个终生暗恋母亲的好男人。在“文革”中受冲击关押,母亲为了救他,不得不去求船里的人事科长,遭遇了一个女人难以启齿的凌辱与摧残。
  养父走后,母亲的晚年陷入孤寂,苦难的回忆在她的心中留下深深的恐惧。她不顾儿女们的痛斥,一次次跑去河边拾垃圾。她叮咛别人不要对已成名的女儿说起这件事,“她好可怜,从小得不到我的爱,我不是一个好妈妈,可我不得不这样做。”
  女儿对这一切一无所知。
  当时虹影正忙着为作品《K》打官司,亲姐姐、丈夫、丈夫的其他情人,让她心乱如麻。
  某次在雍和宫外,她和母亲坐着吃雪糕。她的泪水直往外涌,她多想向母亲倾诉,多想听母亲对她说:“六妹啊,不要怕,太阳走,月亮出,月亮走,太阳出。”
  母亲生前从未过问女儿的婚姻,其实她什么都知道,只是无能为力,只好隐忍着内心的痛苦。
  年轻时,女儿有一次赌气回家。母亲问:“你还是恨我?”
  “你这样回家,不算回家。我不希望看到你这个样子,你该学会爱。有爱你就会快乐起来。”母亲劝道。
  2007年,她在北京一家私立医院生下一个女儿。孩子的父亲,守候在母女身旁,他俩相爱,但尚未正式结婚。
  昏睡中,她梦到一条小蝌蚪在重庆的江水里游,一条大蝌蚪跟在它身后。
  小蝌蚪的声音和母亲一模一样,它说,真好,前一世你是我女儿,这一世你是我母亲!我们永远在一起,永远不分离。
  编辑赵真
其他文献
论坛虽非一无是处,却可说一事无成。费用昂贵惊人。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下称“论坛”)是在瑞士注册的非营利机构,今年的收入预计二亿美元左右(2011年一亿八千九百万美元),其中约一半用于“会务”,其余为员工薪津。  “论坛”于1971年由德裔瑞士籍日内瓦大学商学院教授史华伯所创,目的在为世界政治、商业与媒介领袖提供一个讨论共同关心问题的平台,让大会邀请的各国精英交换意见。名目冠冕堂皇,规格也是
跟那些上厕所需要人陪、逛街需要有伴、不敢一个人在外面吃饭、旅行喜欢跟团或者需要男朋友全程陪伴的女性比起来,我这个喜欢单独行动的女生会显得有点古怪。我的个性并不孤僻,也喜欢交朋友,但是却真心喜欢一个人的时光。也许因为性格中天生不怕孤独,不以独处为苦,反以为乐,而且缺乏耐心又不喜欢等人,所以我常常一个人去做很多事情,比如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去西餐厅吃饭,一个去看医生,一个人去旅行……  有
在初次约会中,你知道哪些问题是男人最讨厌的吗?  近千万的男性会员调查表显示,在初次约会中,以下十个问题依次是最让男人反感的:  1 你现在买房子了吗?  2 你现在的月收入是多少?  3 你谈过多少个女朋友?  4 你觉得我长得漂亮吗?  5 你曾经和别的女人同居过吗?  6 你愿意经常做家务吗?  7 你会经常做饭吗?  8 你的身体完全健康吗?  9 你介意我年龄比你大吗?  10 你介意我
我与林晴是大学时的恋人,在青葱的年月里彼此交付了最纯美的爱情。婚后,我为了她留在青岛重新找了工作,我们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一天傍晚,林晴与朋友出去逛街,我下班回到家中做卫生时,发现她抽屉里面有一个带锁的日记本。很老式的那种,在九十年代十分流行。林晴于我而言像一个透明的天使,是什么不能示人的秘密让她上起了锁?  我合上抽屉,可是好奇心却像一只手,缓慢地,迟疑地伸了出去。我想知道她小时候的故事,是
每到谷雨节气,气温升高,雨水加重,湿热会比较重,所以经常久坐的人,就会遇到一个尴尬的难题——痔疮。  痔疮就是湿与热凝结成的产物,一旦成形就会影响到内分泌,会让人脾气变得暴躁。经常喝酒容易导致痔疮,酒性湿热,“湿热下注”,而肛门位于身体靠下的部位,所以喜欢聚在那里;蹲厕太久使肛门静脉充血导致痔疮,每天蹲厕超过5分钟,肛门总处在充血状态易致痔疮,所以蹲厕看书看报的习惯很不好;坐久了也容易得痔疮,一定
期刊
我有个师兄,自小生活在赣南山村,家穷得不得了,大冬天打着赤脚,踩着白霜去山上砍柴。有八个兄弟姐妹,经常饿得嗷嗷叫。但他那个父亲,竟在八个子女中享有崇高威望。一到天黑,八个小矮人屁颠屁颠抢着去给他倒热水,没抢到的就去抢毛巾,抢布鞋,也并不散,瞅他洗完脸,赶紧接毛巾;洗完脚,赶紧弯腰擦拭。另有人抢着去倒洗脚水。总之,无微不至。  吃饭的时候,也跟贵族一样。当爹的从来不用动身,八个儿女边吃边时刻注意他的
是要维护窈窕淑女的声誉,还是要满足自己恶俗的口福?  以前余光中好像写过一首诗,叫《乡愁》,邮票船票什么的。我的乡愁没那么诗意,都很具体,比如中友百货的夏季打折,比如肆无忌惮地闯红灯,比如中关村附近的盗版光盘,当然,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吃猪头肉。  我在人大上学的时候,吃饭很困难,要排长队,而且去晚了,什么都没了。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如果说还有什么能让我振作精神、冲向食堂的话,就是橱窗后面那一盘晶
那天在咖啡馆,随手拿过一本书,是网上炒得很热的某人游记。翻开来,不过三分钟,我就看到作者写她在罗马遇到英俊又殷勤的葡萄酒商人,带她乘私人游艇去看海,并且忧伤地告诉她,自己从未真实地生活过。  骗子!我愤愤然放下书。独自旅行这么多年,我可从未遇上一次这种大牌的艳遇,别说大牌了,连“艳”都算不上。难道草根之人,只能有草根之遇?  我的“艳遇”大部分是这样的;在西北小城,被文身男人跟踪到宾馆;在豫西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