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领导的危机管理智慧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_pl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冰河期”来临,领导者的危机管理能力正遭受严格的考验,赢得员工忠诚度是一场日久弥坚的硬仗,危急时刻重新定位领导责任迫在眉睫
  
  金融危机的风暴袭来,金融市场也好,日常工作场所也罢,恐惧和猜疑正四处蔓延、恣意肆虐。就在几周前,某专业服务公司的一位高管向我诉苦,抱怨裁员10%有多么痛苦,还要想方设法安慰鼓舞那些留下来的员工。我的另一位朋友——某制造企业的CEO也透露,公司刚刚裁员20%,他也在与“恶魔”搏斗。
  两位朋友同处窘境并非偶然,实际上很少有公司能够避免这种状况,即使那些以人文关怀著名的公司也如此:位列《财富》杂志2009年度“百家最佳任职公司”首位的美国网域软件公司NetApp,在该排名公布之后的一个月内,就已裁员近6%;而2008年度排名《财富》前列的Google公司,也已遣散百余名全职雇员。
  然而裁员并不是困难时期老板难当的唯一缘由,即使老板决定不裁员,员工心底仍存有怀疑。曾与我共事多年的某高科技行业公司CEO抱怨,他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向员工解释,不会裁员,而且来年还要扩大招聘人数,“无论我怎么保证公司运行稳定,员工们还是不停地问‘什么时候裁员?’”,这些搞得他心力交瘁。
  事实上,当个好领导从来就不是易事,部分原因来源于权力的落差。人们倾向于认定,随着手中权力的增加,人会越发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更糟糕的是,追随者们会密切关注领导这些自我的言行。研究发现,猴群会每隔二三十秒抬头望望首领在做什么,而类似的行为在人类中也有体现。心理学家苏珊·菲斯克解释说,“关注总是沿着等级制度向上延伸的,比如秘书了解老板,老板却未必了解自己的秘书。人们关注掌握着自己命运的人,为了预测及影响将要在自身发生的事情,人们习惯于收集来自权力高层的任何信息”。另外,员工倾向于从消极的角度分析领导的意图,在恐惧和焦虑的压力下,人们会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拯救中,公司业绩自然会受到影响。
  多年来在经济增长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公司领导,如今要应付他们全然未知的领域:空气中弥漫着恐惧的气味,公司和个人自信心下滑,甚至可以预知前方的道路也不平坦。在这种形势下,怎样消除这种连锁式的消极影响?如何管理企业和员工?研究表明,在高压环境下,人们的某些迫切需求未被满足,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可预见性、理解、控制力和同情心。从这四方面出发,重新思考危急时刻作为一名领导的职责该为你的员工和你的公司做些什么。
  
  提供预期信息
  
  二战时期伦敦的空袭警报就是个例子:这些警报总是准确地预先提醒群众空袭和爆炸的发生,只要警报不响,人们就敢放心地上街办事。类似的实验也在动物身上进行过:在每次突发事件前都预先提醒群体中的一部分,相比之下,未被提醒的那部分群体则长期处于焦虑状态。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裁员。2006年,Zatzick和Iverson在加拿大的3080家公司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员工参与度较高的企业,裁员对生产能力的消极影响最大。而企业生产力下降最明显的,是那些员工受到连续打击的公司——不仅裁员规模大,而且取消了员工参与的工作机制。
  员工肯付出的努力与所遭受的痛苦,不仅仅取决于客观现状,他们对危机的反应来源于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预先告知员工将会发生什么,何时会发生,信息尽量详尽,员工就会对危机有所准备,遭受的痛苦也相对较轻。例如一家已无盈利的公司CEO向员工发布了一条信息,详尽陈述了如果短期内在股票市场融资失败,公司将面临怎样的困境;同时,CEO也坚定地承诺,绝不会在3个月内解雇任何人。
  
  增进相互理解
  
  如果说可预见性是向员工提供事件和时间的信息,那么理解则是向员工解释危机的原因和过程。心理学试验发现,人类易对未经解释的突发事件持消极态度,所以给领导者一个最佳建议:发生任何变动都应作出相应的解释,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会有哪些后果,越详尽越好。
  要获得整个公司人员的理解,仅靠一次沟通是远远不够的,杰出的领导都深谙此理。前文提到的那位高科技公司CEO,在反复重申“不裁员”政策之后,他选择公开公司的银行账户,让员工清楚地看到公司的资产很安全,帮助员工了解现状。
  内部沟通的原则就是要简单、明确、重复。回顾当年“哈德逊河上的奇迹”:全美航空公司(US Airways)1549号航班上的机组人员,当飞机向下俯冲坠落时,他们一遍遍地齐声高喊“镇定,要镇定!低头!卧倒!”同样,引领大家走出危机的领导者要提出明确的、不容置疑的口号。宝洁公司董事长A.G. Lafley常说的原则就是“像‘芝麻街’一样简单”(芝麻街是美国一个幼儿启蒙教育类节目)。
  
  控制大局
  
  人们工作是为了获得成就,所以危机袭来会让人感到无助和挫败。身为一名领导者,你也许并不能控制势不可挡的经济衰退,不能掌握即将发生的危机,但你可以尽力改变危机发生的时间和方式。组织理论学家Karl Weick在他的经典著作《Small Wins》中提出,如果遇到的障碍太大、太困难或者过于复杂,人们易产生挫败感,进而止步不前,但是把同样的挑战分解成几部分,人们就不再畏惧,而且有信心战胜它。
  一家公司近期陷入了危机,CEO随之发起一场艰难的销售“战役”,成则每个员工都可以涨工资,败就会大量裁员甚至公司倒闭。CEO组织团队将任务分解,明确每个二级任务需要怎么做,然后征询团队意见,再用便签标明难易程度。结果有一半的二级任务都很简单,可以在几天之内完成。于是CEO在团队里征聘每个任务的负责人,并规定,一旦任务完成,负责人要通过E-mail向整个团队汇报。在接下来的几星期内,该团队不仅出色完成各项任务,而且纷至沓来的“问题已解决”信件使得整个公司精神振奋,对剩下的“高难任务”也信心倍增。
  
  给予人文关怀
  
  俄亥俄州立大学管理学教授Greenberg认为,领导在危急时刻显示人文关怀,会影响员工的承受底线。试想,一个在宣布了坏消息之后敷衍说“我可以回答大家一两个问题,但我马上要去赶飞机”的领导,和一个详尽解释事情缘由、带着歉意和诚挚安慰员工并提供建议的领导,员工面对他们的情绪肯定是大相径庭的。
  领导在向员工公布裁员通知或危机应对措施时,往往已经从冲击中缓解过来,整理了思路或想出了对策,但要考虑到员工是第一次接触这个“噩耗”,应该给予其充分的反应时间,正如Greenberg所说,“领导要牢记,桌子对面的员工还是第一次听到消息,他们要经历你刚刚经历过的情感变化”。
  领导者的同情心对于员工维持尊严至关重要。当裁员不可避免时,最后的人文关怀对离职和在任的员工可谓不无裨益,对解雇人员“毒舌”的老板,是不会受到在职员工尊敬的。20世纪80年代,前雅达利(Atari)公司CEO卡萨就是因为裁员后的一句“走的都是弱者,只有我们强者才能留下”而激起了众怒。
  
  伟大领导者的特质
  
  20世纪90年代初,Bill Compbell在硅谷享有盛誉,他曾是苹果的乔布斯最信赖的顾问之一,当时任Go(一家陷入危机的笔写输入电脑公司)的高级团队主管,虽然形势一路下滑,但他所领导的高管团队始终无一人离职。风险资本家Randy Komisar曾经得到过Compbell的咨询建议,他总结Compbell具有杰出领导特质的表现为:
  ●在打招呼的时候亲切拥抱对方
  ●习惯说些老套的笑话,却让人感到真诚的温暖
  ●办公室的门总是开着,与公司每一级别的员工展开一对一的谈话,但注意不侵犯管理层的权利
  ●对员工的忠诚予以回馈,比如在公司报告会上单独把表现突出的员工叫出去表扬几句
  ●对不忠诚或不作为的员工予以冷遇,而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大家都看得出来
  ●重视优秀的力量,员工业绩好的回报不仅体现为工资增加,还有责任和地位的提升
  ●时刻让员工注意到他
  ●会为他的员工和公司挺身而出,而这种英雄式的行为最终会在口口相传中成就他的传奇色彩
  
  Compbell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在危机风暴中被大多数领导者遗忘的道理:无论输赢成败,如果你与员工同舟共济,则得道多助;如果你对员工背信弃义、唯利是图,则可能水倾舟覆。
其他文献
新年伊始,国际大片《阿凡达》以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和震撼人心的想象力席卷全球票房市场,也给中国的文化市场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人们已经很久没有因为一场电影而冒着严寒去排队了。不可否认,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眼花缭乱的3D特技,但导演精心导入的环境主题契合当下深入人心的全球气候问题也是影片获得广泛共鸣的原因。在《阿凡达》之前,西方国家通过文化形式传达环保与和谐理念的做法已经非常普遍,而这种由社会效益所激
期刊
私人档案:  孟庆禹,现任中国建筑董事会秘书,中建国际建设有限公司董事,同时担任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专家委员会国际工程专家、中国建筑业协会常务理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平素想事情是公司总经理心态,所有业务可能都与董秘有关;干工作是办公厅主任的方法,事必躬亲    做董秘两年了,做上市公司董秘才半年,目前还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时间不长,但感触良多。工作中我
期刊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在2008年,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势头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股票市场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却在上市公司的股价、治理和业绩上反映了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的预期。从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角度看,在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构成、董事会活动状况、高管与董事薪酬激励以及股东利益促进上有所体现,而且各个行业对经济周期变动的敏感性不同,对董事会治理的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期刊
面对内外经济结构失衡,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要而又紧迫,其战略着眼点之一就在于以和平方式突破生存局限。在发达国家率先迈步的情况下,中国绿色突围之路惟有多头并进,奋起直追    喧嚣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曲终人散,给国际社会留下无比的遗憾。一场马拉松式谈判,历时两年,达成的只是一个不具任何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气候变化博弈的实质是排放权与发展权的争夺,谈判的结果会对世界各国在维护气候安全背景下的发展
期刊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新闻出版产业的领先者,但不是领军者。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年伊始,文化产业春潮涌动。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给市场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落实党的十七大强调的“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力度在加大,文化产业很可能以无法预知的速度迅速成长。  另一个信号来自谭跃,这位中国最大的出版传
期刊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永续发展的基石,要不断完善治理水平,调整治理结构,对优秀实践范例予以推广,而改善要建立在健全的衡量机制基础上。因此,亟需建立一个广泛认可的模型,来评估公司治理的水平和程度    信任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市场的融合,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增加,只有打通资源流通渠道,获得对方认可和首肯,才能推开商业成功之门。因此,在世界金融市场的价值链中,获取利益相关者信任的能力成为获胜的关键。
期刊
主持人:  郭洪业  讨论嘉宾:  苏琦/中山大学中德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沈乐平/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薛有志/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郑磊/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高级副总裁  肖作平/西南交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主任    主持人:2009年6月19日,国务院宣布,股改新老划断后实施IPO的上市公司国有股的10%转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首批131家涉及公司的转持市
期刊
并购只是进行国际化的第一步,能否顺利完成并购后的整合,把两家公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将决定胜败。联想虽然业绩遭到巨创,但也不能因此说此次并购就失败了,目前的并购后整合正面临最关键的时刻    国际化梦想失意金融风暴    2004年12月,联想集团正式宣布收购IBM 个人电脑业务,并购了包括IBM在全球的台式和笔记本电脑领域的全部业务。承载着国际化的梦想,联想向前迈出了一步。  通过并购,联想获得了
期刊
1992年光荣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第一股的ST兴业,在房地产极度繁荣的17年里,却高高地戴上了ST的帽子,一直摘不下来      2009年6月26日,停牌一个多月的ST兴业终于揭开重组方案的谜底,发布公告称,将以不低于6.98元/股的价格定向发行约1.86亿股,用于购买厦门大洲旗下的房地产资产。  这意味着,一方面,通过二级市场举牌入主ST兴业的厦门大洲将借此实现整体上市;另一方面,ST兴业的股权结
期刊
中国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尤其是在与外国公司合作的过程中,要具备法律意识,尊重法律。有关合资、合作协议、公司章程等法律文件请专业人士把关,要特别注重对企业经营权的控制,真正掌握企业经营的命脉    达娃之争作为轰动全球的国际商战,其中利益纠葛、恩怨情仇的跌宕起伏,不但直接牵绊着当事人——一方是世界500强的达能集团,一方是中国饮料行业龙头娃哈哈集团,而且深深吸引着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注意力。我在和企业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