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采取不同部位留置针留置的效果。方法:以我院18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腋下、头皮以及四肢部位的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比较三组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腋静脉穿刺组留置时间最长,置留时间>5d的患儿占到86.88%,四肢静脉穿刺组为77.19%,略低于腋静脉穿刺组,头皮静脉穿刺组置留时间最短>5d患儿占37.09%;腋静脉穿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16%,高于头皮静脉穿刺组59.67%与四肢静脉穿刺组87.71%,腋静脉穿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腋静脉穿刺组留置期间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26.22%,明显低于头皮静脉穿刺组41.93%,四肢静脉穿刺组91.22%,腋静脉穿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新生儿留置针采用腋静脉穿刺,具有易于穿刺,置留时间长,不易感染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留置针;留置效果
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它是由留置在血管内的柔软的导管、套管以及不锈钢的穿刺引导针芯组成。使用时将导管和针芯一起穿刺入血管内,当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后,回撤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导管留置在血管内从而进行输液治疗[1]。目前,静脉留置针已在儿科临床得到广泛用。留置针的使用不仅减轻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保护静脉,且有利于及时用药和紧急抢救。我院随机选取180例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患儿,对不同部位留置针留置,其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了临床研究,比较不同留置针穿刺部位的留置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180例使用留置针患儿随机分为三组,腋下61例,男27例、女34例,年龄6d~1岁,平均4.8个月;头皮穿刺组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龄6d~1岁,平均5个月;四肢穿刺组57例,男28例、女29例,年龄6d~1岁,平均5.1个月。三组患儿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种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腋静脉穿刺组:患儿取侧身位,护士位于其头部位置,将患儿上肢外展使腋窝充分暴露,可见腋静脉。腋静脉呈蓝色,位于腋动脉内侧,患儿腋静脉不明显,可触摸腋动脉定位。左轻握三角肌下缘,使皮肤绷紧,固定静脉,去除留置针针套,松动针芯,助手协助将患儿头部偏向对侧,并固定身体,进行消毒。消毒后于腋静脉下方0.5~1.0cm处进针,见回血后推入2~3ml生理盐水,用左手将留置针软管送入腋静脉,右手将针芯退出,最后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手臂恢复自然位置[2]。
头皮静脉穿刺组:剃去穿刺处头发,对皮肤进行消毒,直径为6~8cm。去除针套,松动外套管,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针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约0.5cm,随后退出针芯用无菌敷贴固定。
四肢静脉穿刺组:上肢取手背、手腕和肘部静脉,下肢取内踝和膝部内侧静脉。找准静脉后,接好静脉留置针与输液装置,空气排净保证留置针内充满液体,于穿刺点上方6cm左右扎压脉带,对穿刺处皮肤进行消毒,直径为6~8cm。护士左手对穿刺部位固定,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角刺入血管,回血后降低角度,留置针沿血管平行送入1.5~2ml生理盐水,将外套管缓慢推入血管腔,退出针芯。松开血带,固定留置针与留置针的针尾。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置留针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2.1留置时间比较
2.2穿刺成功率比较
2.3留置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新生儿血管细小,给新生儿进行静脉穿刺时非常困难,且反复穿刺极易对患儿血管造成伤害[3]。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便于及时施药和紧急抢救,有效减少反复穿刺对患儿带来的痛苦和伤害,同事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效率,受到护理人员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为提高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效果,本院对180例使用脉留置针患儿进行了临床分析研究,主要针对患儿留置针留置的不同部位进行分析。新生儿腋静脉穿刺组置留时间明显长与其他两组,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腋静脉解剖位置相对固定,静脉管粗直,易于穿刺,穿刺成功率高。由于位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腋静脉血流快,输液后药物很快到达上腔静脉,少有外渗现象,且长时间留置不会造成静脉炎,因此安全性较高。头皮静脉同样易于固定,穿刺,但会因为新生儿出汗、抓挠易导致脱针[4]。其次新生儿头皮静脉管壁薄,血流速度慢,药物停留时间长易对局部产生刺激,因此头皮静脉留置针的静脉炎发生率相对较高。新生儿肢体静脉血管相对粗直,易于穿刺。但由于新生儿四肢活动幅度大,容易脱针,且易易受到污染,如吮指导致唾液污染、大小便污染。因此需要适当约束患儿穿刺部位肢体,避免脱针感染现象出现。
综上所诉,新生儿使用腋静脉留置效果优于头皮静脉与四肢静脉组,具有易于穿刺,置留时间长,不易感染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鑫.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新生儿进行综合性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7):107-108.
[2] 辛文琼,冯黎维,谢德琼.新生儿不同部位留置针留置效果对比[J].华西医学,2013,28(1):118-119.
[3] 曹文霞.护理干预对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预防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3, 35(22): 3517-3518.
[4] 杨芳,周慧,杜春萍.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进展[J].华西医学,2011,26(1):149-151.
关键词:新生儿;留置针;留置效果
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它是由留置在血管内的柔软的导管、套管以及不锈钢的穿刺引导针芯组成。使用时将导管和针芯一起穿刺入血管内,当导管全部进入血管后,回撤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导管留置在血管内从而进行输液治疗[1]。目前,静脉留置针已在儿科临床得到广泛用。留置针的使用不仅减轻了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保护静脉,且有利于及时用药和紧急抢救。我院随机选取180例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患儿,对不同部位留置针留置,其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了临床研究,比较不同留置针穿刺部位的留置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180例使用留置针患儿随机分为三组,腋下61例,男27例、女34例,年龄6d~1岁,平均4.8个月;头皮穿刺组62例,男32例、女30例,年龄6d~1岁,平均5个月;四肢穿刺组57例,男28例、女29例,年龄6d~1岁,平均5.1个月。三组患儿组性别、年龄、病情、病种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腋静脉穿刺组:患儿取侧身位,护士位于其头部位置,将患儿上肢外展使腋窝充分暴露,可见腋静脉。腋静脉呈蓝色,位于腋动脉内侧,患儿腋静脉不明显,可触摸腋动脉定位。左轻握三角肌下缘,使皮肤绷紧,固定静脉,去除留置针针套,松动针芯,助手协助将患儿头部偏向对侧,并固定身体,进行消毒。消毒后于腋静脉下方0.5~1.0cm处进针,见回血后推入2~3ml生理盐水,用左手将留置针软管送入腋静脉,右手将针芯退出,最后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手臂恢复自然位置[2]。
头皮静脉穿刺组:剃去穿刺处头发,对皮肤进行消毒,直径为6~8cm。去除针套,松动外套管,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针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约0.5cm,随后退出针芯用无菌敷贴固定。
四肢静脉穿刺组:上肢取手背、手腕和肘部静脉,下肢取内踝和膝部内侧静脉。找准静脉后,接好静脉留置针与输液装置,空气排净保证留置针内充满液体,于穿刺点上方6cm左右扎压脉带,对穿刺处皮肤进行消毒,直径为6~8cm。护士左手对穿刺部位固定,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角刺入血管,回血后降低角度,留置针沿血管平行送入1.5~2ml生理盐水,将外套管缓慢推入血管腔,退出针芯。松开血带,固定留置针与留置针的针尾。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置留针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2.1留置时间比较
2.2穿刺成功率比较
2.3留置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新生儿血管细小,给新生儿进行静脉穿刺时非常困难,且反复穿刺极易对患儿血管造成伤害[3]。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便于及时施药和紧急抢救,有效减少反复穿刺对患儿带来的痛苦和伤害,同事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效率,受到护理人员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为提高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效果,本院对180例使用脉留置针患儿进行了临床分析研究,主要针对患儿留置针留置的不同部位进行分析。新生儿腋静脉穿刺组置留时间明显长与其他两组,三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腋静脉解剖位置相对固定,静脉管粗直,易于穿刺,穿刺成功率高。由于位置隐蔽,不易被患儿抓掉。腋静脉血流快,输液后药物很快到达上腔静脉,少有外渗现象,且长时间留置不会造成静脉炎,因此安全性较高。头皮静脉同样易于固定,穿刺,但会因为新生儿出汗、抓挠易导致脱针[4]。其次新生儿头皮静脉管壁薄,血流速度慢,药物停留时间长易对局部产生刺激,因此头皮静脉留置针的静脉炎发生率相对较高。新生儿肢体静脉血管相对粗直,易于穿刺。但由于新生儿四肢活动幅度大,容易脱针,且易易受到污染,如吮指导致唾液污染、大小便污染。因此需要适当约束患儿穿刺部位肢体,避免脱针感染现象出现。
综上所诉,新生儿使用腋静脉留置效果优于头皮静脉与四肢静脉组,具有易于穿刺,置留时间长,不易感染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鑫.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新生儿进行综合性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7):107-108.
[2] 辛文琼,冯黎维,谢德琼.新生儿不同部位留置针留置效果对比[J].华西医学,2013,28(1):118-119.
[3] 曹文霞.护理干预对留置针引起静脉炎的预防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3, 35(22): 3517-3518.
[4] 杨芳,周慧,杜春萍.小儿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进展[J].华西医学,2011,26(1):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