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攀枝花6.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变化研究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li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台网波形资料,采用多台法计算了2008年8月30日在川滇交界攀枝花发生的6.1级地震前后波速比Vp/Vs变化,结果表明:地震前3年,波速比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下降过程;震前0.5年,又出现一次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急剧下降的过程,且伴随有多次低值异常;震前2个多月至发震,波速比从低值回升至均值附近;震后波速比维持在均值上下波动,并伴有高值出现。震区南部的元谋地区和东北部的巧家一普格一带波速比异常较为明显。
其他文献
三段式导学教学是近几年高校教学中,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情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学习。高职教学中,数学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课
回顾了云南近年来发生的几组震群型地震中“续发地震”经济损失评估的基本情况、评估方法与结果,提出了对“续发地震”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与结果的一些认识:(1)用“扣除总损失”的
GFRP(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套管钢筋混凝土柱是一种新型的组合结构形式,为研究其抗震性能,对8根GFRP套管钢筋混凝土柱进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主要研究
小江断裂带属现今仍在活动的断裂,同时也是一条破坏性地震多发带。为探究特定地区的地球化学场与地震的耦合关系,寻找特定的前兆观测组分,笔者选取并计算了小江断裂带及邻近地区的95处温泉的热储温度。利用温泉的水化学数据(K+、Na+、Ca2+、Mg2+、SO2-4、Cl-、HCO-3),结合该区域的构造特征及地震活动规律,对温泉的水化学、水温、热储温度、稳定同位素(δ13C,3He/4He)等地球化学特征
为了探讨煤矿地下巷道及围岩结构体系地震动力破坏特征,基于结构动力学理论建立考虑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的地下巷道结构动力学运动方程,利用有限元计算分析模型分析巷道结构的地
建设地震监测台网的主要科学目的之一就是一旦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展地震速报工作。当前基于实时地震监测台网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应急控制系统在国际上已形成潮流。日本、美国、墨西哥、土耳其、意大利、瑞典、罗马尼亚、中国台湾等地震多发国家和地区发展了多套预警系统,如日本铁路UrEDAS系统、墨西哥SAS和SASO系统、美国ElarmS和PreSEIS系统、土耳其PreSEIS和SO-sEWIN系统等,并
研究了东南沿海地震带20世纪第Ⅳ活跃幕的两个特征,包括该带中强地震与阳江地震窗的对应关系以及该带ML4地震长时间平静的震兆意义。结果表明:在第Ⅳ活跃幕中,阳江地区ML3地震(去余震)的活跃不仅与本区5级左右地震活动有关,还与东南沿海地震带5级以上强震活动有关,震前阳江地区ML3地震滑动3月频次出现升高现象,阳江地区ML3地震活动可作为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窗口";在东南沿海地震带活跃幕期间,ML4
承台是桥梁结构中连接桥梁墩柱与桩基的主要受力与传力构件,一般分析时均假定为刚体.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承台的受力性能,首先阐述了在静力条件下承台刚体假定所需满足的条件;
摘要:利用震源位置和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得到了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及震源区速度结构。结果表明,鲁甸地震序列呈共轭分布,余震主要分布在NNE向包谷垴-小河断裂上,另一小部分分布在近EW向的共轭未知断裂上。震源深度剖面结果显示包谷垴-小河断裂是一个走向NNW、高倾角、且倾向为SWW的断裂。震源区地壳结构复杂,存在大面积高速区,地震主要分布在P波速度较高的地区。  关键词:云南鲁
2009年8月28日青海省大柴旦MS6.4地震发生前,在震中附近发生了30多个1.0≤ML≤3.9地震。针对这些中小地震,采用青海省区域地震台网观测资料,利用矩张量反演理论和格林函数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