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易损斑块影像学评估与术后病理的临床队列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om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颈动脉超声造影对易损斑块识别的准确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5例颈动脉狭窄并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患者。术前常规行颈动脉超声造影以及斑块高分辨核磁成像判断斑块性质是否稳定。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完整剥除斑块组织,并行连续病理切片,通过HE染色及CD31、CD34、SMA免疫组化,分析斑块性质,包括纤维帽厚度、完整性及斑块内是否存在新生血管、出血或炎症细胞浸润等。通过病理最终明确斑块性质,并与术前颈动脉斑块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对照,以判定术前颈动脉影像学检查对于易损斑块识别的准确率。

结果

25例患者中,术前超声造影判定不稳定斑块16例,稳定斑块9例;术后病理证实斑块标本中17例可检查出不稳定成分,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易损斑块识别的敏感度为88.2%(15/17),特异度为87.5%(7/8),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8%(22/25)。高分辨率核磁对易损斑块识别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总体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3%(10/12)、71.4%(5/7)、78.9%(15/19),以术后病理作为金标准,两种检测易损斑块方法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05)。

结论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的准确性较高,推荐作为颈动脉狭窄术前识别不稳定斑块的检查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型癌(SCB)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特点,诊断及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5例乳腺分泌型癌病例,标本均充分取材,完善临床及预后资料,观察临床病理学特点,高碘酸雪夫反应(PAS反应)和奥辛蓝过碘酸雪夫法(AB-PAS法)特殊染色和SP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54岁(平均38岁),临床均以乳腺无痛性肿块为主要症状就诊,肿块多位于乳晕区
目的分析非艾滋病患者伊氏肺孢子菌感染和定植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2010年1月到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的非艾滋病患者应用六甲基四胺银(GMS)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PCR)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伊氏肺孢子菌,同时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环境中的伊氏肺孢子菌进行检测,探讨其流行病学特点。结果8年中共有1 407例非艾滋病患者的BALF送检伊氏肺孢子菌,
期刊
目的观察并分析白细胞介素7(IL-7)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CD8+ T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入组2017年1—7月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27例NSCLC患者(肺癌组)和1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离肺癌组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肿瘤部位和非肿瘤部位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对照组血清和PBMCs,检测IL-7水平和IL-7受体CD127 mRNA相对表达量。使
期刊
目的在前期体外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向肝系细胞分化基础上,从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角度研究ESC分化为肝脏组织结构的可行性。方法选用Balb/c小鼠ESC,首先利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体外诱导ESC向肝系细胞方向分化,然后在分化中期(13 d)、成熟期(17 d)两个时间点动态抑制细胞Wnt/β-catenin信号以降低其EMT水平。最后在分化系统中观
期刊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糖尿病肾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300例1型糖尿病患者,女148例,男152例,年龄(30.46±13.57)岁,按照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非糖尿病肾病组(193例)和糖尿病肾病组(10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指数、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等,采用多因素logis
期刊
目的探讨脂肪因子趋化素(chemerin)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并糖尿病前期的早期预警作用及西格列汀对该模型鼠中chem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并糖尿病前期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干预组,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给予西格列汀干预8周。给药结束后,检测血糖、胰岛素、chemerin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网膜及附睾脂肪组织细胞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组织中chemerin的分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