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下半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大幅下降,中国似乎已在悄然开始推进外汇储备的多元化。而日本在2011年多次干预汇市,试图阻止日元升值,使其持有的美国国债量大幅上升,中国可能会在2012年失去美国国债第一债权人的地位。
据美国财政部2月底的修正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为1.166万亿美元,比2011年6月份减少了1410亿美元。仅2011年12月,减持数量就达1026亿美元。
这么大的减持量,唯一能容纳的去处只能是欧债,这是否是一桩划算的买卖呢?是否表明中国已经在出手救助欧洲?
2月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欧盟峰会上发言称,欧洲是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的主要投资市场之一。
“在2011年四季度减持美国国债,增持欧洲国债应该是获利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无可厚非。”北京联办旗星风险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任若恩向记者表示,“但如果就此认为,中国可以出手救助欧洲了,则还需要谨慎,毕竟欧洲债务危机长期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
布局欧债短期应已获利
外汇储备多元化一直是我们热切期盼的,但是在欧洲债务危机还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多元化,是否合适?
从短期的投资角度看,去年四季度,尤其是12月份大幅减持美国国债,如增持欧债应已获利。
美国国债收益率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30年国债收益率维持在3%左右波动。而这一期间欧洲国家的国债收益率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由于欧洲央行连续两次降息,并在2011年12月实施了第一轮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欧洲债务危机得到了较大的缓和。
如果去触碰希腊国债当然是高危险的,但是如果购买的是意大利或者西班牙等国的国债则已获利不小,它们的国债收益率近三个月都出现了较大的下降,国债价格大幅上升。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从2011年11月底的7.5%下降到了目前的5%,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从当时的7.1%下降到目前的5.1%左右。
但这只是账面价值的变化,是否值得长期持有最终还得看欧洲债务问题是不是已经相对安全了。
欧央行(ECB)在2月29日施行了第二轮LTRO,两轮贷款额度超过1万亿欧元。据高盛估计,欧洲的银行在2012年和2013年持有的债务到期规模大约正好是1万亿欧元,也就是说,“欧央行的长期再融资操作确保了未来两年内欧洲的银行不会由于债务到期而出现流动性问题。”
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普已经把希腊信用评级降至“选择性违约”,而希腊私人债务重组将很有可能触发集体行动条款,进而触发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的赔付,这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即使隔离了希腊,稳住了银行,也并不代表欧洲债务危机得以解决,实体经济随后将承受更大的代价。欧元区去年四季度GDP已经负增长,而且欧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很大一部分也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它们又重新转存回到了欧央行。
3月1日,欧洲银行在欧央行的隔夜存款数量从前一日的4752亿欧元迅速增加至7769亿欧元,这意味着第二轮LTRO中40%的资金又回到了欧央行,欧洲似乎也在面临自身的“流动性陷阱”。
任若恩指出,作为救助欧洲的长期部署还可以再等一等。
确在大幅减持美债
此次美国财政部大幅向上修正了2011年6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从原来的1.166万亿美元修正为1.307万亿美元,增加了1415亿美元,从而揭开了2011年下半年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大幅减少的面纱。
过去的修正经验表明,中国很可能通过第三方托管账户购买美国国债,所以初步的数据会比修正后的数据低。
英国一直是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主要第三方。从2010年6月底的美国国债修正数据可以看到,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从初始的8437亿美元上修至11121亿美元,增加了2684亿美元;而同期英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从初始的3637亿美元下调至945亿美元,减少了2692亿美元。英国减少的量与中国增加的量几乎相当。
但是2011年下半年,在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大幅减少的同时,并没有看到英国的持有量大幅上升,英国的持有量反而比2011年6月底减少了近230亿美元。会不会是中国为了减少外界的注意,更换了主要的第三方购买者?从其他一些主要的美国国债增持国看不到这一明显迹象。
可以推断,中国在2011年下半年确实在大幅减持美国国债。由于中国的外汇储备仍在增长,这使得美国国债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从2010年的41%下降到2011年的36%,是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比重。
减持美债幅度最大的是2011年12月,这与当时人民币汇率连续出现“跌停”也有莫大关系。当时市场看空人民币,央行为了维持人民币中间价的坚挺,在市场上需要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
类似的现象也可以从日本看到。日元在2011年下半年持续走强,一度创下历史新高,日本央行也多次干预汇市,卖出日元,买入美元,所以日本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在2011年下半年增加了近1700亿美元,达到了1.058万亿美元的规模。
如果中国和日本在美国国债上的这一相反趋势得以延续的话,2012年日本就可能取代中国再度成为美国国债的第一债权国。当然,近两个月日元有所走软,日本央行短期干预汇市的可能性也在减弱,这会减缓日本增持美国国债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国外,其他国家也在通过英国作为第三方购买美国国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修正后仅增加1415亿元,英国修正后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减少了2113亿美元,这里存在近700亿美元的缺口;而同期俄罗斯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修正后增加了410亿美元,很可能俄罗斯也在通过英国购买美国国债。
据日本财务省的数据,中国持有的日本债券也在减少。2011年中国净抛售的一年期以内的日本短期债券近4万亿日元,而净买入日本中长期债券和票据达5414亿日元,净减持日债约400亿美元。
美债在减持,持有的日债也在减少,假设中国外汇储备中外国国债占的比重大致不变的话,中国应该已在悄然布局欧洲债券。
据美国财政部2月底的修正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为1.166万亿美元,比2011年6月份减少了1410亿美元。仅2011年12月,减持数量就达1026亿美元。
这么大的减持量,唯一能容纳的去处只能是欧债,这是否是一桩划算的买卖呢?是否表明中国已经在出手救助欧洲?
2月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欧盟峰会上发言称,欧洲是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的主要投资市场之一。
“在2011年四季度减持美国国债,增持欧洲国债应该是获利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无可厚非。”北京联办旗星风险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任若恩向记者表示,“但如果就此认为,中国可以出手救助欧洲了,则还需要谨慎,毕竟欧洲债务危机长期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
布局欧债短期应已获利
外汇储备多元化一直是我们热切期盼的,但是在欧洲债务危机还存在极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多元化,是否合适?
从短期的投资角度看,去年四季度,尤其是12月份大幅减持美国国债,如增持欧债应已获利。
美国国债收益率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30年国债收益率维持在3%左右波动。而这一期间欧洲国家的国债收益率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由于欧洲央行连续两次降息,并在2011年12月实施了第一轮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欧洲债务危机得到了较大的缓和。
如果去触碰希腊国债当然是高危险的,但是如果购买的是意大利或者西班牙等国的国债则已获利不小,它们的国债收益率近三个月都出现了较大的下降,国债价格大幅上升。意大利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从2011年11月底的7.5%下降到了目前的5%,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从当时的7.1%下降到目前的5.1%左右。
但这只是账面价值的变化,是否值得长期持有最终还得看欧洲债务问题是不是已经相对安全了。
欧央行(ECB)在2月29日施行了第二轮LTRO,两轮贷款额度超过1万亿欧元。据高盛估计,欧洲的银行在2012年和2013年持有的债务到期规模大约正好是1万亿欧元,也就是说,“欧央行的长期再融资操作确保了未来两年内欧洲的银行不会由于债务到期而出现流动性问题。”
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普已经把希腊信用评级降至“选择性违约”,而希腊私人债务重组将很有可能触发集体行动条款,进而触发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的赔付,这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即使隔离了希腊,稳住了银行,也并不代表欧洲债务危机得以解决,实体经济随后将承受更大的代价。欧元区去年四季度GDP已经负增长,而且欧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很大一部分也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它们又重新转存回到了欧央行。
3月1日,欧洲银行在欧央行的隔夜存款数量从前一日的4752亿欧元迅速增加至7769亿欧元,这意味着第二轮LTRO中40%的资金又回到了欧央行,欧洲似乎也在面临自身的“流动性陷阱”。
任若恩指出,作为救助欧洲的长期部署还可以再等一等。
确在大幅减持美债
此次美国财政部大幅向上修正了2011年6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从原来的1.166万亿美元修正为1.307万亿美元,增加了1415亿美元,从而揭开了2011年下半年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大幅减少的面纱。
过去的修正经验表明,中国很可能通过第三方托管账户购买美国国债,所以初步的数据会比修正后的数据低。
英国一直是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主要第三方。从2010年6月底的美国国债修正数据可以看到,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从初始的8437亿美元上修至11121亿美元,增加了2684亿美元;而同期英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从初始的3637亿美元下调至945亿美元,减少了2692亿美元。英国减少的量与中国增加的量几乎相当。
但是2011年下半年,在中国持有美国国债大幅减少的同时,并没有看到英国的持有量大幅上升,英国的持有量反而比2011年6月底减少了近230亿美元。会不会是中国为了减少外界的注意,更换了主要的第三方购买者?从其他一些主要的美国国债增持国看不到这一明显迹象。
可以推断,中国在2011年下半年确实在大幅减持美国国债。由于中国的外汇储备仍在增长,这使得美国国债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从2010年的41%下降到2011年的36%,是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比重。
减持美债幅度最大的是2011年12月,这与当时人民币汇率连续出现“跌停”也有莫大关系。当时市场看空人民币,央行为了维持人民币中间价的坚挺,在市场上需要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
类似的现象也可以从日本看到。日元在2011年下半年持续走强,一度创下历史新高,日本央行也多次干预汇市,卖出日元,买入美元,所以日本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在2011年下半年增加了近1700亿美元,达到了1.058万亿美元的规模。
如果中国和日本在美国国债上的这一相反趋势得以延续的话,2012年日本就可能取代中国再度成为美国国债的第一债权国。当然,近两个月日元有所走软,日本央行短期干预汇市的可能性也在减弱,这会减缓日本增持美国国债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国外,其他国家也在通过英国作为第三方购买美国国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修正后仅增加1415亿元,英国修正后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减少了2113亿美元,这里存在近700亿美元的缺口;而同期俄罗斯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修正后增加了410亿美元,很可能俄罗斯也在通过英国购买美国国债。
据日本财务省的数据,中国持有的日本债券也在减少。2011年中国净抛售的一年期以内的日本短期债券近4万亿日元,而净买入日本中长期债券和票据达5414亿日元,净减持日债约400亿美元。
美债在减持,持有的日债也在减少,假设中国外汇储备中外国国债占的比重大致不变的话,中国应该已在悄然布局欧洲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