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 在军营中磨练
“人这一辈子注定要经历很多事,要接触不少的人。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人变得模糊起来,有些人却清晰如昨。虽然二十几年过去了,但每到“八·一”期间,就特别怀念当兵的日子,怀念当兵的战友。”
这是2007年国庆节期间,叶建伟在原部队通信连战友联谊会上说的一段话。这段话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情和厚谊,充满了怀念和期待。让我们看到了昔日军营中一个热血青年,冲在部队各项任务最前面的情景,又让我们听到一颗年轻的心,撞击着军营,撞击着战友们的情怀。叶建伟在部队三年美好的时光里,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人生的转折点,更让我们感受了叶建伟经历的风风雨雨——从一名“小兵”成长为一位优秀企业家的心路历程。
叶建伟,1965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庙桥镇的一个农民家庭,1982年11月入伍,1985年11月退伍,整整当了三年兵。在部队,叶建伟是优秀义务兵;在地方,叶建伟是常州市知名企业家。2008年5月2日,我们慕名专程到常州市,对叶建伟进行了一次长达3个小时的采访。
记者:叶总!您当时为什么要报名参军?
叶建伟:我是个农村孩子,家中没有什么背景,就此很难在社会上闯出一条路来。我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初中毕业,当时想,只有去当兵,到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去锻炼,才能改变自己,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记者:你是这么想的,于是就报名了。
叶建伟:是的,心想事成,我很幸运成为一名人民的子弟兵。
记者:你到部队后感觉如何?
叶建伟:刚到部队时,心里很激动,觉得部队和家乡有很大的不同,部队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当时是怀揣报国志,紧握手中枪来到部队,保卫祖国是每个军人的职责。所以,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刻苦锻炼,争取入党,然后提干,为报效祖国,为家乡人民争光。
记者:你有这样的决心和目标,所以在部队里干得很好。
叶建伟:谈不上很好吧,但还可以。不是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嘛(笑)。我刚到部队时,字写得很潦草,这对于我接篆刻和新闻写作来说,是很不利的。所以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字练好。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书法、写作和篆刻,先后在部队各种报刊上发表作品50多篇。这其中,我的篆刻学习更充满了磨难与艰辛。可以想象,要在小小的铜、铁之类的金属块上雕刻出书法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不停地敲敲打打,精雕细凿,我的手掌常常被弄得青一块,紫一块;有时手指还被搞得鲜血淋漓。即使这样,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在文武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受到了部队领导和战友的好评,不仅荣立了三等功,还入了党。
记者:你成为连队中的佼佼者,是你努力的结果,很不容易。
叶建伟:在部队三年确实不容易,训练时摸爬滚打,寒冷冬夜中站岗放哨,我们是专业连队,各种业务还要学习、掌握和精通,业余时间还要学习书法、写作和篆刻,真是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我这个人想干什么事情,坚决要干好,这就是我的自信。
记者:你干得这么好,第三年怎么又退伍了呢?
叶建伟:哎呀,我的命运就是这样子吧,没能在部队长期干下去。我当兵第二年,团里挑选报道员,我被选中,当了报道员之后,压力很大,前面讲了,我的文化程度不高,既要学习文化,又要完成报道任务,常常是不分白天黑夜。开始,稿件寄出去很多篇,可就是没有发表,真急人啦。后来我渐渐意识到作品要跟随时代和政策走,要深入基层,深入到反映战士们火热、真实的训练、情感生活之中,想法对了,创作的路子也宽了。不久,处女作《美在精雕细刻中》在福州军区《前线报》上发表后,便一发不可收,一年多,50多篇作品就在部队的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第三年,由于连队工作的需要,我又回到了连队,成了连队里的“末代文书”。
记者:“末代文书”?这是怎么回事?
叶建伟:对,“末代文书”(微笑),就是1985年,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裁军百万,我们部队所在团以及我们通信连也在裁减之列,这样我又回到了家乡。
记者:哦。原来是这样。
B、 在社会中成长
记者:叶总!你回到了家乡,对今后人生和前途是怎么想的?
叶建伟:我是农村兵,按照当时的政策,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组织上不负责安置。我们家没有什么关系,但凭我在部队的表现和打下的基础,就给武进县安置办主任张汉斌写了一封信,推荐自己。张主任很重才,就把我推荐给武进县建设局建管处,当时建设局正好想要一个文书。我退伍回到家里没几天,建设局建管处就通知我去面试。面试时要我写一篇稿子,我写了《如何发挥一技之长》的文章,结果他们很满意,我就进了建设局当文书了。因为部队学习的知识和地方要求有很大差异,我又重新钻研文书知识,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写稿和整理材料之中。人是非常辛苦,但进步却也很快。干了一年之后,我被派去上海办事处工作。
记者:到上海办事处做什么事呢?
叶建伟:(笑笑)你们根本想不到,要我去做会计。我想,这可能是领导信任我吧,把很多的钱交给我保管。
记者:你没有学过会计,能管好钱吗?
叶建伟:边管边学吧。白天上班,晚上到上海财经大学读会计专业。我三年拿到了大专文凭后,又被调回建设局下属单位:武进装璜工程总公司。
记者:把你调回来又干什么事?
叶建伟:这次回来是干老本行,经过在上海读书学习和实际工作操作,可以说我对会计业务已经熟悉了。我从事会计工作6年,从出纳员做起,到主办会计,再到财务科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出来。
记者:叶总!你做会计6年之后,又从事什么职业了?
叶建伟:我啊,干起了应该说是属于我自己的事业,开始经商了。
C、 在企业发展中致富
记者:经商?是你自己开的公司吗?
叶建伟:当时不是个人开的,是建设局一个装潢公司,我是该企业负责人。
记者:十几年前开的装潢公司,生意一定很好吧?
叶建伟:对,生意很好,天天都有做不完的事,装潢公司从5个人,逐渐发展到几十个人。干了几年之后,公司改成股份制,我又重新组建了公司,经营范围更大了。
记者:你又组建了什么公司?
叶建伟:我先组建了常州市常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后又组建了常州市丰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经营房地产开发、房屋建筑、室内装潢、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项目。企业资质均为国家二级企业,2007年全年完成产值3个多亿。
记者:叶总事业做大之后有些什么主要收获?
叶建伟:事业做大之后,经济上富裕,用钱比过去容易了。个人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干企业很不容易,在没有经商前,我很内向,见人脸红,不敢和人说话。不会和人交往做不好生意,我渐渐意识到这些,逼着自己要多多和人交流和沟通。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不仅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没有障碍,而且组织协调、谈判、签约和公关能力也都有很大的长进。
D、 成功“三大秘诀”
记者:叶总!你是一个实干家,在部队干得很好,到了地方又这么努力,成为一名优秀企业家,有什么成功秘诀吗?
叶建伟:谈不上秘诀(露出了谦虚的笑容),在部队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地方也是这样,从做企业角度上讲,要说有秘诀的话,大概有三个方面。
记者:哪三个方面?
叶建伟:一是抓好现代管理。我们企业整个团队有3000多人,靠我一个人抓,累死也没有用。我主要运用“抓头头,头头抓”的方法,抓住分管领导,建立责任制。把权力交给他们,调动他们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特长,成为企业的主人。
记者:第二个方面呢?
叶建伟:第二方面是抓好人才培养。企业要兴旺,人才是关键。在我们企业工作的人员中,发现人才及时挑选出来,进入管理层,让他们学有所长,用其所能。我们每年还到高校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再培训。这需要企业投入大笔资金,为了企业后备力量必须这么做。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不会跳槽,因为我从三个方面留人才:1、企业领导与企业被领导力求搞好关系,从个人情感上留人,平时经常投入个人感情的交流,尽力帮助企业员工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以“公司在我心中,我在公司心中”的主题,经常开展活动。2、从企业的经济收入、待遇上留住人。3、从企业的发展后劲上留住人。另外,工作环境也不错,公司学习氛围很浓。
记者:那第三个方面又是什么呢?
叶建伟:三是抓好项目开发。经常有新项目抓在手中,企业才有希望和前途。2005年开始进入房地产,短短几年时间内,我们对“丰乐尚都”项目进行系列开发,收到很好效果。同时我们做了政府的部分安置工程,也效果显著。
记者:这些项目都是怎么来的呢?
叶建伟:主要是我在奔波,有些项目是竞拍来的。但公司其他领导也功不可没,他们也付出了很多心血。
记者:你们企业现在已经上了很大规模,今后还打算做得更大吗?
叶建伟:随着企业扩大,市场风险也增大,我们已经调整了思路。开始是要做大做强,现在是要做精做细。在常州,大公司比比皆是,我们公司只能算是中等,调整思路也是根据市场变化而变化的。做企业要看到时时存在的风险,企业家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就很难做大做强,更不要说做精做细了。
E、 致富后“四不忘”
记者:有些企业家发了财之后,经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忘本变质,而你在这方面却做得很好。请给我们谈谈,你是怎么想的?
叶建伟:我要求自己有钱后做到“四不忘”,这四个不忘,也是我做人最起码的标准。
记者:哪四个不忘?
叶建伟:首先是不忘孝敬父母。我们家是农村人,兄妹6个,我排行最小。自从我从部队回来到城里住后,就把父母接到身边了。母亲45岁才生我,我想我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很不容易,能有今天也很不容易。父亲十年前去世,母亲前几年得了脑萎缩,在住院的3年时间里,花费20多万块钱,几乎都由我一个人垫付。哥哥姐姐,他们能出多少就出多少。他们都很自觉,也很孝顺父母,他们为了父母也都尽了力。今生是兄妹,来世就不一定了,我们兄妹6人之间关系很和谐。
记者:其次呢?
叶建伟:其次是不忘爱妻教子。我幸运地遇到一位好妻子,她聪明漂亮,贤惠温柔,通情达理,勤奋好学,相夫教子,尊敬老人,并全身心地支持我的工作。这十多年来,要不是她鼎力相助我的事业,我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儿子也很争气,前年考进常州市第一中学,一年后又到英国剑桥读高中,成绩非常不错。儿子听话,也孝顺老人,聪明好学,志向远大。我为什么要把儿子送到国外读高中,就是要培养他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然后发挥他的才能,为祖国争光,为中国人民争光。我经常跟儿子讲,今后不要靠家庭,也不要靠别人,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是本事。
记者:叶总!你在2007年国庆节期间,于江西上饶举办战友联谊会,听说以连为单位举办此类活动的,在全国还是首次。在人们把钱当命看的今天,你能无偿赞助召开联谊会,是真正把感情和友谊放在第一位的人。
叶建伟:这就是我的第三个不忘,不忘战友情谊。 这件事是我们最后一任指导员叶宜民和连长胡立纯倡议的,我非常赞同,并主动要求资助这次活动。事实证明,这次活动意义重大,仿佛我们又回到了连队,重新过上了军营生活。重温军人的梦,我们的人生,又奏起了一段精彩的乐章。我还为联谊会写了一首诗,朗诵给了战友们听。
记者:一首诗,能背给我们听听吗?
叶建伟:可以。这首诗的名字叫《我想……》
我站在遥远的山岗上,
为着祖国的安宁,
站立着,站立着,
像个样!
深夜,我用年轻的双脚,
站在方志敏的故乡,
这是多么的自豪啊,
骄傲与荣光!
军号,
在黎明中吹响,
这声音,
发自我的胸堂!
谁知,
军委一声令下,
我又回到生我的故乡,
只好孝敬我的爹娘,
而难忘的是部队首长!
连队虽已消失,
战友的情,
永远在我心中流淌,
军人的气质,
随处都显示高尚!
没有军营的磨练,
那来的丰乐随想,
上饶的重逢,
才是人生的乐章,
友谊的升华,
更铸就我们的辉煌!
记者:写得很好,有真情实感,看来你对战友情有独钟啊。听说你资助过贫困战友,还把几位战友带到你公司上班,有这些事吗?
叶建伟:有的,有的战友居住在偏远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可他们吃苦耐劳,部队作风一直在他们身上保持着。他们忠厚老实,我熟悉他们,我们公司需要这样的人做事。已经有三位战友来到了常州,连老婆孩子都带来打工了。还有一位战友身体不好,家庭非常困难,我捐助了两万元给他治病。
记者:还有一个不忘是什么?
叶建伟:就是不忘社会责任。这几年,我为社会做了些善事,献了爱心。比如为常州天宁寺造了一尊很大的佛像,还有为希望工程捐款等。我偏爱电视情感类节目,比如“情感超市”,我还先后6次为贫困和遇难的人捐钱。同时,以党支部的名义,赞助学校和困难户。
记者:叶总做这些善事和好事时,留不留真名?
叶建伟:不留名,因为我不需要社会和受助者回报。我这人做事低调,不喜欢宣扬自己,如果我不熟悉你们,也不会对你们说这么多话的。
记者:谢谢叶总对我们信任和接受采访。已经很晚了,好几个电话催你,耽误你休息时间了。
叶建伟:不客气,你们也好好休息,明天见。
我们送叶总到房间门外时,已经是半夜11点了。3个小时的采访,让我们对叶总有了很深的印象:叶总是个会做企业又会做人的难得的社会人才。叶总还说不会做人,就做不好企业,首先做好人,然后再去做企业。这就是一个企业家的肺腑之言,我们想,这也是叶总对成功的一个总结吧。
叶总致富后的“四不忘”,归根结底是他保持本色不忘本。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牢铭记在心的。
“人这一辈子注定要经历很多事,要接触不少的人。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人变得模糊起来,有些人却清晰如昨。虽然二十几年过去了,但每到“八·一”期间,就特别怀念当兵的日子,怀念当兵的战友。”
这是2007年国庆节期间,叶建伟在原部队通信连战友联谊会上说的一段话。这段话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情和厚谊,充满了怀念和期待。让我们看到了昔日军营中一个热血青年,冲在部队各项任务最前面的情景,又让我们听到一颗年轻的心,撞击着军营,撞击着战友们的情怀。叶建伟在部队三年美好的时光里,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人生的转折点,更让我们感受了叶建伟经历的风风雨雨——从一名“小兵”成长为一位优秀企业家的心路历程。
叶建伟,1965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庙桥镇的一个农民家庭,1982年11月入伍,1985年11月退伍,整整当了三年兵。在部队,叶建伟是优秀义务兵;在地方,叶建伟是常州市知名企业家。2008年5月2日,我们慕名专程到常州市,对叶建伟进行了一次长达3个小时的采访。
记者:叶总!您当时为什么要报名参军?
叶建伟:我是个农村孩子,家中没有什么背景,就此很难在社会上闯出一条路来。我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初中毕业,当时想,只有去当兵,到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去锻炼,才能改变自己,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记者:你是这么想的,于是就报名了。
叶建伟:是的,心想事成,我很幸运成为一名人民的子弟兵。
记者:你到部队后感觉如何?
叶建伟:刚到部队时,心里很激动,觉得部队和家乡有很大的不同,部队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当时是怀揣报国志,紧握手中枪来到部队,保卫祖国是每个军人的职责。所以,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刻苦锻炼,争取入党,然后提干,为报效祖国,为家乡人民争光。
记者:你有这样的决心和目标,所以在部队里干得很好。
叶建伟:谈不上很好吧,但还可以。不是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嘛(笑)。我刚到部队时,字写得很潦草,这对于我接篆刻和新闻写作来说,是很不利的。所以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字练好。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书法、写作和篆刻,先后在部队各种报刊上发表作品50多篇。这其中,我的篆刻学习更充满了磨难与艰辛。可以想象,要在小小的铜、铁之类的金属块上雕刻出书法作品,是多么的不容易,不停地敲敲打打,精雕细凿,我的手掌常常被弄得青一块,紫一块;有时手指还被搞得鲜血淋漓。即使这样,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在文武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受到了部队领导和战友的好评,不仅荣立了三等功,还入了党。
记者:你成为连队中的佼佼者,是你努力的结果,很不容易。
叶建伟:在部队三年确实不容易,训练时摸爬滚打,寒冷冬夜中站岗放哨,我们是专业连队,各种业务还要学习、掌握和精通,业余时间还要学习书法、写作和篆刻,真是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我这个人想干什么事情,坚决要干好,这就是我的自信。
记者:你干得这么好,第三年怎么又退伍了呢?
叶建伟:哎呀,我的命运就是这样子吧,没能在部队长期干下去。我当兵第二年,团里挑选报道员,我被选中,当了报道员之后,压力很大,前面讲了,我的文化程度不高,既要学习文化,又要完成报道任务,常常是不分白天黑夜。开始,稿件寄出去很多篇,可就是没有发表,真急人啦。后来我渐渐意识到作品要跟随时代和政策走,要深入基层,深入到反映战士们火热、真实的训练、情感生活之中,想法对了,创作的路子也宽了。不久,处女作《美在精雕细刻中》在福州军区《前线报》上发表后,便一发不可收,一年多,50多篇作品就在部队的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第三年,由于连队工作的需要,我又回到了连队,成了连队里的“末代文书”。
记者:“末代文书”?这是怎么回事?
叶建伟:对,“末代文书”(微笑),就是1985年,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裁军百万,我们部队所在团以及我们通信连也在裁减之列,这样我又回到了家乡。
记者:哦。原来是这样。
B、 在社会中成长
记者:叶总!你回到了家乡,对今后人生和前途是怎么想的?
叶建伟:我是农村兵,按照当时的政策,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组织上不负责安置。我们家没有什么关系,但凭我在部队的表现和打下的基础,就给武进县安置办主任张汉斌写了一封信,推荐自己。张主任很重才,就把我推荐给武进县建设局建管处,当时建设局正好想要一个文书。我退伍回到家里没几天,建设局建管处就通知我去面试。面试时要我写一篇稿子,我写了《如何发挥一技之长》的文章,结果他们很满意,我就进了建设局当文书了。因为部队学习的知识和地方要求有很大差异,我又重新钻研文书知识,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写稿和整理材料之中。人是非常辛苦,但进步却也很快。干了一年之后,我被派去上海办事处工作。
记者:到上海办事处做什么事呢?
叶建伟:(笑笑)你们根本想不到,要我去做会计。我想,这可能是领导信任我吧,把很多的钱交给我保管。
记者:你没有学过会计,能管好钱吗?
叶建伟:边管边学吧。白天上班,晚上到上海财经大学读会计专业。我三年拿到了大专文凭后,又被调回建设局下属单位:武进装璜工程总公司。
记者:把你调回来又干什么事?
叶建伟:这次回来是干老本行,经过在上海读书学习和实际工作操作,可以说我对会计业务已经熟悉了。我从事会计工作6年,从出纳员做起,到主办会计,再到财务科长,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出来。
记者:叶总!你做会计6年之后,又从事什么职业了?
叶建伟:我啊,干起了应该说是属于我自己的事业,开始经商了。
C、 在企业发展中致富
记者:经商?是你自己开的公司吗?
叶建伟:当时不是个人开的,是建设局一个装潢公司,我是该企业负责人。
记者:十几年前开的装潢公司,生意一定很好吧?
叶建伟:对,生意很好,天天都有做不完的事,装潢公司从5个人,逐渐发展到几十个人。干了几年之后,公司改成股份制,我又重新组建了公司,经营范围更大了。
记者:你又组建了什么公司?
叶建伟:我先组建了常州市常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后又组建了常州市丰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经营房地产开发、房屋建筑、室内装潢、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等项目。企业资质均为国家二级企业,2007年全年完成产值3个多亿。
记者:叶总事业做大之后有些什么主要收获?
叶建伟:事业做大之后,经济上富裕,用钱比过去容易了。个人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干企业很不容易,在没有经商前,我很内向,见人脸红,不敢和人说话。不会和人交往做不好生意,我渐渐意识到这些,逼着自己要多多和人交流和沟通。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不仅在各种场合与人交往没有障碍,而且组织协调、谈判、签约和公关能力也都有很大的长进。
D、 成功“三大秘诀”
记者:叶总!你是一个实干家,在部队干得很好,到了地方又这么努力,成为一名优秀企业家,有什么成功秘诀吗?
叶建伟:谈不上秘诀(露出了谦虚的笑容),在部队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地方也是这样,从做企业角度上讲,要说有秘诀的话,大概有三个方面。
记者:哪三个方面?
叶建伟:一是抓好现代管理。我们企业整个团队有3000多人,靠我一个人抓,累死也没有用。我主要运用“抓头头,头头抓”的方法,抓住分管领导,建立责任制。把权力交给他们,调动他们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特长,成为企业的主人。
记者:第二个方面呢?
叶建伟:第二方面是抓好人才培养。企业要兴旺,人才是关键。在我们企业工作的人员中,发现人才及时挑选出来,进入管理层,让他们学有所长,用其所能。我们每年还到高校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再培训。这需要企业投入大笔资金,为了企业后备力量必须这么做。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不会跳槽,因为我从三个方面留人才:1、企业领导与企业被领导力求搞好关系,从个人情感上留人,平时经常投入个人感情的交流,尽力帮助企业员工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以“公司在我心中,我在公司心中”的主题,经常开展活动。2、从企业的经济收入、待遇上留住人。3、从企业的发展后劲上留住人。另外,工作环境也不错,公司学习氛围很浓。
记者:那第三个方面又是什么呢?
叶建伟:三是抓好项目开发。经常有新项目抓在手中,企业才有希望和前途。2005年开始进入房地产,短短几年时间内,我们对“丰乐尚都”项目进行系列开发,收到很好效果。同时我们做了政府的部分安置工程,也效果显著。
记者:这些项目都是怎么来的呢?
叶建伟:主要是我在奔波,有些项目是竞拍来的。但公司其他领导也功不可没,他们也付出了很多心血。
记者:你们企业现在已经上了很大规模,今后还打算做得更大吗?
叶建伟:随着企业扩大,市场风险也增大,我们已经调整了思路。开始是要做大做强,现在是要做精做细。在常州,大公司比比皆是,我们公司只能算是中等,调整思路也是根据市场变化而变化的。做企业要看到时时存在的风险,企业家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就很难做大做强,更不要说做精做细了。
E、 致富后“四不忘”
记者:有些企业家发了财之后,经不住灯红酒绿的诱惑,忘本变质,而你在这方面却做得很好。请给我们谈谈,你是怎么想的?
叶建伟:我要求自己有钱后做到“四不忘”,这四个不忘,也是我做人最起码的标准。
记者:哪四个不忘?
叶建伟:首先是不忘孝敬父母。我们家是农村人,兄妹6个,我排行最小。自从我从部队回来到城里住后,就把父母接到身边了。母亲45岁才生我,我想我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很不容易,能有今天也很不容易。父亲十年前去世,母亲前几年得了脑萎缩,在住院的3年时间里,花费20多万块钱,几乎都由我一个人垫付。哥哥姐姐,他们能出多少就出多少。他们都很自觉,也很孝顺父母,他们为了父母也都尽了力。今生是兄妹,来世就不一定了,我们兄妹6人之间关系很和谐。
记者:其次呢?
叶建伟:其次是不忘爱妻教子。我幸运地遇到一位好妻子,她聪明漂亮,贤惠温柔,通情达理,勤奋好学,相夫教子,尊敬老人,并全身心地支持我的工作。这十多年来,要不是她鼎力相助我的事业,我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儿子也很争气,前年考进常州市第一中学,一年后又到英国剑桥读高中,成绩非常不错。儿子听话,也孝顺老人,聪明好学,志向远大。我为什么要把儿子送到国外读高中,就是要培养他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然后发挥他的才能,为祖国争光,为中国人民争光。我经常跟儿子讲,今后不要靠家庭,也不要靠别人,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才是本事。
记者:叶总!你在2007年国庆节期间,于江西上饶举办战友联谊会,听说以连为单位举办此类活动的,在全国还是首次。在人们把钱当命看的今天,你能无偿赞助召开联谊会,是真正把感情和友谊放在第一位的人。
叶建伟:这就是我的第三个不忘,不忘战友情谊。 这件事是我们最后一任指导员叶宜民和连长胡立纯倡议的,我非常赞同,并主动要求资助这次活动。事实证明,这次活动意义重大,仿佛我们又回到了连队,重新过上了军营生活。重温军人的梦,我们的人生,又奏起了一段精彩的乐章。我还为联谊会写了一首诗,朗诵给了战友们听。
记者:一首诗,能背给我们听听吗?
叶建伟:可以。这首诗的名字叫《我想……》
我站在遥远的山岗上,
为着祖国的安宁,
站立着,站立着,
像个样!
深夜,我用年轻的双脚,
站在方志敏的故乡,
这是多么的自豪啊,
骄傲与荣光!
军号,
在黎明中吹响,
这声音,
发自我的胸堂!
谁知,
军委一声令下,
我又回到生我的故乡,
只好孝敬我的爹娘,
而难忘的是部队首长!
连队虽已消失,
战友的情,
永远在我心中流淌,
军人的气质,
随处都显示高尚!
没有军营的磨练,
那来的丰乐随想,
上饶的重逢,
才是人生的乐章,
友谊的升华,
更铸就我们的辉煌!
记者:写得很好,有真情实感,看来你对战友情有独钟啊。听说你资助过贫困战友,还把几位战友带到你公司上班,有这些事吗?
叶建伟:有的,有的战友居住在偏远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可他们吃苦耐劳,部队作风一直在他们身上保持着。他们忠厚老实,我熟悉他们,我们公司需要这样的人做事。已经有三位战友来到了常州,连老婆孩子都带来打工了。还有一位战友身体不好,家庭非常困难,我捐助了两万元给他治病。
记者:还有一个不忘是什么?
叶建伟:就是不忘社会责任。这几年,我为社会做了些善事,献了爱心。比如为常州天宁寺造了一尊很大的佛像,还有为希望工程捐款等。我偏爱电视情感类节目,比如“情感超市”,我还先后6次为贫困和遇难的人捐钱。同时,以党支部的名义,赞助学校和困难户。
记者:叶总做这些善事和好事时,留不留真名?
叶建伟:不留名,因为我不需要社会和受助者回报。我这人做事低调,不喜欢宣扬自己,如果我不熟悉你们,也不会对你们说这么多话的。
记者:谢谢叶总对我们信任和接受采访。已经很晚了,好几个电话催你,耽误你休息时间了。
叶建伟:不客气,你们也好好休息,明天见。
我们送叶总到房间门外时,已经是半夜11点了。3个小时的采访,让我们对叶总有了很深的印象:叶总是个会做企业又会做人的难得的社会人才。叶总还说不会做人,就做不好企业,首先做好人,然后再去做企业。这就是一个企业家的肺腑之言,我们想,这也是叶总对成功的一个总结吧。
叶总致富后的“四不忘”,归根结底是他保持本色不忘本。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牢牢铭记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