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校辅导员历经了从“政治指导员”到“政治辅导员”再到“辅导员”,从兼职到兼职为主、兼专结合再到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历史变迁与角色定位。但就目前这支队伍的建设情况而言,其角色定位或工作性质因其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历史变迁;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制度不只是中国才有,西方比我们更早,但因其国情、社情、校情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以美国而言,美国的辅导员(即学生事务专职人员)早在20世纪初就产生,到现在已上百年的历史。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背景。如果从1936年6月开始设立(政治)辅导员到2006年7月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正式文件发布实施,我国的辅导员制度发展刚好走过70年历史。时过境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已随之变迁。
一、从政治指导员到政治辅导员
我国的辅导员发展可概括为从“政治指导员”到“政治辅导员”再到“辅导员”这么一个历程。1936年在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设立的辅导员实为政治指导员,还不能称之为政治辅导员,其角色定位与部队里的政委相当,这时的政治指导员主要对学员加强阶级意识、党派意识、斗争意识等方面的教育,角色定位相对单一、简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内外矛盾斗争的变迁,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出现新的变化,1952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文件提出要在高等学校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名为“政治辅导处”,经中央同意,从清华大学本科三年级中选拔了20多名政治辅导员,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辅导员,政治辅导处的设立,也标志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正式产生。
1961年在中央通过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该条例明确规定:“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經验的人担任。同时,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该条例明确地说明了高校辅导员的作用、来源和要求,而且强调的是专职政治辅导员。196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设政治工作结构试点问题的报告》里进一步提出:“在二、三年级配齐班级的专职政治工作干部,其编制为1:100的比例。”尽管提法有点小变化,但所谓专职辅导员实为专职政治工作干部,规定了所占比例。一年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辅导员工作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职责等,根据文件精神,到1966年,我国高校要基本都建立起了一支政治辅导员队伍。
从1936年的政治指导员到1966年的政治辅导员刚好三十年,政治辅导员从兼职到专职,其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和加强,辅导员制度从最初的试点到设置机构得以不断完善,其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也逐渐清晰起来。但在这个时期,辅导员前面还是有一个明确的定语或限制,即政治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具体而言即开展共产主义信仰、道德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国际共产主义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主题虽明确,但形式也较单一。
此后是十多年的“文化大革命”,我国的高等教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也无从谈起。1978年,中央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其起草修改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里关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之前的说法大体一样,即设立政治辅导员。到了198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高等学校的学生政工干部,他们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这个文件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该文件首次明确政治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既是政治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马列主义理论教师。
二、从政治辅导员到辅导员
1987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再一次强调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并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聘任制。明确要求各高校党委和校长共同抓好、重视这项工作,最终形成一支少数专职、多数兼职、专兼结合的学生辅导员队伍。2000年7月,中央教育部党组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规定:“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包括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从1987年的《决定》中要求各高校领导管理层重视这项工作,到2000年的《若干意见》中第四条明确提出“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从仅是“重视……”到“健全制度……”足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一时期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基本上来自于学校内部教师或管理人员和高年级党员学生,而从事的工作主要还是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时期的辅导员其角色定位仍为政治辅导员。从工作性质看,主要还是以兼职为主,专兼结合为主。
2004年,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文件的标题看,将之前一贯表述的“思想政治工作”变为“思想政治教育”,文中其“政治辅导员”的提法改为“辅导员”。这是一种理念或观念的转变,意义深远。2005年,教育部根据该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在第四条意见当中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这是首次在文件出现辅导员工作要向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006年教育部颁布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该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都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其配备要求“专职为主、专兼结合”,这也是我国目前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依据和发展方向,该《规定》也是我国目前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指导性文件。同年教思政厅([2006]2号)印发《2006年-2010年普通高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该文件对有力地推动了普通本专科学院专职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路径的发展。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据了解,这是中央26年来首次召开以“思想政治”为主题的会议。会议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以下简称《意见》)。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教育部到地方各教育部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意见》要求,出台相应的制度性文件,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始终离不开处于前线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加强这支队伍建设也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历经了从“政治指导员”到“政治辅导员”再到“辅导员”,从兼职到兼职为主、兼专结合再到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历史变迁与角色定位。这一方面是受到国内外政治大环境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影响,另一方面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自身发展之需求,以及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之诉求。但就目前这支队伍的建设情况而言,其角色定位或工作性质因其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参考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Z].(教党[2000]21号),2000年7月
[2]参考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
[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Z].2006-09-01.该规定明确要求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历史变迁;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制度不只是中国才有,西方比我们更早,但因其国情、社情、校情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以美国而言,美国的辅导员(即学生事务专职人员)早在20世纪初就产生,到现在已上百年的历史。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背景。如果从1936年6月开始设立(政治)辅导员到2006年7月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正式文件发布实施,我国的辅导员制度发展刚好走过70年历史。时过境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已随之变迁。
一、从政治指导员到政治辅导员
我国的辅导员发展可概括为从“政治指导员”到“政治辅导员”再到“辅导员”这么一个历程。1936年在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设立的辅导员实为政治指导员,还不能称之为政治辅导员,其角色定位与部队里的政委相当,这时的政治指导员主要对学员加强阶级意识、党派意识、斗争意识等方面的教育,角色定位相对单一、简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内外矛盾斗争的变迁,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出现新的变化,1952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文件提出要在高等学校设立政治工作机构,名为“政治辅导处”,经中央同意,从清华大学本科三年级中选拔了20多名政治辅导员,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辅导员,政治辅导处的设立,也标志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正式产生。
1961年在中央通过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该条例明确规定:“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二年级设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从专职的党政干部、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青年教师中挑选有一定政治工作經验的人担任。同时,要逐步培养和配备一批专职的政治辅导员。”该条例明确地说明了高校辅导员的作用、来源和要求,而且强调的是专职政治辅导员。196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和建设政治工作结构试点问题的报告》里进一步提出:“在二、三年级配齐班级的专职政治工作干部,其编制为1:100的比例。”尽管提法有点小变化,但所谓专职辅导员实为专职政治工作干部,规定了所占比例。一年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辅导员工作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职责等,根据文件精神,到1966年,我国高校要基本都建立起了一支政治辅导员队伍。
从1936年的政治指导员到1966年的政治辅导员刚好三十年,政治辅导员从兼职到专职,其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和加强,辅导员制度从最初的试点到设置机构得以不断完善,其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也逐渐清晰起来。但在这个时期,辅导员前面还是有一个明确的定语或限制,即政治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具体而言即开展共产主义信仰、道德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国际共产主义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主题虽明确,但形式也较单一。
此后是十多年的“文化大革命”,我国的高等教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也无从谈起。1978年,中央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其起草修改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里关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之前的说法大体一样,即设立政治辅导员。到了198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高等学校的学生政工干部,他们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这个文件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该文件首次明确政治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既是政治工作队伍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其中也包括马列主义理论教师。
二、从政治辅导员到辅导员
1987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再一次强调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并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聘任制。明确要求各高校党委和校长共同抓好、重视这项工作,最终形成一支少数专职、多数兼职、专兼结合的学生辅导员队伍。2000年7月,中央教育部党组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规定:“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包括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从1987年的《决定》中要求各高校领导管理层重视这项工作,到2000年的《若干意见》中第四条明确提出“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从仅是“重视……”到“健全制度……”足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这一时期担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基本上来自于学校内部教师或管理人员和高年级党员学生,而从事的工作主要还是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时期的辅导员其角色定位仍为政治辅导员。从工作性质看,主要还是以兼职为主,专兼结合为主。
2004年,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文件的标题看,将之前一贯表述的“思想政治工作”变为“思想政治教育”,文中其“政治辅导员”的提法改为“辅导员”。这是一种理念或观念的转变,意义深远。2005年,教育部根据该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在第四条意见当中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这是首次在文件出现辅导员工作要向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006年教育部颁布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该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管理与考核都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l: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其配备要求“专职为主、专兼结合”,这也是我国目前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依据和发展方向,该《规定》也是我国目前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指导性文件。同年教思政厅([2006]2号)印发《2006年-2010年普通高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该文件对有力地推动了普通本专科学院专职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路径的发展。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据了解,这是中央26年来首次召开以“思想政治”为主题的会议。会议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以下简称《意见》)。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教育部到地方各教育部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意见》要求,出台相应的制度性文件,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始终离不开处于前线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加强这支队伍建设也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历经了从“政治指导员”到“政治辅导员”再到“辅导员”,从兼职到兼职为主、兼专结合再到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历史变迁与角色定位。这一方面是受到国内外政治大环境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影响,另一方面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自身发展之需求,以及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之诉求。但就目前这支队伍的建设情况而言,其角色定位或工作性质因其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参考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Z].(教党[2000]21号),2000年7月
[2]参考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5]2号
[3]《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Z].2006-09-01.该规定明确要求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