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一个壮族村落——广西宜州市S镇T村H屯的新农村建设为例,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状况,认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民的主体地位缺失,农民被动地参与新农村建设。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在指导新农村建设中要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别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努力培养和增强村民权利意识,建立农民利益表达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地位;基层民主制度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1)02-0085-0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下简称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文章从农民的视角出发,以广西宜州市S镇T村H屯这个壮族聚居的村落为个案,通过分析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做法和变化,并与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及期望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少数民族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点概况和调查方法介绍
H屯位于广西河池市代管的宜州市南部,距宜州市区20千米,距S镇3千米。宜忻(宜州至忻城)二级公路经过村边,交通便利。H屯是9户农民1935年从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搬迁过来的一个移民屯。新中国成立后,创屯人的兄弟姐妹也相继搬迁到H屯定居,村落规模不断扩大,H屯目前已有113户,总人口499人。
20世纪80年代以前,H屯的村民主要种植黄豆、玉米、红薯、木薯、水稻等作物,经济生产模式以自给自足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H屯东面2千米处建成了现代化的糖厂,20世纪90年代初期糖厂与英国糖业集团合作,改制成为中英合资的公司。从此,H屯的农作种植结构发生本质变化,村民开始大规模种植甘蔗。H屯的经济生产模式由自给自足变为商品交换经济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期,H屯开始发展桑蚕业。到20世纪末蚕业已发展成为H屯的支柱产业之一。据H屯2007年农业经济统计报告,当年其桑园面积920亩,养蚕6750多张,产鲜茧315吨,产值441万多元;甘蔗面积达1250亩,原料蔗进厂6500多吨,产值180万元;全屯年人均收入6500元。今天,H屯形成了以甘蔗、桑蚕为主导,以水果、水稻等农作物为辅的农产品结构。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H屯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地点,理由如下:第一,H屯97.6%的村民为壮族,以种甘蔗、蚕业为支柱产业,以水果、水稻为辅的产业结构,在目前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第二,H屯是宜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单位。
本研究通过对普通村民、村干部、乡镇主管新农村建设的干部和县一级主管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对普通村民的抽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笔者把H屯的总人口分为在家务农者、在外地打工者、在外地工作者、在校读书者、老人、幼儿(老人:64岁以上老人;幼儿:未参加小学教育的儿童),兼业者(即在做农活同时兼打工、做买卖、运输等)五大类。本次样本的总体是纯务农者、老人、兼业者的人数总和269人。最终确定的抽样数据如下:抽取纯务农人数78人,男性3人,其中高中文化2人,初中文化21人,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14人;女性41人,其中高中文化3人,初中文化21人,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17人;抽取老人人数15人,其中男性6人,女性9人;抽取兼业者9人,其中男性7人,女性2人。另外,访谈H屯的新农村建设的骨干领导5名,主管的县领导1名、镇领导1名。问卷调查采用个别填答法。具体形式是按照抽到的村民的名单,入户指导被调查对象填答。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
对收集回来的问卷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运用社会统计学的方法与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
二、调查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取得的成绩
H屯村民依靠甘蔗业和桑蚕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河池市小康文明村,后来又成为广西小康示范村。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后,H屯也成为了广西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好的成绩。
富裕起来的村民,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全屯98%的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楼房,全屯还对村容、村貌进行全面的规划,筹资建对村庄主干道进行水泥硬化,铺设自来水管道,修建标准化的公共厕所,家家户户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沼气入户率达70%,并对所有农户都进行了电网改造,农户庭院逐步实现了绿化、美化和净化。
在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同时,H屯大力推进继承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成立治安联防队,维护本村的治安秩序。
文化设施建设也取得明显成绩,村里建立了灯光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妇女活动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组建篮球队,逢年过节都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建立了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协会、甘蔗协会与桑蚕协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信息化的强有力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与流通需要丰富的市场信息,农村信息化建设。将有效解决农民获取外部信息难的问题。2006年12月在电信宜州分公司的帮助下,H屯建立了“横山信息网”,开辟自己的门户网站,成为宜州市首个拥有自己网站的村屯。网站开设有“H屯简介”、“产品信息发布”、“屯务公开”、“村民论坛”等版块及相关农业信息网站链接,为村民架通了与外部世界的信息网。
如今的H屯,道路宽敞,村容整洁,民风朴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已经形成。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H屯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认为农村建设的本质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1. 村民缺乏对新农村建设的充分“话语权”。在本调查点我们发现,虽然村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但绝大部分村民却没有充分表达新农村建设的“话语权”。这里的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完全按照大多数农民意愿来进行,农民往往被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其重要表现就是,H屯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基本上是按照宜州市新农村办公室的文件来进行的,即上面安排什么项目就做什么,建设规划并没有经过村民充分讨论。H屯没有自己的新农村领导小组,也没能自主研究符合H屯自己的新农村建设方案,农民对新农村的概念与内容理解并不到位。问卷统计数据如图1显示,5.2%的被调查者非常了解新农村的内容,26%的被调查者比较了解,39.6%的被调查者知道一点,29.2%的被调查者听说而已,具体不太清楚。
可见,在H屯中,一部分人不知道新农村建设是 什么,一部分人知道部分内容但认识并不全面。认识上的模糊,自然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
2. 新的生产发展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农产品供求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家庭承包为经营单位的小农经济,造成农业经济的基本矛盾——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的矛盾日益加剧:家庭承包为经营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给生产发展带来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提高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在H屯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74.7%的村民认为,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缺少资金投入,58.9%的农民认为缺少技术,30.5%的农民认为劳动力不足,24.2%的农民认为生产规模小。
在H屯,当前家家户户都极力扩大桑蚕规模。扩大桑树种植面积,扩建蚕房,投入大量的人力与时间,但遇到了人力不足、资金不足和技术缺乏的问题。虽然H屯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之后,也搞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广西嘉联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的项目,与H屯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嘉联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对H屯的经济投入是:给村民免费发放桑苗,免费发放蚕房抽风机,给农民低价出售方格簇。但是,笔者在访谈过程中,村民反映,方格簇本来也应该是免费发放给农民的,但公司却以每个0.5元(市场价格是0.8元)出售给农民。2008年3月,宜州市新农村办公室领导到H屯检查工作,嘉联公司给5户村民各100元钱,让这5户村民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让其汇报桑苗、抽风机、方格簇都是嘉联公司免费发放的。公司这一做法使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此外,H屯还成立了“甘蔗协会”与“桑蚕协会”。但是当笔者问及“甘蔗协会”与“桑蚕协会”的活动内容和作用的时候,H屯党小组组长回答道:“这两个协会是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公室和镇主管领导要求建立的,它的活动内容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是在平时协会会长参加村里的重要会议。其实这两个协会在我们村的作用并不大,他们觉得没有这种协会他们也照样养蚕种甘蔗。”可见,生产的组织化在H屯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甚至有打着这个旗号来套取国家的补助资金的嫌疑。
其实,部分农民开始意识到家庭承包为经营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的缺点,渴望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笔者在问卷调查与访谈提纲中设置了一道问题:“如果我们村的农业生产执行企业公司管理的模式,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公司利润分红,由公司统一组织农业生产,您的意见是什么?”16.7%的被调查者认为表示非常愿意执行,42.7%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15.6%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20.8%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愿意,4.2%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不愿意。结合访谈,选择不愿意或者非常不愿意执行这个模式的村民认为,执行公司管理之后,生产的主动权不在农民手中,农民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就不高了,还是单户单干的好,这样自己做多就得多,做少就得少,与别人无关。主管H屯的镇领导认为这个做法对H屯来说是不现实的,从长远来说这是一个方向,但H屯的村民目前的小农意识还很浓厚,他们只希望小家庭作坊,这样能体现他们的价值,做得多就收获多,多劳多得。如果要整合,不少村民以为好像又回到了人民公社时期。
3.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还有待充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为新农村描画的美好图景。但是,在H屯,除了生产发展较快、村容面貌有了较大改善外,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一些人误以为村容面貌方面的改善,就是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访谈中,H屯村民小组组长介绍到,目前的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村落道路硬化、安装自来水、建灯光篮球场、房屋装修、修建公共厕所和垃圾焚烧池等。
尽管H屯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文化站、阅览室、党员活动室、妇女活动室、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协会等,但缺乏实质性内容,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访谈中,一位村民就说:“现在村里也有文化室和阅览室,但是里面有什么书我们也不懂,那里也不经常开门,文化室的设立也只是做个样子,建立那个文化室、阅览室、妇女活动室、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也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才建立的,其实对我们农民的提高一点作用都没有。”宜州市新农村办公室主任也说:“H屯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村里面的文化室经常是关门的,文化室对农民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另外我认为村民在空余时间不应该打牌赌博,应该多看点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4. 村民的思想观念与新农村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从农民目前的思想、文化素质来看,H屯农民还没有树立现代的思想观念。当地村民在家中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问神问鬼、歧视妇女、婚配看八字、盖房看风水的现象还比较普遍。27.1%的被调查者认为家里出了大事一定要去问巫婆寻找原因,52.1%的人表示要看情况而定,只有20.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出大事一定不去问巫婆。在被访对象中,79.1%的人还迷信巫婆的神秘能力。H屯村民对科学知识及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了解得很少,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故归因于已故的祖宗。
H屯的传统习俗中有不少日常禁忌是针对女性的。比如,当地人认为出门遇到女子是不吉利的征兆,特别是出门遇到女人在窗户梳头,办事将不顺利,人们往往打道回府,改日再办。10.4%的被调查对象非常赞同出门遇到女人是不吉利的现象,39.4%的人表示赞同这一说法,18.8%的人没有考虑过这一观点,17.7%和13.5%的人表示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
在H屯,虽然男女可以自由恋爱,但是能否结婚必须看八字。从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认为男女结婚必须八字相配的,非常同意的占5.2%,同意的占37.5%,没有考虑过此观点的占34.4%,不同意此观点的占14.6%,非常不同意的占8.3%。在访谈过程中,对于男女结婚必须八字相配的问题,大部分人都认为:“现在时代已经和过去的不同,都是男女先谈恋爱,最后准备结婚的时候才拿八字去算。算来结果刚好符合书上所说的话,双方父母都绝对赞成结婚了。如果不符合书上所说的,有的就不结婚了;有的结了婚,但婚后生活很艰难。”由此看出,H村民的心理很矛盾。在文明年代,他们已经倡导自由恋爱,但在传统的风俗禁忌面前,他们就妥协了。这说明,H屯年轻一代村民由于科学文化知识不足,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去反对传统的观念,他们的思想观念处于想要解放但又不敢解放的矛盾状态。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房屋统一规划是村容整洁的一个具体措施。但是,目前H屯的房屋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坐落朝向不够整齐。在H屯,村民在建房之前,一般都请风水先生来勘测,确定房屋坐落的具体位置与朝向。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19.8%的被调查者认为风水是一种迷信,根本不影响房屋的统一规划;44.8%的被调查者认为如 果政府要求一定要重新规划的话,我们也愿意,也不顾风水的影响了,但是政府要出钱;35.4%的村民认为风水很重要,坚决反对重新规划。由此看来,要在H屯重新规划房屋,还是比较困难的。
可见,H屯许多传统思想至今根深蒂固、影响至深,其中许多思想与现代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的“乡风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5.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不够完善。民主管理是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管理民主”。目前基层民主制度不完善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这一点,H屯的农民对于以下几点反映是非常强烈的。
第一,财务公开的问题。财务不公开或公开得不规范是H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村民反映上级对H屯新农村建设的物资资助、开支、结余情况,村民都无从知道。这侵犯了农民对村里公共财务的知情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甚至出现农民集体反抗,对村领导的信任度大大降低,拒绝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严重影响H屯的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对于“你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是怎样的,你觉得我们村整体村民参加新农村的积极性怎样?”这样一个问题,其中一个村民的回答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说:“积极性在刚开始是有的,但是现在全村都抵制新农村建设,村里只要有什么活动叫我们去我们都不去了。比如刚开始的时候领导发动大家去沿路山上种桃花,我们个个都丢下家里的活,去种桃树,听说种桃树上面也有拨款的,但是我们不懂是多少,也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了,现在山上的桃树没有人去管理都死光了,种桃花美化村庄的事不了了之,很多事情都是有始无终。又比如移民搬迁补贴款,村干部说钱在民政局,即使是民政局也没有资格拿我们百姓的钱,在没有同意的情况下,谁都没有资格动我们的财产。村里要做什么事都应该经过群众讨论。经过这些事之后,村民已经很不信任领导,现在只要村干部号召筹钱做什么公共活动绝大部分都拒绝参加,比如今年村里筹钱修村里的土地庙,全村130多户只有十几户响应。”
第二,有的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村干部不是公务员,但他们的工作确实最繁琐,与农民联系是最密切的,党和政府的政策要都依靠他们认真执行才得以实现,所以目前政府往往给他们一些生活补贴。H屯村干部每月的补贴是19元钱,村长和党小组组长每月34元。工作任务繁琐而待遇低,使村干部的积极性难以提高,服务意识也薄弱。当然,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比较低,难以胜任领导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任务。H屯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干部队伍包括镇主管领导干部2名,H屯党小组组长以及H屯各村民小组的组长,一共8名。主管H屯的s镇领导为两位大专毕业1年的年轻女孩,他们的基层工作经验不足,发动农民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时显得很吃力。H屯的村组领导最高文化水平是初中,他们自身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理解很模糊。而宜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公室的领导不直接参与H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他们的任务是把上一级政府和部门下达的政策传达到H屯领导,并管理扶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资。
由于村干部素质不高,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量优惠政策和资金、物资的扶持,使村干部容易产生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的念头。
当前新农村建设往往以政府扶持一些项目的形式来进行。宜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公室批给H屯的两个扶持项目——6万元资金建设菌厂和蚕茧烤房。本来上级要求村干部发动村民入股,共同经营这两个项目。但是,村民没有发动起来,菌厂和蚕茧烤房变成几个村干部私人所有,村民对此意见很大。村民认为,这个菌厂和烤房的建设应该在村里公开招标,公平竞争,谁中标谁来建设,不应该是村干部直接拿去做,然后叫农民入股,这是很不公平的。另外,据村民反映,上级对新农村示范点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的优惠政策,目前也只有几个村干部获得贷款,其他农民的贷款申请均遭到拒绝。村干部这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遭到了大部分村民的强烈反对,也挫伤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造成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关系非常紧张,村民不知道领导做什么事情,而领导也不知道农民在想什么,发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三,没有发动村民协商达成有效的占地补偿办法。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建设一些基础的公共设施难免会占用到农民的土地,H屯在道路硬化、公共蚕粪池、垃圾焚烧池等公共基础设施时,就占用了一些村民承包的土地。但是,当时被占用土地的农民却得不到任何补偿。村民小组组长介绍,他们曾在村民大会上议论过,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占用到农民5分地或5分以下的不给予任何赔偿,5分以上的给予一定补偿,但是这个议论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和书面文件。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当前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无偿占用农民的耕地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既不公平也不可能是一个持续的办法。因此,被占耕地的村民意见很大,后面想再实施的一些项目也因为无补偿而难以再得到土地来实施。
正是因为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没有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造成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H屯村民的积极性很低,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已经消退。对此,政府和村干部却还没有认识到其症结之所在,他们把症结归结为H屯村民的小农意识还比较严重,思想观念落后。笔者曾经问宜州市某单位一名领导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H屯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他的回答是:“H屯的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的积极性减弱了,农民觉得做了水泥路之后就自我满足了。现在H屯的村民是上级有钱拨下来就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没有钱就不做,对此我非常生气。北山安宁屯的村民十分自觉,投给他们一分钱,他们会做五分的工,觉悟非常高。我们市领导几次去H屯视察工作,都是几个村干部和乡干部在扫大路,群众发动不起来。群众已有抵触,新农村的工作非常难开展,如果H屯的农民积极性和觉悟不提高,就要转移示范点给其他的村做。”在与村干部的访谈中,他们也普遍认为H屯的村民的思想觉悟较低,农民都认为新农村是公共的,搞不搞新农村他们照样和以前一样过日子。当笔者把这名领导的想法转告H屯党小组组长时,他说“转移就转移吧,我们村的村民思想素质和觉悟太低,心胸狭窄,我们领导也感到很累,如果农民只想做自己家的事就自己做吧,不搞新农村也无所谓了”。
三、保障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的思考
通过对H屯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而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基层民主制度的不健全,农民缺乏参与的保障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农民应该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各级党委政府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如果不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这项事业必然无法顺利进行。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出现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各级党委政府在指导新农村建设中要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一定要转变观念,在广大干部中首先树立不是“逼”农民建设新农村,而是要通过广泛宣传教育,让农民自己要求在政府的帮助下自觉建设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改造、村居环境的改善等各项工作,政府都要注意克服那种脱离群众、大包大揽、越俎代庖的做法,不能只听几个村干部的意见就当作农民的意见,应该多采用参与式方法,充分调动和保持广大农民参与热情,广泛征求和尊重绝大多数农民的意愿,而不是把自己当作“救世主”,强迫命令农民接受自己的观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各个环节都应让广大村民知晓,听取村民的意见,由村民自己决定新农村建设方案,而不能把“新农村”概念化、类型化,更不能把政府和领导心目中的“新农村”强加给农民。通过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农民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从农民的智慧中寻找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办法和途径。
第二,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别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通过H屯的调查我们看到,不完善的、不科学的基层民主制度,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村民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是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制度。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当前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在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别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时,特别要处理好村组干部与村民的关系。村组干部是地方精英,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村民的桥梁以及国家权力在村庄的依靠力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在农村落到实处,离不开这些村组干部的配合。但是,如果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完善,村干部的权力得不到制约,“村民自治”就不是真正的“村民自治”,而充其量只是“村干部自治”,分散性的村民个体难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就会挫伤村民参与民主自治的热情和信心。而且易导致村干部与乡镇干部结盟,利用国家力量的行政支持,有可能较为便利地把国家制度化资源转化为小集团的特殊利益,与党和政府的宗旨背道而驰,也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并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当前在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中,要大力推动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和民主理财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村民在选举村委会选举之后,能够监督村干部行使权力,实现“村委会用钱村民批,村委会决策村民审,村委会办事村民评”的机制,通过不断地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改进、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推动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努力培养和增强村民权利意识,建立农民利益表达的有效机制。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造成我国的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和权利利益体验不足,因此,培养农民的权利意识是农民权利保护和确立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在努力培养和增强农民权利意识的同时,应建立有效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农民利益表达的渠道,使各级政府能够听到农民的利益诉求,缓和干群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0.
[2]瞿振元,等,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4.
[3]潘维,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0.
[4]王铁,浪激村潮[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47.
[5]邓鸿勋,陆百甫,走出二元结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30.
[6]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2.
[7]徐勇_中国农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5.
[8]周健,广西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桂海论丛,2007(4):51.
[9]段超,当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情况及其对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92.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地位;基层民主制度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1)02-0085-0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下简称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文章从农民的视角出发,以广西宜州市S镇T村H屯这个壮族聚居的村落为个案,通过分析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做法和变化,并与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及期望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少数民族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点概况和调查方法介绍
H屯位于广西河池市代管的宜州市南部,距宜州市区20千米,距S镇3千米。宜忻(宜州至忻城)二级公路经过村边,交通便利。H屯是9户农民1935年从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搬迁过来的一个移民屯。新中国成立后,创屯人的兄弟姐妹也相继搬迁到H屯定居,村落规模不断扩大,H屯目前已有113户,总人口499人。
20世纪80年代以前,H屯的村民主要种植黄豆、玉米、红薯、木薯、水稻等作物,经济生产模式以自给自足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H屯东面2千米处建成了现代化的糖厂,20世纪90年代初期糖厂与英国糖业集团合作,改制成为中英合资的公司。从此,H屯的农作种植结构发生本质变化,村民开始大规模种植甘蔗。H屯的经济生产模式由自给自足变为商品交换经济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期,H屯开始发展桑蚕业。到20世纪末蚕业已发展成为H屯的支柱产业之一。据H屯2007年农业经济统计报告,当年其桑园面积920亩,养蚕6750多张,产鲜茧315吨,产值441万多元;甘蔗面积达1250亩,原料蔗进厂6500多吨,产值180万元;全屯年人均收入6500元。今天,H屯形成了以甘蔗、桑蚕为主导,以水果、水稻等农作物为辅的农产品结构。
本研究之所以选择H屯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地点,理由如下:第一,H屯97.6%的村民为壮族,以种甘蔗、蚕业为支柱产业,以水果、水稻为辅的产业结构,在目前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模式中具有代表性。第二,H屯是宜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单位。
本研究通过对普通村民、村干部、乡镇主管新农村建设的干部和县一级主管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对普通村民的抽样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笔者把H屯的总人口分为在家务农者、在外地打工者、在外地工作者、在校读书者、老人、幼儿(老人:64岁以上老人;幼儿:未参加小学教育的儿童),兼业者(即在做农活同时兼打工、做买卖、运输等)五大类。本次样本的总体是纯务农者、老人、兼业者的人数总和269人。最终确定的抽样数据如下:抽取纯务农人数78人,男性3人,其中高中文化2人,初中文化21人,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14人;女性41人,其中高中文化3人,初中文化21人,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17人;抽取老人人数15人,其中男性6人,女性9人;抽取兼业者9人,其中男性7人,女性2人。另外,访谈H屯的新农村建设的骨干领导5名,主管的县领导1名、镇领导1名。问卷调查采用个别填答法。具体形式是按照抽到的村民的名单,入户指导被调查对象填答。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6份。
对收集回来的问卷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运用社会统计学的方法与社会学理论进行分析。
二、调查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取得的成绩
H屯村民依靠甘蔗业和桑蚕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成为河池市小康文明村,后来又成为广西小康示范村。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后,H屯也成为了广西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新农村建设取得较好的成绩。
富裕起来的村民,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全屯98%的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楼房,全屯还对村容、村貌进行全面的规划,筹资建对村庄主干道进行水泥硬化,铺设自来水管道,修建标准化的公共厕所,家家户户用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沼气入户率达70%,并对所有农户都进行了电网改造,农户庭院逐步实现了绿化、美化和净化。
在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同时,H屯大力推进继承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成立治安联防队,维护本村的治安秩序。
文化设施建设也取得明显成绩,村里建立了灯光篮球场、老年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妇女活动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组建篮球队,逢年过节都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建立了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协会、甘蔗协会与桑蚕协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信息化的强有力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与流通需要丰富的市场信息,农村信息化建设。将有效解决农民获取外部信息难的问题。2006年12月在电信宜州分公司的帮助下,H屯建立了“横山信息网”,开辟自己的门户网站,成为宜州市首个拥有自己网站的村屯。网站开设有“H屯简介”、“产品信息发布”、“屯务公开”、“村民论坛”等版块及相关农业信息网站链接,为村民架通了与外部世界的信息网。
如今的H屯,道路宽敞,村容整洁,民风朴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雏形已经形成。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H屯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认为农村建设的本质性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1. 村民缺乏对新农村建设的充分“话语权”。在本调查点我们发现,虽然村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但绝大部分村民却没有充分表达新农村建设的“话语权”。这里的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完全按照大多数农民意愿来进行,农民往往被动参与新农村建设。其重要表现就是,H屯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基本上是按照宜州市新农村办公室的文件来进行的,即上面安排什么项目就做什么,建设规划并没有经过村民充分讨论。H屯没有自己的新农村领导小组,也没能自主研究符合H屯自己的新农村建设方案,农民对新农村的概念与内容理解并不到位。问卷统计数据如图1显示,5.2%的被调查者非常了解新农村的内容,26%的被调查者比较了解,39.6%的被调查者知道一点,29.2%的被调查者听说而已,具体不太清楚。
可见,在H屯中,一部分人不知道新农村建设是 什么,一部分人知道部分内容但认识并不全面。认识上的模糊,自然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
2. 新的生产发展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随着我国农业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农产品供求结构的不断变化,以家庭承包为经营单位的小农经济,造成农业经济的基本矛盾——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的矛盾日益加剧:家庭承包为经营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给生产发展带来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提高抵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在H屯的问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74.7%的村民认为,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缺少资金投入,58.9%的农民认为缺少技术,30.5%的农民认为劳动力不足,24.2%的农民认为生产规模小。
在H屯,当前家家户户都极力扩大桑蚕规模。扩大桑树种植面积,扩建蚕房,投入大量的人力与时间,但遇到了人力不足、资金不足和技术缺乏的问题。虽然H屯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之后,也搞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如,广西嘉联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的项目,与H屯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嘉联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对H屯的经济投入是:给村民免费发放桑苗,免费发放蚕房抽风机,给农民低价出售方格簇。但是,笔者在访谈过程中,村民反映,方格簇本来也应该是免费发放给农民的,但公司却以每个0.5元(市场价格是0.8元)出售给农民。2008年3月,宜州市新农村办公室领导到H屯检查工作,嘉联公司给5户村民各100元钱,让这5户村民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让其汇报桑苗、抽风机、方格簇都是嘉联公司免费发放的。公司这一做法使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此外,H屯还成立了“甘蔗协会”与“桑蚕协会”。但是当笔者问及“甘蔗协会”与“桑蚕协会”的活动内容和作用的时候,H屯党小组组长回答道:“这两个协会是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公室和镇主管领导要求建立的,它的活动内容其实也没有什么,只是在平时协会会长参加村里的重要会议。其实这两个协会在我们村的作用并不大,他们觉得没有这种协会他们也照样养蚕种甘蔗。”可见,生产的组织化在H屯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甚至有打着这个旗号来套取国家的补助资金的嫌疑。
其实,部分农民开始意识到家庭承包为经营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的缺点,渴望转变农业生产模式,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笔者在问卷调查与访谈提纲中设置了一道问题:“如果我们村的农业生产执行企业公司管理的模式,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公司利润分红,由公司统一组织农业生产,您的意见是什么?”16.7%的被调查者认为表示非常愿意执行,42.7%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15.6%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20.8%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愿意,4.2%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不愿意。结合访谈,选择不愿意或者非常不愿意执行这个模式的村民认为,执行公司管理之后,生产的主动权不在农民手中,农民参加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就不高了,还是单户单干的好,这样自己做多就得多,做少就得少,与别人无关。主管H屯的镇领导认为这个做法对H屯来说是不现实的,从长远来说这是一个方向,但H屯的村民目前的小农意识还很浓厚,他们只希望小家庭作坊,这样能体现他们的价值,做得多就收获多,多劳多得。如果要整合,不少村民以为好像又回到了人民公社时期。
3.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还有待充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为新农村描画的美好图景。但是,在H屯,除了生产发展较快、村容面貌有了较大改善外,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一些人误以为村容面貌方面的改善,就是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访谈中,H屯村民小组组长介绍到,目前的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村落道路硬化、安装自来水、建灯光篮球场、房屋装修、修建公共厕所和垃圾焚烧池等。
尽管H屯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文化站、阅览室、党员活动室、妇女活动室、计划生育协会、老年人协会等,但缺乏实质性内容,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访谈中,一位村民就说:“现在村里也有文化室和阅览室,但是里面有什么书我们也不懂,那里也不经常开门,文化室的设立也只是做个样子,建立那个文化室、阅览室、妇女活动室、老年人活动中心等,也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才建立的,其实对我们农民的提高一点作用都没有。”宜州市新农村办公室主任也说:“H屯没有什么文化生活,村里面的文化室经常是关门的,文化室对农民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另外我认为村民在空余时间不应该打牌赌博,应该多看点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4. 村民的思想观念与新农村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从农民目前的思想、文化素质来看,H屯农民还没有树立现代的思想观念。当地村民在家中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时问神问鬼、歧视妇女、婚配看八字、盖房看风水的现象还比较普遍。27.1%的被调查者认为家里出了大事一定要去问巫婆寻找原因,52.1%的人表示要看情况而定,只有20.8%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出大事一定不去问巫婆。在被访对象中,79.1%的人还迷信巫婆的神秘能力。H屯村民对科学知识及事物变化的客观规律了解得很少,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故归因于已故的祖宗。
H屯的传统习俗中有不少日常禁忌是针对女性的。比如,当地人认为出门遇到女子是不吉利的征兆,特别是出门遇到女人在窗户梳头,办事将不顺利,人们往往打道回府,改日再办。10.4%的被调查对象非常赞同出门遇到女人是不吉利的现象,39.4%的人表示赞同这一说法,18.8%的人没有考虑过这一观点,17.7%和13.5%的人表示不赞同和非常不赞同。
在H屯,虽然男女可以自由恋爱,但是能否结婚必须看八字。从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认为男女结婚必须八字相配的,非常同意的占5.2%,同意的占37.5%,没有考虑过此观点的占34.4%,不同意此观点的占14.6%,非常不同意的占8.3%。在访谈过程中,对于男女结婚必须八字相配的问题,大部分人都认为:“现在时代已经和过去的不同,都是男女先谈恋爱,最后准备结婚的时候才拿八字去算。算来结果刚好符合书上所说的话,双方父母都绝对赞成结婚了。如果不符合书上所说的,有的就不结婚了;有的结了婚,但婚后生活很艰难。”由此看出,H村民的心理很矛盾。在文明年代,他们已经倡导自由恋爱,但在传统的风俗禁忌面前,他们就妥协了。这说明,H屯年轻一代村民由于科学文化知识不足,还没有足够的底气去反对传统的观念,他们的思想观念处于想要解放但又不敢解放的矛盾状态。
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之一,房屋统一规划是村容整洁的一个具体措施。但是,目前H屯的房屋布局缺乏统一规划,坐落朝向不够整齐。在H屯,村民在建房之前,一般都请风水先生来勘测,确定房屋坐落的具体位置与朝向。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19.8%的被调查者认为风水是一种迷信,根本不影响房屋的统一规划;44.8%的被调查者认为如 果政府要求一定要重新规划的话,我们也愿意,也不顾风水的影响了,但是政府要出钱;35.4%的村民认为风水很重要,坚决反对重新规划。由此看来,要在H屯重新规划房屋,还是比较困难的。
可见,H屯许多传统思想至今根深蒂固、影响至深,其中许多思想与现代文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的“乡风文明”是格格不入的。
5.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不够完善。民主管理是调动民众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管理民主”。目前基层民主制度不完善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这一点,H屯的农民对于以下几点反映是非常强烈的。
第一,财务公开的问题。财务不公开或公开得不规范是H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村民反映上级对H屯新农村建设的物资资助、开支、结余情况,村民都无从知道。这侵犯了农民对村里公共财务的知情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甚至出现农民集体反抗,对村领导的信任度大大降低,拒绝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严重影响H屯的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对于“你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是怎样的,你觉得我们村整体村民参加新农村的积极性怎样?”这样一个问题,其中一个村民的回答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说:“积极性在刚开始是有的,但是现在全村都抵制新农村建设,村里只要有什么活动叫我们去我们都不去了。比如刚开始的时候领导发动大家去沿路山上种桃花,我们个个都丢下家里的活,去种桃树,听说种桃树上面也有拨款的,但是我们不懂是多少,也不知道用在什么地方了,现在山上的桃树没有人去管理都死光了,种桃花美化村庄的事不了了之,很多事情都是有始无终。又比如移民搬迁补贴款,村干部说钱在民政局,即使是民政局也没有资格拿我们百姓的钱,在没有同意的情况下,谁都没有资格动我们的财产。村里要做什么事都应该经过群众讨论。经过这些事之后,村民已经很不信任领导,现在只要村干部号召筹钱做什么公共活动绝大部分都拒绝参加,比如今年村里筹钱修村里的土地庙,全村130多户只有十几户响应。”
第二,有的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村干部不是公务员,但他们的工作确实最繁琐,与农民联系是最密切的,党和政府的政策要都依靠他们认真执行才得以实现,所以目前政府往往给他们一些生活补贴。H屯村干部每月的补贴是19元钱,村长和党小组组长每月34元。工作任务繁琐而待遇低,使村干部的积极性难以提高,服务意识也薄弱。当然,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比较低,难以胜任领导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任务。H屯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干部队伍包括镇主管领导干部2名,H屯党小组组长以及H屯各村民小组的组长,一共8名。主管H屯的s镇领导为两位大专毕业1年的年轻女孩,他们的基层工作经验不足,发动农民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时显得很吃力。H屯的村组领导最高文化水平是初中,他们自身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理解很模糊。而宜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公室的领导不直接参与H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他们的任务是把上一级政府和部门下达的政策传达到H屯领导,并管理扶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资。
由于村干部素质不高,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量优惠政策和资金、物资的扶持,使村干部容易产生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的念头。
当前新农村建设往往以政府扶持一些项目的形式来进行。宜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公室批给H屯的两个扶持项目——6万元资金建设菌厂和蚕茧烤房。本来上级要求村干部发动村民入股,共同经营这两个项目。但是,村民没有发动起来,菌厂和蚕茧烤房变成几个村干部私人所有,村民对此意见很大。村民认为,这个菌厂和烤房的建设应该在村里公开招标,公平竞争,谁中标谁来建设,不应该是村干部直接拿去做,然后叫农民入股,这是很不公平的。另外,据村民反映,上级对新农村示范点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的优惠政策,目前也只有几个村干部获得贷款,其他农民的贷款申请均遭到拒绝。村干部这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遭到了大部分村民的强烈反对,也挫伤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造成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关系非常紧张,村民不知道领导做什么事情,而领导也不知道农民在想什么,发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三,没有发动村民协商达成有效的占地补偿办法。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建设一些基础的公共设施难免会占用到农民的土地,H屯在道路硬化、公共蚕粪池、垃圾焚烧池等公共基础设施时,就占用了一些村民承包的土地。但是,当时被占用土地的农民却得不到任何补偿。村民小组组长介绍,他们曾在村民大会上议论过,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占用到农民5分地或5分以下的不给予任何赔偿,5分以上的给予一定补偿,但是这个议论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和书面文件。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当前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无偿占用农民的耕地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既不公平也不可能是一个持续的办法。因此,被占耕地的村民意见很大,后面想再实施的一些项目也因为无补偿而难以再得到土地来实施。
正是因为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没有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造成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H屯村民的积极性很低,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已经消退。对此,政府和村干部却还没有认识到其症结之所在,他们把症结归结为H屯村民的小农意识还比较严重,思想观念落后。笔者曾经问宜州市某单位一名领导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H屯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他的回答是:“H屯的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的积极性减弱了,农民觉得做了水泥路之后就自我满足了。现在H屯的村民是上级有钱拨下来就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没有钱就不做,对此我非常生气。北山安宁屯的村民十分自觉,投给他们一分钱,他们会做五分的工,觉悟非常高。我们市领导几次去H屯视察工作,都是几个村干部和乡干部在扫大路,群众发动不起来。群众已有抵触,新农村的工作非常难开展,如果H屯的农民积极性和觉悟不提高,就要转移示范点给其他的村做。”在与村干部的访谈中,他们也普遍认为H屯的村民的思想觉悟较低,农民都认为新农村是公共的,搞不搞新农村他们照样和以前一样过日子。当笔者把这名领导的想法转告H屯党小组组长时,他说“转移就转移吧,我们村的村民思想素质和觉悟太低,心胸狭窄,我们领导也感到很累,如果农民只想做自己家的事就自己做吧,不搞新农村也无所谓了”。
三、保障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的思考
通过对H屯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而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基层民主制度的不健全,农民缺乏参与的保障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农民应该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各级党委政府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如果不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这项事业必然无法顺利进行。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出现的主要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各级党委政府在指导新农村建设中要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一定要转变观念,在广大干部中首先树立不是“逼”农民建设新农村,而是要通过广泛宣传教育,让农民自己要求在政府的帮助下自觉建设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改造、村居环境的改善等各项工作,政府都要注意克服那种脱离群众、大包大揽、越俎代庖的做法,不能只听几个村干部的意见就当作农民的意见,应该多采用参与式方法,充分调动和保持广大农民参与热情,广泛征求和尊重绝大多数农民的意愿,而不是把自己当作“救世主”,强迫命令农民接受自己的观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实施各个环节都应让广大村民知晓,听取村民的意见,由村民自己决定新农村建设方案,而不能把“新农村”概念化、类型化,更不能把政府和领导心目中的“新农村”强加给农民。通过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农民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农民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从农民的智慧中寻找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办法和途径。
第二,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别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通过H屯的调查我们看到,不完善的、不科学的基层民主制度,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村民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是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制度。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是当前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在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别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时,特别要处理好村组干部与村民的关系。村组干部是地方精英,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村民的桥梁以及国家权力在村庄的依靠力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在农村落到实处,离不开这些村组干部的配合。但是,如果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不完善,村干部的权力得不到制约,“村民自治”就不是真正的“村民自治”,而充其量只是“村干部自治”,分散性的村民个体难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就会挫伤村民参与民主自治的热情和信心。而且易导致村干部与乡镇干部结盟,利用国家力量的行政支持,有可能较为便利地把国家制度化资源转化为小集团的特殊利益,与党和政府的宗旨背道而驰,也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并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当前在进一步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中,要大力推动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和民主理财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村民在选举村委会选举之后,能够监督村干部行使权力,实现“村委会用钱村民批,村委会决策村民审,村委会办事村民评”的机制,通过不断地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改进、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推动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努力培养和增强村民权利意识,建立农民利益表达的有效机制。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造成我国的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和权利利益体验不足,因此,培养农民的权利意识是农民权利保护和确立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在努力培养和增强农民权利意识的同时,应建立有效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农民利益表达的渠道,使各级政府能够听到农民的利益诉求,缓和干群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0.
[2]瞿振元,等,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4.
[3]潘维,贺雪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50.
[4]王铁,浪激村潮[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47.
[5]邓鸿勋,陆百甫,走出二元结构[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30.
[6]李佐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72.
[7]徐勇_中国农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5.
[8]周健,广西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桂海论丛,2007(4):51.
[9]段超,当前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情况及其对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