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STSE教育概述
STS教育( Science, Technologe and Society education)主张使学生在创设的实际技术情景和社会情景中去学习和理解科学和技术知识,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去认识和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STSE即把情感教育(emotion education)加入到STS教育中。美国心理学家利珀(R·W·Leeper)对情感做过这样的评价:“没有动机就没有行动,而情感体验就代表着极端的动机——能量。”情感教育的驱动作用,对有意义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把情感教育与STS教育结合起来是今后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方向。正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要“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为此STSE教育应渗透到整个新课程改革中。
二、 在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探索
1.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树立STSE意识
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STSE教育的素材,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帮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理解科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例如自然资源过度开采,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然而也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致使洪水泛滥;电池的实用性和方便性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废电池的危害性及再生难,也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教师将诸如此类事例介绍给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样,学生能自觉按照STSE系统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简单介绍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如教学 “曲线运动”时,教师可结合教材,帮助学生树立STSE意识。在这章“向心力的实例分析”中,教师可以先播放有趣的杂技表演“水流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教师可介绍自制教具(水流星),在课堂上让学生来自己做一回杂技演员。这就是利用情感的驱动作用,学生都想看杂技,通过STSE教育实现情知统一,最终达到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多联系自然现象,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渗透“STSE”教育,帮助学生树立STS意识。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技术创新
“问题意识”对探究式学习和创造力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论中的同化论认为:只有经过同化过程,新教材的潜在意义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心理意义,即学生对新教材有自己的思考,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STSE教育因素,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把STSE教育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爱因斯坦在《物理进化论》一书中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提出问题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和提出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的强烈意愿。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做游戏的方式,巧妙地引出问题。
游戏内容:“拔河比赛”——一根管子,教师事先在管子一端涂上肥皂水,另一端没有涂。教师可在涂有肥皂水的那端,请一位男同学来拉,另一端请一位相对柔弱的女同学来拉,让其他同学猜想谁会赢?
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比较壮的男同学输了呢?
教师引入新课——摩擦力。这样学生就有了充分的情感驱动,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摩擦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3.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统一,有助于STSE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STSE教育,应在立足教材和改革教法的基础上实现STSE教育的合理渗透。教师除了把物理基本知识讲清楚外,还应在课堂或者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事迹。如哥白尼冒着被宗教势力迫害的危险,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这本著作成为当代天文学的起点。这样可以使学生懂得任何科学成果的取得,都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都是科学家经过艰苦的努力,甚至付出毕生精力才取得的,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在课堂内外我们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科技前沿知识。例如,近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相对论和量子论,就是在20世纪初期确立的。没有它们,今日的核能利用、激光、电脑、乃至纳米技术等,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近现代物理,开阔他们的视野。在课余时间,我们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渗透STSE教育。如撰写小论文活动,通过撰写小论文,使学生逐渐养成了“提问题、找证据、提解释”的好习惯。还可以开展别开生面的科学晚会,让学生充当幽默风趣的魔术师,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一个又一个科学知识。
STSE教育把科学知识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劳动技能的一条有效途径。对学生来说,今天所学的物理知识,他们或许会遗忘,但所学会的方法及所形成的观念是不会忘记的,而这些收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 易志毅)
STS教育( Science, Technologe and Society education)主张使学生在创设的实际技术情景和社会情景中去学习和理解科学和技术知识,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去认识和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STSE即把情感教育(emotion education)加入到STS教育中。美国心理学家利珀(R·W·Leeper)对情感做过这样的评价:“没有动机就没有行动,而情感体验就代表着极端的动机——能量。”情感教育的驱动作用,对有意义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把情感教育与STS教育结合起来是今后教育工作研究的重要方向。正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要“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为此STSE教育应渗透到整个新课程改革中。
二、 在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探索
1.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树立STSE意识
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教材中STSE教育的素材,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关系,帮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理解科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例如自然资源过度开采,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然而也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致使洪水泛滥;电池的实用性和方便性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废电池的危害性及再生难,也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教师将诸如此类事例介绍给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这样,学生能自觉按照STSE系统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另外,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简单介绍生活中与之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如教学 “曲线运动”时,教师可结合教材,帮助学生树立STSE意识。在这章“向心力的实例分析”中,教师可以先播放有趣的杂技表演“水流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教师可介绍自制教具(水流星),在课堂上让学生来自己做一回杂技演员。这就是利用情感的驱动作用,学生都想看杂技,通过STSE教育实现情知统一,最终达到有意义的学习。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多联系自然现象,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渗透“STSE”教育,帮助学生树立STS意识。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技术创新
“问题意识”对探究式学习和创造力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论中的同化论认为:只有经过同化过程,新教材的潜在意义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心理意义,即学生对新教材有自己的思考,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STSE教育因素,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把STSE教育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爱因斯坦在《物理进化论》一书中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提出问题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和提出问题呢?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的强烈意愿。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做游戏的方式,巧妙地引出问题。
游戏内容:“拔河比赛”——一根管子,教师事先在管子一端涂上肥皂水,另一端没有涂。教师可在涂有肥皂水的那端,请一位男同学来拉,另一端请一位相对柔弱的女同学来拉,让其他同学猜想谁会赢?
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比较壮的男同学输了呢?
教师引入新课——摩擦力。这样学生就有了充分的情感驱动,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摩擦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3.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统一,有助于STSE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STSE教育,应在立足教材和改革教法的基础上实现STSE教育的合理渗透。教师除了把物理基本知识讲清楚外,还应在课堂或者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事迹。如哥白尼冒着被宗教势力迫害的危险,完成了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这本著作成为当代天文学的起点。这样可以使学生懂得任何科学成果的取得,都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都是科学家经过艰苦的努力,甚至付出毕生精力才取得的,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在课堂内外我们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科技前沿知识。例如,近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相对论和量子论,就是在20世纪初期确立的。没有它们,今日的核能利用、激光、电脑、乃至纳米技术等,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近现代物理,开阔他们的视野。在课余时间,我们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渗透STSE教育。如撰写小论文活动,通过撰写小论文,使学生逐渐养成了“提问题、找证据、提解释”的好习惯。还可以开展别开生面的科学晚会,让学生充当幽默风趣的魔术师,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一个又一个科学知识。
STSE教育把科学知识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劳动技能的一条有效途径。对学生来说,今天所学的物理知识,他们或许会遗忘,但所学会的方法及所形成的观念是不会忘记的,而这些收获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