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宣称自己的理论、价值观和行为都是向善的。
为什么?
因为善能为人们带来利益,带来福禄。要扩大组织、要使组织和个人得到社会的承认,必须将善作为行动目标。
然则什么是善呢?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说文》云:善,吉也……从羊从言。为什么从羊从言是善?难道羊的言就是善吗?学者们解释说,“羊”是供奉上帝、神灵之物,“言”是术士们祈求吉祥的話。术士们用羊和求福的话来向上帝祈求吉祥,故为善。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伦理学者们说:善是人性,善是道德,善是良心,善是正义,善是品格,善是智慧。这是伦理学“善”的定义。
人性有善有恶,但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因而她是人类道德的基础,良心的外化,正义的标准,品格的积淀,智慧的表征。
善,就是给别人、社会、人类、宇宙带来好处,带来吉利,英文用good表示,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有了善,人类才有美好;有了善,人类才认识自己;有了善,人类才获得类的存在。因此,知善、向善、从善、行善,是所有伦理、所有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也许是唯一目标。
善的定义如此,善还有如下特性:
一、善分层次。有大善,有中善,有小善。惠及宇宙、人类者为大善,释迦牟尼、耶稣、真主安拉、尧舜是也。惠及国家、民族、党派者为中善,各国家、民族、党派的英雄豪杰是也。惠及群体、个人者为小善,具有善心、善行的芸芸众生是也。
二、善可积累。积小善可成中善,积中善可成大善。贵在履行,贵在坚持。只要有善心,长之育之,履之行之,人人皆可成尧舜,人人皆可成佛陀,人人皆可成大善。
三、善须修行。修指修持,是理论和思想上的,即解决什么是善?为什么要行善的问题。行指实践,是作为和行动上的,即解决怎样行善的问题。没有修行的善,不能算善,只能是口头上的善,甚至是伪善。
知善重要,行善更重要。然则如何行善呢?
首先要具备行善的条件。
一、要有善心。善心即柔心,恻隐怜悯之心。见弱者哀之怜之,进而助之。没有哀之怜之,就没有助之。这个哀之怜之,就是善心。所以说,善心是行善之始,是行善的原动力。
二、要有善思。所谓善思,就是向善、从善。将善作为自己终身的价值追求,将善作为一切行为的评价标准,是向善、从善的具体体现。
三、要有善能。善能就是行善的能力。有善心、善思,而无善能,则美好的想法、愿望不能成为现实,只能是空中楼阁、遐思冥想而已。能包括获取知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没有能力,无法行,更无法成。
4.要有善行。善心、善思、善能得最终落脚点在善行。没有善行,一切都是空的,而其极致,就是伪善。伪善就是恶。
然后要有行善的行为。
一、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日行一善,集腋成裘,积小成大。小事指现实生活中的琐碎杂事,善在生活中,善在琐碎杂事中,举手投足皆能行善,皆体现善。这与禅宗强调在实际生活中修行是一致的。
二、从当下做起。行善不要等待,不要等黄道吉日,不要举行仪式,也不要等能力增加到某个程度,当下是行善的最佳时机。
三、从不说假话起。说假话的目的就是掩盖真相,为什么要掩盖真相,说明有见不得光的东西存在,有邪恶存在。善以真为前提,真不一定都善,但善必真,故善行须从不说假话开始。
四、从维护正义开始。罗尔斯说,善与正义是一致的。维护正义就是维护善。怎样才是维护正义?做到心正、气正、言正、事正、理正、义正,应该就是维护了正义。
五、养成善行的习惯。培根说,还是习惯靠得住。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五至十年的连续行善,才有可能成为习惯。一旦成为习惯,善行就是不知不觉中的事,举手投足皆是善行,恶无法立足了。个人习惯延伸到群体,就是习俗,习俗扩展到社会,就是风气。
行善有没有时地行业的局限?我们认为,时时可行善,处处可行善,应无疑问。而行行业业可否行善?值得一问。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可行善,自不待言,军事以杀伐为目的,可不可以行善?军事充满诡诈、权谋,无诚信可言,难道也可行善?答案是肯定的。军事是最高形式的政治,政治可为善,军事当然也可为善。所不同者,为善的方式而已。
《孙子兵法》一书,历来的研究者大多将它看做权术、欺诡之书,但其宅心如何,或避而不言,或言而未尽。避而不言者,认为是权术、欺诈之作,故顾左右而言他,不涉及这个问题,大多数研究者是也;言而未尽者,虽涉及宅心,论及仁义,但点到即止,未能引而伸之,触类长之,司马迁、杜牧、孙星衍诸先贤是也。
为什么有这种区别,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善者见善,恶者见恶,谋者见谋,诈者见诈也,立场不同,价值观不一样,见到的东西自然不一样。
张国骥教授自束发受业,即以仁义之心读《孙子兵法》,近十年来潜心研究,著《权力向善——孙子的战争观和权力观》,或注其文,或释其义,或绎其思,或求其理,或探其心,多有建树,颇能发前人所未能发。尤其能在“兵者诡道”的背后发掘孙子的民本、人道思想,并提出“权力向善”的观点,发聩振聋,度越前人。孙子的仁义思想,虽则汉唐及清的学者已有所论列,但语焉不详,未能尽其义。张君继承中有创新,其广度、深度、高度远超前人,是孙子的功臣,更是马、杜诸君之薪火相承而燎原者也。如果说孙子的民本、人道思想尚有所本,而“权力向善”的观点,则是张君研究的独创,他就什么是权力,权力为什么要向善,怎样向善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虽则是研究孙子兵法,实则是张君自己数十年从政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他提出的“领导是一种权力,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思维,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境界,是一门艺术”诸观点,既是对“权力怎样才能向善”的解答,也是“夫子自道”。
张君所译《元史诸王表笺证》,方便史乘,嘉惠学林,故为学人所重。他在湖南师大从政十年,但书生本色未改,于从政之余,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钻研学问,笔耕不辍,既有《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之制,又有即将付梓的《权力向善——孙子的战争观和权力观》之作,皆能于熟知中见真知,于陈说中出新意,为学者所称道。
是为序。
为什么?
因为善能为人们带来利益,带来福禄。要扩大组织、要使组织和个人得到社会的承认,必须将善作为行动目标。
然则什么是善呢?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说文》云:善,吉也……从羊从言。为什么从羊从言是善?难道羊的言就是善吗?学者们解释说,“羊”是供奉上帝、神灵之物,“言”是术士们祈求吉祥的話。术士们用羊和求福的话来向上帝祈求吉祥,故为善。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伦理学者们说:善是人性,善是道德,善是良心,善是正义,善是品格,善是智慧。这是伦理学“善”的定义。
人性有善有恶,但善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因而她是人类道德的基础,良心的外化,正义的标准,品格的积淀,智慧的表征。
善,就是给别人、社会、人类、宇宙带来好处,带来吉利,英文用good表示,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有了善,人类才有美好;有了善,人类才认识自己;有了善,人类才获得类的存在。因此,知善、向善、从善、行善,是所有伦理、所有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也许是唯一目标。
善的定义如此,善还有如下特性:
一、善分层次。有大善,有中善,有小善。惠及宇宙、人类者为大善,释迦牟尼、耶稣、真主安拉、尧舜是也。惠及国家、民族、党派者为中善,各国家、民族、党派的英雄豪杰是也。惠及群体、个人者为小善,具有善心、善行的芸芸众生是也。
二、善可积累。积小善可成中善,积中善可成大善。贵在履行,贵在坚持。只要有善心,长之育之,履之行之,人人皆可成尧舜,人人皆可成佛陀,人人皆可成大善。
三、善须修行。修指修持,是理论和思想上的,即解决什么是善?为什么要行善的问题。行指实践,是作为和行动上的,即解决怎样行善的问题。没有修行的善,不能算善,只能是口头上的善,甚至是伪善。
知善重要,行善更重要。然则如何行善呢?
首先要具备行善的条件。
一、要有善心。善心即柔心,恻隐怜悯之心。见弱者哀之怜之,进而助之。没有哀之怜之,就没有助之。这个哀之怜之,就是善心。所以说,善心是行善之始,是行善的原动力。
二、要有善思。所谓善思,就是向善、从善。将善作为自己终身的价值追求,将善作为一切行为的评价标准,是向善、从善的具体体现。
三、要有善能。善能就是行善的能力。有善心、善思,而无善能,则美好的想法、愿望不能成为现实,只能是空中楼阁、遐思冥想而已。能包括获取知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没有能力,无法行,更无法成。
4.要有善行。善心、善思、善能得最终落脚点在善行。没有善行,一切都是空的,而其极致,就是伪善。伪善就是恶。
然后要有行善的行为。
一、从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日行一善,集腋成裘,积小成大。小事指现实生活中的琐碎杂事,善在生活中,善在琐碎杂事中,举手投足皆能行善,皆体现善。这与禅宗强调在实际生活中修行是一致的。
二、从当下做起。行善不要等待,不要等黄道吉日,不要举行仪式,也不要等能力增加到某个程度,当下是行善的最佳时机。
三、从不说假话起。说假话的目的就是掩盖真相,为什么要掩盖真相,说明有见不得光的东西存在,有邪恶存在。善以真为前提,真不一定都善,但善必真,故善行须从不说假话开始。
四、从维护正义开始。罗尔斯说,善与正义是一致的。维护正义就是维护善。怎样才是维护正义?做到心正、气正、言正、事正、理正、义正,应该就是维护了正义。
五、养成善行的习惯。培根说,还是习惯靠得住。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五至十年的连续行善,才有可能成为习惯。一旦成为习惯,善行就是不知不觉中的事,举手投足皆是善行,恶无法立足了。个人习惯延伸到群体,就是习俗,习俗扩展到社会,就是风气。
行善有没有时地行业的局限?我们认为,时时可行善,处处可行善,应无疑问。而行行业业可否行善?值得一问。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可行善,自不待言,军事以杀伐为目的,可不可以行善?军事充满诡诈、权谋,无诚信可言,难道也可行善?答案是肯定的。军事是最高形式的政治,政治可为善,军事当然也可为善。所不同者,为善的方式而已。
《孙子兵法》一书,历来的研究者大多将它看做权术、欺诡之书,但其宅心如何,或避而不言,或言而未尽。避而不言者,认为是权术、欺诈之作,故顾左右而言他,不涉及这个问题,大多数研究者是也;言而未尽者,虽涉及宅心,论及仁义,但点到即止,未能引而伸之,触类长之,司马迁、杜牧、孙星衍诸先贤是也。
为什么有这种区别,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善者见善,恶者见恶,谋者见谋,诈者见诈也,立场不同,价值观不一样,见到的东西自然不一样。
张国骥教授自束发受业,即以仁义之心读《孙子兵法》,近十年来潜心研究,著《权力向善——孙子的战争观和权力观》,或注其文,或释其义,或绎其思,或求其理,或探其心,多有建树,颇能发前人所未能发。尤其能在“兵者诡道”的背后发掘孙子的民本、人道思想,并提出“权力向善”的观点,发聩振聋,度越前人。孙子的仁义思想,虽则汉唐及清的学者已有所论列,但语焉不详,未能尽其义。张君继承中有创新,其广度、深度、高度远超前人,是孙子的功臣,更是马、杜诸君之薪火相承而燎原者也。如果说孙子的民本、人道思想尚有所本,而“权力向善”的观点,则是张君研究的独创,他就什么是权力,权力为什么要向善,怎样向善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虽则是研究孙子兵法,实则是张君自己数十年从政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他提出的“领导是一种权力,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思维,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境界,是一门艺术”诸观点,既是对“权力怎样才能向善”的解答,也是“夫子自道”。
张君所译《元史诸王表笺证》,方便史乘,嘉惠学林,故为学人所重。他在湖南师大从政十年,但书生本色未改,于从政之余,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钻研学问,笔耕不辍,既有《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之制,又有即将付梓的《权力向善——孙子的战争观和权力观》之作,皆能于熟知中见真知,于陈说中出新意,为学者所称道。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