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是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重庆文化必须在深化改革中扩大开放,这样才能增强重庆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扩大重庆文化开放,要突出六大重点。
建设有影响力的公益性文化设施
文化究竟向谁开放?我以为,就是向人民群众开放,这是开放的目的所在。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因此,今年要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区县公益性文化单位为带动、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初步构建高效、便捷的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这一体系的支撑,在于加快建设重大公益性文化设施。这样才能具有文化开放的实力和底气。
重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必须要有影响力,这不仅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更是文化开放的基础和形象。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多年,我市兴建了一批标志性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如人民大礼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田湾体育场等,气势恢宏,别具一格。重庆直辖后,投入100多亿元,相继建成一大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包括重庆大剧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等,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与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深圳“世界之窗”等文化设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这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建成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公益性文化设施。
公益性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要开放,管理和使用也要开放。一流的文化设施,必须要有一流的经营管理团队。去年重庆大剧院建成后,市委、市政府英明决策、创新管理模式,市文资公司引进了北京保利剧院管理公司。保利剧院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已成功引进《猫》、《大河之舞》等20多部、40多场世界名剧前来演出,极大地推动了重庆的演出市场。
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文化开放的主导力量,是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这一市场主体。近年来,我们的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产品“走出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重庆多元的文化市场主体尚未形成;公有制为主体体现得比较充分,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体现得不够充分。即使是公有制主体的文艺院团,也很难推向市场,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体。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是民营性质,一直走市场化的路子,将“二人转”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深圳国有文艺院团大都被华侨城文化公司整合,走出了一条“文化 旅游”的路子,每天推出16场演出,长盛不衰。实践证明,只有市场才能激活文化生产力。因此,我们一定要痛下决心将文艺院团推向市场,这样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培育多元化的文化市场投资主体,关键是要放宽投资领域和市场准入条件。比如西安市巧打文物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中外合资企业大唐置业公司,打造商贸与文化旅游主题区。目前,一个“寻古看秦俑,购物游西安”的文化旅游氛围已经形成,蜚声中外。我们在扶持民营文化企业上,不但要“非禁即许、非限即可”,更要“公开公平,平等竞争”,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一视同仁。
加大文化資源的开发利用
重庆是国家级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抓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强力保护传承具有3000年悠久历史的城市文脉,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规划、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文化遗产只利用不保护不行,只保护不利用也不行。上海继“新天地”后,又推出了“多伦路”。多伦路是上海虹口区的一条小街,全长仅550米,被称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虹口区对其进行全面保护和整体开发,打造“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现已集聚文化旅游企业100多家,年接待中外游客200多万人,年产值两亿多元。重庆的抗战遗址,重要的有348处,保护完好的有148处。我们应该打开思路,精心策划,力求将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好、利用好。这方面,红岩联线保护和利用革命遗址先走一步,取得了“发言权”,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品牌,应为借鉴。
打造国家级的名人名作
在重庆宣传文化领域,名人名家不多,名品名作更少。这是重庆文化的“短腿”。要改变这种现状,只能是加大文化开放的力度,第一位的是解决好人才问题。既大胆引进人才,又精心培育人才,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重庆有很多创作题材,然而挖掘利用不够,没有足够分量的优秀文化人才来推动创作和经营。
文化的高地一定是一个开放的高地,只有开放才能集聚优秀人才,只有优秀人才才能打造精品。由于种种原因,重庆的文化人才一方面难引进,另一方面流失严重,存在双重困境。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创造有利于吸引、留住文化人才的政策环境和创业环境。
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就缺乏活力。全国乃至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把文化与旅游结合作为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引擎。重庆的旅游有丰富的资源,有广阔的市场,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的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
目前,重庆在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上,还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比较优势认识不足,挖掘深度和广度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文化、旅游结合形式比较单一,跟风、雷同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文化、旅游结合发展缺乏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支撑。以旅游文化演出业为例,这是重庆旅游文化的弱项。近些年来,虽然重庆旅游文化演出市场日渐活跃,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以“4 1”旅游精品(山水都市、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乌江画廊、武隆风光)为背景,打造一台或几台如“印象系列”的大型实景演出,这是重庆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
拓展文化开放的领域和渠道
目前重庆文化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本地优秀的企业、作品和人才出不去,另一方面外地优秀的企业、作品和人才进不来。其原因就在于文化开放的领域不宽、渠道不畅、外向度不高。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部市合作、重庆友城和商业展演三大平台,既广泛地“走出去”,又大力地“请进来”,着力提升重庆文化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推动文化对外开放,要有品牌文化活动。法国著名的巴黎秋季艺术节,每年举办时间长达四个月。为了扩大其影响力,主办者经常与其他节庆活动,如威尼斯双年节、柏林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等联合组织活动。重庆可选择几个基础较好、有开发潜力的项目,借鉴这种做法,通过与其他地方节庆活动对接,进行深层次开发,将其打造成在全球有影响、有地位、有特色的品牌。
建设有影响力的公益性文化设施
文化究竟向谁开放?我以为,就是向人民群众开放,这是开放的目的所在。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而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因此,今年要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区县公益性文化单位为带动、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初步构建高效、便捷的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这一体系的支撑,在于加快建设重大公益性文化设施。这样才能具有文化开放的实力和底气。
重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必须要有影响力,这不仅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更是文化开放的基础和形象。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多年,我市兴建了一批标志性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如人民大礼堂、劳动人民文化宫、大田湾体育场等,气势恢宏,别具一格。重庆直辖后,投入100多亿元,相继建成一大批公益性文化设施,包括重庆大剧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等,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与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深圳“世界之窗”等文化设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这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建成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公益性文化设施。
公益性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要开放,管理和使用也要开放。一流的文化设施,必须要有一流的经营管理团队。去年重庆大剧院建成后,市委、市政府英明决策、创新管理模式,市文资公司引进了北京保利剧院管理公司。保利剧院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已成功引进《猫》、《大河之舞》等20多部、40多场世界名剧前来演出,极大地推动了重庆的演出市场。
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文化开放的主导力量,是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这一市场主体。近年来,我们的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产品“走出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重庆多元的文化市场主体尚未形成;公有制为主体体现得比较充分,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体现得不够充分。即使是公有制主体的文艺院团,也很难推向市场,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体。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是民营性质,一直走市场化的路子,将“二人转”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深圳国有文艺院团大都被华侨城文化公司整合,走出了一条“文化 旅游”的路子,每天推出16场演出,长盛不衰。实践证明,只有市场才能激活文化生产力。因此,我们一定要痛下决心将文艺院团推向市场,这样才能焕发生机与活力。
培育多元化的文化市场投资主体,关键是要放宽投资领域和市场准入条件。比如西安市巧打文物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中外合资企业大唐置业公司,打造商贸与文化旅游主题区。目前,一个“寻古看秦俑,购物游西安”的文化旅游氛围已经形成,蜚声中外。我们在扶持民营文化企业上,不但要“非禁即许、非限即可”,更要“公开公平,平等竞争”,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一视同仁。
加大文化資源的开发利用
重庆是国家级文化名城,文化遗产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抓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强力保护传承具有3000年悠久历史的城市文脉,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规划、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文化遗产只利用不保护不行,只保护不利用也不行。上海继“新天地”后,又推出了“多伦路”。多伦路是上海虹口区的一条小街,全长仅550米,被称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虹口区对其进行全面保护和整体开发,打造“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现已集聚文化旅游企业100多家,年接待中外游客200多万人,年产值两亿多元。重庆的抗战遗址,重要的有348处,保护完好的有148处。我们应该打开思路,精心策划,力求将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好、利用好。这方面,红岩联线保护和利用革命遗址先走一步,取得了“发言权”,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品牌,应为借鉴。
打造国家级的名人名作
在重庆宣传文化领域,名人名家不多,名品名作更少。这是重庆文化的“短腿”。要改变这种现状,只能是加大文化开放的力度,第一位的是解决好人才问题。既大胆引进人才,又精心培育人才,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重庆有很多创作题材,然而挖掘利用不够,没有足够分量的优秀文化人才来推动创作和经营。
文化的高地一定是一个开放的高地,只有开放才能集聚优秀人才,只有优秀人才才能打造精品。由于种种原因,重庆的文化人才一方面难引进,另一方面流失严重,存在双重困境。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创造有利于吸引、留住文化人才的政策环境和创业环境。
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就缺乏活力。全国乃至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把文化与旅游结合作为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引擎。重庆的旅游有丰富的资源,有广阔的市场,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的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
目前,重庆在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上,还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比较优势认识不足,挖掘深度和广度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文化、旅游结合形式比较单一,跟风、雷同的现象比较突出;三是文化、旅游结合发展缺乏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支撑。以旅游文化演出业为例,这是重庆旅游文化的弱项。近些年来,虽然重庆旅游文化演出市场日渐活跃,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以“4 1”旅游精品(山水都市、长江三峡、大足石刻、乌江画廊、武隆风光)为背景,打造一台或几台如“印象系列”的大型实景演出,这是重庆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
拓展文化开放的领域和渠道
目前重庆文化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本地优秀的企业、作品和人才出不去,另一方面外地优秀的企业、作品和人才进不来。其原因就在于文化开放的领域不宽、渠道不畅、外向度不高。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部市合作、重庆友城和商业展演三大平台,既广泛地“走出去”,又大力地“请进来”,着力提升重庆文化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推动文化对外开放,要有品牌文化活动。法国著名的巴黎秋季艺术节,每年举办时间长达四个月。为了扩大其影响力,主办者经常与其他节庆活动,如威尼斯双年节、柏林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等联合组织活动。重庆可选择几个基础较好、有开发潜力的项目,借鉴这种做法,通过与其他地方节庆活动对接,进行深层次开发,将其打造成在全球有影响、有地位、有特色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