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信息化社会的纵深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大学学习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深化学习科学研究,改革学习方式,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日前,第十次全国高校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暨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学术年会在宁波大学举办,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的110余名代表与会。
一、加强多学科整合与交叉,深化学习科学研究
自觉地审视和反思学习科学的理论基础,突破单一的研究视角,从多学科整合的视野探讨学习科学,是学习理论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深化学习科学研究的必然要求。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推动学习科学研究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多学科整合推动本土学习科学研究,是我国学习科学研究的新走向。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理事会名誉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林毓錡教授回顾了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全国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研究会在推动全国学习理论研究和大学学习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提出要借鉴和运用思维科学、系统论、钱学森工程学习思想,推动和深化我国学习研究和实践。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总结了全球学习科学在教育学与心理学、国际组织宏观研究、当代管理科学与组织行为学、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等学科研究视野下取得的重要成果,分析了诸如认知主义、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以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会生存、学习型社会等教育理念和知识科学、学习型组织理论、五项修炼技术、脑科学、信息科学等成果对于深化学习科学认识、拓展和丰富学习科学内涵、促进教育与学习变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梳理了我国学习科学发展的历程,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反思了我国学习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展望了深化学科基础、加强学科交叉、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以创造新的学习文化和学习智慧的研究前景。武夷学院郝贵生教授提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和学习科学研究。
二、加强大学第一年教育,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性转变和学术性转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纵深发展,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群体的组成结构、需求及特性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大学生尤其是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问题日益凸显,会议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全国大学学习改革与创新研究协作组理事长、长沙学院副院长屈林岩教授指出,大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通向终身学习的重要阶段,与中学学习相比,大学的组织文化、学习目标、内容与方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学生的角色及师生关系等也与中学有着巨大的差异。大学第一年又是学生学习、学术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转折时期和关键阶段,大学第一年教育能否适应新生转型和过渡的要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能否顺利融入大学,进而关系到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潜力的发挥乃至终身的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第一年教育至关重要。屈林岩教授介绍了美国、日本等国家大学第一年教育的发展历程、实施目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及支持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大学第一年教育体系的初步设想和具体建议。他认为,借鉴发达国家大学第一年教育的成功经验,整合和改革现有的入学教育和学生指导活动,特别是加强诸如新生研讨课等课程形式的大学第一年教育和体验的探索,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是促进大学生学术性转变和适应性转变、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其他与会代表也介绍了有关加强大学生学习指导和新生教育的经验。安徽工业大学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作用,整合学习指导中心、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的教育资源和力量,建立了大学生学习指导与学习预警体系。该校以学习指导中心为核心,以专业为主线,以班级为基点建立了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四级学习指导网络,通过对学习指导员定期进行意见反馈及培训,即时预警学生学习情况,实现对学生学习的贴身指导。同时,通过对毕业班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选课、学生成绩、不及格率等学习基本状态数据进行统计,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到各个相关部门和院系,实现教务处和学工处之间信息共享,通力合作等措施,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防空兵指挥学院等院校的代表介绍了加强军事指挥人员任职教育与学习指导的经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李逸凡教授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阐述了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学习指导的重要性,以及开展新生学习指导的举措和经验。
三、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学习方式
大众化教育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在专业课程与教学中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主要途径。会上,宁波大学介绍了实施探究式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才的经验。宁波大学坚持“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学改革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独立自学、自我发展的能力,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的权利和机会。宁波大学制定实施了《自主学习学分课程教学管理办法》,规定了自主学习学分课程教学方案的内容和检查与评价方式,要求在课堂讲授以外增设课堂交流、网上学习、分组讨论、阶段检测、课外阅读、大型作业、课程设计、研究型(设计型)实验、主题调查、读书报告、参观考察和课程实习等多种实践性教学方式。宁波大学还组织和实施了一批探究式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增加了对自主学习的过程性考核,探索建立了团队合作型、以问题为基础型、案例分析型、设计操作型、课题研究型等探究式课程学习模式,并加大数字化校园和网络课程建设力度,鼓励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网站,构建网络课堂,为实现学生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的移动学习,实现师生多维互动提供优越的支撑环境。与会代表还提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亟需创建新的学习文化和改革学习方式,大学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更新广大师生的学习观念,创新学习模式,改革学习评价模式,培养学生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网络课程的迅速发展,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泸州医学院代表则介绍了通过多学科课程整合学习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路和经验。
四、改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素质和学习兴趣
与会代表还就与学习质量密切相关的学习兴趣、学习素质、学习环境、学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讨。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德江教授提出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状态,更加注重学习产出,注重学习质量的评价和提高。西安交通大学陆根书教授则从大学课堂学习环境变革的视角,研究提出了改善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对策。陆根书教授应用自主开发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问卷”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15所高校100多个班级的一年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的总体特征,证明了课堂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认知与情感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提出了通过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满意感、增强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扩大学生的选择、使学习的难度和竞争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减少课堂被少数人控制的水平、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化解学生之间矛盾等措施,以完善和改善大学数学教学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北京化工大学的代表介绍了开展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及所取得的成效。中国计量学院徐涌金教授介绍了通过指导生涯规划设计、实施专业引导教育、指导实施制订素质拓展计划,以及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学习生活指导、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课程,成立和开展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大学生学习科学分会、辅导员联谊会及分会活动,制定实施教学系统与学工系统联动制度等措施,以系统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举措与成效。
[责任编辑:周杨]
一、加强多学科整合与交叉,深化学习科学研究
自觉地审视和反思学习科学的理论基础,突破单一的研究视角,从多学科整合的视野探讨学习科学,是学习理论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深化学习科学研究的必然要求。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推动学习科学研究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成果,多学科整合推动本土学习科学研究,是我国学习科学研究的新走向。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理事会名誉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林毓錡教授回顾了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全国学习改革与创新研讨会的发展历程,总结了研究会在推动全国学习理论研究和大学学习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提出要借鉴和运用思维科学、系统论、钱学森工程学习思想,推动和深化我国学习研究和实践。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总结了全球学习科学在教育学与心理学、国际组织宏观研究、当代管理科学与组织行为学、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教育技术等学科研究视野下取得的重要成果,分析了诸如认知主义、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以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会生存、学习型社会等教育理念和知识科学、学习型组织理论、五项修炼技术、脑科学、信息科学等成果对于深化学习科学认识、拓展和丰富学习科学内涵、促进教育与学习变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梳理了我国学习科学发展的历程,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反思了我国学习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展望了深化学科基础、加强学科交叉、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以创造新的学习文化和学习智慧的研究前景。武夷学院郝贵生教授提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和学习科学研究。
二、加强大学第一年教育,促进大学新生适应性转变和学术性转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纵深发展,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群体的组成结构、需求及特性出现了一些重要变化,大学生尤其是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的问题日益凸显,会议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全国大学学习改革与创新研究协作组理事长、长沙学院副院长屈林岩教授指出,大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通向终身学习的重要阶段,与中学学习相比,大学的组织文化、学习目标、内容与方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学生的角色及师生关系等也与中学有着巨大的差异。大学第一年又是学生学习、学术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转折时期和关键阶段,大学第一年教育能否适应新生转型和过渡的要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能否顺利融入大学,进而关系到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潜力的发挥乃至终身的职业发展。因此,大学第一年教育至关重要。屈林岩教授介绍了美国、日本等国家大学第一年教育的发展历程、实施目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及支持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大学第一年教育体系的初步设想和具体建议。他认为,借鉴发达国家大学第一年教育的成功经验,整合和改革现有的入学教育和学生指导活动,特别是加强诸如新生研讨课等课程形式的大学第一年教育和体验的探索,创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是促进大学生学术性转变和适应性转变、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其他与会代表也介绍了有关加强大学生学习指导和新生教育的经验。安徽工业大学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作用,整合学习指导中心、教务部门和学工部门的教育资源和力量,建立了大学生学习指导与学习预警体系。该校以学习指导中心为核心,以专业为主线,以班级为基点建立了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四级学习指导网络,通过对学习指导员定期进行意见反馈及培训,即时预警学生学习情况,实现对学生学习的贴身指导。同时,通过对毕业班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选课、学生成绩、不及格率等学习基本状态数据进行统计,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到各个相关部门和院系,实现教务处和学工处之间信息共享,通力合作等措施,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防空兵指挥学院等院校的代表介绍了加强军事指挥人员任职教育与学习指导的经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李逸凡教授分析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阐述了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学习指导的重要性,以及开展新生学习指导的举措和经验。
三、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学习方式
大众化教育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在专业课程与教学中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主要途径。会上,宁波大学介绍了实施探究式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才的经验。宁波大学坚持“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学改革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独立自学、自我发展的能力,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的权利和机会。宁波大学制定实施了《自主学习学分课程教学管理办法》,规定了自主学习学分课程教学方案的内容和检查与评价方式,要求在课堂讲授以外增设课堂交流、网上学习、分组讨论、阶段检测、课外阅读、大型作业、课程设计、研究型(设计型)实验、主题调查、读书报告、参观考察和课程实习等多种实践性教学方式。宁波大学还组织和实施了一批探究式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增加了对自主学习的过程性考核,探索建立了团队合作型、以问题为基础型、案例分析型、设计操作型、课题研究型等探究式课程学习模式,并加大数字化校园和网络课程建设力度,鼓励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网站,构建网络课堂,为实现学生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的移动学习,实现师生多维互动提供优越的支撑环境。与会代表还提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亟需创建新的学习文化和改革学习方式,大学不仅迫切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更新广大师生的学习观念,创新学习模式,改革学习评价模式,培养学生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高效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网络课程的迅速发展,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泸州医学院代表则介绍了通过多学科课程整合学习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探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路和经验。
四、改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素质和学习兴趣
与会代表还就与学习质量密切相关的学习兴趣、学习素质、学习环境、学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讨。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德江教授提出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状态,更加注重学习产出,注重学习质量的评价和提高。西安交通大学陆根书教授则从大学课堂学习环境变革的视角,研究提出了改善大学生学习质量的对策。陆根书教授应用自主开发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问卷”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15所高校100多个班级的一年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学生感知的大学数学课堂学习环境的总体特征,证明了课堂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其认知与情感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提出了通过进一步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满意感、增强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扩大学生的选择、使学习的难度和竞争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减少课堂被少数人控制的水平、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化解学生之间矛盾等措施,以完善和改善大学数学教学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北京化工大学的代表介绍了开展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及所取得的成效。中国计量学院徐涌金教授介绍了通过指导生涯规划设计、实施专业引导教育、指导实施制订素质拓展计划,以及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学习生活指导、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课程,成立和开展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大学生学习科学分会、辅导员联谊会及分会活动,制定实施教学系统与学工系统联动制度等措施,以系统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举措与成效。
[责任编辑: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