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雨”是苏轼词中常见的意象。苏轼用“雨”这个意象表达了对亲朋好友、黎民百姓及其自身的各种情感,也逐渐体现出苏轼由宦海沉浮到超然物外这一人生观变化过程。
关键词:苏轼词 雨意象 情感 人生观
苏轼在其词里常用到“雨”这个意象。笔者对《苏轼词编年校注》[1](下文为了方便,简称《校注》)进行了统计,发现包含“雨”字的词有77首(不包括他集互见、存疑、和误收入的词)。而我只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首来进行文本分析。将通过“雨”意象结合时代背景和经历来简单探讨苏轼的情感、态度、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方便,我根据苏轼在词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将本文分成了三大部分。
一.悲苦之雨
在人们共同认知里,雨总是伴随着忧郁、哀伤、苦闷等负面情绪,古时候的诗人词人也是如此。在苏轼词中,悲苦之雨的例子是比较多的。这类雨的特点是:以秋季为多,时间主要是黄昏和夜晚。
1.离别之悲
古时候的交通很不发达,两地间的交流很困难,“生离”往往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古人们很重视友情,在离别时最是不舍。苏轼当然不例外,试看看《诉衷情》这首词。
钱塘风景古来奇。太守例能诗。先驱负弩何在,心已浙江西。 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校注》第69页)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写于迎杨绘(字元素)送陈襄(字述古)之时。上阕对陈襄进行了高度评价,此时迎接杨绘的先驱官员们已到了钱塘江西,离别已无可奈何。下阕则描叙了萧索的离别场景,“雨”和“凄凄”的连用,则将哀苦之情刻画到了极致,这里的“雨”可能不止下的雨,可能暗示了苏轼流出的泪水。最后两句是说“我”哪敢面对新官,向着旧官的背影哭哭啼啼。将复杂难堪哀伤之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类似的词还有《菩萨蛮·西湖送述古》,此词也是抒写送别陈襄的感伤情绪。
2.为处于苦难中的自己而哀
众所周知,苏轼一生伴随党争起起伏伏,命运何其坎坷。在身处艰难困苦时,苏轼不得不为自己而哀伤。例子见下:
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幾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校注》第168页)
此词于熙宁九年(1076)三月三日在密州所作。结合其注,可知这首词作于南禅小亭,基调是“觞”。苏轼和朋友沿着江边去寻找春天的痕迹,但是树枝上的花儿都落了,于是苏轼感叹:“春意只有三分之一了”。此时他开始感慨官场的苦恼和人生无常。官场生活让苏轼感到厌烦,他发问:“什么时候是个头呢?”风里来,雨里去,晴天太少了,自己开心的事儿也太少了。
苏轼在此用“雨”来表现自己处在一种危难和恶劣的处境,他当时由于和新党政见不合而自动请求调到地方,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感叹:“风雨外,无多日。”官场太危险,他自己也是如履薄冰,在密州之后,他开始用“风雨”来形容这种危难困苦的处境。
3.思念亲人而悲
我们再看看苏轼对其弟的思念之情。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校注》第741页)
此词于绍圣元年(1094)八月,在万安县造口写下。是要寄给苏辙和张庭坚的,怀人之情很是明显。上阕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凄凉之景。雨打梧桐、寒秋之气、蟋蟀的鸣叫声,怎能不让人愁肠百结,思绪万千?苏轼在梦里回忆起了过去的点滴,想起了在江亭饮宴歌舞的场面,对苏辙的思念一发不可收拾。而此时苏轼也已经57岁了,官场让他疲惫,和弟弟回乡归隐是他此时最大的心愿,但此时他孤身一人,兄弟何时能重聚呢?不得不让他黯然神伤。
这首词中,“梧桐”“雨”等意象使用;梦境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的交叉运用。渲染了词人强烈的苦闷情感,突出了其孤独,表现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除了这三首词,苏轼表现悲苦之雨的词还有《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南乡子·送述古》等等。
二.喜悦之雨
如上文“悲苦之雨”所说,下雨总是伴随着忧伤等负面情绪,但这毕竟不是绝对的,杜甫在《春夜喜雨》[2]就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诗句,表达对“雨”的喜爱之情。苏轼也一样,苏词的这类喜雨词的特点是:以春季为多,多是“雨过”,“雨晴”,“细雨”,“微雨”等词。
我们看看《望江南》、《浣溪沙》、《江城子》三首词。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望江南》,《校注》第166页)
此词是熙宁九年(1076)在密州时所作的。上阕“春服”就用了《论语·先进篇》的典故,表达一种等待难耐的心情。之后的“舞雩”“酣咏”给读者带来一片闲适、欢乐的景象。下阕开头就写到微雨刚过,人们开始躬耕的热闹场面。我们都知道,春雨对于农耕和万物生长来说十分重要。苏轼刚到密州时,农作物多年歉收,旱灾、蝗灾严重,苏轼也带领官员抗旱,灭蝗。苏轼写此词,体现了他对人民、农活的深切关心。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浣溪沙》,《校注》第237页)
此词于元丰元年(1078)初夏在徐州所写。有词序云: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关键词:苏轼词 雨意象 情感 人生观
苏轼在其词里常用到“雨”这个意象。笔者对《苏轼词编年校注》[1](下文为了方便,简称《校注》)进行了统计,发现包含“雨”字的词有77首(不包括他集互见、存疑、和误收入的词)。而我只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首来进行文本分析。将通过“雨”意象结合时代背景和经历来简单探讨苏轼的情感、态度、人生观等方面的内容。
为了方便,我根据苏轼在词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将本文分成了三大部分。
一.悲苦之雨
在人们共同认知里,雨总是伴随着忧郁、哀伤、苦闷等负面情绪,古时候的诗人词人也是如此。在苏轼词中,悲苦之雨的例子是比较多的。这类雨的特点是:以秋季为多,时间主要是黄昏和夜晚。
1.离别之悲
古时候的交通很不发达,两地间的交流很困难,“生离”往往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古人们很重视友情,在离别时最是不舍。苏轼当然不例外,试看看《诉衷情》这首词。
钱塘风景古来奇。太守例能诗。先驱负弩何在,心已浙江西。 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诉衷情·送述古迓元素》,《校注》第69页)
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写于迎杨绘(字元素)送陈襄(字述古)之时。上阕对陈襄进行了高度评价,此时迎接杨绘的先驱官员们已到了钱塘江西,离别已无可奈何。下阕则描叙了萧索的离别场景,“雨”和“凄凄”的连用,则将哀苦之情刻画到了极致,这里的“雨”可能不止下的雨,可能暗示了苏轼流出的泪水。最后两句是说“我”哪敢面对新官,向着旧官的背影哭哭啼啼。将复杂难堪哀伤之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类似的词还有《菩萨蛮·西湖送述古》,此词也是抒写送别陈襄的感伤情绪。
2.为处于苦难中的自己而哀
众所周知,苏轼一生伴随党争起起伏伏,命运何其坎坷。在身处艰难困苦时,苏轼不得不为自己而哀伤。例子见下:
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问向前、犹有幾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风雨外,无多日。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校注》第168页)
此词于熙宁九年(1076)三月三日在密州所作。结合其注,可知这首词作于南禅小亭,基调是“觞”。苏轼和朋友沿着江边去寻找春天的痕迹,但是树枝上的花儿都落了,于是苏轼感叹:“春意只有三分之一了”。此时他开始感慨官场的苦恼和人生无常。官场生活让苏轼感到厌烦,他发问:“什么时候是个头呢?”风里来,雨里去,晴天太少了,自己开心的事儿也太少了。
苏轼在此用“雨”来表现自己处在一种危难和恶劣的处境,他当时由于和新党政见不合而自动请求调到地方,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感叹:“风雨外,无多日。”官场太危险,他自己也是如履薄冰,在密州之后,他开始用“风雨”来形容这种危难困苦的处境。
3.思念亲人而悲
我们再看看苏轼对其弟的思念之情。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校注》第741页)
此词于绍圣元年(1094)八月,在万安县造口写下。是要寄给苏辙和张庭坚的,怀人之情很是明显。上阕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凄凉之景。雨打梧桐、寒秋之气、蟋蟀的鸣叫声,怎能不让人愁肠百结,思绪万千?苏轼在梦里回忆起了过去的点滴,想起了在江亭饮宴歌舞的场面,对苏辙的思念一发不可收拾。而此时苏轼也已经57岁了,官场让他疲惫,和弟弟回乡归隐是他此时最大的心愿,但此时他孤身一人,兄弟何时能重聚呢?不得不让他黯然神伤。
这首词中,“梧桐”“雨”等意象使用;梦境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的交叉运用。渲染了词人强烈的苦闷情感,突出了其孤独,表现出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除了这三首词,苏轼表现悲苦之雨的词还有《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南乡子·送述古》等等。
二.喜悦之雨
如上文“悲苦之雨”所说,下雨总是伴随着忧伤等负面情绪,但这毕竟不是绝对的,杜甫在《春夜喜雨》[2]就有“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诗句,表达对“雨”的喜爱之情。苏轼也一样,苏词的这类喜雨词的特点是:以春季为多,多是“雨过”,“雨晴”,“细雨”,“微雨”等词。
我们看看《望江南》、《浣溪沙》、《江城子》三首词。
春已老,春服几时成。曲水浪低蕉叶稳,舞雩风软纻罗轻。酣咏乐升平。 微雨过,何处不催耕。百舌无言桃李尽,柘林深处鹁鸪鸣。春色属芜菁。(《望江南》,《校注》第166页)
此词是熙宁九年(1076)在密州时所作的。上阕“春服”就用了《论语·先进篇》的典故,表达一种等待难耐的心情。之后的“舞雩”“酣咏”给读者带来一片闲适、欢乐的景象。下阕开头就写到微雨刚过,人们开始躬耕的热闹场面。我们都知道,春雨对于农耕和万物生长来说十分重要。苏轼刚到密州时,农作物多年歉收,旱灾、蝗灾严重,苏轼也带领官员抗旱,灭蝗。苏轼写此词,体现了他对人民、农活的深切关心。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浣溪沙》,《校注》第237页)
此词于元丰元年(1078)初夏在徐州所写。有词序云: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