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溯及既往原则于商标法实用中适用合理性的探讨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shi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15年7月27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于迈克尔·乔丹与中国乔丹体育商标争议案公开做出二审终审判决:迈克尔·乔丹要求撤销乔丹体育的争议商标的上诉理由依据不足,法院不予支持,乔丹体育的注册商标不会被撤销。判决书中依据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对该行政纠纷的解决依据2001年修正的旧《商标法》。商标授权作为一项半永久性的授权,对《商标法》 适用该原则可能会使依据旧《商标法》获得授权的商标获得不合理的特权,损害到法制社会的公平性。本文认为为了克服该原则在《商标法》中适用的缺陷,可以通过在权利延长时对权利进行更新,或通过完善救济制度实现。
  关键词 商标法 法不溯及既往 注册商标
  作者简介:万为众,日本大阪大学理学研究科。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9-020-04
  一、引言
  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原则,并在西方国家资本主义革命与追求民主法制的浪潮中被发扬。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人于1797年首先将不溯及既往原则写入宪法,在《宪法》第1条第9项第三目和第10项中规定,不论是联邦还是州均不得制定任何溯及既往的法律。随后,正在接受法国大革命洗礼的法国人,也在1793年《宪法》第14条明确规定法律不溯及既往,并将溯及既往的法律视为暴君的法律。 在激进与动荡的年代,美国和法国分别将不溯及既往原则,作为立法的依据,体现改革者追求新民主法制的决心。但是,过于绝对地限制恐怕难以适应如今越来越人性化的法制社会环境。
  中国法律为了新时代法制社会的要求,在《立法法》第84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力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在立法中可以给予“特别规定”的规定,给予了立法者充分考量与把握法律对社会调控效果的余地。并在《刑法》第十二条作出细化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作为在《立法法》规范下制定的《商标法》,通过赋予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商标专用权,以及排除他人对类似商标使用的权力,用以促使生产、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商标法》不同于知识产权类的其他法律法规仅赋予有限期间的垄断。《专利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在不溯及既往的过程中不会产生长期且明显的不公平。在《商标法》中,其特殊规定使商标专用权以及其排他权在通过合理的维护下,成为半永久的权利。这种半永久的权利在受到《商标法》的规范与保护过程中,不溯及既往原则恐怕会赋予旧法环境下注册的商标以不合理的特权,长此以往旧商标的特殊存在,会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公平竞争的要求。
  二、案情简介
  迈克尔·乔丹,美国最著名的篮球运动员,被称为“飞人”和“篮球之神”,于2012年10月31日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请求撤销乔丹公司的第1541331号“乔丹”商标。主要理由为:1.MichaelJordan(迈克尔·乔丹)作为世界知名的美国篮球运动体育明星,在中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经媒体报道,中国公众看到与“乔丹”、“QIAODAN”相同或者相似的标识,就会将其与迈克尔·乔丹联系到一起。乔丹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在明知或应知迈克尔·乔丹知名度的情况下,将包括争议商标在内的大量与迈克尔·乔丹相关的标识申请注册为商标,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所指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以及第五条第(三)项“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所指的不正当竞争行为。2.乔丹公司及其关联企业还大规模申请注册与迈克尔·乔丹相关的商标和他人商标,不正当占用行政审查资源,扰乱商标注册秩序。乔丹公司的行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简称《商标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以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所指情形。3.乔丹公司与迈克尔·乔丹从未有过任何商业往来,未得到过迈克尔·乔丹的授权,争议商标的注册和使用会造成公众对产品的来源产生误认,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产生不良影响,属于《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有其他不良影响”所指情形。4.争议商标同时使用了MichaelJordan(迈克尔·乔丹)的译名,易使相关公众将之与迈克尔·乔丹相联系,损害了迈克尔·乔丹的在先姓名权,属于《商标法》第三十一条“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所指情形。综上,请求依法撤销争议商标的注册。与此同时,迈克尔·乔丹一并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交相关证据证明其本人在中国的知名度以及商业价值。
  2014年4月14日,商标评审委员会经审查作出商评字(2014)第051898号《关于第1541331号“乔丹”商标争议裁定书》(简称第51898号裁定)。该裁定认定:迈克尔·乔丹援引《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理由主要指向其在先姓名权,属于对特定民事权益的保护,在已经依据《商标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予以评述后,不宜再纳入《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调整,且争议商标亦不属于《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所指情形。判断是否扰乱商标注册秩序不以注册商标数量的多寡为唯一依据,尽管乔丹公司拥有近二百件商标,但大部分是围绕主商标进行的防御性注册,不属于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大量抢注他人知名商标的行为。争议商标经过大量使用,与乔丹公司形成密切联系,其积累的商誉及相关利益应归属于实际使用者。即使乔丹公司部分行为确有不当,亦难以将其作为撤销争议商标的充分依据。因此,争议商标的注册未违反《商标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有关“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的规定。综上,裁定争议商标予以维持。   迈克尔·乔丹不服商标评审委员会作出的第51898号裁定,依法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该裁定,并添加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为诉讼第三人。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迈克尔·乔丹在诉讼中提交的证据与本案适用《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及第四十一条第一款无关,亦非商标评审委员会作出第51898号裁定的依据,故对上述证据不予采信。本案所涉情况不符合《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的适用条件,在案证据不足以证明争议商标违反了《商标法》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商标评审委员会作出的第51898号裁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依法予以维持。
  迈克尔·乔丹不服原审判决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上诉,2015年4月23日作出终审判决,以理由缺乏事实及法律依据,对其上诉请求不予支持。
  三、证据于《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的适用问题
  从二审判决书中所述的案情,从2012年10月31日迈克尔·乔丹请求商标评审委员会撤销注册商标“乔丹”,到后来的一审及二审的审判中,乔丹不断补充证据证明乔丹公司所持商标导致了公众混淆误认,主张适用《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的规定。
  新旧商标法第十条部分原文对比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01)
  第十条 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第(七)项 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的;
  第(八)项 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13)
  第十条 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第(七)项 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
  第(八)项 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
  根据《商标法》第十条第(八)项所述:“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能作为商标使用。”我国商标授权是以申请人使用为前提进行登记的,《商标法》中规定不能使用的情形也自然应当不予登记授权。所以,迈克尔·乔丹所主张的乔丹公司所持商标导致的公众混淆误认,是否认定为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成为迈克尔·乔丹的主张能否被认定的关键。笔者根据所述证据认为,商标评审委员会与一审以及二审法院的判定没有很大的争议,乔丹公司所持商标所导致的公众混淆误认,并不足以危害到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通过商标所获得的商业效益与市场地位也不足以妨碍正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秩序,产生不良的影响。
  但是,对比经2013年8月30日修订的新《商标法》可以发现,乔丹公司注册商标的行为已明显带有欺骗性,利用公众对迈克尔·乔丹的正面印象,产生对商品品质等特点的误认,按照新《商标法》第十条第(七)项的规定,可以明确认定不得作为商标使用,也应当予以撤销。
  不适用于本项的理由,本案二审判决书中也已明确指出:“本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四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商标评审委员会在2014年5月1日前依据2001年10月修订的《商标法》做出第51898号裁定,而2013年8月修订的《商标法》自2014年5月1日起施行,因此本案应适用2001年10月修订的《商标法》进行审理。”
  正因迈克尔·乔丹的委托代理人明白这个理由,不得已一再将相关证据牵强附会于《商标法》第十条第(八)项的规定。
  四、《商标法》中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上,对法不溯及原则有明确规定的最典型的部门法莫过于《刑法》。《刑法》中最基本的一项法律原则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罚。《刑法》作为明文的法律规范,更是法治社会中的行为底线。直接关系到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与人类行为的塑造。任何一项溯及既往的刑罚都严重破坏人民的信赖保护。同时,《刑法》是国家公权力对公民行为的规范,调控每个公民个人的行为。刑罚的同时,国家并不因此而受益。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适用,一方面彰显了法律的公正,同时也显示了现代法治社会愈发人性化法律制度的宽容。在民商事以及行政法律适用时,则大有不同。民商事以及行政法律调控的是特定主体间的法律关系,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使用与否,往往意味着法律天平的倾斜。一概而论,往往影响司法的公正。
  《商标法》作为知识产权法的一种,有知识产权法的重要特征。知识产权法由国家机关赋予一定期限的特权,为有创造知识能力的个人或者团体提供创造的激情与动力,而换取经济文化社会的繁荣发展。然而,知识产权的本质依旧是一种特权,意味着不公正。法律牺牲了其部分的公正,换来了社会的繁荣昌盛,并不违背法律服务于社会的目的。但是,如若不能合理的把握这种平衡,就会严重危害法制社会的发展。
  如引言中所述,《商标法》不同于《专利法》 、《著作权法》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 等法律法规,是垄断权利的象征,《商标法》承载了商誉,充分符合了诚实信用的原则,促进着社会经济的正向发展。因此,法律也赋予其特殊的保护。商标的专用权和类似商标的排他权的保护期间在《商标法》的规范下,可以无限制的延长,达到半永久的状态。在知识产权法律的进步中,法律条文被不断修改得更为合理,合理化的同时可能也会剥夺权利人的部分特权。出于国家对权利人的特有的恩惠,《专利法》为代表的各种知识产权法都适用着法不溯及既往原则,体现法制社会的人性化。对权利人的恩惠不宜过大,过大的恩惠将破坏原有立法的宗旨。知识产权法律在中国,这种尺度的控制由权利的期限来实现。如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于2008年12月27日第三次修改为例,现行于2009年10月1日实施,其中新增第7条,修改第25条,将两条合并为一条并作修改的2处,将一条拆分为两条并作修改的两处,产生了更为合理适应社会主义法制进步并推动技术社会与国际接轨的现行专利法。为了保障当时专利权人的利益,特别适用了法不溯及过往原则,规定于2009年10月1日以前提出申请并获得专利权的权利人的权利依照旧法处理。为顺利调解冲突矛盾,依法制定了《实行修改后专利法的过渡办法》 和《实行修改后的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过渡办法》 。对于2009年10月1日以前获得专利权人的特殊照顾,恰恰意味着对于后来取得专利权的权利人的不公平。但是,由于专利权保护期间的限制,这种不公平最长也只能延续到2029年9月31日。此后将再次回到公平的状态。这种不公平的后果至少不会造成持久深化的社会危害。
其他文献
摘 要 《雇佣劳动与资本——恩格斯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在这12小时中这个工人制造了一个机器零件,这一零件所需的铜铁等原料为20马克,燃料煤及其他的费用需要1马克,资本家支付给工人3马克的工资,总计这一零件的花费“20 1 3=24马克”。这一零件使资本家从购买者手里获得27马克,这样就比他的实际支出费用多出3马克。这6马克就是“劳动的价值”。可是,对于工人来讲,12小时的劳动所获得的的价值量
摘 要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在政府公共决策中的参与将有利于弘扬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也有助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民意识和公民权利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到社会事务、政府事物中去,但同时,在公民参与政府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地方政府对民意的忽略时有发生。本文结合杭州市地方政府车辆限牌决策活动,
摘 要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客观必要性和重大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成效取决于其社会认同度,现实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面临着严峻的困境。本文以心理接受通道假说为视角,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困境和对策。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认同 心理接受通道假说  基金项目:本文为泸州医学院2013年校级课题“心理接
摘 要 本文通过案例中社会认知和法律评价的尴尬碰撞,导入对遗失物拾得问题法律规定的关注和思考;在对我国法律关于拾得人权利义务的规制现状及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缺位进行反思后,提出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立法建议;最后进一步阐述了确立该项权利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在权利设置上提出了具体设想。  关键词 遗失物 拾得人 报酬请求权  作者简介:张亮,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人民法院。  中图分类号:D923.6 文
摘 要 正义与效率是一对二律背反的价值目标,二者也均是法律内在价值所包含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时期。从刑事政策学角度来看,就是国家本位社会的解体和国家·社会双本位社会的形成。我国最初的刑事政策是“严打”,到现在逐渐转变为“轻轻重重”的两极化刑事政策,后者较前者更注重自由与公平价值的保障。除此之外,在刑事司法过程中还应当提倡“效率”价值,该价值的提倡对于保障社会转型期的法律权威性至
摘 要 遗嘱自由是私法自治原则在继承法领域的一大体现。目前我国《继承法》通过对必留份制度的规定以及公序良俗的约束,实现对遗嘱自由的限制,然而1985年颁布的《继承法》难以适应遗嘱自由化的局面,公共利益与个人意思自治之间面临着新一轮的对峙。本文拟从遗嘱自由的解读、限制遗嘱自由的必要性、我国关于遗嘱自由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其完善等方面,结合国外继承法中有关立法规定,就如何完善我国遗嘱自由的限制制度提出意见
摘 要 近年来,检察机关涉法涉诉信访总量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闹访、缠访、集体访等非正常访亦呈多发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群众的维权意识在不断提升、法律的修订赋予检察机关更多职责任务、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对违法上访行为打击不力等因素导致。应完善审查受理机制、案件办理机制和息诉化解机制,建立信访依法终结机制和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同时还应强化源头治理,切实预防和减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  关键
摘 要 本案被告人非法拘禁并殴打被害人后临时起意,要求被害人交出银行卡及密码,其后取出卡内钱款。被告人的暴力行为并非以排除被害人反抗夺取其财物为目的,因此被告人利用先行为产生的余势,临时起意的取财行为是否构成抢劫罪值得探讨。本文重点分析该案主、客观要件、暴力行为与取财行为的因果关系链条,认为“利用余势”临时起意的取财行为构成抢劫罪。  关键词 利用余势 临时起意 取财 抢劫  作者简介:李佳妮,浙
摘 要 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电视法制栏目因其承载着传播法律观念的重要功能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苏州市公安局与苏州市电视台合办的法制专题栏目《姑苏警方》为样本,分析了法制电视栏目的现状以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地方台 法制栏目 《姑苏警方》  作者简介:朱凌燕,苏州市公安局新闻中心影视室。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7-026-
摘 要 监察法规是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察行为规范化的依据。为保障监察机构的正常稳定运作,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很早就将监察法规的制定作为立法重点。如汉代的《刺史六条问事》、唐代《巡察六条》、元朝《设立宪台格例》等都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监察法规。监察法规的制定使监察机构的活动逐步法律化、规范化,这不但对监察机构正确的行使职权有促进作用,能够做到纠而有据,劾而有理,并且对监察官员有较强的约束。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