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旅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学生全面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机制、科学指导、课程建设等,把区域研学做足、做实,服务于整个区域的研学活动,从而提升研学的质量。
【关键词】研学旅行 课程建设 区域开发
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研学旅行作为社会实践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重游轻学、主题模糊、规划随意、评价片面、反思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于研学旅行中。作为区综合实践兼职教研员,学校综合实践学科领衔人,筆者要从“心”出发,有更高的站位、更远的眼光、更宽的视野,全面推进区域研学创新,把立德树人的重任担在肩上、落在行上。
一、建立机制,保障区域研学的运行
1.创建科学运行机制
我们首先把每个学校的德育骨干集合起来,成立区域研学共同体。通过这个共同体定期的线上、线下学习研讨(一般一个月为一次),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可以进行问题互助,可以进行同题研讨,以此提升各校研学的能力与质量。
我们尝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从而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学校根据研学内容灵活安排研学时间,一般每学期安排一次,每次安排一至两天。
每次研学活动之前,德育处会制订详细的研学方案并编制学生活动手册,通过班主任专题例会明确研学的意义及具体要求,然后班主任利用班会或晨会转达给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明白本次研学的目标及活动要求,并且在身体和心理上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后勤处则会制定好学校研学旅行安全保障预案,明确学校研学旅行安全保障举措及应急办法,并且为学生的出行及活动做好物资准备和安全保障。“研学旅行学生安全规范”是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有效实施的基本规则和制度保障,学校会将其下发给学生,使学生知晓并严格遵守。同时,要求每个教师必须严格执行。
2.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把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每年综合考评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为每个学生建立研学旅行评价档案,可以分为研学实录与研学报告两部分。研学实录详细真实地记录每一个学生的研学旅行情况,比如什么时间参加了哪项研学项目,有哪些体验收获,以及活动中的一些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研学报告主要是研学活动后,学生针对本次活动的综合性的心得体会。
学校在评选优秀学生时,都要把他的研学旅行评价档案作为一项重要的依据,因为这个档案能全面地反映出他的实践能力,甚至可以看出他的品行。
二、科学指导,提升区域研学的质量
研学旅行虽然也是学习,但与传统的教室内的学习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研学旅行中的学习情境更为开放,内容更为综合,学习方式以体验和实践为主,在开放多元的场景中展开,通过任务驱动、科学指导,激发学生的研学动机与激情。研学旅行是一个“做中学”“玩中学”的过程,基于该年龄阶段学生的原有的经验,有效地联结学生的学科学习,让知识连接真实的世界,联结体验与思维。所以,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让研学的过程更有挑战性及趣味性,带着学生们从“好玩”走向“玩好”。所以,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培训,要让教师们明确以下几点:
1.做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在研学的过程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用以驱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启动他们的学习欲望。如何激发学生研学的欲望,在情境中捕捉并点燃他们研学的激情,是指导教师的重头戏。比如,在“科技小城行”研学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玲珑湖时,引导他们感受其清澈见底,并创造问题情境:“玲珑湖美吗?接下来的研学活动中,看看谁能解开玲珑湖净水之谜。”就这样,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内在的潜能被激活,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研究与探索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2.做学生项目任务的合作者
在研学旅行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平日里简单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是助推他们积极向前的合作者。对于未知的世界,学生是充满求知欲与探索欲的,所以每次研学时,要多创设一些开放式的项目任务,这些任务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他们自己通过实践与探索而获得。比如,在“张謇故里行”的活动中,我们让学生通过研究数字墙上的数字与张謇先生的关系,从而让他们在参观时有了明确的任务,通过弄明白这些数字的含义,了解张謇的生平,感受他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3.做学生研学方法的指导者
在研学旅行中,面对开放的任务,师生共同进入未知的场景中探索,用动手的方式解决问题。但由于涉及多学科的整合,挑战了学生的高级思维,学生有时难免被“卡”住。
在学生“卡”住的时候,教师要学会智慧引领,学会耐心期待,如: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观察方法,你们有兴趣试一试吗?换一种方法去体验,看看感受如何?换一种方式收集整理,看看进展会不会不一样?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看看能不能得出结论?换种方式来组织,看看我们的表述是不是更完美?教师不必表现得比学生更聪明、懂得更多,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这样得到的结果才会更真实,收获才会更大。
4.做学生研学进程的促进者
每次研学旅行都是在开放的、独有的情境中展开,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实践与探索,在完成研学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提升各方面的素养。
研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指导手册”来实现自己的研学任务。在这本手册中,研学主题让学生明确研学的主要任务;研学导航给予学生多种路线的选择;研学行程确定了每个研学项目活动的时间;研学须知则是在安全、行李等方面给予学生一些友情提醒;研学阅读是活动前让学生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研学项目包含明确的目标、研学的清单以及学生研学分享的空间;研学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是对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除了这本精心设计的手册,更需要教师在研学过程中注意观察与分析学情,不断评估并调整指导方略,这是指导教师在研学中的“必修课”。
三、课程建设,实施区域研学的关键
基于时代的发展、根据学生的需求、依托区域的资源,我们逐步建立起了以研学精品线路、研学课程基地为支撑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研学旅行共同体通过努力,完成了“研学旅行在海门”系列课程的研发,培育了一批富有海门地域文化特色、安全适宜的研学旅行课程基地(如下表)。
每一个子课程,都设计开发了相当翔实的“学生指导手册”。有了这样的课程资源,我们一线的综合实践教师便如鱼得水,只要根据校情、班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开展区域研学活动了。
【关键词】研学旅行 课程建设 区域开发
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研学旅行作为社会实践教育的一种新模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重游轻学、主题模糊、规划随意、评价片面、反思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于研学旅行中。作为区综合实践兼职教研员,学校综合实践学科领衔人,筆者要从“心”出发,有更高的站位、更远的眼光、更宽的视野,全面推进区域研学创新,把立德树人的重任担在肩上、落在行上。
一、建立机制,保障区域研学的运行
1.创建科学运行机制
我们首先把每个学校的德育骨干集合起来,成立区域研学共同体。通过这个共同体定期的线上、线下学习研讨(一般一个月为一次),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可以进行问题互助,可以进行同题研讨,以此提升各校研学的能力与质量。
我们尝试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的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从而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学校根据研学内容灵活安排研学时间,一般每学期安排一次,每次安排一至两天。
每次研学活动之前,德育处会制订详细的研学方案并编制学生活动手册,通过班主任专题例会明确研学的意义及具体要求,然后班主任利用班会或晨会转达给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明白本次研学的目标及活动要求,并且在身体和心理上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后勤处则会制定好学校研学旅行安全保障预案,明确学校研学旅行安全保障举措及应急办法,并且为学生的出行及活动做好物资准备和安全保障。“研学旅行学生安全规范”是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有效实施的基本规则和制度保障,学校会将其下发给学生,使学生知晓并严格遵守。同时,要求每个教师必须严格执行。
2.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评价机制,把组织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每年综合考评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为每个学生建立研学旅行评价档案,可以分为研学实录与研学报告两部分。研学实录详细真实地记录每一个学生的研学旅行情况,比如什么时间参加了哪项研学项目,有哪些体验收获,以及活动中的一些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研学报告主要是研学活动后,学生针对本次活动的综合性的心得体会。
学校在评选优秀学生时,都要把他的研学旅行评价档案作为一项重要的依据,因为这个档案能全面地反映出他的实践能力,甚至可以看出他的品行。
二、科学指导,提升区域研学的质量
研学旅行虽然也是学习,但与传统的教室内的学习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研学旅行中的学习情境更为开放,内容更为综合,学习方式以体验和实践为主,在开放多元的场景中展开,通过任务驱动、科学指导,激发学生的研学动机与激情。研学旅行是一个“做中学”“玩中学”的过程,基于该年龄阶段学生的原有的经验,有效地联结学生的学科学习,让知识连接真实的世界,联结体验与思维。所以,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让研学的过程更有挑战性及趣味性,带着学生们从“好玩”走向“玩好”。所以,我们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培训,要让教师们明确以下几点:
1.做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在研学的过程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用以驱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启动他们的学习欲望。如何激发学生研学的欲望,在情境中捕捉并点燃他们研学的激情,是指导教师的重头戏。比如,在“科技小城行”研学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参观玲珑湖时,引导他们感受其清澈见底,并创造问题情境:“玲珑湖美吗?接下来的研学活动中,看看谁能解开玲珑湖净水之谜。”就这样,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内在的潜能被激活,从而兴趣盎然地投入研究与探索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2.做学生项目任务的合作者
在研学旅行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平日里简单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是助推他们积极向前的合作者。对于未知的世界,学生是充满求知欲与探索欲的,所以每次研学时,要多创设一些开放式的项目任务,这些任务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他们自己通过实践与探索而获得。比如,在“张謇故里行”的活动中,我们让学生通过研究数字墙上的数字与张謇先生的关系,从而让他们在参观时有了明确的任务,通过弄明白这些数字的含义,了解张謇的生平,感受他为社会作出的贡献。
3.做学生研学方法的指导者
在研学旅行中,面对开放的任务,师生共同进入未知的场景中探索,用动手的方式解决问题。但由于涉及多学科的整合,挑战了学生的高级思维,学生有时难免被“卡”住。
在学生“卡”住的时候,教师要学会智慧引领,学会耐心期待,如: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观察方法,你们有兴趣试一试吗?换一种方法去体验,看看感受如何?换一种方式收集整理,看看进展会不会不一样?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看看能不能得出结论?换种方式来组织,看看我们的表述是不是更完美?教师不必表现得比学生更聪明、懂得更多,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这样得到的结果才会更真实,收获才会更大。
4.做学生研学进程的促进者
每次研学旅行都是在开放的、独有的情境中展开,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实践与探索,在完成研学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人做事,提升各方面的素养。
研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指导手册”来实现自己的研学任务。在这本手册中,研学主题让学生明确研学的主要任务;研学导航给予学生多种路线的选择;研学行程确定了每个研学项目活动的时间;研学须知则是在安全、行李等方面给予学生一些友情提醒;研学阅读是活动前让学生做好相关的知识储备;研学项目包含明确的目标、研学的清单以及学生研学分享的空间;研学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是对活动的总结与反思。
除了这本精心设计的手册,更需要教师在研学过程中注意观察与分析学情,不断评估并调整指导方略,这是指导教师在研学中的“必修课”。
三、课程建设,实施区域研学的关键
基于时代的发展、根据学生的需求、依托区域的资源,我们逐步建立起了以研学精品线路、研学课程基地为支撑的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研学旅行共同体通过努力,完成了“研学旅行在海门”系列课程的研发,培育了一批富有海门地域文化特色、安全适宜的研学旅行课程基地(如下表)。
每一个子课程,都设计开发了相当翔实的“学生指导手册”。有了这样的课程资源,我们一线的综合实践教师便如鱼得水,只要根据校情、班情进行适当的调整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开展区域研学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