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九十年现代汉语发展的历史,现代汉语由研究语言较小的单位——词法、句法,逐步向研究语言较大的单位——句群、章法、篇法进军。现行的新教学语法体系则明确地提出了句群的概念。所有这一切,对建立语言的整体观念、对完善新的语法体系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事物的发展常常是不平衡的。教学的实践使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学生作文时言通句顺,几乎找不出什么语法错误。但如果连起来看,便会发现前言不搭后语,表达抓不住中心,语无伦次,条理不清。现举一例:①现在的孩子福气真好,吃的是荤腥,穿的是呢绒。②难怪医生要大声正告:独生子女家长们,孩子不能光靠吃补品过日子。③我可以断言,这样的父母多半是望子成龙心切,恨不得一口吃出个大胖子来。④奉劝患有急性病的年轻夫妇们好好读读“拔苗助长”的故事,也许能从中吸取点有益的教训来。
这是一个条理不清、中心不明的句群。句①讲“吃荤腥,穿呢绒”,句②急转“吃补品”,这两句不连贯,也不是因果关系。句③由此而“断言”为“望子成龙”、“一口吃出个大胖子来”,论据不足。且“龙”和“胖子”的内涵不同,不能并列。句④归纳为“拔苗助长”,不够准确。而且,“独生子女家长”不一定全是“患有急性病”的“年轻夫妇”。违反同一律。
学生在运用句群时,为什么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思维混乱,抓不住中心的现象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头脑深处没有确立句群的观念。殊不知句群的问题,不仅单纯是语法的问题,还涉及到修辞、逻辑乃至写作的问题。
所谓句群,它是介于句子与段落之间的最大的语法单位。句群里的每一个句子应是围绕着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连贯地组织起来的。而一篇成功的文章又总是一个中心意思连着另一个中心意思,前后相衔接逐步展开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句群,往往是一篇“五脏俱全”的小文章,它是一个囊括了词法、句法、修辞、逻辑和章法的“综合工程”。诚然,句群之于段落、篇章是局部对于全局的关系,然而在另一条件下,句群则是单句和复句的全局。这种对立而统一的辩证关系,就使得句群突破了语法范畴,而跻身于修辞、逻辑和写作的行列。
刘坚教授说:“近年来的语法研究,比较注重语言事实的挖掘,比较注重从意义和形式的结合上,进行分析描写……研究领域的扩大,研究方法的发展,必将有利于深入地揭示汉语语法规律。”这番话虽然说的是语法研究,涉及的面却很广,我们不仅应当立足于这样的高度来确立句群的观念,而且应当以这样的广度和深度去进行句群的分析研究。
让我随便采撷一个句群的花朵请大家品赏。这是施东向同志写的《义理•考据和词章》文中的一个句群:①有人也许认为,只要不妨害所要表达的义理,材料的细节有点出入是无所谓的。②这种想法是不对的。③即使细节的出入对于全部论证不发生直接影响,也会使人对于材料的全部可靠性发生怀疑,以至伤害了论证的说服力量。④有时看来是无关大体的细节上的马虎,却会造成关键问题上的错误,那当然更是要警惕的。⑤把细节弄清楚或者作适当的交代,是可能的。⑥对于可以做到的事不去做,这是一种懒散的作风,和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严肃认真的作风是不相容的。
这个句群六个句子中,①②⑤是单句,③④⑥是复句。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这六个句子构成了三个层次:
① | | 解说② | 总分③ | | | 并列④ | | 并列⑤ | | | 承接⑥
这六个句子尽管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但都共同指向中心句②“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句①说明的是“这种想法”,句③④⑤⑥则“是不对的”理由延续。中心突出,层次井然。
看句群里的每一个句子是不是横生枝节,就看每个句子是指向中心句,还是背离中心句。这“向心”和“离心”的标志,不仅着眼于每句的“形合”与否,更要着眼于“意合”与否。形合意合之句必然“向心”,貌合神离之句必然“离心”。“离心”之句坚决删去,毫不可惜。
层次性表明了句群的结构特点,向心性反映了句群的义理联系。
议论性的句群,向心性往往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上述的例子,实际上是一驳论:句①先亮出对方的论点。句②表明自己的观点,句③句④从材料细节的出入与义理表达的两种关系,用反证法驳斥了“细节出入无所谓”论,指出了这种论调的危害。句⑤句⑥从正面论证了应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揭露了这种论调的实质。这样,句群就从正反两面充分驳倒了对方的论点,从而树立了自己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观点。先破后立,层层递进,结构谨严。
本句群还暗含着一个否定后体式的假言推理过程。对方的论点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只要不妨害所要表达的义理(前体),材料的细节有点出入是无所谓的(后体)。
对于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来说,其后体是前体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通过否定其后体而否定其前体。后续句③④用间接论证的方法证明了“细节上的任何一点出入”都不“是无所谓”的;句⑤句⑥用直接论证的方法证明了“细节上的任何一点出入”都是不应该的,都“是不相容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后体,也就必然否定了前体:“细节上的任何一点出入”必“妨害所表达的义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句群,向心性虽不像议论性句群那样明显、集中,但由于它所描述的既要体现客观事物和自然景象的具体特征,又要在字里行间渗透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种描叙常常融入到整个作品之中,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和高超的文学性。它的向心性也就更含蓄、隽永,更感人、强烈。一些名篇名著里的描述句群,有时要恰当地总结出它的中心意思和说出它的奥妙佳处来,非要读完整章整篇方能恍然大悟。
由于句群本身既是全局又是局部这一特殊的地位,而使它的向心性也同样具有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本质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说要确立句群的观念,不仅是要解决宏观上的认识问题,还要在微观处理上拓宽视野,突破语法范畴,实行多学科横向综合“开发”,充分意识到句群的层次性、向心性、逻辑性、文学性,着力培养学生交错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种开拓,始终要以“篇章”这个全局为“龙头”、为归宿。“析群”的一切努力,最终是为了谋篇。只有当文章的“群心”向着全篇的“中心”之时,才是句群成功之始、之本。请记住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话:“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象从话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个个完美的句群,带着极强的向心力,织成一篇篇充满活力的文章,会从习作者的脑际源源不断地流泻出来。
然而,事物的发展常常是不平衡的。教学的实践使我们常看到这种情况:学生作文时言通句顺,几乎找不出什么语法错误。但如果连起来看,便会发现前言不搭后语,表达抓不住中心,语无伦次,条理不清。现举一例:①现在的孩子福气真好,吃的是荤腥,穿的是呢绒。②难怪医生要大声正告:独生子女家长们,孩子不能光靠吃补品过日子。③我可以断言,这样的父母多半是望子成龙心切,恨不得一口吃出个大胖子来。④奉劝患有急性病的年轻夫妇们好好读读“拔苗助长”的故事,也许能从中吸取点有益的教训来。
这是一个条理不清、中心不明的句群。句①讲“吃荤腥,穿呢绒”,句②急转“吃补品”,这两句不连贯,也不是因果关系。句③由此而“断言”为“望子成龙”、“一口吃出个大胖子来”,论据不足。且“龙”和“胖子”的内涵不同,不能并列。句④归纳为“拔苗助长”,不够准确。而且,“独生子女家长”不一定全是“患有急性病”的“年轻夫妇”。违反同一律。
学生在运用句群时,为什么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思维混乱,抓不住中心的现象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头脑深处没有确立句群的观念。殊不知句群的问题,不仅单纯是语法的问题,还涉及到修辞、逻辑乃至写作的问题。
所谓句群,它是介于句子与段落之间的最大的语法单位。句群里的每一个句子应是围绕着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连贯地组织起来的。而一篇成功的文章又总是一个中心意思连着另一个中心意思,前后相衔接逐步展开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句群,往往是一篇“五脏俱全”的小文章,它是一个囊括了词法、句法、修辞、逻辑和章法的“综合工程”。诚然,句群之于段落、篇章是局部对于全局的关系,然而在另一条件下,句群则是单句和复句的全局。这种对立而统一的辩证关系,就使得句群突破了语法范畴,而跻身于修辞、逻辑和写作的行列。
刘坚教授说:“近年来的语法研究,比较注重语言事实的挖掘,比较注重从意义和形式的结合上,进行分析描写……研究领域的扩大,研究方法的发展,必将有利于深入地揭示汉语语法规律。”这番话虽然说的是语法研究,涉及的面却很广,我们不仅应当立足于这样的高度来确立句群的观念,而且应当以这样的广度和深度去进行句群的分析研究。
让我随便采撷一个句群的花朵请大家品赏。这是施东向同志写的《义理•考据和词章》文中的一个句群:①有人也许认为,只要不妨害所要表达的义理,材料的细节有点出入是无所谓的。②这种想法是不对的。③即使细节的出入对于全部论证不发生直接影响,也会使人对于材料的全部可靠性发生怀疑,以至伤害了论证的说服力量。④有时看来是无关大体的细节上的马虎,却会造成关键问题上的错误,那当然更是要警惕的。⑤把细节弄清楚或者作适当的交代,是可能的。⑥对于可以做到的事不去做,这是一种懒散的作风,和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严肃认真的作风是不相容的。
这个句群六个句子中,①②⑤是单句,③④⑥是复句。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这六个句子构成了三个层次:
① | | 解说② | 总分③ | | | 并列④ | | 并列⑤ | | | 承接⑥
这六个句子尽管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但都共同指向中心句②“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句①说明的是“这种想法”,句③④⑤⑥则“是不对的”理由延续。中心突出,层次井然。
看句群里的每一个句子是不是横生枝节,就看每个句子是指向中心句,还是背离中心句。这“向心”和“离心”的标志,不仅着眼于每句的“形合”与否,更要着眼于“意合”与否。形合意合之句必然“向心”,貌合神离之句必然“离心”。“离心”之句坚决删去,毫不可惜。
层次性表明了句群的结构特点,向心性反映了句群的义理联系。
议论性的句群,向心性往往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上述的例子,实际上是一驳论:句①先亮出对方的论点。句②表明自己的观点,句③句④从材料细节的出入与义理表达的两种关系,用反证法驳斥了“细节出入无所谓”论,指出了这种论调的危害。句⑤句⑥从正面论证了应有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揭露了这种论调的实质。这样,句群就从正反两面充分驳倒了对方的论点,从而树立了自己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观点。先破后立,层层递进,结构谨严。
本句群还暗含着一个否定后体式的假言推理过程。对方的论点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只要不妨害所要表达的义理(前体),材料的细节有点出入是无所谓的(后体)。
对于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来说,其后体是前体的必要条件,因此,可以通过否定其后体而否定其前体。后续句③④用间接论证的方法证明了“细节上的任何一点出入”都不“是无所谓”的;句⑤句⑥用直接论证的方法证明了“细节上的任何一点出入”都是不应该的,都“是不相容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后体,也就必然否定了前体:“细节上的任何一点出入”必“妨害所表达的义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句群,向心性虽不像议论性句群那样明显、集中,但由于它所描述的既要体现客观事物和自然景象的具体特征,又要在字里行间渗透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种描叙常常融入到整个作品之中,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和高超的文学性。它的向心性也就更含蓄、隽永,更感人、强烈。一些名篇名著里的描述句群,有时要恰当地总结出它的中心意思和说出它的奥妙佳处来,非要读完整章整篇方能恍然大悟。
由于句群本身既是全局又是局部这一特殊的地位,而使它的向心性也同样具有了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本质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说要确立句群的观念,不仅是要解决宏观上的认识问题,还要在微观处理上拓宽视野,突破语法范畴,实行多学科横向综合“开发”,充分意识到句群的层次性、向心性、逻辑性、文学性,着力培养学生交错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种开拓,始终要以“篇章”这个全局为“龙头”、为归宿。“析群”的一切努力,最终是为了谋篇。只有当文章的“群心”向着全篇的“中心”之时,才是句群成功之始、之本。请记住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话:“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象从话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个个完美的句群,带着极强的向心力,织成一篇篇充满活力的文章,会从习作者的脑际源源不断地流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