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月,笔者带领五名学生去友好学校——德国的赫尔曼利茨中学交流、参观。当时出发地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目的地是法兰克福机场。在上海浦东机场,我即兴问几位学生一个问题:去德国的法兰克福,要想选择一条比较经济实惠的航线,飞机该怎么飞行?是否可以从上海径直往东飞?令我非常奇怪的是:他们都支支吾吾的,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飞,于是乎就豁达地“由它去吧”。
实事求是地讲,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是一直都在学地理的,到头来却还是这么稀里糊涂。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根子还在于“死教教死、死学学死”,学生毫无兴趣,考完也就真的完了。再想想语文知识教学,其实也一直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所谓语文知识,一般包括字词、语法、写法、修辞、作家作品等。当下,这些语文知识教与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死。如果再死教死学,教死学死,那就几乎等于没教没学,也就更谈不上活学、会学和活用了。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教学呢?
先来说说字词知识的活教学。每个字有它固定的音和形,都是因字义而定的,都是有其特定的“出身”的。我常给学生讲这几个例子:“折”这个字,读zhé,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比如,“我要折(zhé)断这个树枝”的意思;读zhē,则表示做这件事的过程,就是“拿着树枝在那里反复地折(zhē)腾”;而读shé呢,则表示做这件事的结果,也就是“最终把树枝弄折(shé)了”。“鸠占鹊巢”中的“鹊”字常被学生误写成“雀”字,其实就是由学生不明生活情理造成的。斑鸠鸟与喜鹊鸟个头差不多,占了喜鹊鸟的巢用得上,而占了麻雀的巢则没有用,所以不可误写成“雀”。此外,成语教学也是要教学生弄清楚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吃透它的真意和适用范围。比如,“指鹿为马”“炙手可热”“弹冠相庆”“目不窥园”“举案齐眉”等成语,都是有其特定的典故、喻义和适用范围的,不可望文生义,胡乱使用。这样教学,学生自然就会生趣的,并且还会自己去有趣、智慧地建构新知,最终形成自觉和能力。
接下来说说语法知识的活教学。句子长一些,学生就往往找不到主谓宾,也就往往抓不住句子的要领。其实,这与学生没有生活化地吃透概念是分不开的。比如,主语就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宾语就是谓语的支配对象,谓语就是表述主语是什么和怎么样的成分。换句话说,只要处于该成分的位置,无论它多短还是多长,就都只能做这个成分,这叫“在其位须谋其政”。像“我看见王老师背着个包进办公室了,李老师提着个球拍去操场了,赵老师在班级教室前来回走动”这样的长句子,宾语就是“王老师背着个包进办公室了,李老师提着个球拍去操场了,赵老师在班级教室前来回走动”。只要回归生活情理用心吃透定义,学生就不难找到这个句子的长宾语,再有,像语法成分后置或前移的现象,也都是有其特定语境下的特殊表意功能的,这一点古今都一样的。比如,“我买菜包,三个哦,青菜蘑菇馅儿的”这句话,之所以“三个”“青菜蘑菇馅儿”这两个定语要后置,是因为在特定语境(比如嘈杂)下,买包子的人要刻意强调说明白自己的意思。此外,像状语后置、谓语和宾语前置等也是一样的情理,都是有其特定语境下的特殊表意功能的,古今都是一样的。教学语法知识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热点,那就就是判断和解析病句。对此,教师一定要教学生结合自己表达实践中(如口头答题、做简述题、写随笔、做作文等)常会犯的毛病,有针对性地自觉矫正,同时还要在广义阅读实践中(如听说话,看电视,读课本、报刊、文学文艺作品等)自觉地去发现并矫正,并且养成这样的自觉和惯习,直至达到用耳朵都能听出病句的程度。
最后说说写法、修辞等知识的活教学。“娶媳妇放鞭炮”是为了烘托气氛和心情;找伴郎伴娘是为了衬托新郎新娘,因为新郎新娘才是主角;假如新郎娶了某人一直暗恋的姑娘,那么这婚礼上喜庆气氛对某人而言则又构成了反衬。母亲一条又一条数落孩子的“不是”多用排比,一遍又一遍喊着孩子的乳名就又成了反复;不把程度夸大了就不足以恰到好处地表达情感,所以要“飞流直下三千里”;不形象生动地打个比方就不能够加深人的印象,所以会“大弦嘈嘈如急雨”。可见,修辞也好写法也罢,都是源于生活情理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都有其不得不如此的缘由和奥妙。所以,教师要想教学生深刻地体悟何以这样运用修辞或写法的缘由或奥妙,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情理。
总之,这些语文知识就是这么来的,学生就必须得这样去学,教师也就必须得这样去教。只有这样活教教活,学生才能活学学活才有可能教学生把语文知识学到骨髓和灵魂里去;也只有学到骨髓和灵魂里去,学生才会学出智慧、形成自觉,才有可能通过这个自主历练的“脚手架”最终攀爬到读书做人的顶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
实事求是地讲,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是一直都在学地理的,到头来却还是这么稀里糊涂。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根子还在于“死教教死、死学学死”,学生毫无兴趣,考完也就真的完了。再想想语文知识教学,其实也一直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所谓语文知识,一般包括字词、语法、写法、修辞、作家作品等。当下,这些语文知识教与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死。如果再死教死学,教死学死,那就几乎等于没教没学,也就更谈不上活学、会学和活用了。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教学呢?
先来说说字词知识的活教学。每个字有它固定的音和形,都是因字义而定的,都是有其特定的“出身”的。我常给学生讲这几个例子:“折”这个字,读zhé,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比如,“我要折(zhé)断这个树枝”的意思;读zhē,则表示做这件事的过程,就是“拿着树枝在那里反复地折(zhē)腾”;而读shé呢,则表示做这件事的结果,也就是“最终把树枝弄折(shé)了”。“鸠占鹊巢”中的“鹊”字常被学生误写成“雀”字,其实就是由学生不明生活情理造成的。斑鸠鸟与喜鹊鸟个头差不多,占了喜鹊鸟的巢用得上,而占了麻雀的巢则没有用,所以不可误写成“雀”。此外,成语教学也是要教学生弄清楚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吃透它的真意和适用范围。比如,“指鹿为马”“炙手可热”“弹冠相庆”“目不窥园”“举案齐眉”等成语,都是有其特定的典故、喻义和适用范围的,不可望文生义,胡乱使用。这样教学,学生自然就会生趣的,并且还会自己去有趣、智慧地建构新知,最终形成自觉和能力。
接下来说说语法知识的活教学。句子长一些,学生就往往找不到主谓宾,也就往往抓不住句子的要领。其实,这与学生没有生活化地吃透概念是分不开的。比如,主语就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宾语就是谓语的支配对象,谓语就是表述主语是什么和怎么样的成分。换句话说,只要处于该成分的位置,无论它多短还是多长,就都只能做这个成分,这叫“在其位须谋其政”。像“我看见王老师背着个包进办公室了,李老师提着个球拍去操场了,赵老师在班级教室前来回走动”这样的长句子,宾语就是“王老师背着个包进办公室了,李老师提着个球拍去操场了,赵老师在班级教室前来回走动”。只要回归生活情理用心吃透定义,学生就不难找到这个句子的长宾语,再有,像语法成分后置或前移的现象,也都是有其特定语境下的特殊表意功能的,这一点古今都一样的。比如,“我买菜包,三个哦,青菜蘑菇馅儿的”这句话,之所以“三个”“青菜蘑菇馅儿”这两个定语要后置,是因为在特定语境(比如嘈杂)下,买包子的人要刻意强调说明白自己的意思。此外,像状语后置、谓语和宾语前置等也是一样的情理,都是有其特定语境下的特殊表意功能的,古今都是一样的。教学语法知识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热点,那就就是判断和解析病句。对此,教师一定要教学生结合自己表达实践中(如口头答题、做简述题、写随笔、做作文等)常会犯的毛病,有针对性地自觉矫正,同时还要在广义阅读实践中(如听说话,看电视,读课本、报刊、文学文艺作品等)自觉地去发现并矫正,并且养成这样的自觉和惯习,直至达到用耳朵都能听出病句的程度。
最后说说写法、修辞等知识的活教学。“娶媳妇放鞭炮”是为了烘托气氛和心情;找伴郎伴娘是为了衬托新郎新娘,因为新郎新娘才是主角;假如新郎娶了某人一直暗恋的姑娘,那么这婚礼上喜庆气氛对某人而言则又构成了反衬。母亲一条又一条数落孩子的“不是”多用排比,一遍又一遍喊着孩子的乳名就又成了反复;不把程度夸大了就不足以恰到好处地表达情感,所以要“飞流直下三千里”;不形象生动地打个比方就不能够加深人的印象,所以会“大弦嘈嘈如急雨”。可见,修辞也好写法也罢,都是源于生活情理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都有其不得不如此的缘由和奥妙。所以,教师要想教学生深刻地体悟何以这样运用修辞或写法的缘由或奥妙,就必须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情理。
总之,这些语文知识就是这么来的,学生就必须得这样去学,教师也就必须得这样去教。只有这样活教教活,学生才能活学学活才有可能教学生把语文知识学到骨髓和灵魂里去;也只有学到骨髓和灵魂里去,学生才会学出智慧、形成自觉,才有可能通过这个自主历练的“脚手架”最终攀爬到读书做人的顶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