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班级都会有几个异常好动、调皮的孩子。他们的规则意识弱,自我控制能力差。他们占据了老师很多的精力,也引发了小朋友们很多的埋怨。小波,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他是班里最矮、最瘦的一个,几乎一刻不停歇,包括午睡,每天活力四射,还总是闯祸。有时,我觉得小波真幸福,他可以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并且可以最大化地获得我们老师的关注。有时,我又觉得小波很可怜,但无论如何,作为小波的教师,我都应走进他的内心去了解他,用他喜欢的游戏方式来引导他,培养他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故事 :送外卖
时间:11月4日
背景:虽然小波无视班级常规,但是他玩起角色游戏来,能够立刻“入戏”。
今天,小波进到小吃店后,先把围裙围好,再把餐具、蔬果、桌椅摆好。一切就绪,他便坐在位子上等着小顾客。两三分钟过去了,没有人来光顾,与此同时,娃娃家里很是热闹。终于,小波坐不住了,起身直奔娃娃家,玩了起来。娃娃家的小朋友不管怎么说,小波都不听,只好请我过去。我跟小波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很快,小波又来到娃娃家,敲了敲门说:“我是来做客的!”贝贝立刻回应:“我们没有邀请你啊!”小波一脸沮丧。突然,他飞奔到小吃店,忙乎了起来:找来带盖子的碗,装入烧卖和饺子,摆放整齐后又奔向娃娃家。“我来送外卖!”依依皱着眉头说:“我们没有订过外卖!”小波说:“第一次是免费品尝的!”依依接过小吃,小波开心地跑回小吃店!过了一会,小波又给娃娃家送来了小馄饨,他说适合宝宝吃。
在游戏分享环节,我请小波来分享,他的想法得到了小朋友们和老师的一致肯定。第二天,小波和其他小朋友纷纷带来了打包盒、一次性筷子和水杯等,小吃店里送外卖的游戏开展得如火如荼。小波的爸爸知道此事后,和我分享了他在家订外卖的经历,并感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
应孩子们的要求,班里开了一个快递公司,而小波成为了公司里的“最佳快递员”。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游戏热情和游戏水平逐渐提高!
故事 :跳绳
时间:12月23日
背景:这学期,大班孩子经常练习跳绳,有些已经开始尝试花样跳法。目前,班里的孩子都已学会跳绳,除了小波。
拿到绳子后,小波像往常一样,握着绳子的一端,快跑了起来,一边跑一边笑。我故意挡在他的前方,小波没有停止,避开我后继续疯跑。“待会我请跳绳认真的小朋友来做游戏哦!”我说完,小波立刻停下,开始跳绳:他握住绳子两端,两臂一挥将绳子从身后甩到身前,待绳子触地不动后,小波双脚跳过绳子。就这样,小波断断续续跳了不到10个后,又开始跑了起来。
我请5个其他孩子、小波和我一起围成一个小圆圈,玩起了“跳绳数数”的游戏。第一轮:小波跳1个,冉冉跳2个,小宇跳3个……第二轮:小波跳2个,冉冉跳3个,小宇跳4个……第三轮:小波跳3個……整个过程,小波不仅按游戏规则坚持跳绳,而且还能够观察别人跳绳。
爸爸对于小波跳绳这件事,觉得顺其自然就好。不过,他答应在家中多引导小波练习跳绳。小波对跳绳渐渐有了信心,不再畏惧。
小波在“甩绳”和“跳起”这两个动作上虽然依旧不协调,但比以前熟练多了。我继续利用各种游戏来培养他的跳绳兴趣,表扬他的点滴进步。
故事 :积分大比拼
时间:2月24日
背景:第二学期的一次集体活动中,每当老师提问,小波都要抢着回答,自己没被请到便会吵闹,要么就离开座位跑到老师跟前说。即便请他回答,小波也是绕开问题,想什么说什么。
上课还不到5分钟,我已经两次请小波回答问题,但小波依旧不满意。于是,我带孩子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积分大比拼”:我给每个小朋友10分,如果谁违反上课规则,就会被扣分,如随意讲话、不会倾听、做小动作等,每次一分,孩子们都欣喜地答应了。
一开始,小波总忘记游戏规则,一连被扣掉3分,他一脸的不情愿。接下来,很少再听到他“请我,请我”的声音了,取而代之的是高举的小手。
小波很不擅长玩这个游戏,但他毫不排斥,所以我一直坚持着。虽然每次上课结束后倒数第一都是小波,但他的“积分”逐渐递增,犯规的次数逐渐减少。每当他回答正确或者做对事情的时候,我都会极力肯定和表扬。相比上学期,小波越来越懂得遵守规则了。
记录者的发现
故事一:小波在老师的提醒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游戏规则,从一开始的“乱闯”转变为“创新”——送外卖。这些说明,小波的自控能力较弱,但规则意识已经逐步形成,老师的介入使小波开动脑筋,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改变了玩法,也玩得更充实。作为教师,应该多提供表达想法和尝试的机会,多鼓励。小波喜欢玩角色游戏,便是培养小波的耐性、责任意识及交往技能的最好时机。
故事二:还不会跳绳的小波牵着绳子到处奔跑,最终被老师精心设计的游戏所吸引,进而跟着大家练习跳绳。这些说明调皮、精力旺盛的小波对跳绳兴趣不足,且学跳绳确实“开头难”,所以很难定心跳绳,而游戏规则能调动小波参与跳绳游戏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除了在技巧上予以引导,还要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多表扬,使其建立自信心。
故事三: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限制无法满足小波的表达欲望,但游戏可以提醒小波遵守规则,帮助他自控。这些说明,小波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且很想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些让小波一次次违反班规。有着竞赛性质的游戏会帮助小波收敛不当行为,培养好习惯。作为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它需要老师的爱心、耐心和坚持,以及毫不吝啬地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能从中学会交往、学会分享、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坚持、学会专注、学会克制、学会等待。
同行者的声音
杨丽坤(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教师):看了桑老师的描述,小波捣蛋但机灵,爱闯祸但充满想象力的生动形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小波是幸福的,面对小波的捣蛋,桑老师总是巧用教育机智化解“困境”,既保护了小波又让他融入了集体。规则是融入集体的前提,但急于表现自己的小波常常忘了规则,桑老师基于大班男孩的竞赛意识设计了“积分大比拼”的游戏,让小波在游戏中学习控制自己,遵守规则。我不禁要为桑老师点个大大的赞! 刘耘利(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教师):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培养幼儿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小波在集体活动中总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且总是抢着回答问题。桑老师通过平时对小波的了解,采用了他喜欢的游戏方式来引导小波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姚雨齐(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教师):在桑老师的笔下,小波时而是个让人头疼的“搗蛋鬼”,时而又是个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机灵鬼,让人忍俊不禁。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桑老师巧用小波最喜欢的游戏,培养小波最薄弱的规则意识,不仅体现了幼儿教师的智慧,更充满了她对幼儿的爱。
韩春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在桑老师的描述中,一个聪明机智、调皮可爱的小波跃然纸上。小波为了能够参与小朋友的游戏,实在是动足了脑筋,来了个“三顾茅庐”。
“一顾”——由于小吃店无人光顾,所以直闯娃娃家。但是由于违反游戏规则,被老师告诫。所以,小波想了办法,改变策略,来了个“二顾”——到“娃娃家做客”,但是也被聪明的小伙伴给拒绝了。此计不成,小波再生一计,来了“三顾”——给娃娃家送外卖,但是由于小伙伴提出并没有订外卖,而促使其灵机一动“首次免费”,终于达成了参与娃娃家活动的目的。
这个案例中,我们不禁为小波的机智点赞,同时也验证了维果斯基关于角色扮演的观点。他认为,角色扮演中对规则的强调能够发展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因为幼儿必须要按照社会规则来扮演游戏角色,游戏中的行为一定要符合社会规则,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合理化。在让角色游戏行为合理化的过程中,幼儿需要不断地压制自己的即时冲动,需要不断地运用已掌握的社会知识,才能让角色游戏进行下去。
比如,案例中,小波的“第一顾”绝对是即时冲动,这种不符合规则的冲动也失败了;在“第二顾”和“第三顾”中,小波遵循社会规则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了目的。
因此,维果斯基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发展的一种最近发展区,有助于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这种能力也包括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制力的发展。小波在“三顾”娃娃家中,其规则意识得到了强化,自制力也在跌跌撞撞中发展。特别是在故事3的集体活动中,小波的规则意识和自制力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他太想表现,但是面对规则,还是通过自制在慢慢调整自己。
我们也为桑老师的机智点赞。桑老师了解小波,在后两个案例中,用游戏、规则来引导小波,激发小波的跳绳兴趣,培养他的规则意识和自制力。对于每个人来说,抑制内在的冲动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和自制力的发展中,不仅需要教师反复强调规则,更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智慧,通过快乐的游戏,让幼儿在遵守游戏规则中,发展自制力及其他重要的能力。
故事 :送外卖
时间:11月4日
背景:虽然小波无视班级常规,但是他玩起角色游戏来,能够立刻“入戏”。
今天,小波进到小吃店后,先把围裙围好,再把餐具、蔬果、桌椅摆好。一切就绪,他便坐在位子上等着小顾客。两三分钟过去了,没有人来光顾,与此同时,娃娃家里很是热闹。终于,小波坐不住了,起身直奔娃娃家,玩了起来。娃娃家的小朋友不管怎么说,小波都不听,只好请我过去。我跟小波解释了其中的缘由。
很快,小波又来到娃娃家,敲了敲门说:“我是来做客的!”贝贝立刻回应:“我们没有邀请你啊!”小波一脸沮丧。突然,他飞奔到小吃店,忙乎了起来:找来带盖子的碗,装入烧卖和饺子,摆放整齐后又奔向娃娃家。“我来送外卖!”依依皱着眉头说:“我们没有订过外卖!”小波说:“第一次是免费品尝的!”依依接过小吃,小波开心地跑回小吃店!过了一会,小波又给娃娃家送来了小馄饨,他说适合宝宝吃。
在游戏分享环节,我请小波来分享,他的想法得到了小朋友们和老师的一致肯定。第二天,小波和其他小朋友纷纷带来了打包盒、一次性筷子和水杯等,小吃店里送外卖的游戏开展得如火如荼。小波的爸爸知道此事后,和我分享了他在家订外卖的经历,并感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
应孩子们的要求,班里开了一个快递公司,而小波成为了公司里的“最佳快递员”。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游戏热情和游戏水平逐渐提高!
故事 :跳绳
时间:12月23日
背景:这学期,大班孩子经常练习跳绳,有些已经开始尝试花样跳法。目前,班里的孩子都已学会跳绳,除了小波。
拿到绳子后,小波像往常一样,握着绳子的一端,快跑了起来,一边跑一边笑。我故意挡在他的前方,小波没有停止,避开我后继续疯跑。“待会我请跳绳认真的小朋友来做游戏哦!”我说完,小波立刻停下,开始跳绳:他握住绳子两端,两臂一挥将绳子从身后甩到身前,待绳子触地不动后,小波双脚跳过绳子。就这样,小波断断续续跳了不到10个后,又开始跑了起来。
我请5个其他孩子、小波和我一起围成一个小圆圈,玩起了“跳绳数数”的游戏。第一轮:小波跳1个,冉冉跳2个,小宇跳3个……第二轮:小波跳2个,冉冉跳3个,小宇跳4个……第三轮:小波跳3個……整个过程,小波不仅按游戏规则坚持跳绳,而且还能够观察别人跳绳。
爸爸对于小波跳绳这件事,觉得顺其自然就好。不过,他答应在家中多引导小波练习跳绳。小波对跳绳渐渐有了信心,不再畏惧。
小波在“甩绳”和“跳起”这两个动作上虽然依旧不协调,但比以前熟练多了。我继续利用各种游戏来培养他的跳绳兴趣,表扬他的点滴进步。
故事 :积分大比拼
时间:2月24日
背景:第二学期的一次集体活动中,每当老师提问,小波都要抢着回答,自己没被请到便会吵闹,要么就离开座位跑到老师跟前说。即便请他回答,小波也是绕开问题,想什么说什么。
上课还不到5分钟,我已经两次请小波回答问题,但小波依旧不满意。于是,我带孩子们玩了一个小游戏“积分大比拼”:我给每个小朋友10分,如果谁违反上课规则,就会被扣分,如随意讲话、不会倾听、做小动作等,每次一分,孩子们都欣喜地答应了。
一开始,小波总忘记游戏规则,一连被扣掉3分,他一脸的不情愿。接下来,很少再听到他“请我,请我”的声音了,取而代之的是高举的小手。
小波很不擅长玩这个游戏,但他毫不排斥,所以我一直坚持着。虽然每次上课结束后倒数第一都是小波,但他的“积分”逐渐递增,犯规的次数逐渐减少。每当他回答正确或者做对事情的时候,我都会极力肯定和表扬。相比上学期,小波越来越懂得遵守规则了。
记录者的发现
故事一:小波在老师的提醒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游戏规则,从一开始的“乱闯”转变为“创新”——送外卖。这些说明,小波的自控能力较弱,但规则意识已经逐步形成,老师的介入使小波开动脑筋,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改变了玩法,也玩得更充实。作为教师,应该多提供表达想法和尝试的机会,多鼓励。小波喜欢玩角色游戏,便是培养小波的耐性、责任意识及交往技能的最好时机。
故事二:还不会跳绳的小波牵着绳子到处奔跑,最终被老师精心设计的游戏所吸引,进而跟着大家练习跳绳。这些说明调皮、精力旺盛的小波对跳绳兴趣不足,且学跳绳确实“开头难”,所以很难定心跳绳,而游戏规则能调动小波参与跳绳游戏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除了在技巧上予以引导,还要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多表扬,使其建立自信心。
故事三:集体教学活动的时间限制无法满足小波的表达欲望,但游戏可以提醒小波遵守规则,帮助他自控。这些说明,小波注意力不集中、以自我为中心,且很想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些让小波一次次违反班规。有着竞赛性质的游戏会帮助小波收敛不当行为,培养好习惯。作为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它需要老师的爱心、耐心和坚持,以及毫不吝啬地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能从中学会交往、学会分享、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坚持、学会专注、学会克制、学会等待。
同行者的声音
杨丽坤(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教师):看了桑老师的描述,小波捣蛋但机灵,爱闯祸但充满想象力的生动形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小波是幸福的,面对小波的捣蛋,桑老师总是巧用教育机智化解“困境”,既保护了小波又让他融入了集体。规则是融入集体的前提,但急于表现自己的小波常常忘了规则,桑老师基于大班男孩的竞赛意识设计了“积分大比拼”的游戏,让小波在游戏中学习控制自己,遵守规则。我不禁要为桑老师点个大大的赞! 刘耘利(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教师):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培养幼儿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小波在集体活动中总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且总是抢着回答问题。桑老师通过平时对小波的了解,采用了他喜欢的游戏方式来引导小波提升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
姚雨齐(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教师):在桑老师的笔下,小波时而是个让人头疼的“搗蛋鬼”,时而又是个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机灵鬼,让人忍俊不禁。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桑老师巧用小波最喜欢的游戏,培养小波最薄弱的规则意识,不仅体现了幼儿教师的智慧,更充满了她对幼儿的爱。
韩春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在桑老师的描述中,一个聪明机智、调皮可爱的小波跃然纸上。小波为了能够参与小朋友的游戏,实在是动足了脑筋,来了个“三顾茅庐”。
“一顾”——由于小吃店无人光顾,所以直闯娃娃家。但是由于违反游戏规则,被老师告诫。所以,小波想了办法,改变策略,来了个“二顾”——到“娃娃家做客”,但是也被聪明的小伙伴给拒绝了。此计不成,小波再生一计,来了“三顾”——给娃娃家送外卖,但是由于小伙伴提出并没有订外卖,而促使其灵机一动“首次免费”,终于达成了参与娃娃家活动的目的。
这个案例中,我们不禁为小波的机智点赞,同时也验证了维果斯基关于角色扮演的观点。他认为,角色扮演中对规则的强调能够发展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因为幼儿必须要按照社会规则来扮演游戏角色,游戏中的行为一定要符合社会规则,才能在角色游戏中合理化。在让角色游戏行为合理化的过程中,幼儿需要不断地压制自己的即时冲动,需要不断地运用已掌握的社会知识,才能让角色游戏进行下去。
比如,案例中,小波的“第一顾”绝对是即时冲动,这种不符合规则的冲动也失败了;在“第二顾”和“第三顾”中,小波遵循社会规则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了目的。
因此,维果斯基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发展的一种最近发展区,有助于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这种能力也包括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制力的发展。小波在“三顾”娃娃家中,其规则意识得到了强化,自制力也在跌跌撞撞中发展。特别是在故事3的集体活动中,小波的规则意识和自制力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他太想表现,但是面对规则,还是通过自制在慢慢调整自己。
我们也为桑老师的机智点赞。桑老师了解小波,在后两个案例中,用游戏、规则来引导小波,激发小波的跳绳兴趣,培养他的规则意识和自制力。对于每个人来说,抑制内在的冲动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因此,在幼儿规则意识和自制力的发展中,不仅需要教师反复强调规则,更需要教师发挥教育智慧,通过快乐的游戏,让幼儿在遵守游戏规则中,发展自制力及其他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