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形立交桥特点是某一主干道或两干道上的直行车辆,以上跨或下穿的形式直接通过路口,不与其它任何道路平交,从而保证干道上直行车辆的畅通,其他流向的车辆均通过环道作逆时针单向绕行,到达所去的路口时,右转驶出环道。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和交通的需要,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车辆日益增多,环形立交道口造成车辆堵塞和拥挤的问题呈现出来,使得一些城市不得不拆除原桥重建。如何解决这一交通线上的隐患,不让其发展成城市交通的毒瘤成为交通是否顺畅的关键。
[关键词]环形立交桥 交通堵塞 专利发明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110084-01
一、环形立交桥的历史
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和交通的需要,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车辆日益增多,平面立交的道口造成车辆堵塞和拥挤,许多大中城市的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上兴建了一大批立交桥,用空间分隔的方法消除道路平面交叉车流的冲突,使两条交叉道路的直行车辆畅通无阻。路向八方放射,桥向八方伸展,气势宏大。
我国最初的道路立体交叉式随着修建城市道路跨河桥而产生的。1959年湖北省武汉市修建江汉一桥时,利用桥头边孔供滨河路通过,建成我国第一座半苜蓿叶形立交。1965年北京修建京密引水渠时,在三条主要干道与滨河路相交处,建成三座同样形式的立交。广东省广州市于1964年利用修建道路与铁路立交的条件,建成我国第一座环形大北立交桥。之后又于1983年建成国内第一座完全分行的四层式区庄立交桥。
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和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需要修建通行能力高、行驶速度快的快速环路系统,因此市区干道立交及高速公路立交工程的建设,逐渐进入鼎盛时期。例如:北京市修建的二环路、三环路、东厢工程;天津市建成的中环线、外环线;广州市的内环、外环、高架路;上海市建设的浦西全高架内环线工程以及已开始规划的外环线工程等等。配合这些环线干道就必须修建大量不同规模的立交工程。截至目前,北京已建有80余座大型立交桥,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居全国之冠。
环形立交桥就是一种互通式立交桥,它由环形平面交叉发展起来的。环形立交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圆形、椭圆形等;还有二层环形立交桥、三层环形立交桥之分。其特点是某一主干道或两干道上的直行车辆,以上跨或下穿的形式直接通过路口,不与其它任何道路平交,从而保证干道上直行车辆的畅通,其他流向的车辆均通过环道作逆时针单向绕行,到达所去的路口时,右转驶出环道。
二、环形立交桥的现状
立交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迅速发展各地的汽车保有量和交通量大幅度增加使城市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辆与行人的干扰日趋严重,造成交通拥挤、车速下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的任务是疏导缓解交通阻塞问题、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障行人安全。
但是,由于环形立交桥自身的特点,当桥体转盘上车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交通死结。假设立交桥的四个方向的出入口沿逆时针方向为A、B、C、D,AB出入口之间路段的车辆为Ⅰ,BC出入口之间路段的车辆为Ⅱ,同理CD段为Ⅲ,DA段为Ⅳ。让我们想象一种最坏情况,当Ⅰ段车辆都希望掉头下桥,即转一圈从A出口;而Ⅱ段车辆都希望掉头下桥,即即转一圈从B出口。同理Ⅲ段车辆希望从C出口下桥,Ⅳ段车辆希望从D出口下桥。这样就形成了交通死结,桥上所以的车辆都要面临8个冲突点,环形内部车道上的车辆,随着距离转盘中心距离的增进,面临的冲突点将会成倍增加。
例如成都市区内最后一座环形立交桥。由于桥面上存在太多的交通冲突点。尤其在高峰时段,桥上的交通压力特别突出,必须要有民警在桥上对车辆进行疏导,才能保障道路的畅通。可以说,这座桥上的交通是脆弱的。如果要直行穿过立交桥,需要面临4个交通冲突点;如果左转,则面临6个冲突点;最麻烦的是如果要在桥上完成掉头,要面临8个冲突点。
三、现行的解决方法
实践证明再车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环形立交桥的通行能力很差,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主要因素。多数城市解决环形立交桥拥堵的方案是拆除原桥再建造形式不同的立交桥,甚至是恢复到平面交通的方式。这种方法虽然是解决问题最彻底最直接的方案,但是在这一拆一建的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是不容忽视的,更重要的是拆除和建造立交桥的工程量很大,工期相应较长,而环形立交桥一般又处在城市交通要出,拆建造成交通长期不顺畅带来的隐性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四、新的思路
通过查阅中国专利信息中心所发布的专利发明公开信息,我注意到,其中一个发明(申请号/专利号: 200610017307)专门针对环形立交桥的拥堵问题提出了更洁具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发明公开了一种环形立交桥的改造及新建方法,包括从环形立交桥的环道下穿过的一条或一条以上低车匝道,低车匝道在环形立交桥的环道范围内大部分不落地,低车匝道底板距地面道路的最小净高能够满足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的需要,在环形立交桥的环道范围外有坡道与低车匝道的两头相连。本发明的优点:1.在环形立交桥环道的下面,增加了一条或一条以上定向左转或右转低车匝道,提高了立交桥的通行能力,缓解了路口的车辆拥堵。2.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立交桥都很方便。3.改造工程新增占地少。拆迁量小或不用拆迁。
此发明通过分流净高较低部分的车辆,达到缓解交通压力的目的。而且在分离高低车辆的同时也就间接地分离了平均速度不同的车辆,进一步加大了环形立交桥的通行能力。可以说是解决环形立交桥拥堵问题事半功倍的好方案。
参考文献:
[1]严作人. 道路工程.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张乐平. 申请号/专利号:200610017307. 北京:中国专利信息中心. 2007.
[3]中文维基百科.
[关键词]环形立交桥 交通堵塞 专利发明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110084-01
一、环形立交桥的历史
随着道路建设的发展和交通的需要,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车辆日益增多,平面立交的道口造成车辆堵塞和拥挤,许多大中城市的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上兴建了一大批立交桥,用空间分隔的方法消除道路平面交叉车流的冲突,使两条交叉道路的直行车辆畅通无阻。路向八方放射,桥向八方伸展,气势宏大。
我国最初的道路立体交叉式随着修建城市道路跨河桥而产生的。1959年湖北省武汉市修建江汉一桥时,利用桥头边孔供滨河路通过,建成我国第一座半苜蓿叶形立交。1965年北京修建京密引水渠时,在三条主要干道与滨河路相交处,建成三座同样形式的立交。广东省广州市于1964年利用修建道路与铁路立交的条件,建成我国第一座环形大北立交桥。之后又于1983年建成国内第一座完全分行的四层式区庄立交桥。
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和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需要修建通行能力高、行驶速度快的快速环路系统,因此市区干道立交及高速公路立交工程的建设,逐渐进入鼎盛时期。例如:北京市修建的二环路、三环路、东厢工程;天津市建成的中环线、外环线;广州市的内环、外环、高架路;上海市建设的浦西全高架内环线工程以及已开始规划的外环线工程等等。配合这些环线干道就必须修建大量不同规模的立交工程。截至目前,北京已建有80余座大型立交桥,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居全国之冠。
环形立交桥就是一种互通式立交桥,它由环形平面交叉发展起来的。环形立交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圆形、椭圆形等;还有二层环形立交桥、三层环形立交桥之分。其特点是某一主干道或两干道上的直行车辆,以上跨或下穿的形式直接通过路口,不与其它任何道路平交,从而保证干道上直行车辆的畅通,其他流向的车辆均通过环道作逆时针单向绕行,到达所去的路口时,右转驶出环道。
二、环形立交桥的现状
立交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迅速发展各地的汽车保有量和交通量大幅度增加使城市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辆与行人的干扰日趋严重,造成交通拥挤、车速下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的任务是疏导缓解交通阻塞问题、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保障行人安全。
但是,由于环形立交桥自身的特点,当桥体转盘上车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交通死结。假设立交桥的四个方向的出入口沿逆时针方向为A、B、C、D,AB出入口之间路段的车辆为Ⅰ,BC出入口之间路段的车辆为Ⅱ,同理CD段为Ⅲ,DA段为Ⅳ。让我们想象一种最坏情况,当Ⅰ段车辆都希望掉头下桥,即转一圈从A出口;而Ⅱ段车辆都希望掉头下桥,即即转一圈从B出口。同理Ⅲ段车辆希望从C出口下桥,Ⅳ段车辆希望从D出口下桥。这样就形成了交通死结,桥上所以的车辆都要面临8个冲突点,环形内部车道上的车辆,随着距离转盘中心距离的增进,面临的冲突点将会成倍增加。
例如成都市区内最后一座环形立交桥。由于桥面上存在太多的交通冲突点。尤其在高峰时段,桥上的交通压力特别突出,必须要有民警在桥上对车辆进行疏导,才能保障道路的畅通。可以说,这座桥上的交通是脆弱的。如果要直行穿过立交桥,需要面临4个交通冲突点;如果左转,则面临6个冲突点;最麻烦的是如果要在桥上完成掉头,要面临8个冲突点。
三、现行的解决方法
实践证明再车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时,环形立交桥的通行能力很差,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主要因素。多数城市解决环形立交桥拥堵的方案是拆除原桥再建造形式不同的立交桥,甚至是恢复到平面交通的方式。这种方法虽然是解决问题最彻底最直接的方案,但是在这一拆一建的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是不容忽视的,更重要的是拆除和建造立交桥的工程量很大,工期相应较长,而环形立交桥一般又处在城市交通要出,拆建造成交通长期不顺畅带来的隐性损失更是不可估量。
四、新的思路
通过查阅中国专利信息中心所发布的专利发明公开信息,我注意到,其中一个发明(申请号/专利号: 200610017307)专门针对环形立交桥的拥堵问题提出了更洁具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发明公开了一种环形立交桥的改造及新建方法,包括从环形立交桥的环道下穿过的一条或一条以上低车匝道,低车匝道在环形立交桥的环道范围内大部分不落地,低车匝道底板距地面道路的最小净高能够满足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的需要,在环形立交桥的环道范围外有坡道与低车匝道的两头相连。本发明的优点:1.在环形立交桥环道的下面,增加了一条或一条以上定向左转或右转低车匝道,提高了立交桥的通行能力,缓解了路口的车辆拥堵。2.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立交桥都很方便。3.改造工程新增占地少。拆迁量小或不用拆迁。
此发明通过分流净高较低部分的车辆,达到缓解交通压力的目的。而且在分离高低车辆的同时也就间接地分离了平均速度不同的车辆,进一步加大了环形立交桥的通行能力。可以说是解决环形立交桥拥堵问题事半功倍的好方案。
参考文献:
[1]严作人. 道路工程.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张乐平. 申请号/专利号:200610017307. 北京:中国专利信息中心. 2007.
[3]中文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