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县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我国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严重落后于城市。为此,我县根据中央要求实施了把新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新工程,全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牵头和协调作用,大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创新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为了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让乡下人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借鉴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结合农村实际,大胆探索,开拓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邹平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之路,推进了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受到了上级民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介,誉为“邹平模式”。
一、堅持科学定位,搭建新农村社区组织平台
农村社区建设首先就要解决社区规模、内部组织体系等问题,不断满足村民生产生活服务的需求。我们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导模式为“一村一社区、社区设小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挂“中共xx社区总支委员会”和“xx社区村民委员会”牌子。在全县选择村级组织战斗力强、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村民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18个村先行试点。按照村民自治原则,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社区领导机构,成立了由村党组织书记任会长、党组织副书记(委员)任副会长,社区内致富能人和德高望重人士为成员的社区共建理事会,组建了社区综合管理办公室和志愿者协会,形成了“村‘两委’─社区共建理事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协会)、社区综合管理办公室、社区志愿者协会─关爱互助小区(志愿者小组)─农户”的农村社区建设组织架构。我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和组织架构得到全国全省的普遍认同和借鉴。
二、整合农村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优化社区发展环境
夯实基础设施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我们从完善服务设施,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入手,整合现有资源,不断提升社区村民共同体意识,凝聚社区人心、人气。以村级组织阵地为基础,整合资源,农村社区统一按照“一厅六室两阵地”的要求,建设标准化的社区中心,方便群众办事和开展活动。“一厅”即综合服务大厅,“六室”包括多功能室、卫生室、广播室、图书阅览室、警务室、文体活动室,“两阵地”即学习宣传暨村务公开栏、室外文体活动场所。近年来,全县农村社区办公条件明显改善,村级卫生室全部达标,安装了体育健身设施,图书室藏书在5000册以上。同时,按照“宜居社区”建设目标,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大力开展以“五通五改”为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生态新村”,全县农村社区实现了通沥青、水泥路,农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00%,实现了广电光纤接入,数字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99%的户用上安全自来水,部分农村社区还安装了路灯、设置了门牌号码,人居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三、建设高素质社工队伍,满足社区工作需求
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农村社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为了建设一支训练有素、工作能力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一是加强社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村“两委”班子成员培训,明确工作责任;每个社区选聘20名左右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员,实行分片包干,履行社区治安、救助、计生、文化、教育、科技等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责,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依托志愿者协会和青妇民等组织,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复退军人和有奉献精神的村民为骨干,为村民和特困群体提供义务服务。三是发展市场化服务队伍。积极引导发展社区商贸、家政服务业,培植专业经济合作社和专业经济协会,不断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机制,不断完善社区功能
农村社区建设要以农民群众满意为目标。我们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紧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以服务“三农”为切入点,不断完善社区功能,切实让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得到实惠。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创建活动,推进村民自治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小区自治机制,建立小区公约,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开展小区环境整治,实行小区内事务民主自治。二是推进社区服务。将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以社区综合服务大厅为平台,为村民提供计划生育、建房、林木采伐办证及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推荐就业、户籍转移等公共服务,实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服务制”。我县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工作模式在全县30个行政村进行了推广,形成了“县、镇行政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小组(小区)代办点”四级服务网络,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只跑一次路,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一次就办成”的高效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我县农村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以实施“一村一品”市场工程为契机,积极引导发展社区商贸服务,合理规划,建立了社区连锁超市、农资连锁店和农资服务站。以社区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为载体,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复退军人和有奉献精神的村民为骨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三是强化社会管理。以社区综合管理办公室、文化治安中心户、警务室和卫生室为依托,以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员为骨干,积极开展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卫生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村民文明素质,规范村民行为习惯,形成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推动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科技服务队的作用,为农民群众生产提供全程服务。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结构特点,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五是丰富社区文化。以社区志愿者协会、文化体育艺术团队和文化科技中心户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同时,积极推进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总之,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的工作领域,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中,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民政、财政、劳动保障、公安、卫生、文体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道也组建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指导组,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村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建立市级领导、市直单位、城市社区、企业、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共同联系农村社区的“五联扶建”制度,实行联点帮扶,履行“指导、协调、服务、督促”的职能,及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三是完善投入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农村社区建设必需的经费,去年为每个农村社区拨付实验工作经费5万元,县财政共投入农村社区建设专项经费5亿多,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牵头和协调作用,大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创新农村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为了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让乡下人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借鉴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做法和经验,结合农村实际,大胆探索,开拓创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邹平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之路,推进了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受到了上级民政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介,誉为“邹平模式”。
一、堅持科学定位,搭建新农村社区组织平台
农村社区建设首先就要解决社区规模、内部组织体系等问题,不断满足村民生产生活服务的需求。我们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农村社区建设的主导模式为“一村一社区、社区设小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挂“中共xx社区总支委员会”和“xx社区村民委员会”牌子。在全县选择村级组织战斗力强、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村民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18个村先行试点。按照村民自治原则,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社区领导机构,成立了由村党组织书记任会长、党组织副书记(委员)任副会长,社区内致富能人和德高望重人士为成员的社区共建理事会,组建了社区综合管理办公室和志愿者协会,形成了“村‘两委’─社区共建理事会─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协会)、社区综合管理办公室、社区志愿者协会─关爱互助小区(志愿者小组)─农户”的农村社区建设组织架构。我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和组织架构得到全国全省的普遍认同和借鉴。
二、整合农村资源,完善配套设施,优化社区发展环境
夯实基础设施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我们从完善服务设施,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入手,整合现有资源,不断提升社区村民共同体意识,凝聚社区人心、人气。以村级组织阵地为基础,整合资源,农村社区统一按照“一厅六室两阵地”的要求,建设标准化的社区中心,方便群众办事和开展活动。“一厅”即综合服务大厅,“六室”包括多功能室、卫生室、广播室、图书阅览室、警务室、文体活动室,“两阵地”即学习宣传暨村务公开栏、室外文体活动场所。近年来,全县农村社区办公条件明显改善,村级卫生室全部达标,安装了体育健身设施,图书室藏书在5000册以上。同时,按照“宜居社区”建设目标,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大力开展以“五通五改”为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生态新村”,全县农村社区实现了通沥青、水泥路,农户电话普及率达到100%,实现了广电光纤接入,数字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8%,99%的户用上安全自来水,部分农村社区还安装了路灯、设置了门牌号码,人居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三、建设高素质社工队伍,满足社区工作需求
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农村社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为了建设一支训练有素、工作能力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一是加强社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村“两委”班子成员培训,明确工作责任;每个社区选聘20名左右的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员,实行分片包干,履行社区治安、救助、计生、文化、教育、科技等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责,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依托志愿者协会和青妇民等组织,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复退军人和有奉献精神的村民为骨干,为村民和特困群体提供义务服务。三是发展市场化服务队伍。积极引导发展社区商贸、家政服务业,培植专业经济合作社和专业经济协会,不断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四、建立健全社区服务机制,不断完善社区功能
农村社区建设要以农民群众满意为目标。我们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紧迫、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以服务“三农”为切入点,不断完善社区功能,切实让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得到实惠。一是深化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创建活动,推进村民自治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小区自治机制,建立小区公约,完善小区基础设施,开展小区环境整治,实行小区内事务民主自治。二是推进社区服务。将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以社区综合服务大厅为平台,为村民提供计划生育、建房、林木采伐办证及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推荐就业、户籍转移等公共服务,实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服务制”。我县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工作模式在全县30个行政村进行了推广,形成了“县、镇行政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小组(小区)代办点”四级服务网络,让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只跑一次路,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一次就办成”的高效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我县农村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以实施“一村一品”市场工程为契机,积极引导发展社区商贸服务,合理规划,建立了社区连锁超市、农资连锁店和农资服务站。以社区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为载体,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复退军人和有奉献精神的村民为骨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三是强化社会管理。以社区综合管理办公室、文化治安中心户、警务室和卫生室为依托,以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员为骨干,积极开展文明社区、平安社区、卫生社区等创建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村民文明素质,规范村民行为习惯,形成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推动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科技服务队的作用,为农民群众生产提供全程服务。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结构特点,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五是丰富社区文化。以社区志愿者协会、文化体育艺术团队和文化科技中心户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同时,积极推进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总之,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的工作领域,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中,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民政、财政、劳动保障、公安、卫生、文体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道也组建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指导组,形成了“党委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村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联动机制,建立市级领导、市直单位、城市社区、企业、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员共同联系农村社区的“五联扶建”制度,实行联点帮扶,履行“指导、协调、服务、督促”的职能,及时解决社区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三是完善投入机制,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农村社区建设必需的经费,去年为每个农村社区拨付实验工作经费5万元,县财政共投入农村社区建设专项经费5亿多,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