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都熟悉“昭通作家群”现象,殊不知这块土地上还有灿烂的商业文明。昭通商帮的励志注脚能从很多昭通企业家身上找到来处。昭通曾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商业重镇,那时的昭通马帮铃响、人潮如织、商贾云集、集市繁荣,一时间,昭通声名鹊起,名振四方。
由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昭通丧失了西南商业重镇的显要位置。不用说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就是与云南省内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相比,昭通人都明显地感觉到,在不知不觉间,自己早已经矮了别人一大截。
好在昭通的企业家总是有自知之明,总是能够奋起直追。这些企业家中有马永昇、颜语……他们有着共同的地域符号,承袭着朱提文明。他们是昆明市昭通商会近150个昭通籍企业家的代表。以马永昇和颜语为例,我看到了这样的励志轨迹:他们在从商之路上饱受坎坷之苦痛,更无强大的外力可资凭借,更多凭借的还是他们自身的打拼和敏锐的商业眼光和智业头脑。
贫苦山里娃、双料本科生、人民检察官、企业小老板、集团掌门人、云南首富、云南首善……马永昇一生的角色转换,是普通人的数倍。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由于姊妹多,家庭贫困,求学路上也是异常艰难,甚至因为经济拮据差点无法继续上学。他常常回忆起那段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光。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话用在马永昇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马永昇就是个敢吃螃蟹的人!敢为人先,立志为家乡人民办企业,他总说,路要走过才知有无坦途,水要蹚过方知深浅。
或许马永昇天生就是有经商的天赋。高考结束后,他从昭通农科所搞来一些菌种,1984年种下鲁甸的第一批菌子;考入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数学系后,每次开学,他都会带几条香烟去成都,放假时从成都带几包茶叶回昭通,从而挣下了一个20世纪80年代贫困大学生的零花钱。1988年,大学毕业的马永昇,回到昭通鲁甸当了一名检察官,制服还未穿热,他就竞标当上了小国企厂长,只用一年时间就将小国企成功扭亏为盈,并让陷入瘫痪的鲁甸大水井水泥厂实现盈利40多万元。
谁都知道从机关出来办企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他接手这个资不抵债的水泥厂后,看到人心涣散,前景黯淡,更让他揪心、疑惑的是,他临危受命,刚步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当,家里人又极力反对他“盲目下海”。“放弃铁饭碗,端起泥饭碗,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马永昇暗暗与自己较劲,他迎难而上,认真学习,四处请教。很快,马永昇熟悉了放炮炸石、石头粉碎、加热煅烧、配料加工等生产要领。尽管当时资金紧张、条件艰苦,但从小就吃苦耐劳的马永昇以厂为家,夜以继日地深入每个车间,和工人一起干活,每天要背几十斤重的矿石样本和检测设备上山,累了就和工人席地休息,饿了就与工人一起烧洋芋吃,几个月下来,身体就瘦了10多公斤。同时,他到处筹集资金,寻找合作伙伴,组建销售网络,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内部管理,逐渐赢得了工人们的尊重。
一个企业的成长壮大,随时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对这些,马永昇没有退缩和畏怯,而是大胆地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还有什么比家乡人的支持更坚强有力呢?为家乡人办实业,这是马永昇最朴素的愿望,为家乡人办好实业并最终回报社会,也是不断激励马永昇做强做大事业的坚实动力。他,做到了,并将继续做得更好!
马永昇掌舵昊龙15年,始终扎根在鲁甸,从未离开过那片土地,他现在的产业涉及矿业、水电开发、房地产、建筑建材等领域。从2006年至今,昊龙每年要为国家创造一亿元的税金,解决了6500多人的就业问题。马永昇认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并不是为了个人享受而奋斗,而是为了事业而奋斗,为了社会发展与进步而奋斗。只有这样,奋斗才会永不停步,人生才更有意义。之所以把昊龙的子公司放在那些依然落后的乡下,是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企业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昊龙如果做好榜样带好头,那么更多的企业会入驻乡下,这样家乡的经济就会慢慢好起来。”昊龙这一系列的措施、做法,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各级领导的肯定。
马永昇曾经告诉记者,从小他就想做企业,他办企业不是为了自己能赚多少钱。这话用在别人身上或许会让人觉得冠冕堂皇,办企业不赚钱,那办了干嘛?但用在马永昇身上就特别贴切。记者在鲁甸采访时碰到了一位老企业家,提起马永昇,他戏说道,“你别看他是个大老板,其实他兜里的钱还不一定比我多。”马永昇的钱哪去了?这或许不是个问题,他的钱在企业滚动发展中,在爱心义举捐助中。在一次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组织的活动中,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到会演讲,马永昇依然是认真参会聆听。记者专访时,也只匆匆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只要是做慈善,什么形式都值得赞扬”。至今,昊龙向社会各界的捐助,已超过2.5亿多元,荣登胡润榜云南首善的他,只是过去式,而未来,他要回报乡里的,更多。
颜语是昭通彝良人。他曾告诉记者,“读中学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从几十里远的山里下来的,他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但由于家里没钱供他坚持下去,读完高二被迫辍学。这件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回忆至此,看得出此事已在他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和马永昇一样,颜语同样是大学毕业,从事业单位辞职之后,选择了下海经商;和马永昇一样,颜语读初中时,就已具有了与年龄不符的商业头脑和敏锐目光。1980年,一股台球热席卷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这名聪颖的初中生发现了这一商机,身无分文的他另辟蹊径,请熟稔的木匠制造了山寨台球桌和球杆,由于生意热火,为了不耽误学业,他还专门雇人看摊,一天30多元的收入甚至超过别人一月的工资,尽管后来由于家人的不理解,第一次经商草草收场,但这次成功的经历却给予了颜语经商的信心。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颜语被分到了当时称之为“铁饭碗”的事业单位,但他在所有人不解的目光中毅然选择了下海,并在一家小公司干起了业务员,每日骑着自行车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四处奔波,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非但没有做成一桩业务,还倒欠了单位食堂一笔饭钱。
其后,颜语也尝试过开餐馆,东拼西凑借足了开店的钱,最终却是亏损万余元。此后,他在昆明市的青年路摆起了地摊。1991年,他以2000元起家办起了一个小家具厂,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苦干一年后,赚了10万元,正是这人生的第一桶金,给颜语的创业生涯带来了一个新的转折。
作为颜语本身的标签,第一张是企业家,另外一张则是慈善家。颜语在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捐赠救灾等方面和马永昇一样,是位出手阔绰的人,仅在2007年的光彩事业促进会上,颜语掌舵的星耀集团就一次性赞助4600余万元,同时,他与家乡昭通市政府签订了5年出资建盖18所星语光彩小学的合同,目前已完成了5所。
2009年,由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2009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范徐丽泰博士与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唐伟章教授为15位内地民营企业家隆重颁奖,昆明星耀集团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颜语作为云南惟一一位获奖者就在其中。获得这个奖项,并不单纯是褒奖其事业的成功,“杰出企业家”的称号还包括了很多方面。截至目前,他的企业累计捐款捐物达上亿元。为此,颜语荣膺“中国公益事业十大突出贡献人物”。
……
马永昇和颜语,他们都有坎坷的从商经历。每一份成功都并非偶然,然而励志却是他们人生的主题词:从贫困中崛起,在辉煌中强大,虽然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不尽相同,但励志的人生让他们在商业帝国的天空中更显璀璨夺目!
责任编辑:张博雅
由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昭通丧失了西南商业重镇的显要位置。不用说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就是与云南省内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相比,昭通人都明显地感觉到,在不知不觉间,自己早已经矮了别人一大截。
好在昭通的企业家总是有自知之明,总是能够奋起直追。这些企业家中有马永昇、颜语……他们有着共同的地域符号,承袭着朱提文明。他们是昆明市昭通商会近150个昭通籍企业家的代表。以马永昇和颜语为例,我看到了这样的励志轨迹:他们在从商之路上饱受坎坷之苦痛,更无强大的外力可资凭借,更多凭借的还是他们自身的打拼和敏锐的商业眼光和智业头脑。
贫苦山里娃、双料本科生、人民检察官、企业小老板、集团掌门人、云南首富、云南首善……马永昇一生的角色转换,是普通人的数倍。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由于姊妹多,家庭贫困,求学路上也是异常艰难,甚至因为经济拮据差点无法继续上学。他常常回忆起那段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光。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话用在马永昇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马永昇就是个敢吃螃蟹的人!敢为人先,立志为家乡人民办企业,他总说,路要走过才知有无坦途,水要蹚过方知深浅。
或许马永昇天生就是有经商的天赋。高考结束后,他从昭通农科所搞来一些菌种,1984年种下鲁甸的第一批菌子;考入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数学系后,每次开学,他都会带几条香烟去成都,放假时从成都带几包茶叶回昭通,从而挣下了一个20世纪80年代贫困大学生的零花钱。1988年,大学毕业的马永昇,回到昭通鲁甸当了一名检察官,制服还未穿热,他就竞标当上了小国企厂长,只用一年时间就将小国企成功扭亏为盈,并让陷入瘫痪的鲁甸大水井水泥厂实现盈利40多万元。
谁都知道从机关出来办企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他接手这个资不抵债的水泥厂后,看到人心涣散,前景黯淡,更让他揪心、疑惑的是,他临危受命,刚步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行当,家里人又极力反对他“盲目下海”。“放弃铁饭碗,端起泥饭碗,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马永昇暗暗与自己较劲,他迎难而上,认真学习,四处请教。很快,马永昇熟悉了放炮炸石、石头粉碎、加热煅烧、配料加工等生产要领。尽管当时资金紧张、条件艰苦,但从小就吃苦耐劳的马永昇以厂为家,夜以继日地深入每个车间,和工人一起干活,每天要背几十斤重的矿石样本和检测设备上山,累了就和工人席地休息,饿了就与工人一起烧洋芋吃,几个月下来,身体就瘦了10多公斤。同时,他到处筹集资金,寻找合作伙伴,组建销售网络,制定发展规划,加强内部管理,逐渐赢得了工人们的尊重。
一个企业的成长壮大,随时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对这些,马永昇没有退缩和畏怯,而是大胆地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还有什么比家乡人的支持更坚强有力呢?为家乡人办实业,这是马永昇最朴素的愿望,为家乡人办好实业并最终回报社会,也是不断激励马永昇做强做大事业的坚实动力。他,做到了,并将继续做得更好!
马永昇掌舵昊龙15年,始终扎根在鲁甸,从未离开过那片土地,他现在的产业涉及矿业、水电开发、房地产、建筑建材等领域。从2006年至今,昊龙每年要为国家创造一亿元的税金,解决了6500多人的就业问题。马永昇认为,“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并不是为了个人享受而奋斗,而是为了事业而奋斗,为了社会发展与进步而奋斗。只有这样,奋斗才会永不停步,人生才更有意义。之所以把昊龙的子公司放在那些依然落后的乡下,是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企业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昊龙如果做好榜样带好头,那么更多的企业会入驻乡下,这样家乡的经济就会慢慢好起来。”昊龙这一系列的措施、做法,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各级领导的肯定。
马永昇曾经告诉记者,从小他就想做企业,他办企业不是为了自己能赚多少钱。这话用在别人身上或许会让人觉得冠冕堂皇,办企业不赚钱,那办了干嘛?但用在马永昇身上就特别贴切。记者在鲁甸采访时碰到了一位老企业家,提起马永昇,他戏说道,“你别看他是个大老板,其实他兜里的钱还不一定比我多。”马永昇的钱哪去了?这或许不是个问题,他的钱在企业滚动发展中,在爱心义举捐助中。在一次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组织的活动中,高调做慈善的陈光标到会演讲,马永昇依然是认真参会聆听。记者专访时,也只匆匆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只要是做慈善,什么形式都值得赞扬”。至今,昊龙向社会各界的捐助,已超过2.5亿多元,荣登胡润榜云南首善的他,只是过去式,而未来,他要回报乡里的,更多。
颜语是昭通彝良人。他曾告诉记者,“读中学的时候,我的同桌是从几十里远的山里下来的,他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但由于家里没钱供他坚持下去,读完高二被迫辍学。这件事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回忆至此,看得出此事已在他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和马永昇一样,颜语同样是大学毕业,从事业单位辞职之后,选择了下海经商;和马永昇一样,颜语读初中时,就已具有了与年龄不符的商业头脑和敏锐目光。1980年,一股台球热席卷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这名聪颖的初中生发现了这一商机,身无分文的他另辟蹊径,请熟稔的木匠制造了山寨台球桌和球杆,由于生意热火,为了不耽误学业,他还专门雇人看摊,一天30多元的收入甚至超过别人一月的工资,尽管后来由于家人的不理解,第一次经商草草收场,但这次成功的经历却给予了颜语经商的信心。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颜语被分到了当时称之为“铁饭碗”的事业单位,但他在所有人不解的目光中毅然选择了下海,并在一家小公司干起了业务员,每日骑着自行车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四处奔波,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非但没有做成一桩业务,还倒欠了单位食堂一笔饭钱。
其后,颜语也尝试过开餐馆,东拼西凑借足了开店的钱,最终却是亏损万余元。此后,他在昆明市的青年路摆起了地摊。1991年,他以2000元起家办起了一个小家具厂,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苦干一年后,赚了10万元,正是这人生的第一桶金,给颜语的创业生涯带来了一个新的转折。
作为颜语本身的标签,第一张是企业家,另外一张则是慈善家。颜语在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捐赠救灾等方面和马永昇一样,是位出手阔绰的人,仅在2007年的光彩事业促进会上,颜语掌舵的星耀集团就一次性赞助4600余万元,同时,他与家乡昭通市政府签订了5年出资建盖18所星语光彩小学的合同,目前已完成了5所。
2009年,由香港理工大学主办的“2009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范徐丽泰博士与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唐伟章教授为15位内地民营企业家隆重颁奖,昆明星耀集团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颜语作为云南惟一一位获奖者就在其中。获得这个奖项,并不单纯是褒奖其事业的成功,“杰出企业家”的称号还包括了很多方面。截至目前,他的企业累计捐款捐物达上亿元。为此,颜语荣膺“中国公益事业十大突出贡献人物”。
……
马永昇和颜语,他们都有坎坷的从商经历。每一份成功都并非偶然,然而励志却是他们人生的主题词:从贫困中崛起,在辉煌中强大,虽然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不尽相同,但励志的人生让他们在商业帝国的天空中更显璀璨夺目!
责任编辑:张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