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需要写字的时候越来越多,人们在书写时自然会想要写得更快、更简单,规范工整的隶书逐渐向洒脱、简易转变,于是草书出现了。最初的草书就是隶书的草写体。
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宋代《宣和书谱》中解释,章草诞生于汉章帝时候,所以得名,后世学者分析这种说法不太准确,认为“章”是有规矩、有法度的意思。章草保留了隶书突出长横等某些特征,看似率意随性,但每个字都有相对统一和约定俗成的原则,每个字之间是独立的,只是笔画之间有连贯。
到了东汉末年,由书法家张芝发展,消除了隶书的波磔痕迹,笔意流畅连绵,形成今草。
《平复帖》
晋代陆机的《平复帖》是现存年代最早的章草真迹,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共9行84字,用秃笔写在麻纸之上,墨色微绿,古意斑驳,许多字已经很难辨认了。
陆机是西晋吴郡人,当过平原内史,所以后人也称他为“陆平原”,他的书法代表了吴地的风格,但他本身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曾经闭门十年学习,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急就章》
《急就章》是汉代儿童启蒙读物,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内容涉及姓氏、礼乐、职官等许多方面,文字没有重复,是汉代至唐代小朋友们的主要识字教材。三国时期的书法家皇象所书写的《急就章》是章草的代表。
我们现在看到的《急就章》局部图是松江拓本,其中章草一行、楷书一行,兩种字体相间,可以从中看到汉字书写向楷书过渡的面目。
草圣张芝
张芝字伯英,敦煌人,有才又有品,朝廷请他去做官,他拒辞不去,因此被人们尊敬地称为“张有道”。张芝早年拜崔瑗(yuàn)、杜度为师学习章草,因为写得太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誉,后来自己创制了今草。
张芝习字非常刻苦,平时总是离不开笔砚,写字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那时纸张很紧俏,如果家里有新衣服新布料,他必会先拿来写字。临池写字的时候,池水都写黑了。张芝最擅长草书,人们形容他的草书就像长虹饮于山涧、晚霞浮于水边,他的书法作品纷纷被世人当宝贝一样珍藏,寸纸不弃,时人尊他为“草圣”。
“二王”与草书
晋代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我国极具影响力,成就极高的书法家,他们是今草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合称“二王”。他们的草书师法草圣张芝,但又推陈出新、独树一帜,进一步革新和发展了草书艺术。王羲之的《远宦帖》《行穰(ráng)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中秋帖》都是今草的精品之作。
智永和尚和《真草千字文》
隋朝的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相传他出家后,在寺庙中苦练草书二十年。他晚年时,以当时的识字课本《千文字》为内容,书写了《真草千字文》八百多本,并分别施舍给浙东的各家寺庙,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因为求书者众多,络绎不绝,寺庙的门槛都被踏烂了,不得不用铁皮裹上,人称“铁门槛”。
“颠张醉素”与狂草
盛唐时期,草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加豪放的狂草。著名的狂草书家有张旭和怀素,他们癫狂豪放,被后人合称为“颠张醉素”。旧时“颠”字同“癫”。
张旭
张旭是苏州人,做过官。传说他在做官时有位老人拿着简札求判决,但案子判完没过两三天又来。张旭不高兴,癫狂劲儿上来了,就问人家要干吗。那老人解释说,只是想用这种方法得到张旭的字拿回家收藏。
张旭爱喝酒,喝完便大书特书,甚至有一次用头发蘸着墨汁写字,而往往这样写出来的草书神奇美妙,被称为“狂草”或“颠草”。其实他的狂草在纵横奔放中有规矩,正是所谓“张颠不颠”。
怀素
怀素和尚是玄奘(zàng)法师的门人,有一个词形容他精意于书法,叫“秃笔成冢(zhǒng)”——被他写没毛的笔都能堆成个坟头了。还有传说他为了练字种了大片的芭蕉树,芭蕉叶子宽大,专门用来练字。
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宋代《宣和书谱》中解释,章草诞生于汉章帝时候,所以得名,后世学者分析这种说法不太准确,认为“章”是有规矩、有法度的意思。章草保留了隶书突出长横等某些特征,看似率意随性,但每个字都有相对统一和约定俗成的原则,每个字之间是独立的,只是笔画之间有连贯。
到了东汉末年,由书法家张芝发展,消除了隶书的波磔痕迹,笔意流畅连绵,形成今草。
《平复帖》
晋代陆机的《平复帖》是现存年代最早的章草真迹,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共9行84字,用秃笔写在麻纸之上,墨色微绿,古意斑驳,许多字已经很难辨认了。
陆机是西晋吴郡人,当过平原内史,所以后人也称他为“陆平原”,他的书法代表了吴地的风格,但他本身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曾经闭门十年学习,书法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急就章》
《急就章》是汉代儿童启蒙读物,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内容涉及姓氏、礼乐、职官等许多方面,文字没有重复,是汉代至唐代小朋友们的主要识字教材。三国时期的书法家皇象所书写的《急就章》是章草的代表。
我们现在看到的《急就章》局部图是松江拓本,其中章草一行、楷书一行,兩种字体相间,可以从中看到汉字书写向楷书过渡的面目。
草圣张芝
张芝字伯英,敦煌人,有才又有品,朝廷请他去做官,他拒辞不去,因此被人们尊敬地称为“张有道”。张芝早年拜崔瑗(yuàn)、杜度为师学习章草,因为写得太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誉,后来自己创制了今草。
张芝习字非常刻苦,平时总是离不开笔砚,写字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可能是最重要的部分。那时纸张很紧俏,如果家里有新衣服新布料,他必会先拿来写字。临池写字的时候,池水都写黑了。张芝最擅长草书,人们形容他的草书就像长虹饮于山涧、晚霞浮于水边,他的书法作品纷纷被世人当宝贝一样珍藏,寸纸不弃,时人尊他为“草圣”。
“二王”与草书
晋代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我国极具影响力,成就极高的书法家,他们是今草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合称“二王”。他们的草书师法草圣张芝,但又推陈出新、独树一帜,进一步革新和发展了草书艺术。王羲之的《远宦帖》《行穰(ráng)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中秋帖》都是今草的精品之作。
智永和尚和《真草千字文》
隋朝的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相传他出家后,在寺庙中苦练草书二十年。他晚年时,以当时的识字课本《千文字》为内容,书写了《真草千字文》八百多本,并分别施舍给浙东的各家寺庙,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因为求书者众多,络绎不绝,寺庙的门槛都被踏烂了,不得不用铁皮裹上,人称“铁门槛”。
“颠张醉素”与狂草
盛唐时期,草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加豪放的狂草。著名的狂草书家有张旭和怀素,他们癫狂豪放,被后人合称为“颠张醉素”。旧时“颠”字同“癫”。
张旭
张旭是苏州人,做过官。传说他在做官时有位老人拿着简札求判决,但案子判完没过两三天又来。张旭不高兴,癫狂劲儿上来了,就问人家要干吗。那老人解释说,只是想用这种方法得到张旭的字拿回家收藏。
张旭爱喝酒,喝完便大书特书,甚至有一次用头发蘸着墨汁写字,而往往这样写出来的草书神奇美妙,被称为“狂草”或“颠草”。其实他的狂草在纵横奔放中有规矩,正是所谓“张颠不颠”。
怀素
怀素和尚是玄奘(zàng)法师的门人,有一个词形容他精意于书法,叫“秃笔成冢(zhǒng)”——被他写没毛的笔都能堆成个坟头了。还有传说他为了练字种了大片的芭蕉树,芭蕉叶子宽大,专门用来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