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将“汉语危机四伏”这个被忽视的问题放到了公众面前。在国人的汉字文化自豪感日渐弱化的当下。这档节目对呼唤汉字文化传统的回归,确是一种积极的推动。
相比于当下综艺荧屏的光怪陆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档节目一点儿也不养眼,节目流程简单,比赛规则单一,视觉呈现单调,然而收视率却一路飘红,成功“逆袭”同期不少热播的音乐选秀类节目。相比于“益智”这个表层的原因,节目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比如,让观众们领略汉字音韵结构之美、写意多元之美,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也许才是其获得高收视率的密码。
文字是一个民族血脉传承的文化符号。有专家介绍,我国殷商已有甲骨文,到殷周时期单字多达4500个,公认识别的也有1700个,俨成体系。自秦“书同文”以来,尽管汉字的字形多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过,随着键盘时代、触屏时代、语音输入时代的来势汹汹,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电脑失写症”患者越来越多。
教育部、国家语委曾6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态报告,屡称“学生的汉语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今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语言文字事业”的概念。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横空出世,将“汉语危机四伏”这个被忽视的问题放到了公众面前。在国人的汉字文化自豪感日渐弱化的当下,这档节目对呼唤汉字文化传统的回归,确是一种积极的推动。
有观众建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妨在对与错的简单评判之余,多一些关于汉字释义、解析以及汉字文化渊源、传承的环节设计,特别是现在汉语言文字的应用,呈现草率化、粗鄙化、游戏化等问题,现代人语言的贫瘠正在进一步发酵……
据说《美国拼字大赛》从1925年一直办到现在,这不是靠短暂的收视率就可以维持的。同样,“汉字听写大会”并非一个浮躁、奢华的秀场,收视率也不应是最高追求,文化影响力才是终极目标。
一档电视节目,拯救不了汉字书写能力,但是能唤起全社会对汉字文化传承的重新审视,这便是最大的价值。据了解,未来央视还将推出关于成语、猜谜之类的关注传统文化的节目。期待娱乐快餐节目之外,再多一些富含文化维生素的节目。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收视热潮,激起观众对汉字书写的热议,也造就了一批貌似难不倒的“神孩子”。从节目可以看到,这些“神孩子”之所以能听写众多生僻字,跟他们疯狂背诵分不开,就连在比赛间隙,有的选手也抱着各种大部头字典、词典默记。然而,在最后的晋级赛中,特意从古诗词、文言文或近现代文学经典中挑出来的一批词汇,让这些“神孩子”顿时变得手足无措,也让观众觉得“变态难”。
其实,死记硬背一些生僻字并不难,难的是传承汉语文化,真正理解、会运用这些汉字。像晋级赛中选用的例句,大多出自白居易、梁启超、鲁迅等人的诗句、文章,只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断裂,使得当下大多数人对这类词汇感到格外陌生,无法阅读听写。即便没有电子媒体、网络语言的冲击,恐怕大部分观众对这些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依旧不认识。
中国文化传统的血脉,留存于汉字之中。纵观四大文明古国,唯独汉字历经几千年及繁简变迁,今天还在使用。中国各地方言众多,但汉字却是通用的,成为最重要的交流沟通的书写工具,否则,真不可想象中华文化会变成什么样子。不过,汉字虽然存在,但汉语却发生了大改变。对过去的士大夫知识阶层来说,读写文言文是一种基本修养。但这种文化传统自“五四”以后就出现断裂,白话文的兴起,一方面使汉语适应现代潮流,更易普及大众,但另—方面也使传统文言渐行渐远,导致绝大多数人已经无能力直接阅读传统经典。
像梁启超、鲁迅这一代人,他们的文言功底都非常好,他们即便写白话文章,引用文言词汇也是信手拈来。但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这些词汇就成了生面孔,就成了“变态难”。
从功利和实用主义角度来看,今人再阅读文言文似乎已毫无必要,也不必认识那些生僻的古汉字。参加汉字听写比赛的大多数选手,采取的也是功利主义的态度,直接背诵字典而已,哪里会耐心细读传统经典。然而,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来说,总归需要一批人去认识古汉字、阅读文言文,因为里面包含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信息,一旦丢掉,想再找回就难了。否则,当传统文化经典只是被束之高阁,变成图书馆里的化石,再标榜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有点自欺欺人了。
相比于当下综艺荧屏的光怪陆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档节目一点儿也不养眼,节目流程简单,比赛规则单一,视觉呈现单调,然而收视率却一路飘红,成功“逆袭”同期不少热播的音乐选秀类节目。相比于“益智”这个表层的原因,节目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比如,让观众们领略汉字音韵结构之美、写意多元之美,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也许才是其获得高收视率的密码。
文字是一个民族血脉传承的文化符号。有专家介绍,我国殷商已有甲骨文,到殷周时期单字多达4500个,公认识别的也有1700个,俨成体系。自秦“书同文”以来,尽管汉字的字形多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过,随着键盘时代、触屏时代、语音输入时代的来势汹汹,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电脑失写症”患者越来越多。
教育部、国家语委曾6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态报告,屡称“学生的汉语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今年1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语言文字事业”的概念。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横空出世,将“汉语危机四伏”这个被忽视的问题放到了公众面前。在国人的汉字文化自豪感日渐弱化的当下,这档节目对呼唤汉字文化传统的回归,确是一种积极的推动。
有观众建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妨在对与错的简单评判之余,多一些关于汉字释义、解析以及汉字文化渊源、传承的环节设计,特别是现在汉语言文字的应用,呈现草率化、粗鄙化、游戏化等问题,现代人语言的贫瘠正在进一步发酵……
据说《美国拼字大赛》从1925年一直办到现在,这不是靠短暂的收视率就可以维持的。同样,“汉字听写大会”并非一个浮躁、奢华的秀场,收视率也不应是最高追求,文化影响力才是终极目标。
一档电视节目,拯救不了汉字书写能力,但是能唤起全社会对汉字文化传承的重新审视,这便是最大的价值。据了解,未来央视还将推出关于成语、猜谜之类的关注传统文化的节目。期待娱乐快餐节目之外,再多一些富含文化维生素的节目。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收视热潮,激起观众对汉字书写的热议,也造就了一批貌似难不倒的“神孩子”。从节目可以看到,这些“神孩子”之所以能听写众多生僻字,跟他们疯狂背诵分不开,就连在比赛间隙,有的选手也抱着各种大部头字典、词典默记。然而,在最后的晋级赛中,特意从古诗词、文言文或近现代文学经典中挑出来的一批词汇,让这些“神孩子”顿时变得手足无措,也让观众觉得“变态难”。
其实,死记硬背一些生僻字并不难,难的是传承汉语文化,真正理解、会运用这些汉字。像晋级赛中选用的例句,大多出自白居易、梁启超、鲁迅等人的诗句、文章,只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断裂,使得当下大多数人对这类词汇感到格外陌生,无法阅读听写。即便没有电子媒体、网络语言的冲击,恐怕大部分观众对这些文言色彩浓重的词汇依旧不认识。
中国文化传统的血脉,留存于汉字之中。纵观四大文明古国,唯独汉字历经几千年及繁简变迁,今天还在使用。中国各地方言众多,但汉字却是通用的,成为最重要的交流沟通的书写工具,否则,真不可想象中华文化会变成什么样子。不过,汉字虽然存在,但汉语却发生了大改变。对过去的士大夫知识阶层来说,读写文言文是一种基本修养。但这种文化传统自“五四”以后就出现断裂,白话文的兴起,一方面使汉语适应现代潮流,更易普及大众,但另—方面也使传统文言渐行渐远,导致绝大多数人已经无能力直接阅读传统经典。
像梁启超、鲁迅这一代人,他们的文言功底都非常好,他们即便写白话文章,引用文言词汇也是信手拈来。但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这些词汇就成了生面孔,就成了“变态难”。
从功利和实用主义角度来看,今人再阅读文言文似乎已毫无必要,也不必认识那些生僻的古汉字。参加汉字听写比赛的大多数选手,采取的也是功利主义的态度,直接背诵字典而已,哪里会耐心细读传统经典。然而,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来说,总归需要一批人去认识古汉字、阅读文言文,因为里面包含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信息,一旦丢掉,想再找回就难了。否则,当传统文化经典只是被束之高阁,变成图书馆里的化石,再标榜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就有点自欺欺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