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人影评”:补遗与考辨

来源 :电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dtm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篇新发现的发表于《大公报》(香港版)上的“七人影评”作品,集中体现了20世纪40年代末香港左派电影批评的特性.一方面,这些政治立场鲜明、言辞不乏尖锐的批评文章,丰富了我们对“七人影评”整体面貌的认知;另一方面,贯穿于这些文章中的美学思想和修辞策略,也相当直观地展示出当时香港左派国语电影批评的政治性.它既指向一种政治地理解电影艺术的美学观念,也呼应着当时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文化和统战策略.
其他文献
文章关注到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艺术创作,认为这些技术不仅为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新的艺术形式提供了可能,“交互艺术”就是其中之一.要系统地阐释交互艺术的相关问题,必须从其本体论研究入手.通过引入“类型-记号”的概念,对比包括音乐、电影、游戏、文学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进而对艺术的“交互性”做出界定与描述,既为解释艺术本质和欣赏艺术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同时也是对于艺术本身的一种规范.
近年来,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戏曲电影的创作不仅数量上蔚为可观,在故事内容、艺术手法上也做出了不少富有成效的探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质量和传播上仍无太大突破,弱势地位依旧没有改变.因此,如何协调电影和戏曲两种艺术形式、传统与现代两种思维方式在创作中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在传播结构和学术领域开拓新思路,实现艺术、市场等各方面的有机平衡,于戏曲电影内外都能达成“共同体美学”,成为戏曲电影发展的重要路径.
《云霄之上》是主创团队在视听语言实践层面的一场“冒险之旅”,对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历史进行了创新性的艺术表达.电影通过影像的表意创作手段完成了对“意境”的多维创造,实现了对残酷战争的诗意化建构,也因此闪烁着耐人寻味的艺术“灵韵”.《云霄之上》以诗意化的叙述手法细致地勾勒出了战争的孤独感、荒诞感与真实性、残酷性,凭借其独树一帜的影像语言与艺术风格完成了一次中国电影面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使命.
我们的大脑在接收和处理客观物理世界信息的过程中形成特有的空间认知模式,人类通过空间认知实践日常生活和推动文明发展.大脑对物理空间的认知同样适用于电影空间认知,电影媒介发出连续视听刺激被视觉和听觉感知神经网络接收,认知系统对视听信息进行编码、组织、选择并补充、组合、重建生成观众自我对电影空间的独特意象.从认知科学视域分析电影空间建构方式有助于理解电影艺术的空间本质,进而更深刻理解空间在电影叙事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