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珠峰之巅,站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我没有想像中的激动,内心反而格外地宁静,这也许就是一个中年男人多年的沉淀:登顶时刻,平静地去享受那份美好,留下心灵最真诚的祈祷和祝福……其实,人生的道路何尝不是如此,困境也许会持续很久,但只要有耐性,且看命运如何盘旋,就能站在山头上欣赏自己走过的崎岖路程。
经过七天的徒步行程,我们从海拔2806米的高山峡谷小镇卢克拉出发,4月19日到珠峰南坡的5380米大本营。因为今年是纪念人类登顶珠峰60周年,珠峰大本营异常热闹,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三百五十多名登山爱好者聚集于此,黄、红、蓝、绿等各种颜色的帐篷星罗棋布占据在大本营的显要位置,各色国旗、队旗迎风招展,如此壮观的大本营有着节日般的热烈气氛。但接下来的适应、训练、等待,却在侵蚀着每个人刚到时的热情、耐性和意志力。
领队杨春风有着多年积累的登山经验、组织能力和强大的后备支持,特别是对天气的预测很有经验。经过多方的气象信息汇总和反反复复的研究、分析,将出发的最佳时间定在了5月15日,登顶时间定在了5月19日的凌晨。开始准备的几天里,每天都有很多的外国队到我们的营地来打探我们出发的时间,这都是冲着老杨多年的登山经验和名气而来。5月15日凌晨4时,清脆的手机闹铃声,吹响了13名队员出发的冲锋号(十名队员登珠峰,三名队员登洛子峰)。
经过不到六个小时的攀登我们就从大本营出发穿过了死亡地带—孔布冰川到达6400米的二号营地,在整个攀登的途中,我都处在很兴奋的情绪中,感觉一直很轻松。
16日的行程是在二号营地休整,17日前往三号营地(海拔7300米),虽然洛子壁的冰坡也是极具挑战性的,但是延续着前一天的高度兴奋,还是轻松地到达了三号营地,而稍后在冰雪坡上搭建帐篷却让我消耗了不少体力。休息、吃饱、睡好此时显得尤其重要,随着西沉的太阳伴着0.5升流量的氧气,昏沉地睡足了12个小时。18日早晨6点,简单的早餐伴着复杂的程序,取雪、化水、烧汤、泡饭,消耗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8点我和同帐的山友斑鸠最后一组离开了三号营地向着四号营地进发,由于出发时间晚,堵车十分严重,前方缓慢的行进消磨着我的耐性和意志力,只好冒险一路超车。由于此段最危险的是穿越黄带的冰雪岩壁,在艰难的攀登后,中午12点顺利到达了7950米的四号营地。
四号营地狂风肆虐,风力达到了七级以上,一名队员因为到达四号营地的时间超过了10个小时,被强制劝退,大本营指挥帐里对讲机传来了台湾凌小石在登顶洛子峰下撤时,体能消耗完毕发生危险,生命迹象在逐渐消失,我们的队员正在尽力营救(两天后凌小石先生还是在四号营地遇难了)的消息,加之劝退的队员又不愿放弃,是理智地选择放弃,还是盲目地坚持,对讲机里的争论给不平静的四号营地增加了紧张的气氛。17点对讲机里传来了老杨的通告,18点风速开始下降,20点出发冲顶,虽然没能休息好,有些困意、疲倦,但听到20点可以出发冲顶,此时的我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
风速逐渐小了不少,当准备好一切,19点半钻出帐篷时,整个四号营地已经没有几个人了,只见远处山脊上一溜灯光,有的队员17点多就已经出发了,同帐的斑鸠对着我大声吼道:“期盼已久的时刻到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平安回到这里。”听到这句话,激动的情绪冷静了许多。
戴上氧气面罩,相互做了最后的提醒和检查,开始了冲顶的攀登。一路匀速行进,很快就走在了队伍的前段。因为上升的线路只有一条,堵车很严重,但是良好的体能状态使我一路超车,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当23点快到达8400米位置时,感觉到饥肠辘辘,清口水直往外流,通过氧气面罩的排水孔,流到羽绒服上,晚上的气温在-20℃,很快就结成了大块的冰渍。只容一人通过的岩崖沟布满了攀登者的脚印,寒风夹杂着雪粒吹到脸上,钻进领口,阵阵寒意袭来。此时饥寒交迫,以蜗牛般的速度熬到了8400米的小平台,两升的氧气流量很快消耗完了一瓶,停下来换氧气瓶的间隙,我掏出两管能量胶,快速挤进嘴里。向导夏尔巴送来两壶盖热水,帮我完成了能量的补充(美国UC能量胶非常难以入口),身体开始渐渐温暖起来。
短暂休息后,又开始了冲顶的攀登,虽然此时离顶峰只有不到五百米的海拔,但是什么时候能登顶却没有去多想,也不重要了,想得最多的是,尽量保持这样的节奏,坚持下去,并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安全是第一位的。
很快又是一路超车,所有的灯光都被掩隐在了身后,只有雪白的山脊和天空耀眼的繁星,闪烁地引导着我在寒夜里机械地向上攀爬,当爬过八千七百多米的岩壁区时,由于专注和紧张,饥饿和寒冷再次侵扰着我,但此刻却没有一点食欲。天边开始渐渐露出鱼肚白,疲倦的身躯此时又立刻充满了兴奋和冲动,随着太阳从东边渐渐升起,鱼肚白的天边逐渐被染成了粉红色的丝带,在第一束温暖的光线照到顶峰时,感谢上天的眷顾,5点20分到达了顶峰,身体的疲惫甚至心灵的阴霾一股脑儿全被风吹跑了,一路的艰辛终于换来了此刻的赏心悦目。
户外探险提示
进山路线
从卢克拉(海拔2806米的高山峡谷小镇)出发到珠峰的南坡大本营5380米,七天的行程:第一天,卢克拉2806米—巴克顶(Phak Ding)2610米;第二天,巴克顶—纳玛且3444米;第三天,纳玛且—彭波且(Pangboche)3930米;第四天,彭波且—裴里且(Pheriche)4270米;第五天,裴里且休整一天,感受周围5000米的海拔;第六天,裴里且—罗布且(Lobuche)5000米;第七天,罗布且—戈拉克歇普5140米—大本营5380米。
心理准备
攀登珠峰实际是对自己的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在充满困难和艰险的条件下要战胜高空飓风、极度严寒、缺氧和雪崩、冰崩、滑坠等带来的危险,也对体力、体能和意志力等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且对地球地理学、气象学、冰川学、高山动植物学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出发前要有体能检测报告,要买保险,还要签风险认知书,还要留下遗言、遗书。不是因为登顶,你就是英雄勇士,你身上就拥有多少光环,而是你可以从攀登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将感受到的东西提炼出来和大家分享。
强大后备支持
登珠峰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因其气候恶劣,常年冰雪覆盖,从头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的3月份,整个冬季都刮着强烈的西北风,有时达到12级以上。5月开始从东南方吹来的印度洋季风一直要吹到9月底,这段时间山顶随时都可能降雪,山顶气温通常在零下30℃到40℃之间,好在季风交替的季节里会有十来天的好天气,这时峰顶风速会在30公里/小时以下,是适合登顶的好天气。所以对登山者来讲,这就要求必须要有好的体能、意志力,还要有对雪山足够的认识,登山组织者的组织能力、经验,对天气的把握,登山线路的选择,对各个队员体能情况的了解都要求极高;此外还要有强大的后备支持。
科学的锻炼
正因如此,当你有登珠峰的想法时,你就必须一步步坚持,一步步积累,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的锻炼。要先从徒步穿越,再到5000米、6000米、7000米、8000米的攀登积累,另外还要学习掌握一定的攀冰、攀岩知识,更要每天坚持五公里的长跑或者每两天进行一次10公里的续跑,不能放弃,只要你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你收获的东西、实现的梦想比之前最初的目标要大得多。攀登8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是冒险,每次出门都是一两个月,明知风险很大,朋友、家人整天都提心吊胆,自己也不知道这一去会发生什么,这就是登山者的痛苦。爱家人,爱朋友,爱登山冒险,这就注定了矛盾的两极。民间登山家杨春风曾经说过:“登山会丧命,但登山是我的生命”,这就是攀登雪山的魅力所在。
经过七天的徒步行程,我们从海拔2806米的高山峡谷小镇卢克拉出发,4月19日到珠峰南坡的5380米大本营。因为今年是纪念人类登顶珠峰60周年,珠峰大本营异常热闹,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三百五十多名登山爱好者聚集于此,黄、红、蓝、绿等各种颜色的帐篷星罗棋布占据在大本营的显要位置,各色国旗、队旗迎风招展,如此壮观的大本营有着节日般的热烈气氛。但接下来的适应、训练、等待,却在侵蚀着每个人刚到时的热情、耐性和意志力。
领队杨春风有着多年积累的登山经验、组织能力和强大的后备支持,特别是对天气的预测很有经验。经过多方的气象信息汇总和反反复复的研究、分析,将出发的最佳时间定在了5月15日,登顶时间定在了5月19日的凌晨。开始准备的几天里,每天都有很多的外国队到我们的营地来打探我们出发的时间,这都是冲着老杨多年的登山经验和名气而来。5月15日凌晨4时,清脆的手机闹铃声,吹响了13名队员出发的冲锋号(十名队员登珠峰,三名队员登洛子峰)。
经过不到六个小时的攀登我们就从大本营出发穿过了死亡地带—孔布冰川到达6400米的二号营地,在整个攀登的途中,我都处在很兴奋的情绪中,感觉一直很轻松。
16日的行程是在二号营地休整,17日前往三号营地(海拔7300米),虽然洛子壁的冰坡也是极具挑战性的,但是延续着前一天的高度兴奋,还是轻松地到达了三号营地,而稍后在冰雪坡上搭建帐篷却让我消耗了不少体力。休息、吃饱、睡好此时显得尤其重要,随着西沉的太阳伴着0.5升流量的氧气,昏沉地睡足了12个小时。18日早晨6点,简单的早餐伴着复杂的程序,取雪、化水、烧汤、泡饭,消耗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8点我和同帐的山友斑鸠最后一组离开了三号营地向着四号营地进发,由于出发时间晚,堵车十分严重,前方缓慢的行进消磨着我的耐性和意志力,只好冒险一路超车。由于此段最危险的是穿越黄带的冰雪岩壁,在艰难的攀登后,中午12点顺利到达了7950米的四号营地。
四号营地狂风肆虐,风力达到了七级以上,一名队员因为到达四号营地的时间超过了10个小时,被强制劝退,大本营指挥帐里对讲机传来了台湾凌小石在登顶洛子峰下撤时,体能消耗完毕发生危险,生命迹象在逐渐消失,我们的队员正在尽力营救(两天后凌小石先生还是在四号营地遇难了)的消息,加之劝退的队员又不愿放弃,是理智地选择放弃,还是盲目地坚持,对讲机里的争论给不平静的四号营地增加了紧张的气氛。17点对讲机里传来了老杨的通告,18点风速开始下降,20点出发冲顶,虽然没能休息好,有些困意、疲倦,但听到20点可以出发冲顶,此时的我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
风速逐渐小了不少,当准备好一切,19点半钻出帐篷时,整个四号营地已经没有几个人了,只见远处山脊上一溜灯光,有的队员17点多就已经出发了,同帐的斑鸠对着我大声吼道:“期盼已久的时刻到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平安回到这里。”听到这句话,激动的情绪冷静了许多。
戴上氧气面罩,相互做了最后的提醒和检查,开始了冲顶的攀登。一路匀速行进,很快就走在了队伍的前段。因为上升的线路只有一条,堵车很严重,但是良好的体能状态使我一路超车,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当23点快到达8400米位置时,感觉到饥肠辘辘,清口水直往外流,通过氧气面罩的排水孔,流到羽绒服上,晚上的气温在-20℃,很快就结成了大块的冰渍。只容一人通过的岩崖沟布满了攀登者的脚印,寒风夹杂着雪粒吹到脸上,钻进领口,阵阵寒意袭来。此时饥寒交迫,以蜗牛般的速度熬到了8400米的小平台,两升的氧气流量很快消耗完了一瓶,停下来换氧气瓶的间隙,我掏出两管能量胶,快速挤进嘴里。向导夏尔巴送来两壶盖热水,帮我完成了能量的补充(美国UC能量胶非常难以入口),身体开始渐渐温暖起来。
短暂休息后,又开始了冲顶的攀登,虽然此时离顶峰只有不到五百米的海拔,但是什么时候能登顶却没有去多想,也不重要了,想得最多的是,尽量保持这样的节奏,坚持下去,并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安全是第一位的。
很快又是一路超车,所有的灯光都被掩隐在了身后,只有雪白的山脊和天空耀眼的繁星,闪烁地引导着我在寒夜里机械地向上攀爬,当爬过八千七百多米的岩壁区时,由于专注和紧张,饥饿和寒冷再次侵扰着我,但此刻却没有一点食欲。天边开始渐渐露出鱼肚白,疲倦的身躯此时又立刻充满了兴奋和冲动,随着太阳从东边渐渐升起,鱼肚白的天边逐渐被染成了粉红色的丝带,在第一束温暖的光线照到顶峰时,感谢上天的眷顾,5点20分到达了顶峰,身体的疲惫甚至心灵的阴霾一股脑儿全被风吹跑了,一路的艰辛终于换来了此刻的赏心悦目。
户外探险提示
进山路线
从卢克拉(海拔2806米的高山峡谷小镇)出发到珠峰的南坡大本营5380米,七天的行程:第一天,卢克拉2806米—巴克顶(Phak Ding)2610米;第二天,巴克顶—纳玛且3444米;第三天,纳玛且—彭波且(Pangboche)3930米;第四天,彭波且—裴里且(Pheriche)4270米;第五天,裴里且休整一天,感受周围5000米的海拔;第六天,裴里且—罗布且(Lobuche)5000米;第七天,罗布且—戈拉克歇普5140米—大本营5380米。
心理准备
攀登珠峰实际是对自己的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在充满困难和艰险的条件下要战胜高空飓风、极度严寒、缺氧和雪崩、冰崩、滑坠等带来的危险,也对体力、体能和意志力等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且对地球地理学、气象学、冰川学、高山动植物学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出发前要有体能检测报告,要买保险,还要签风险认知书,还要留下遗言、遗书。不是因为登顶,你就是英雄勇士,你身上就拥有多少光环,而是你可以从攀登的过程中找到自信,将感受到的东西提炼出来和大家分享。
强大后备支持
登珠峰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因其气候恶劣,常年冰雪覆盖,从头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的3月份,整个冬季都刮着强烈的西北风,有时达到12级以上。5月开始从东南方吹来的印度洋季风一直要吹到9月底,这段时间山顶随时都可能降雪,山顶气温通常在零下30℃到40℃之间,好在季风交替的季节里会有十来天的好天气,这时峰顶风速会在30公里/小时以下,是适合登顶的好天气。所以对登山者来讲,这就要求必须要有好的体能、意志力,还要有对雪山足够的认识,登山组织者的组织能力、经验,对天气的把握,登山线路的选择,对各个队员体能情况的了解都要求极高;此外还要有强大的后备支持。
科学的锻炼
正因如此,当你有登珠峰的想法时,你就必须一步步坚持,一步步积累,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的锻炼。要先从徒步穿越,再到5000米、6000米、7000米、8000米的攀登积累,另外还要学习掌握一定的攀冰、攀岩知识,更要每天坚持五公里的长跑或者每两天进行一次10公里的续跑,不能放弃,只要你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你收获的东西、实现的梦想比之前最初的目标要大得多。攀登8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是冒险,每次出门都是一两个月,明知风险很大,朋友、家人整天都提心吊胆,自己也不知道这一去会发生什么,这就是登山者的痛苦。爱家人,爱朋友,爱登山冒险,这就注定了矛盾的两极。民间登山家杨春风曾经说过:“登山会丧命,但登山是我的生命”,这就是攀登雪山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