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牢笼中的人生感喟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juen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不能改变命运,不过,拆迁可以!”这句话虽然是一句网上流传的戏谑之语,却极为残酷地揭示了当下中国社会的生存现状。的确,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现代大都会节节攀升的房价带动下,举国上下陷入了一场房地产业的狂欢。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不断摧毁着传统的都市地标,代之以钢筋混凝土与玻璃幕墙构成的后现代城市景观。当代中国人不得不指着一片陌生的风景,呢喃着“这是我当年住过的地方”,却再也找不到通往故乡的小径。可以说,整个中国的面貌都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升斗小民在通货膨胀中不断缩水的工资,让他们面对以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房价时只能陷入深深的绝望。太多太多的年轻人不得不挤出全家几代人的积蓄,再“赌上”几百万的贷款和此后二三十年的光阴,才能在大城市中获得立锥之地。相较之下,知识与学历能够换取的东西真是太少太少。于是,房子与房价牵连着无数中国人的希冀、命运与苦痛,成了当代中国人生活的重心与支柱。随便走进中国的大街小巷,市井百姓要么暗自得意自己早早下手,趁房价飙升前买下一套甚至几套房子;要么在沮丧懊悔的情绪中,抱怨自己没有及时出手买房;要么则身处城乡接合部的陋室里,期盼着拆迁带来的巨额补偿金。
  毫无疑问,城市改造、房价飙升以及拆迁补偿等现象,是中国当下最重要的社会景观,一位敏感而有抱负的小说家自然不会将这一题材轻易放过。张玲玲的中篇小说《平安里》就是这样的作品。这部作品以一个名为“平安里”的老旧社区为中心,通过描写陈菊英、朱荣棋、戴淑芬、陆爱华、秦志娟等小人物于企盼拆迁中度过的十二年光阴,展现了一代中国人在城市改造进程中经历的焦灼、无奈、狂喜与辛酸。
  应该说,这样的题材本身并不算特别新鲜。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刘心武就在中篇小说《立体交叉桥》中,写出侯家十余口人挤在一间十六平米的陋室里,因无数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起的种种口角与纷争,刻画了生活空间的逼仄如何让人的心灵空间变得狭小而丑陋。只不过在刘心武这类乐于通过小说创作指点江山的作家来说,他更愿意将作品中那些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当作一个入口,迅速过渡到对现代化进程的歌颂之中。于是,在作家滔滔不绝的议论里,现代化成了当代中国唯一的出路,似乎只要能够高速推进城市改造,曾经有过的烦恼、争执、痛苦与无奈就将烟消云散,狭隘卑琐的市井百姓也终将变得高尚大度起来。
  而对于年轻一代的张玲玲而言,她虽然同样描写狭小空间下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刻薄,为改变命运而生发出的对拆迁的种种企盼,但却显然无意去宏观地思考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也不愿用小说创作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进程,更没有对于人性的乐观期待。作家真正试图在《平安里》中做的,是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垒筑起一座人生的牢笼,再把她的人物放置在里面,细细玩味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意味。之所以这篇小说会给读者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张玲玲选择了一种很有特色的叙述方式。从总体来看,这篇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不动声色地讲述人物的遭遇和内心活动。不过随着情节的不断推进,叙述者经常会“跳”出来品评人物,面对读者发表一番有关人生的感喟。例如,小说描写陈菊英在丈夫去世后家境沦落,儿子学习也不太好,只能去苏北一家厨师学校上学,自己的心胸越来越狭窄,性格也逐渐变得尖酸刻薄时,会突然插入一些叙述者的点评和感慨:
  所以陈菊英在陈先生去世后的生活,十分黯淡无光。她很少谈论大武(指陈菊英的儿子——引者注),也很少谈论房子和自己,她只谈论旁人,她本来没有那么刻薄——过得好,谁不宽容?善良是要优越感来帮衬的。陈先生在的时候,陈菊英也善良的呀,但贫穷消磨自尊的同时,也会消磨掉气性与柔软,只余下愤懑。
  在有些时候,叙述者不仅会根据人物的命运变化、人生遭际发出相应的感喟,而且还会去暗示情节之后的发展走向。例如,戴淑芬的女儿芳娣第一次走进平安里,被这里贫穷破败的景象震惊了,小说家在此处写道:“芳娣被母亲戳开的平安里一角世事吓了一跳。她自小在农村长大,也很少目睹这样穷困的景象,她更没想到的,尘世这一张帷幕,帷幕之后的才可称之为惊人,到了后来,劫难嚣嚣,一定会落在她身上。”在此之后,小说果然描写了芳娣不断被继父朱荣棋性骚扰,对平安里的生活感到异常绝望。
  毫无疑问,张玲玲对自己笔下的这类议论与感喟是非常得意的,要不,它们怎么会在叙述中大量出现呢?读者甚至会觉得,小说家是以欣赏和玩味的态度,看着笔下的人物被生活的洪流所裹挟,困在破败狭小的平安里动弹不得,并从中品出一些貌似深刻的有关人生的哲理与意味。因此,张玲玲在小说中发表一番议论之后,常常于笔端流露出一些富有诗意的意象,每每令读者印象深刻。例如,小说家在感慨要不是丈夫英年早逝,陈菊英的命运可能会有所不同时,就写道:“如果陈先生不那么早走,也不至于需要在这里面熬。熬一味苦情的中药。”而小说在描写李卫国因为鄙视自己的妻子陆爱华,下了班总是留在办公室里不爱回家时,则发出了这样一段议论:“李卫国最鄙薄的偏是陆爱华和自己——自己居然找了这样一个女人。所以回家也故意很迟,在办公室里面磨磨蹭蹭,把时间拉得无限长,像是黄昏时分太阳照进房间的影。”这就使得《平安里》整体上是在描写都市贫民的生活,显得压抑而寒酸,但字里行间却不时飘溢出淡淡的诗意。两相对比之下形成的反差,构成了这部小说的特色之一。
  因此,小说《平安里》真正的特色并不在于麻将桌上的种种闲言碎语,贫寒境遇下人性的变异,市井百姓对于房子的狂热与企盼,拆迁对于普通人命运的种种煎熬,这些其实早就被很多作家书写过了。细细想来,这篇小说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还真就是那些不断打断叙事进程的议论与感喟。这才是小说《平安里》的精华与精彩所在。不过如果吹毛求疵一些,读到上文提到的那几段引文,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玩味人生的叙事态度,这种将生命感喟转化为意象的创作方式,其实不断让人想到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张爱玲。在那位当年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女作家的笔下,对人物的言谈、举止、内心活动的玩味揣摩和妙语点评,常常令读者会心一笑。而张爱玲笔下那一系列异常精彩的意象,如屏风上在岁月与灰尘的侵蚀下变得黯淡破败的刺绣云雀;悄悄地走上楼梯,一步步“走进没有光的所在”的少女长安,更是令人过目不忘。在这里,意象的创设与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等交相辉映,构成了极为妥帖的对应关系,是张爱玲作品最为华美的段落,作家的才情与智慧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体现在这些地方。
  显然,张玲玲对于张爱玲是颇为倾心的,因此在小说写法上不时地流露出那位前辈作家的影子。不过,或许是由于作家涉世未深,尚未获得足够的阅历以洞悉人性的幽微曲折,这就使得她笔下的那些感喟和意象虽然非常精彩,也展露出了足够的才华,但却多少显得有些稚嫩。毕竟,张爱玲那苍凉与华美同在的文笔,那烛照心灵幽暗所在的笔触,都是特殊的战争年代与独特的个人禀赋相互激发的产物,可遇而不可求。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张玲玲不把平安里刻画成一个封闭的牢笼、再细细品味那些贫寒生活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而是将平安里视为激烈变革的中国社会的一个开放性的节点,串联起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或许能够使作品不再局限在人性内部兜圈子,获得更为开阔的格局。
  (责任编辑:钱益清)
其他文献
浪漫是因为懂得孤独  孤独是因为过分浪漫  我又路过这儿看见树  想想他过去的样子  结冰的河  冗长的路  疲惫的雾  影子总是容易被诗意化  记忆是  人也是  有句想说的下文  却总缺少第一句  如果能明白诗意  如果能明白诗意
期刊
尼古拉斯·约翰逊:  演员、学者。美国人。他联合创建了贝克特表演实验中心,在使用贝克特的文本进行实验表演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尝试。他在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土耳其、印度、日本、保加利亚、摩洛哥和以色列等国在内的世界各地开设过表演工作坊。曾任耶鲁大学访问学者,现任教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戏剧系。  按:在开始本次“生物复兴议程”系列访谈的正式话题之前,我们先聊了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尼古拉斯·约翰逊教学
期刊
做一个有眼无珠的人  混沌地在四季里徘徊  梧桐是我城市中唯一知道秋天的树  看到她便会想起许多飘荡的浪漫  撕扯的肉体和干枯的皮屑  冷的太阳和暖的月亮  咬不动的冻牛肉  街角发霉的死猫  萧肃的她站在路边  看着秋天  在心中写下一个名字
期刊
这是一段用坏的时光  光影倏忽  泡着的金鱼  坏掉的尾鳍  看不到眼泪  记不住故事  人世间只要有过一次重逢  诗人只要写出一首好诗  我如是安慰着自己  变成一个无用的怨妇  草一样的发丝廉价的味道  我如是安慰着自己  在别无所求里消耗光阴  浪费着这不值钱的浪费  我如是安慰着自己  如果  能有一天  我想回到水里  我看看你  你看看我  擦肩而过  有过七秒的心动
期刊
沉默是株黑色植物  请允许我将她放在窗台  仰慕着她  俯视着她  摆弄  擦拭  爱抚  自说自话  这是个不怎么精彩的窗台  缄默的情绪将夜衬得神秘  像在守着一个含苞待放的秘密  佯装忙碌也管不住余光的溜走  一切仿佛都被蛛丝悬在枝叶尖  她如是带着不自知的美丽  沉默着
期刊
想象着  你的左手搭在我的肩膀  右手穿过来抚着我的背  我们经常头和头靠在一起  脚趾也互相粘连  分不清是在用你的大脑思考  还是在用我的嘴巴说话  只知道  你是活在这个世界之外的我的双生儿  终于有一天,我失去了你  嚼着一颗心  一盘疲惫的眼睛  成为这个孤独世界的失格之人  (责任编辑:游离)
期刊
有两件事让王手见知于世:一是小说写得棒,一是肌肉发达。  一身沉默的肌肉,一双厚实的大手,加上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便是王手。认识王手的人几乎都会惊讶地注视着他的手:一只可以提得起重磅石锤的手如何会写出那么细腻、绵实的文字?不认识王手的人读了他的文字,恐怕也会想见识一下那双“王手的手”吧。  王手的手据说是一双“化骨为绵”的手。他的手劲很大,但很少有人跟他较量过。王手说,他年轻时在近郊一家手工作坊上班
期刊
忘记了一句诗  在下一次看到这朵花的时候  忘记了一个词  在下一次想赞美你的时候  那些从我脑海中出走的  最贴切的东西  在下一次想起相似轮廓的时候  灿烂的灵魂没有肉体  遗忘他该遗忘的  去到他想去到的  不挣扎于现世的纠葛  然而我们  我们是案板上笨拙的肉  我们没有这样灿烂的心思
期刊
这个人,好像已经活了很久很久了。这是我读完他小说后的一种感觉。这个人,好像从前清或更早以前就已经出世了……他单薄的身影适合在背光的宅院里出现……  我认识他时,他还只有二十出头,这个早熟的天才竟长着一张娃娃脸,但衣服穿得十分老气。他自己认为一个小脑袋长在成人身上是一种荒诞的配制。这个人,他的手指像鹅毛笔一样纤细、白皙,仿佛天生就是握笔杆的料。我第一次上门拜访他,惊讶地发现:他的书房兼卧室竟不到十平
期刊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呢?  曹苑说:“初一寒假无聊,随手打开了个综艺,就掉坑里了。”  陆安定说:“被朋友带跑的。”  刘凌漪说:“我没有固定喜欢的。长得好看的我都会关注一下。”  唐政阳说:“我喜欢的角儿都在史书上。”  吴权庆说:“网上有很多很厉害的游戏主播啊……”  张洛说:“我不追星。”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的呢?  ……曹苑被这提问绊住了心神。  瞬息万变的娱乐圈,明星冒起就像韭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