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研究在我国始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当时学術理论界引起热烈的讨论,就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进行了见仁见智的界定和匡正。与此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也随理论研究的深化而逐步深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作为先导。而过去的研究多数停留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论研究甚少,即使有所研究也较宽泛。本试图对高校校园文化尤其是建设问题作更深入的研究。
一、共创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它具体体现在学风、教风、领导作风等各个方面是校园文化的灵魂。良好的校园精神能催人向善向上、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推动力量。反之,不良的校园精神则使人消极颓废、不思进取乃至于堕落反动不仅不能推动学校发展而且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和腐化剂。因此,创建良好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主流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保证高校校园文化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正确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去武装高校校园人的头脑。同时要认真对待各种文化尤其是外来文化,对它们作细致的辨析筛选,吸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而且要培养辩析和筛选的能力,自觉抵制精神毒品的侵害。
三、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
爱国爱校、团结一心是全校师生的精神支柱,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全体校园人的疑聚力是创建良好校园精神的关键。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广大科学、严谨刻苦、勇于创造的学术风气,以校为家、尊师爱生、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在建设文明校风的同时必须注意优化校园个性。各个学校可根据学校的类别、培养目标、系科组成及人、财、物、地理条件,建设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比如军校、警校培养严肃守纪、机智顽强的个性,地处深圳、广州、上海等开放城市的学校要积极利用开放条件注重对外交流,全国招生的院校注重学生间的文化交融等,使校园精神富有灵性、个性。
四、发展智能结构
智能结构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的综合体,发展智能结构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自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的经济正在腾飞社会结构不断转型,对人才的智能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高校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发展师生的智能结构。
五、培育健全的人格
前几年,我国心理学界燕国材等人对非智力因素作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一致的结果是,非智力因素对个人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比智力因素的影响作用还大。当智能水平相差不是很明显时,非智力因素就成了造成各个人之间学习成绩或工作成就差异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中小学教育已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了促成大学生成才,高校也需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任务。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性格、气质等几个方面,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特点来讲,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动机、自我意识、心理健康、良好个性的培养。具体表现:
1.动机。动机的培养主要在于理想和成才的意识树立,这在前面已有讨论,不在赘述。
2.自我意识。相对于中学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趋向于成熟稳定,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没有真正成熟常会有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甚至于自我扩张或萎缩。因此,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特点、认识自己的理想和专业,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树立适合自己的方向和理想,使他们自尊、自信、自爱、自主、自强。
3.心理素质。时代日新月异,快节奏的学习工作生活、激烈的竞争使人面临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而我们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从小学至大学一直很顺利没有经过挫折的磨练,缺少耐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1/5左右的同学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学生的失败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验,让他们学会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挫折,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4.良好个性。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有恒负责、热情开朗、敢做敢为、果断机智、遇事沉着、宽容大度、乐观积极等良好性格,使他们成为较完满的校园人。
5.丰富业余生活。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很多研究者、校园文化建设负责部门对于丰富的业余生活这一内容至多把它作为实现高校教育、发展功能的手段而非直接目标。学习工作固然是人生的重要一部分,然而人不可能一直扑在学习工作上,生活也是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比学习工作还重要。因为生活的时间比学习工作还多,学习工作的目的是直接或间接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绝不可忽视业余生活应把丰富广大校园人的业余生活,使他们生活得健康、有趣、愉快、充实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而直接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葛金国、石中英.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高等教育研究》1990年第3期.
[2]鲁洁等《文化变迁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一、共创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它具体体现在学风、教风、领导作风等各个方面是校园文化的灵魂。良好的校园精神能催人向善向上、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推动力量。反之,不良的校园精神则使人消极颓废、不思进取乃至于堕落反动不仅不能推动学校发展而且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和腐化剂。因此,创建良好的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主流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保证高校校园文化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正确方向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用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去武装高校校园人的头脑。同时要认真对待各种文化尤其是外来文化,对它们作细致的辨析筛选,吸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而且要培养辩析和筛选的能力,自觉抵制精神毒品的侵害。
三、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
爱国爱校、团结一心是全校师生的精神支柱,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全体校园人的疑聚力是创建良好校园精神的关键。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广大科学、严谨刻苦、勇于创造的学术风气,以校为家、尊师爱生、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在建设文明校风的同时必须注意优化校园个性。各个学校可根据学校的类别、培养目标、系科组成及人、财、物、地理条件,建设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比如军校、警校培养严肃守纪、机智顽强的个性,地处深圳、广州、上海等开放城市的学校要积极利用开放条件注重对外交流,全国招生的院校注重学生间的文化交融等,使校园精神富有灵性、个性。
四、发展智能结构
智能结构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的综合体,发展智能结构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自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的经济正在腾飞社会结构不断转型,对人才的智能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高校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高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发展师生的智能结构。
五、培育健全的人格
前几年,我国心理学界燕国材等人对非智力因素作了细致深入的研究。一致的结果是,非智力因素对个人的学习工作有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比智力因素的影响作用还大。当智能水平相差不是很明显时,非智力因素就成了造成各个人之间学习成绩或工作成就差异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中小学教育已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了促成大学生成才,高校也需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任务。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性格、气质等几个方面,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特点来讲,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动机、自我意识、心理健康、良好个性的培养。具体表现:
1.动机。动机的培养主要在于理想和成才的意识树立,这在前面已有讨论,不在赘述。
2.自我意识。相对于中学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趋向于成熟稳定,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没有真正成熟常会有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甚至于自我扩张或萎缩。因此,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特点、认识自己的理想和专业,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树立适合自己的方向和理想,使他们自尊、自信、自爱、自主、自强。
3.心理素质。时代日新月异,快节奏的学习工作生活、激烈的竞争使人面临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而我们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从小学至大学一直很顺利没有经过挫折的磨练,缺少耐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1/5左右的同学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需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学生的失败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验,让他们学会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积极面对挫折,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4.良好个性。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有恒负责、热情开朗、敢做敢为、果断机智、遇事沉着、宽容大度、乐观积极等良好性格,使他们成为较完满的校园人。
5.丰富业余生活。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很多研究者、校园文化建设负责部门对于丰富的业余生活这一内容至多把它作为实现高校教育、发展功能的手段而非直接目标。学习工作固然是人生的重要一部分,然而人不可能一直扑在学习工作上,生活也是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比学习工作还重要。因为生活的时间比学习工作还多,学习工作的目的是直接或间接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绝不可忽视业余生活应把丰富广大校园人的业余生活,使他们生活得健康、有趣、愉快、充实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而直接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葛金国、石中英.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高等教育研究》1990年第3期.
[2]鲁洁等《文化变迁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