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北行旅游团最后一站到甘肃兰州解体,认识和不认识的游客或坐火车或乘飞机回家了,我与其他两位北京同机来的游客一商量,西北行虽然十几天旅程结束,但再来西北为实不容易,我们何不再花点时间去趟青海、宁夏,三人一拍即合。这样,早晨在西宁下了火车,当即在火车站广场一个旅游服务点登记去青海湖一日游,而且是马上出发,这样连早餐都没来得及吃,就乘一辆面包车沿315国道向青海湖进发了。
原来青海湖一日游目标只是青海湖,谁知一跟团出行,就增加了许多景点。车进入湟源县,让我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处文化品味极高的去处——丹噶尔古城。要不是西北行,要不是想看青海湖,丹噶尔古城我压根儿就没丁点印象,可见中国之大,古迹之多。
提到丹噶尔古城,导游在车上幽默了一把,她说:“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因过日月山困难,很多宫女就留在了这个地方,因而这里的美女很有名,今天旅程第一站,就是带你们到古城看美女。”丹噶尔古城在青海湟源县城内,距西宁市50公里。古代这里不叫湟源,就叫丹噶尔。作为青藏线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这里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部牧区和西藏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是农业区与牧业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汉文化和藏文化的结合地带,也是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上的要塞,历来被称为“海藏通衢”、“海藏咽喉”。进入古城,一块天然石头打磨出的“古道线路图”让游客直观地了解从古长安(西安)到拉萨的曲折路线。
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代进行了大规模扩建,面积为25万平方米,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内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及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交汇融合的奇异景象。
穿过拱海门门洞,就是明清老街——丹噶尔大街。拱海门是丹噶尔古城的西城门,巍峨壮观,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军事城门造型。据介绍,这个名称与古羌地祭海的风俗有关。“拱”是作揖,“海”指青海湖(西海),意为拱手西海。据说,清政府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派遣钦差大臣到青海湖畔,召集蒙藏各部落王公头人祭海会盟。而去青海湖畔,丹噶尔古城是必经之地,钦差大臣从东城门进,西城门出,在西城门外要举行简单的祭海仪式,因而称西城门为“拱海门”。
古城的老街是一条宽约六米,长约千米的石铺路面,连接着城隍庙、文庙、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等建筑群,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湟源民俗集聚的地方,展示了湟源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特色。石铺路面向游人诉说着那个时代古城的路就已经很现代化了。石路两侧的建筑古香古色,好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又奇迹般地焕发了青春,原来是当地政府于2006年进行了保护性开发,使古城的繁荣景象又重现于世。
城内民居则有着中原北方典型四合院的特色,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两道三进院落组成,有平房,也有两层楼房,多为土木结构,墙面厚实坚固,冬能保暖,夏能遮凉,大门对面都建有影壁,镶有各种吉祥图案砖雕。房屋木板上多雕刻和绘有色彩朴素、寓意独特的各种装饰图案,显示着当时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富有。整个建筑材料、外观风格融合了汉蒙藏文化,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星罗棋布的商铺、作坊、茶馆等,反映了安逸、闲适、平和的文化特色。
由于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丹噶尔成为古代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今,它给后人留下的是一座宝贵的文化之城的遗迹,各个民族曾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我们今天看到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这在青藏地区是不多见的。尽管我们是走马观花,对有些建筑、古迹仅是表面一眼而过,但也不难看到古城中留下了众多名人诗词、摩崖石刻、美妙传说和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等民间艺术,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传统文化活动遗迹,为古城的繁华增添了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在短暂的旅游中,我们还观看了具有民俗特色的歌舞表演和民族服饰表演,也能激起游人对当年古城文化繁荣的回想。
重建的古城集传统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商贸交易功能的旅游目的地。 修复后的丹噶尔古城,在保护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分为文物展示区、旅游购物区、餐饮休闲区三大功能区,修复新建了入口广场、文庙广场、火祖阁广场、东西城门、3个牌坊、4处民俗宅院、博物馆、民俗展馆、丹噶尔厅署、洋行、文庙、昌耀纪念馆、羌笛乐宫演艺大厅、火祖阁等主要景点及600多间店号商铺和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石碾、石磨、皮影戏、巡捕、驼队等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人物、场景等小品景观,并用湟源排灯代替街道、店铺等照明设施。同时,在羌笛乐宫、城隍庙、丹噶尔厅署、文庙等主要景点,策划编排了“羌风流韵”原生态舞蹈、城隍庙会、“暑衙升堂”、文庙祭孔等文化活动。老街当中,有几座气势非凡的牌坊。
看来孔孟之道在丹噶尔古城那个年代就很深入人心,有文庙为证。庙是一个独立的院落,孔子雕像立在庙外,迄今孔老先圣已经在这里站了92年了。这就是丹噶尔文庙,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1919年9月落成,占地面积为4300平方米,是青海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孔庙。文庙整体建筑由大成殿、东西两庑、过庭、月台、花园、走廊等组成,别致典雅、古朴简洁、文静秀气,小巧玲珑,糅合了古代殿宇式建筑和江南园林式建筑的秀美风格。文庙曾一度与学校联成一体,淡淡的书香伴着一阵阵清风弥漫在古城上空,使你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脉搏。为了让游客体验文庙里的书生气,庙里有打扮老学究模样的人领着游客朗诵竖版《三字经》,象征性地让你当一回孔子的学生,然后你还可以掏钱买下有签字盖章的《三字经》,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
即便是走马观花,但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古城主街建筑全部是青砖、灰瓦、白墙、朱红柱廊等传统用材和明清典型的七彩遍装法彩绘。民居采用灰、白、朱红三色饰面。在造型上,用几何块体相互组合、高低错落;在材质上,采用玻璃与砖墙的虚实对比,相互借景;在色彩上表达出传统民居黑、灰、白的基本色调,使建筑布局与古老建筑格局相吻合。漫步在丹噶尔明清老街,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房屋建筑别具一格,人物雕刻内容丰富,栩栩如生,人们似乎又看到了驼铃声声、车马拥挤、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盎然生机的场景。只不过我们现在真实看到的是古街两侧做生意的小商小贩和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穿着休闲装的游客,只有民族服饰表演和古衙门里的县令升堂表演是着古装的。
一路走下来,我们是从西城门——拱海门入古城的,经过拱海门 、城隍庙、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文庙、(现代诗人)昌耀纪念馆、火祖阁、湟源排灯、丹噶尔皮绣、湟源陈醋及特色小吃等景点。然后从东城门——迎春门出古城。笔者在迎春门前拍了一张照片,以示到此一游。“迎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高寒地区的人们期盼万物复苏、迎接四方来客之意。
原来青海湖一日游目标只是青海湖,谁知一跟团出行,就增加了许多景点。车进入湟源县,让我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处文化品味极高的去处——丹噶尔古城。要不是西北行,要不是想看青海湖,丹噶尔古城我压根儿就没丁点印象,可见中国之大,古迹之多。
提到丹噶尔古城,导游在车上幽默了一把,她说:“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因过日月山困难,很多宫女就留在了这个地方,因而这里的美女很有名,今天旅程第一站,就是带你们到古城看美女。”丹噶尔古城在青海湟源县城内,距西宁市50公里。古代这里不叫湟源,就叫丹噶尔。作为青藏线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这里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部牧区和西藏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是农业区与牧业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汉文化和藏文化的结合地带,也是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上的要塞,历来被称为“海藏通衢”、“海藏咽喉”。进入古城,一块天然石头打磨出的“古道线路图”让游客直观地了解从古长安(西安)到拉萨的曲折路线。
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代进行了大规模扩建,面积为25万平方米,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内经纬交织的幽幽街巷,结构独特的民居院落,气势恢宏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承载着厚重的多元文化信息,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及农耕文化与牧业文化交汇融合的奇异景象。
穿过拱海门门洞,就是明清老街——丹噶尔大街。拱海门是丹噶尔古城的西城门,巍峨壮观,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军事城门造型。据介绍,这个名称与古羌地祭海的风俗有关。“拱”是作揖,“海”指青海湖(西海),意为拱手西海。据说,清政府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派遣钦差大臣到青海湖畔,召集蒙藏各部落王公头人祭海会盟。而去青海湖畔,丹噶尔古城是必经之地,钦差大臣从东城门进,西城门出,在西城门外要举行简单的祭海仪式,因而称西城门为“拱海门”。
古城的老街是一条宽约六米,长约千米的石铺路面,连接着城隍庙、文庙、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等建筑群,是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湟源民俗集聚的地方,展示了湟源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特色。石铺路面向游人诉说着那个时代古城的路就已经很现代化了。石路两侧的建筑古香古色,好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又奇迹般地焕发了青春,原来是当地政府于2006年进行了保护性开发,使古城的繁荣景象又重现于世。
城内民居则有着中原北方典型四合院的特色,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两道三进院落组成,有平房,也有两层楼房,多为土木结构,墙面厚实坚固,冬能保暖,夏能遮凉,大门对面都建有影壁,镶有各种吉祥图案砖雕。房屋木板上多雕刻和绘有色彩朴素、寓意独特的各种装饰图案,显示着当时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富有。整个建筑材料、外观风格融合了汉蒙藏文化,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星罗棋布的商铺、作坊、茶馆等,反映了安逸、闲适、平和的文化特色。
由于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丹噶尔成为古代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今,它给后人留下的是一座宝贵的文化之城的遗迹,各个民族曾在这里交汇融合,各种文化在这里相生相长,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我们今天看到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院落街巷无不包含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信息,这在青藏地区是不多见的。尽管我们是走马观花,对有些建筑、古迹仅是表面一眼而过,但也不难看到古城中留下了众多名人诗词、摩崖石刻、美妙传说和排灯、剪纸、曲艺、羊皮绣等民间艺术,以及“花儿”会、朝山会、庙会、法会、祭孔、祭海等传统文化活动遗迹,为古城的繁华增添了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在短暂的旅游中,我们还观看了具有民俗特色的歌舞表演和民族服饰表演,也能激起游人对当年古城文化繁荣的回想。
重建的古城集传统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为一体的文化古都和兼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商贸交易功能的旅游目的地。 修复后的丹噶尔古城,在保护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分为文物展示区、旅游购物区、餐饮休闲区三大功能区,修复新建了入口广场、文庙广场、火祖阁广场、东西城门、3个牌坊、4处民俗宅院、博物馆、民俗展馆、丹噶尔厅署、洋行、文庙、昌耀纪念馆、羌笛乐宫演艺大厅、火祖阁等主要景点及600多间店号商铺和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石碾、石磨、皮影戏、巡捕、驼队等反映当地文化特色的人物、场景等小品景观,并用湟源排灯代替街道、店铺等照明设施。同时,在羌笛乐宫、城隍庙、丹噶尔厅署、文庙等主要景点,策划编排了“羌风流韵”原生态舞蹈、城隍庙会、“暑衙升堂”、文庙祭孔等文化活动。老街当中,有几座气势非凡的牌坊。
看来孔孟之道在丹噶尔古城那个年代就很深入人心,有文庙为证。庙是一个独立的院落,孔子雕像立在庙外,迄今孔老先圣已经在这里站了92年了。这就是丹噶尔文庙,始建于民国七年(1918),1919年9月落成,占地面积为4300平方米,是青海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孔庙。文庙整体建筑由大成殿、东西两庑、过庭、月台、花园、走廊等组成,别致典雅、古朴简洁、文静秀气,小巧玲珑,糅合了古代殿宇式建筑和江南园林式建筑的秀美风格。文庙曾一度与学校联成一体,淡淡的书香伴着一阵阵清风弥漫在古城上空,使你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脉搏。为了让游客体验文庙里的书生气,庙里有打扮老学究模样的人领着游客朗诵竖版《三字经》,象征性地让你当一回孔子的学生,然后你还可以掏钱买下有签字盖章的《三字经》,作为到此一游的纪念。
即便是走马观花,但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古城主街建筑全部是青砖、灰瓦、白墙、朱红柱廊等传统用材和明清典型的七彩遍装法彩绘。民居采用灰、白、朱红三色饰面。在造型上,用几何块体相互组合、高低错落;在材质上,采用玻璃与砖墙的虚实对比,相互借景;在色彩上表达出传统民居黑、灰、白的基本色调,使建筑布局与古老建筑格局相吻合。漫步在丹噶尔明清老街,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房屋建筑别具一格,人物雕刻内容丰富,栩栩如生,人们似乎又看到了驼铃声声、车马拥挤、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一派盎然生机的场景。只不过我们现在真实看到的是古街两侧做生意的小商小贩和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穿着休闲装的游客,只有民族服饰表演和古衙门里的县令升堂表演是着古装的。
一路走下来,我们是从西城门——拱海门入古城的,经过拱海门 、城隍庙、丹噶尔厅署、镇海协营署、文庙、(现代诗人)昌耀纪念馆、火祖阁、湟源排灯、丹噶尔皮绣、湟源陈醋及特色小吃等景点。然后从东城门——迎春门出古城。笔者在迎春门前拍了一张照片,以示到此一游。“迎春”恰如其分地表达了高寒地区的人们期盼万物复苏、迎接四方来客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