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抒情 歌曲大师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sn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瓦西里·巴甫洛维奇·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苏联著名作曲家、苏联人民艺术家,1907年4月12日出生在圣彼得堡(1924—1991年名为列宁格勒)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巴维尔是维捷布斯克省人,曾在沙皇军队服役,之后来到彼得堡打工,熬过了一段四处飘零、忍饥挨饿的苦日子后,总算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在老涅瓦大街139号房子打扫院子。母亲安娜是普斯科夫的农家女,她在彼得堡打工时和巴维尔相识并结了婚。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巴维尔进了一家面粉加工厂做工人,全家老小从窄小阴暗的半地下室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房间,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从童年起,索洛维约夫就生活在音乐的氛围里。父亲手风琴拉得很好,母亲会唱很多俄罗斯民歌。母亲曾在著名的女歌唱家阿·维亚利采娃家里做过很长时间的清洁工。女主人发现她有音乐天赋,打算送她去做合唱团演员,可她不愿去,一来想在家里好好培养子女,二来丈夫坚决反对妇女干这一行,故而谢绝了。临走时,女歌唱家送给她一台留声机和自己灌制的唱片。母亲在家里经常一边干家务活,一边听女歌唱家的唱片。她把一生喜欢唱歌的爱好传给了二儿子索洛维约夫。
  那时候,父母总爱把他送到乡下的外祖父家或父亲的老家去待一段时间。在乡下的日子里,索洛维约夫接触并爱上了农村原生态的民间歌谣。夏天烈日炎炎,由于成天在太阳底下玩耍,他的头发都晒白了,于是父亲亲昵地叫他“谢多伊”(俄语 “白头发的”意思),院子里的孩子们也跟着这样叫,于是“谢多伊”这个外号就叫开了。最初发表作品时,他用“谢多伊”做了自己的笔名,后来改为“索洛维约夫-谢多伊”。
  8岁那年的一天,索洛维约夫泪流满面,苦苦哀求父亲给他买一把巴拉莱卡琴。父亲为他对音乐的执着所打动,便去商店给儿子买了一把简单的巴拉莱卡琴。他喜不自胜,从早到晚当当响地弹个不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后来,他又学会了吉他和钢琴。他还和两个朋友组成了一个三重奏(巴拉莱卡、吉他、曼陀林),没有排演场,他们就在楼梯上排练。他们家住的老涅瓦大街139号充满艺术气息,这里住着一个歌剧院乐队的大提琴手,索洛维约夫与他很要好,经常跟着他去歌剧院听歌唱家费多尔·沙利亚平的演唱。这里开了一家小电影院,银幕旁放着一台钢琴,是用来为无声电影配乐的。索洛维约夫非常好奇,请求放映员让他按按琴键,他凭乐感很快就弹会了俄罗斯民歌《月儿闪闪亮》。放映员称赞不已,允许他每天早晨弹弹琴,而他就帮着做些杂事,如搬片、倒片、打扫卫生等。这里还成立了一个青年俱乐部,不少青年人经常聚集在此,唱歌弹琴,放映幻灯,排演戏剧。涅瓦大街139号,可以说是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走向音乐之路的起点,是他的“第一所音乐大学”。
  起初,索洛维约夫想当个造船专家,但母亲的去世与父亲的疾病迫使他自谋生计,出门挣钱。16岁中学毕业后,他曾在俱乐部、舞厅、电影院(无声电影)即兴演奏乐曲,在艺术体操学校给体操课伴奏,在电台给广播操节目伴奏。22岁时他才开始学作曲,作曲家阿·日沃托夫听了他的演奏赞赏备至,推荐他去了中央音乐学校(现为穆索尔格斯基音乐学校),就读于音乐教育家彼得·梁赞诺夫执教的作曲班。两年后,该校作曲专业停办,学生全部转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创作了24部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1934年,他发表了处女作——歌曲《粮食》。同年,用笔名“谢多伊”出版《抒情歌曲集》,他的电影交响乐《游击战》在列宁格勒广播电台播出。1936年即大学毕业那年,在苏联作曲家协会列宁格勒分会举办的群众歌曲比赛中,他凭借《阅兵式》和《列宁格勒之歌》一举拿了两个一等奖。
  著名音乐家伊·杜纳耶夫斯基慧眼识珠,发现了索洛维约夫的音乐才华,20世纪30年代末,他与诗人亚·丘尔金谈及索洛维约夫时说道:“在列宁格勒音乐的天空,一颗新星——年轻的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正在冉冉升起。我不想做预言家,但我相信他必定前途无量……”
  1941年6月卫国战争爆发。秋天,索洛维约夫和一群列宁格勒的音乐家去了奥伦堡,在那里组建了一个名叫“鹰”的小剧团。他率领小剧团的演员们奔赴加里宁前线的勒热夫地区,先后在乌拉尔的军事工厂、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波罗的海舰队巡回演出。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索洛维约夫深刻了解了前方战士的生活和苏联军人的性格、思想、情感,这些都反映在他的歌曲里。他在战争时期一共写了60多首歌曲,歌中展现了苏联人民的美好心灵,歌颂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战斗情谊和苏联各族人民的团结。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十分喜欢作家、诗人康斯坦丁·西蒙诺夫的诗《等着我吧》,并给它谱了曲,结果遭到全盘否定。某些音乐评论家和政工人员说,国家在战争年代里需要进行曲和歌颂“斯大林同志”的歌曲。但作曲家以为,《等着我吧》这样的歌曲在战争中同样能起到动员人民群众打击敌人、保卫苏维埃的作用;战争中人们不仅需要慷概激昂的战斗歌曲,也需要委婉动人的抒情歌曲。不久,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又创作了歌曲《海港之夜》——
  唱吧,朋友们,/明天要航行,/航行在那夜雾中。/快乐地歌唱吧,/亲爱的老船长,/让我们一起歌唱。/ 再见吧,可爱的城市,/我们明天就要远航。/当天刚发亮, 在那船尾上,/亲人的蓝头巾在飘扬。
  听吧!天亮水兵们就要出征了,尽管怀着别离故乡与亲人的些许忧伤,但他们仍然快乐地歌唱。亲人们手中挥舞的蓝头巾啊,是平安的祝福,是鼓舞的力量,更是凯旋的期盼。
  歌曲的创作过程是这样的:1941年8月的一天,索洛维约夫和其他的音乐家、文学家一起到列宁格勒的港口参加卸木材、清理场地的劳动。收工后天已经很晚了,他和诗人亚·丘尔金在卸完木材的驳船上坐下来休息。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没有丝毫战争的迹象。不远处,在蓝色雾霭笼罩的海湾,停泊着一艘军舰,从船上传来手风琴声和轻轻的歌声。两人听了很久,索洛维约夫边听边想:写一首美好而宁静的海港之夜的歌多好呀。回家的路上,他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亚·丘尔金,立即得到了赞同。刹那间,他脑子里出现了“再见吧,可爱的城市,我们明天就要远航”这样一句话。回到住所后,他在这个句子里找到了歌的音调。过了两天,他把谱好的曲子交给了丘尔金。第三天《海港之夜》便完稿了。可是当作曲家协会的人看过后,觉得缺乏战斗性,调子低沉,甚至有点凄凉,不符合战争时期的要求。他便将其放到了箱子里。秋天在奥伦堡时,他再次把歌拿给同行们看,被说成是茨冈(吉普赛)歌曲,又被搁置起来。1942年3月,他与小剧团在距前线一公里多的地方,为二十多名战士慰问演出,快要结束时,他大胆地拉起手风琴给战士们唱了他的《海港之夜》,当第二段唱到“再见吧,可爱的城市”时,战士们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轻轻哼唱起来……   《海港之夜》几经周折,终于接受了前线的“洗礼”,从前方唱到大后方,从苏联唱到全世界,赢得了千百万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同时也使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驰名遐迩。为什么这首歌在严酷的战争年代竟受到战士们的喜爱?因为歌里不仅有诚挚,也有深思;不仅有淡淡的忧伤,也有巨大的内在力量。前方的战士们听了,心里感到温暖,暂时忘掉战争的苦痛和离别的愁绪,胜利的信心增强了。
  在战后的和平年代,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新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米·马图索夫斯基作词)在1957年夏季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走红,苏联和世界的歌迷们为之倾倒,完全陶醉在莫斯科郊外迷人的晚上了——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树叶儿也不再沙沙响。/夜色多么好,/令我心神往,/在这迷人的晚上……
  1955年夏季,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和诗人马图索夫斯基在列宁格勒近郊的别墅里,为文献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创作了这首插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新闻纪录片厂领导审查后,说是一首软绵绵的歌,不过最终它还是被采用了。影片放映后没产生多大反响,倒是歌唱家弗·特罗申在广播电台把这首插曲唱出名了。广大听众非常喜欢,纷纷写信给广播电台,要求重播。1957年夏季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歌曲比赛中,《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获得了一等奖和金质奖章。这是歌的两位作者压根儿没想到的。联欢节闭幕后,各国青年将这首歌带回自己的国家,不久它便风靡世界了。我国著名歌曲翻译家薛范先生迅速将它译介到中国。那悦耳动听的旋律,那纯洁坦挚的恋情,在我国感动了几代人,吟唱了几十年。《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被收进 《吉尼斯纪录大全》一书,并成为俄罗斯的音乐象征。
  1958年,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获得者、美国钢琴家范·克莱本来到列宁格勒,在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家里做客时,两人四手联弹演奏了一曲欢快的华尔兹,接着又演奏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范·克莱本回国前的告别演出中,两人又演奏了不少作品,一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顿时让大厅里响起一片热烈的喝彩声。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六十大寿时,他的朋友马图索夫斯基专程从莫斯科赶到列宁格勒,参加在音乐厅举行的祝寿活动。那天,马图索夫斯基穿着一身烫得笔挺的衣服,肩上却背着一个军用包。他登上舞台,从肩上取下军用包,把生日礼物一样一样地拿了出来:肥皂、香粉、香水、水果糖、雪茄烟,统统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牌子的。整个音乐厅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据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回忆,在列宁格勒的“白夜”,他家的窗户是敞开着的,房子前面的丰坦卡河边聚了一群又一群的青年合唱队员,他们尽兴地唱着“夜色多么好,令我心神往,在列宁格勒的晚上”。一连几个晚上都是这样。当时,很多人都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改成了各自城市的晚上,如“列宁格勒的晚上”“雅罗斯拉夫尔的晚上”“克拉斯诺达尔的晚上”“沃洛格达的晚上”等等。索洛维约夫收到许多列宁格勒市民的来信,要求把歌名改为《列宁格勒的晚上》。诚然,他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列宁格勒。在他看来,涅瓦河畔这座城市的建筑本身就是由优美的旋律构成的,所以他深情地说道:“我爱我的城市爱得神魂颠倒。列宁格勒是我创作的主题,列宁格勒是我的眷恋,列宁格勒是我的骄傲。”尽管如此,他认为歌名不用改了,因为莫斯科是祖国的象征。
  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一生创作了400多首歌曲,谱写了7部交响乐曲,为3个芭蕾舞剧、10个轻歌剧、24个话剧、8个广播剧、50多部电影配乐。他的艺术之根牢牢地扎在俄罗斯民间创作,尤其是城市抒情歌曲和农村民谣的沃土里。他的作品闪耀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彰显出浪漫主义的抒情特色。在其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遵循一个不变的信念:“我们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的事情,有许多的情感。生活中有要颂扬的东西,也有要体验的东西——深刻而具鼓舞力。”
  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德·波克拉斯在庆贺他七十寿辰的贺词里说道: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是我们时代的苏联歌曲,是战争时期用一颗同情之心建立的功勋,是为争取和平进行的斗争,是对祖国和故乡的温柔之爱,是经过伟大卫国战争烈火锻炼的一代苏联人的饱含激情的编年史。
  1979年12月2日夜晚,索洛维约夫-谢多伊在列宁格勒病逝,安葬于沃尔科夫墓地。1985年在他的墓前建了一座造型别致的墓碑,黑色基座上矗立着一架巨大的竖琴雕塑。建筑师和雕刻家的构思十分巧妙,似乎想告诉人们: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生前献身音乐艺术,身后仍抚琴鸣奏,他要让悠扬婉转的旋律永远回荡在俄罗斯的上空……
其他文献
2017年末的《寻梦环游记》无疑是皮克斯的又一顶级力作。不论是精雕细琢的美术设计、CG制作,还是精彩动人的故事叙述,都带给观众一场梦幻盛宴。电影制作之精细程度,从衣服布料的褶皱和飘动,到太奶奶身上的毛发和皱纹,都无比逼真;作为音乐主题故事,每一个弹奏吉他的段落中,拨弦节奏及指法变换几与真人演奏无异。影片对墨西哥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精确的把握:色彩鲜艳的墨西哥剪纸,奶奶给米格做的传统美食,墨西哥人独
因為秋天来了,秋天的影子也到了。酷热再强大,再肆意妄为,但终将谢幕。夏夜里听着蝉声,望着依旧是原来的那轮明月,心里期盼的却是秋的影子。有影子,就知道秋天本不是虚妄,凉爽会依旧到来,金色的喜悦仍然会回到人的脸上。风凉好个秋,谁又能挡住四时的定律呢?该有的总会有,该来的总会来,纤弱的灵魂只需在此安闲和等待,夏好并秋安。  【作者】任红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他好,唯以摄影为乐,倏忽三十余载,已逾天命
有人说,旧时光是个美人。在那张记载了往昔岁月的书柬里,点点滴滴,皆是回忆。柏拉图曾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折翼天使,当一个人恢复了前世在天堂的记忆时,便可饱览这世间最美丽的风景,一时之间竟然忘乎所以。回忆,似乎总是与美好相伴。然而,当回忆如洪流般向当下席卷而来时,我们从中得到了些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  哈罗德品特,20世纪下半叶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30年10月10日出生
凡·高﹝荷兰﹞《加歇医生像》  1890年春,荷兰画家,情绪不稳定的文森特·凡·高即将从圣雷米的精神病院出来,要找一个居处,同时也需要继续治病。赏识凡·高天才的前辈画家卡米耶·毕沙罗曾请加歇医生看过病,对他留有好印象,便让文森特的弟弟提奥与加歇医生联系。于是提奥在这年5月20日送凡·高去巴黎西北奥维尔镇加歇医生家附近的一家廉租房。从这天起,凡·高就一直在加歇医生的照看之下,直到7月29日向自己胸部
世界各地的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这些习惯、风俗和典礼,在生命中指引着人们。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上,新的一代不断改造和创新着仪式。而不论古代抑或现代,仪式都为我们标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时刻:出生、死亡、婚姻……仪式拥有着改变我们的力量,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新境界的门。  而探索如何去爱,如何放手,如何找到归属……答案或许就在一个个非凡的仪式中。  宋干节(songkran festival
印度尼西亞(以下简称“印尼”)与马来西亚是东南亚一衣带水的两个邻国,从人种起源到历史文化、宗教习俗、语言文字都非常相似,可以说两国的文化是同一种文化衍生出来的亚文化。生活中有个例子颇具说服力,在印尼最流行的动画片Upin
2020年2月28日,美籍英裔物理学家、数学家和作家,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名誉教授弗里曼·戴森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附近的一家医院去世,享年96岁。戴森被冠以“传说中的理论物理学家”的称号,他一直致力于量子力学、原子力学和数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并对宇宙的生命和智慧进行认真考察。其领导的“猎户座计划”和提出的“戴森球”(人造天体)理论,让全世界的少男少女为之心动。从军的遗恨  1923年12月15日,
日出日落,月升月降,由昏而暗,周而复始,本是天地的铁律。在诗人眼里,每天的太阳和每天的太阳都不一样。在我的镜头里,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在哪里看太阳真的有迥异的感觉。当黑暗退场,光明登临的时候,當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生命的守护者来了,她披着彩衣,踏着浪花,出现在早行人的面前,红彤彤的天与地,红彤彤的他和她,火红而崭新的一天开始了。这一刻心灵为之颤抖,情感为之激发,目识心记,那时那刻如在目前。天有大美而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一位在20世纪英美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现代派诗人、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文学翻译家。他才华横溢,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含历史、跨文化、无结尾的现代主义长篇史诗《诗章》(The Cantos),而且还创作了上百首原创诗歌,写下了数十篇文艺批评论文。同时,他积极译介中国古典诗歌与儒家经典,并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营养
从喧闹的市井,忙里偷闲到熟识已久的池塘散步,不经意间,双眼迷离,见梦幻泡影,睡莲如雪,荷叶如黛,绿水如漆,无声无息,万宗俱寂,恍若隔世,月光如许。哪有明月,实在日光之下。日光之下没有新事,心若有景处处荷塘夜色,心若如此何求闹市无声。【作者】任红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无他好,唯以摄影為乐,倏忽三十余载,已逾天命,尚有余梦,师造化,与路同道。摄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