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代不断强调学习力提升的要求下,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只是教育能力的体现。一个人拥有较强的学习力应该表现在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和自身的学习能力,构成一个独立而相互制约的整体系统,使其鼬胜发展。本文主要从动机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大学生有效学习动机的途径。
关键词: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自主学习
在目前国家发展、教育为先的时代,人才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表现为自身能力和价值的体现,而学习力的研究成为了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主流。以往不少研究发现,在提升学习力的本质上仅提升学习能力还不够,越提供优越的条件则学生越缺乏某种促使他们思考动机。于是学习动机成为了人们探究学习力提升的新领域。
在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已有研究资料中,尤其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大多数人都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不断使课堂变得有趣,将教学变得具有娱乐性质,但本文认为这种过度的倾向体现了一定的弊端,并且忽视了学习上的课程和教学目标,需受长期努力、反思、家庭文化背景和专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动机理论
动机作为纯理论概念是用来解释启动、指引、加强和保持行为,特别是目标指向性行为,而站在学生的角度,则指这类活动是否愿意参与或希望付出多大的努力获得成功,或强调学生对各种指定目标投入注意与努力的程度,将之引用到学习或者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学生是否会为此节课的内容内心激动,或愿意听讲和有参与相关活动的意愿,是否有想去独立探索相关知识领域的冲动。下面对几个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1.行为强化理论
学生的动机观大多强调学生的认识和目标的指向,行为理论作为一项早期的理论,任何能够增加或使行为保持一定频率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强化的催化剂,成为一种有效机制。正如学生耐心而谨慎地完成作业从而取得成功,会以教师或家长口头、书面表扬或其他鼓励的方式认可他们的成功而获得强化,使得学生想学习的内心变得激动、迫切感加强。
而在建立和保持目标行为模式时,行为主义者强调的是控制,并将强化看成是用刺激控制产生出的行为,将刺激暴露于众,成为引导强化的导火线,引导学习者通过一步步的接近目标,通过控制强化来维持而不是立即产生目标行为。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对强化进行控制,与目标行为相配的给予加强和支持,不相配的可通过不给强化或者惩罚来予以消除。行为动机理论模式某种程度上考虑了学生的思想和意图,但要在可靠的范围内将强化物视为可控制的状态也将受到学生的重视程度、期望和信念、完成此任务及任务的价值和机会成本等方面的影响。
2.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源白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结构,分别为生理、安全、爱、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且有满足需要的顺序性,此理论将动机归因于对五种顺序性层次的需要,将其运用至课堂中意味着只有首先让学生没有累或饿、渴的感觉,学生的需求满足作为一种动机才会提升,最后达到对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对好奇心的满足,这样的状态去驱使学生追逐指定目标,甚至表现出创造性,这可以作为学习动机提供相关理论的线索。
3.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是对行为强化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升,除了对当前状况或者压力下做出反应引起的动机外,也可以表现出一种前瞻性,它可以指导人们为什么做和如何做,主要表现为情感目标、认知目标、主观组织目标、自立的社会关系目标、统整的社会关系目标和任务目标。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能更清晰地根据学生不同的目标进行分析,既可以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可以让学生在各目标问协调得更好,此理论可以根据大量的个人和情景特征,预测个人成就情景中可能会采取的不同目标,不少学习动机的研究者也是从成功与失败的期望、自我效能感和个人归因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目标理论相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方面强调营造合作性的学习氛围,体现支持性和长期性;另TZ面避免让学生产生表现目标或工作回避目标的压力。
4.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指行为上是主观自由选择的、自我决定的,而不是迫于某种内在需求或外在压力,主要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产生好奇、探索和白发的兴趣。它促进了内部动机的社会环境,分别涉及三种不同的心里需要:胜任,即发展并训练技能以把控环境;自主,即自己决定做什么、怎样做;关系,即通过社会关系而为他人接纳。也就是说,在某种社会情境中,如果主体能够感到与他人有所关联或能有效地工作,且有个人自立感,则能激发他的学习动机,同理,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将学习对学生的感觉联系起来,使他们觉得与自身相关联,协调满足他们对胜任、自主、关系的需要,转化为内部动机进行控制。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动机差异的因素
1.归因与自我效能感
在上述理论中,影响学生是否愿意学习的冲动和激情中归因和自我效能感成为重要因素,它们决定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自我能力的评价。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完善了归因理论,从认知(特别是从思维和情感两方面)来阐述。归因意味着寻求原因,对自身所做活动的预知性及对自身或者他人所做事或产生的结果被察觉的原因进行解释或推论的过程,分为自我归因和他人归因。学生经常会因为不同的归因产生对学生不同的态度,在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别人的反应这六个因素上,每三个因素构成不同的维度,产生了不同效果的学习动机。如当学生把失败归结于自身方面的能力时,由于能力是不易改变的,容易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低的成功期望,导致产生失败综合症,效能感对形成习惯性低成就感的人来说影响颇深,甚至养成或者感觉到习得性无助,或者通过自身努力而由于受运气和任务难度的影响造成的失败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评定也成为影响因素之一,效能感对已经习惯了失败的低成就者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帮助学生设定切实的目标,正确认识到自己如果适当努力就有能力(效能)去达到这些目标。
2.心理分化
在学习动机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对事物是否感兴趣,而心理因素至关重要,他们多关注事物的整体特征或调节,并将此迅速划分为几个类别,即对自身喜好或问题采取较快冲动的决策或缓慢而细致地解决问题,正是这种风格而非能力影响动机的产生。
大多数学生存在心理分化上的差异,理论上可以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学生看待事物相对抽象、理论化,进行简单分析,并且对周围事物或人感情冷漠,他们必须能够抵制外界要求,顺应压力。这类群体经常被认为是疏远的、冷漠的,而场依存型则刚好相反,他们的知觉和观点经常围绕他人,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大多能够根据他人的举止、言辞推测他人所想,并从中找到优势和利于自身发展的观点,爱好与人互动。这两类差异反应出两类不同的动机,因此如何激发动机也可以 根据特点而定,以提高他们的兴趣。针对场独立取向的学生,应给他们多些外显的反馈,而取向于场依存的学习者应建立学生学习共同体,多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构造团体氖围的和谐,让他们在对方的身上看到更多可以学习的优点。
5.家庭和文化背景
学生存在于学校这样的社会中,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具有独特性,不同的家庭与文化背景则有可能造就不同学生对待成功的期望、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往往处于自身熟悉的价值观、语言、行为等环境,并具有较高父母关注度的学生表现出对成功或完成任务的学习动机较大,而处于与生活环境迥然不同的文化领域的学生,比较难于适应环境,父母由于离得太远,对面临暂时困难的学生缺乏家庭支持和鼓舞,因此在学校的舒适程度不够,或完成挑战的准备不够,或对获得成功的能力自信不够等而造成此类学生在当下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
三、适应大学生学习动机差异的几点建议
1.鼓励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根据上述动机理论和相关因素的分析,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应在课堂上多提供给他们自主决定的机会,只有让自身参与进来,增加自我决定感和存在感,才能找寻和控制良性学习动机的发展。教师可以采取讨论和其他促进自主技巧来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发掘参与思考的乐趣。内部动机理论可以说明,对那些与他们现有知识和技能相对水平匹配并因此又为他们发展自身能力提供恰当挑战的活动,通常会使学生沉迷于其中并产生乐趣,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称为自主学习者的同时,应多提供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且能满足他们需要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提供一些能获得及时反馈的活动。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与同伴合作的机会,以合作促进自主研究和交流。
2.示范自身学习动机,交流归因
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自身对学习感兴趣的榜样,做到言行一致,这种示范会鼓励学生让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就会有回报,而教师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感染到学生,让他们想去了解、想去思考、想去钻研,但这种学习动机的激发可能是一时的,也可能是长久的,关键在于教学中教师是否将自身的态度、信息、预期和归因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将想要学习即良好的学习动机转化为一种必要的、习得性的观念,归因的交流具有技巧性,也能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如果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将他们认为是学习的狂热分子,他们就可能成为学习的狂热分子,因为交流的过程中,意味着对待学生时把他们当做是主动的学习者,同时,在多个对学习充满热情的学生影响下,可形成多个学生学习共同体,并随之扩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运用适当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措施是必要的,但是要慎用,因为以提供诱因来换取学生的成就一般会让学生产生学习无价值的感觉,对于他们的内部动机是不存在热情的,甚至会使学生对学习冷漠,所以要重视外部诱因的条件和指导。例如,呆板的课堂教学和大量的作业是不被关注或不受学生欢迎的负担,提供诱因强化会丧失学生对作业或教学本身的兴趣,相反地,应设置合作性目标,并在设置的过程中和学生共同商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欣赏所学内容的价值。教师可根据学习反应兴趣的特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强他们对学习的理解,以激发他们进一步的兴趣,让学生认为在他们认识的空间里有能力进一步思索,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
4.抵制同伴压力,积极对待学习
当发现学生学习动机停滞不前时,可能在学校中存在一些这样的观念,认为持续性的学习对老师是一种恭维,认为是趋附于老师威严下所做的不符合自身意愿的事,在厌学的学生群体中是种“背叛”,而这种氖围很可能成为磨灭有学习动机学生的首要因素。一旦此类学生出现,教师应采取积极的倾听、反思和运用相关技巧等方式改变学生的心境和价值观,让他们重新感觉和优等生一样被认为是受尊重的、被期待和鼓励的、被包容和关注的,促使他们坏的影响达到最小化,让他们积极地对待学校的学习氖围和文化,让他们乐在其中,让他们意识到一旦投入此类活动中,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都是能得到发展的,自身有足够的自我满足感。
关键词: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自主学习
在目前国家发展、教育为先的时代,人才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表现为自身能力和价值的体现,而学习力的研究成为了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主流。以往不少研究发现,在提升学习力的本质上仅提升学习能力还不够,越提供优越的条件则学生越缺乏某种促使他们思考动机。于是学习动机成为了人们探究学习力提升的新领域。
在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已有研究资料中,尤其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大多数人都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不断使课堂变得有趣,将教学变得具有娱乐性质,但本文认为这种过度的倾向体现了一定的弊端,并且忽视了学习上的课程和教学目标,需受长期努力、反思、家庭文化背景和专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动机理论
动机作为纯理论概念是用来解释启动、指引、加强和保持行为,特别是目标指向性行为,而站在学生的角度,则指这类活动是否愿意参与或希望付出多大的努力获得成功,或强调学生对各种指定目标投入注意与努力的程度,将之引用到学习或者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是学生是否会为此节课的内容内心激动,或愿意听讲和有参与相关活动的意愿,是否有想去独立探索相关知识领域的冲动。下面对几个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1.行为强化理论
学生的动机观大多强调学生的认识和目标的指向,行为理论作为一项早期的理论,任何能够增加或使行为保持一定频率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强化的催化剂,成为一种有效机制。正如学生耐心而谨慎地完成作业从而取得成功,会以教师或家长口头、书面表扬或其他鼓励的方式认可他们的成功而获得强化,使得学生想学习的内心变得激动、迫切感加强。
而在建立和保持目标行为模式时,行为主义者强调的是控制,并将强化看成是用刺激控制产生出的行为,将刺激暴露于众,成为引导强化的导火线,引导学习者通过一步步的接近目标,通过控制强化来维持而不是立即产生目标行为。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对强化进行控制,与目标行为相配的给予加强和支持,不相配的可通过不给强化或者惩罚来予以消除。行为动机理论模式某种程度上考虑了学生的思想和意图,但要在可靠的范围内将强化物视为可控制的状态也将受到学生的重视程度、期望和信念、完成此任务及任务的价值和机会成本等方面的影响。
2.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源白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结构,分别为生理、安全、爱、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且有满足需要的顺序性,此理论将动机归因于对五种顺序性层次的需要,将其运用至课堂中意味着只有首先让学生没有累或饿、渴的感觉,学生的需求满足作为一种动机才会提升,最后达到对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对好奇心的满足,这样的状态去驱使学生追逐指定目标,甚至表现出创造性,这可以作为学习动机提供相关理论的线索。
3.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是对行为强化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升,除了对当前状况或者压力下做出反应引起的动机外,也可以表现出一种前瞻性,它可以指导人们为什么做和如何做,主要表现为情感目标、认知目标、主观组织目标、自立的社会关系目标、统整的社会关系目标和任务目标。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能更清晰地根据学生不同的目标进行分析,既可以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可以让学生在各目标问协调得更好,此理论可以根据大量的个人和情景特征,预测个人成就情景中可能会采取的不同目标,不少学习动机的研究者也是从成功与失败的期望、自我效能感和个人归因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目标理论相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方面强调营造合作性的学习氛围,体现支持性和长期性;另TZ面避免让学生产生表现目标或工作回避目标的压力。
4.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指行为上是主观自由选择的、自我决定的,而不是迫于某种内在需求或外在压力,主要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产生好奇、探索和白发的兴趣。它促进了内部动机的社会环境,分别涉及三种不同的心里需要:胜任,即发展并训练技能以把控环境;自主,即自己决定做什么、怎样做;关系,即通过社会关系而为他人接纳。也就是说,在某种社会情境中,如果主体能够感到与他人有所关联或能有效地工作,且有个人自立感,则能激发他的学习动机,同理,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将学习对学生的感觉联系起来,使他们觉得与自身相关联,协调满足他们对胜任、自主、关系的需要,转化为内部动机进行控制。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动机差异的因素
1.归因与自我效能感
在上述理论中,影响学生是否愿意学习的冲动和激情中归因和自我效能感成为重要因素,它们决定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自我能力的评价。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完善了归因理论,从认知(特别是从思维和情感两方面)来阐述。归因意味着寻求原因,对自身所做活动的预知性及对自身或者他人所做事或产生的结果被察觉的原因进行解释或推论的过程,分为自我归因和他人归因。学生经常会因为不同的归因产生对学生不同的态度,在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别人的反应这六个因素上,每三个因素构成不同的维度,产生了不同效果的学习动机。如当学生把失败归结于自身方面的能力时,由于能力是不易改变的,容易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低的成功期望,导致产生失败综合症,效能感对形成习惯性低成就感的人来说影响颇深,甚至养成或者感觉到习得性无助,或者通过自身努力而由于受运气和任务难度的影响造成的失败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评定也成为影响因素之一,效能感对已经习惯了失败的低成就者有不可磨灭的影响,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帮助学生设定切实的目标,正确认识到自己如果适当努力就有能力(效能)去达到这些目标。
2.心理分化
在学习动机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对事物是否感兴趣,而心理因素至关重要,他们多关注事物的整体特征或调节,并将此迅速划分为几个类别,即对自身喜好或问题采取较快冲动的决策或缓慢而细致地解决问题,正是这种风格而非能力影响动机的产生。
大多数学生存在心理分化上的差异,理论上可以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场独立型学生看待事物相对抽象、理论化,进行简单分析,并且对周围事物或人感情冷漠,他们必须能够抵制外界要求,顺应压力。这类群体经常被认为是疏远的、冷漠的,而场依存型则刚好相反,他们的知觉和观点经常围绕他人,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大多能够根据他人的举止、言辞推测他人所想,并从中找到优势和利于自身发展的观点,爱好与人互动。这两类差异反应出两类不同的动机,因此如何激发动机也可以 根据特点而定,以提高他们的兴趣。针对场独立取向的学生,应给他们多些外显的反馈,而取向于场依存的学习者应建立学生学习共同体,多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构造团体氖围的和谐,让他们在对方的身上看到更多可以学习的优点。
5.家庭和文化背景
学生存在于学校这样的社会中,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具有独特性,不同的家庭与文化背景则有可能造就不同学生对待成功的期望、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对所处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往往处于自身熟悉的价值观、语言、行为等环境,并具有较高父母关注度的学生表现出对成功或完成任务的学习动机较大,而处于与生活环境迥然不同的文化领域的学生,比较难于适应环境,父母由于离得太远,对面临暂时困难的学生缺乏家庭支持和鼓舞,因此在学校的舒适程度不够,或完成挑战的准备不够,或对获得成功的能力自信不够等而造成此类学生在当下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
三、适应大学生学习动机差异的几点建议
1.鼓励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根据上述动机理论和相关因素的分析,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应在课堂上多提供给他们自主决定的机会,只有让自身参与进来,增加自我决定感和存在感,才能找寻和控制良性学习动机的发展。教师可以采取讨论和其他促进自主技巧来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发掘参与思考的乐趣。内部动机理论可以说明,对那些与他们现有知识和技能相对水平匹配并因此又为他们发展自身能力提供恰当挑战的活动,通常会使学生沉迷于其中并产生乐趣,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称为自主学习者的同时,应多提供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且能满足他们需要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提供一些能获得及时反馈的活动。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与同伴合作的机会,以合作促进自主研究和交流。
2.示范自身学习动机,交流归因
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自身对学习感兴趣的榜样,做到言行一致,这种示范会鼓励学生让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认为通过自身努力学习就会有回报,而教师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感染到学生,让他们想去了解、想去思考、想去钻研,但这种学习动机的激发可能是一时的,也可能是长久的,关键在于教学中教师是否将自身的态度、信息、预期和归因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将想要学习即良好的学习动机转化为一种必要的、习得性的观念,归因的交流具有技巧性,也能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如果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将他们认为是学习的狂热分子,他们就可能成为学习的狂热分子,因为交流的过程中,意味着对待学生时把他们当做是主动的学习者,同时,在多个对学习充满热情的学生影响下,可形成多个学生学习共同体,并随之扩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运用适当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激励措施是必要的,但是要慎用,因为以提供诱因来换取学生的成就一般会让学生产生学习无价值的感觉,对于他们的内部动机是不存在热情的,甚至会使学生对学习冷漠,所以要重视外部诱因的条件和指导。例如,呆板的课堂教学和大量的作业是不被关注或不受学生欢迎的负担,提供诱因强化会丧失学生对作业或教学本身的兴趣,相反地,应设置合作性目标,并在设置的过程中和学生共同商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欣赏所学内容的价值。教师可根据学习反应兴趣的特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加强他们对学习的理解,以激发他们进一步的兴趣,让学生认为在他们认识的空间里有能力进一步思索,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
4.抵制同伴压力,积极对待学习
当发现学生学习动机停滞不前时,可能在学校中存在一些这样的观念,认为持续性的学习对老师是一种恭维,认为是趋附于老师威严下所做的不符合自身意愿的事,在厌学的学生群体中是种“背叛”,而这种氖围很可能成为磨灭有学习动机学生的首要因素。一旦此类学生出现,教师应采取积极的倾听、反思和运用相关技巧等方式改变学生的心境和价值观,让他们重新感觉和优等生一样被认为是受尊重的、被期待和鼓励的、被包容和关注的,促使他们坏的影响达到最小化,让他们积极地对待学校的学习氖围和文化,让他们乐在其中,让他们意识到一旦投入此类活动中,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都是能得到发展的,自身有足够的自我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