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1
为了全面了解中小学学校领导的培训需求,进一步推进“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校领导培训工作。2012年上半年瓦房店市进修学校干训部,分组对全市16所市内小学,6所市内初中,及18所农村初中学校领导通过调查问卷和择校走访的形式,进行了“十二五”干部培训需求调查。
其中本人负责中小学校的教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培训工作,基于培训所需,现对24名中学教学副校长的角色特点,培训需求,及培训对策做以下分析。
中学教学副校长的角色特点
我市的24位中学教学副校长,都是从本校优秀的一线主科教师中选拔而出的,其中有21位教学副校长还依然担任学科教学工作,而这21位教学副校长当中又有8位还肩负着班主任的工作。因此,其有着独特的角色特点:他们既扮演着校级领导、学校的管理者的角色,又承担着教学实践者的角色。
首先,教学副校长处于领导层位,既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又是行政工作的参与者。在教学方面,监督和指导课堂教学,组织和引领校本教研,领导全体教师提高教科研的水平和质量;在行政方面,服从校长的领导,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为校长的工作提供服务,为学校的建设献计献策。
其次,教学副校长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一方面与其他教师相比,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自上而下推行的教学政策和学科资源,加之自身较高的业务水平,因此在教学提高上更具有优势;另一方面,受领导工作所困,较之普通教师,用于课程教学和研究的精力和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一些。
我市24位教学副校长对“十二五”培训的需求回馈及分析
1.对培训强烈的需求与繁重的学校管理、教学事务之间存在矛盾
通过回访和问卷,近半数教学副校长的对培训的需求非常强烈,渴望通过培训来提升自身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但由于他们既是学校的管理者——承担着学校常规性的管理工作,同时还是学校教学骨干——担任主要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长时间的脱产学习,以及培训时间相对固定往往与自身事务相冲突,对他们而言保证培训的时间和质量往往变得十分困难。
2.培训内容倾向实践与前沿与培训内容局限性之间存在矛盾
问卷显示,对培训内容的选择上绝大多数的领导倾向于实践性知识,希望更多地掌握和了解教育前沿信息,渴望通过接受高水平、高质量的培训学习,转变管理观念,提升管理水平。在培训需求调查中,对于哪门课程更适合本人需要上领导的要求各不相同,有4位领导选择学校管理课程,5位领导选择教育科研理论课程,7位领导选择了课改理论课程,9位领导选择了实践能力课程。首先,由于受到省、市级各主管单位的制约,培训必须保证规定的必修课程教材的学习;其次,受到培训时间的制约,在有限的时间内,来系统而透彻地进行学习和培训更成为难题;再次,由于我市属于县级城市,信息相对闭锁,很难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教育前沿信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而即便获得也很少能够完整而真实地传达给学员。
3.培训方式倾向多元化与培训资源有限之间存在矛盾
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19位领导选择了专家论坛与外出考察相结合,希望通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和专家的引领,以及通过走出去到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和特色学校参观学习的方式提高业务水平,自身素养,提升学校品质,增加学校特色;就交流研讨形式而言,16位领导选择了以中心发言人为主的交流,还有9位领导选择了以个性需求,自由选择学校,自由选择主题,面对面交流。但受本市经济条件制约,开展校长培训经费总体不足,异地学习交流无法成为常态;同时受本市人本资源制约,高水平、有特点的院校和研究人员总量有限,无法满足校长的多层次、多方位培训要求。
4.期望培训结果高效与期望考核方式倾向宽松之间的矛盾
问卷显示24位校长都期望培训能够具有较高的实效性,以此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协调能力,但又期望培训的考核方式更加宽松、简单,这两者之间明显存在着矛盾。考核方式是约束学员的有效手段,考核方式的缺失必将影响培训的效果,不注重跟踪培训与考核,培训的约束机制就不健全,对接收培训的校领导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质量评估,就会使培训事倍功半。
“十二五”教学副校长培训对策的思考
开发灵活、开放的培训模式,建立导师制培训模式
力求转变以往以班级制為依托的培训模式,由封闭的培训方式向灵活、开放的培训方式转变。在培训模式上变以往的大班集体接受一名教师的课堂授课的班级授课制为一名导师指导多名受培训校领导的导师制授课。
导师制授课方式是一名教师、专家(或一线优秀校级领导)带领多名受培训校级领导,自由选择授课的时间,以及授课的内容。导师通过设计主题的方式,组织受培训校领导讨论,并指导其撰写论文或专著。导师与受培训校领导之间实行双向选择、自由组合的方式,导师与受培训校领导之间可以自由、开放的进行交流互动。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时间的灵活性,确保了培受培训校领导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2.努力构建以开放式培训、学习、交流为主体的网络平台
以网络政务平台为支撑,以动态开放为培训目标,以模块加专题为培训课程,以学员自主学习为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拓宽培训途径。
充分利用手中“政务平台”这一资源,建立网络培训学习平台,可以根据培训类别将必修科目的学习资料上传,供受培训的校级领导分享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学业要求;同时,各个领导在实践中都有自己独到的管理经验,受培训的校级领导还可以在互动平台中交流个人经验,进行合作式学习,促进自身发展;受培训的校级领导还可以在应答平台上,专家与学员都可参与回答,从而迅速、高效地解决疑问。
建章立制,跟踪考核,提高培训实效性
强化培训管理制度,明确提出校长必须履行参加培训的义务,设置学分奖励制度,奖励学分达到一定分值,校长可减免一定的选修课程,从而激励校长的学习积极性。
实行实时跟踪、随访机制,在培训前、培训中以及培训后都对受培训的校级领导进行网络和现实中的前调查、中跟踪、后随访的方式,实现培训的延展性和长效性。
参考文献:
[1]夏芳等.区域校长培训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9)
[2]吴海峰.欠发达地区小学校长培训中的困境和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0(5)
[3]梁宇学.对中学教学副校长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5(14)
为了全面了解中小学学校领导的培训需求,进一步推进“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校领导培训工作。2012年上半年瓦房店市进修学校干训部,分组对全市16所市内小学,6所市内初中,及18所农村初中学校领导通过调查问卷和择校走访的形式,进行了“十二五”干部培训需求调查。
其中本人负责中小学校的教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培训工作,基于培训所需,现对24名中学教学副校长的角色特点,培训需求,及培训对策做以下分析。
中学教学副校长的角色特点
我市的24位中学教学副校长,都是从本校优秀的一线主科教师中选拔而出的,其中有21位教学副校长还依然担任学科教学工作,而这21位教学副校长当中又有8位还肩负着班主任的工作。因此,其有着独特的角色特点:他们既扮演着校级领导、学校的管理者的角色,又承担着教学实践者的角色。
首先,教学副校长处于领导层位,既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又是行政工作的参与者。在教学方面,监督和指导课堂教学,组织和引领校本教研,领导全体教师提高教科研的水平和质量;在行政方面,服从校长的领导,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为校长的工作提供服务,为学校的建设献计献策。
其次,教学副校长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一方面与其他教师相比,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自上而下推行的教学政策和学科资源,加之自身较高的业务水平,因此在教学提高上更具有优势;另一方面,受领导工作所困,较之普通教师,用于课程教学和研究的精力和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一些。
我市24位教学副校长对“十二五”培训的需求回馈及分析
1.对培训强烈的需求与繁重的学校管理、教学事务之间存在矛盾
通过回访和问卷,近半数教学副校长的对培训的需求非常强烈,渴望通过培训来提升自身学校管理和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但由于他们既是学校的管理者——承担着学校常规性的管理工作,同时还是学校教学骨干——担任主要课程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长时间的脱产学习,以及培训时间相对固定往往与自身事务相冲突,对他们而言保证培训的时间和质量往往变得十分困难。
2.培训内容倾向实践与前沿与培训内容局限性之间存在矛盾
问卷显示,对培训内容的选择上绝大多数的领导倾向于实践性知识,希望更多地掌握和了解教育前沿信息,渴望通过接受高水平、高质量的培训学习,转变管理观念,提升管理水平。在培训需求调查中,对于哪门课程更适合本人需要上领导的要求各不相同,有4位领导选择学校管理课程,5位领导选择教育科研理论课程,7位领导选择了课改理论课程,9位领导选择了实践能力课程。首先,由于受到省、市级各主管单位的制约,培训必须保证规定的必修课程教材的学习;其次,受到培训时间的制约,在有限的时间内,来系统而透彻地进行学习和培训更成为难题;再次,由于我市属于县级城市,信息相对闭锁,很难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教育前沿信息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而即便获得也很少能够完整而真实地传达给学员。
3.培训方式倾向多元化与培训资源有限之间存在矛盾
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19位领导选择了专家论坛与外出考察相结合,希望通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和专家的引领,以及通过走出去到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和特色学校参观学习的方式提高业务水平,自身素养,提升学校品质,增加学校特色;就交流研讨形式而言,16位领导选择了以中心发言人为主的交流,还有9位领导选择了以个性需求,自由选择学校,自由选择主题,面对面交流。但受本市经济条件制约,开展校长培训经费总体不足,异地学习交流无法成为常态;同时受本市人本资源制约,高水平、有特点的院校和研究人员总量有限,无法满足校长的多层次、多方位培训要求。
4.期望培训结果高效与期望考核方式倾向宽松之间的矛盾
问卷显示24位校长都期望培训能够具有较高的实效性,以此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协调能力,但又期望培训的考核方式更加宽松、简单,这两者之间明显存在着矛盾。考核方式是约束学员的有效手段,考核方式的缺失必将影响培训的效果,不注重跟踪培训与考核,培训的约束机制就不健全,对接收培训的校领导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质量评估,就会使培训事倍功半。
“十二五”教学副校长培训对策的思考
开发灵活、开放的培训模式,建立导师制培训模式
力求转变以往以班级制為依托的培训模式,由封闭的培训方式向灵活、开放的培训方式转变。在培训模式上变以往的大班集体接受一名教师的课堂授课的班级授课制为一名导师指导多名受培训校领导的导师制授课。
导师制授课方式是一名教师、专家(或一线优秀校级领导)带领多名受培训校级领导,自由选择授课的时间,以及授课的内容。导师通过设计主题的方式,组织受培训校领导讨论,并指导其撰写论文或专著。导师与受培训校领导之间实行双向选择、自由组合的方式,导师与受培训校领导之间可以自由、开放的进行交流互动。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培训时间的灵活性,确保了培受培训校领导对培训内容的需求。
2.努力构建以开放式培训、学习、交流为主体的网络平台
以网络政务平台为支撑,以动态开放为培训目标,以模块加专题为培训课程,以学员自主学习为手段,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拓宽培训途径。
充分利用手中“政务平台”这一资源,建立网络培训学习平台,可以根据培训类别将必修科目的学习资料上传,供受培训的校级领导分享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学业要求;同时,各个领导在实践中都有自己独到的管理经验,受培训的校级领导还可以在互动平台中交流个人经验,进行合作式学习,促进自身发展;受培训的校级领导还可以在应答平台上,专家与学员都可参与回答,从而迅速、高效地解决疑问。
建章立制,跟踪考核,提高培训实效性
强化培训管理制度,明确提出校长必须履行参加培训的义务,设置学分奖励制度,奖励学分达到一定分值,校长可减免一定的选修课程,从而激励校长的学习积极性。
实行实时跟踪、随访机制,在培训前、培训中以及培训后都对受培训的校级领导进行网络和现实中的前调查、中跟踪、后随访的方式,实现培训的延展性和长效性。
参考文献:
[1]夏芳等.区域校长培训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9)
[2]吴海峰.欠发达地区小学校长培训中的困境和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0(5)
[3]梁宇学.对中学教学副校长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