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乎每一个人,都曾经希望能够生活在别人的时代。不过当他们仔细揣度之后,又往往会改变主意。
是的,每个人真正希望的是获取每个时代的福利,又能回避每个时代的无奈。只可惜,这样的“选择性穿越”,难度实在太大。
每一个时代,其实都是优劣互现。出发时往往意气风发,收场时大多意兴阑珊。几乎每个人都会慨叹生不逢时。既然如此,大家也就扯平了。
不过,对于70后、80后和90后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登上舞台时的大背景,还真是很不一样。这也难怪,谁让咱们常常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奔跑呢。
70后登场:春天的故事
对于第一批踏上社会的70后大学生而言,1992年不仅是他们处子秀的重要时刻,也是中国经济的转折之年。那一年,中国的GDP增速6.7%。那一年,对上海的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能拿到500元月薪就让人十分心动了。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里写道:“1992年的春天,给喜好‘大历史阐述’的中国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至于在后来的很多记忆中,这一年整个儿都是春天。”
70后们也许还记得,这一年的春天从1月1日就开始了。《人民日报》发表的《元旦献词》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把主要阐述集中于经济方面。不久,邓小平南方讲话,东方风来满眼春。
全国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公司热”。从2月开始,北京市的新增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长了2-3倍。到8月22日,全市库存的公司执照已全数发光,市工商局不得不紧急从天津调运一万份执照以解燃眉之急。在中关村,1991年的科技企业数目是2600家,到1992年底冲到了5180家。四川、浙江、江苏等省的新增公司均比上年倍增。在深圳,当时中国最高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里挤进了300家公司。一层25个房间,最多的拥挤着20多家公司,有的一张写字台就是一家公司。
中国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复星集团创始人郭广昌的创业之路,也是从1992年开始的。那时,在复旦毕业后当了3年老师的郭广昌放弃了出国发展的机会,与复旦的4个朋友一起成立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并在半年后靠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获得第一桶金。60后郭广昌的成功,激励了许多70后甚至80后。
1992年,政府的中低层官员中出现了一个经商热,后来他们管自己叫“92派”。那一年,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股票开始大热,认购证是70后的一次好机会。
那一年,弥漫在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阴霾逐渐散去。跨国公司迫不及待地纷纷加大对华投资——一度搁浅的通用汽车、摩托罗拉、杜邦等公司的投资陆续恢复;克莱斯勒公司开始商讨扩大北京吉普的运营;波音、惠普和通用电气等制造商四面八方展开大规模销售;在比尔·盖茨亲自督导下,微软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杰克·韦尔奇是邓小平南方讲话后第一个赶来中国的重量级跨国公司CEO。那年夏天他兴奋地对下属说,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市场,GE将在80多年后重返中国。
那个年代,外企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工作首选。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的城市职工收入是美国普通人月收入的1/40-1/50,而外资企业执行的基本是母国的工资标准,即使中方职员也不会少太多。1993年拍摄的电视剧《洋行里的中国小姐》,无疑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人对外企的向往。
1992年,本土企业也在成长的路上。
那一年,张瑞敏在青岛的海尔已经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先后兼并了青岛的电镀厂、空调器厂、冷柜厂和冷凝器厂,构筑起了多元化的家电制造格局。柳传志的联想公司正试图从上一年的黑色风暴中缓过气来,当时全国一年的电脑销量只有20万台,主要销售对象是政府和企业用户。柳传志敏锐地感觉到,电脑家庭化的时代好像已经到来了,他委派年轻的杨元庆担任新成立的微机部总经理,推出了中国第一个家用电脑品牌“联想1+1”,“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风靡大江南北。
靠贩卖科技器械起家的万科,那时变成了一家以房地产为主业,同时又无所不做的“集团公司”,王石先后办起了连锁超市、建材工厂、影视文化公司和酒店经营公司等,旗下公司超过50家。任正非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机,华为自主研发的大型交换机终于在这年研制成功,当时国内的城市通讯设备市场已经被阿尔卡特、朗讯和西门子等跨国公司把持,喜欢读《毛泽东选集》的任正非想起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到1992年底,华为的销售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回首1992年的中国,这个大舞台上似乎到处喜气洋洋,对于那年毕业的64万70后大学生而言,遍地都是机会。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自1978年高考恢复以后实行的毕业生分配制度面临改革,结束国家统分,开始了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1992届毕业生还尝到了自主择业的甜头。
1970年出生的上海人卫哲是其中的佼佼者。1992年,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的卫哲进入当时中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给CEO当助理,不到3年时间就做到了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的位子,为他日后职业经理人的生涯奠定了基础。有趣的是,卫哲先后给百安居和阿里巴巴打工,然后又回到了金融业——他如今是嘉御基金的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
那个时候,“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广为人知,高校教师是令人心酸的弱势群体,留校绝不是应届生的优先选择。谁也没有想到,多少年后留校会难于登天。
80后登场:拥挤的新世纪
2002年,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11月15日举行的一中全会上,胡锦涛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又完全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80后的政治热情已经比70后减少很多。那一年,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出路。1998年高校扩招,2002年显露威力:当年共有145万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与2001年相比,总数增加了27万人,增长23%。因为扩招,2002届毕业生的整体分配形势严峻,平均起薪只有2100多元,大学生在大城市明显供大于求。于是,2002年的考研人数创纪录地高达62万人。
这只是开始。80后大学生的考研人数和房价一样,几乎每年都在飙升。
那年最火的国产电影是冯小刚导演的《大腕》,里面最经典的台词莫过于李成儒在精神病院说的那段:“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没想到一语成谶。
2002年的中国房地产业,进入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后的第四年。国土资源部在7月颁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定》(2002国土资源部“11号”令),助推了政府基础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大了征地、拆迁的行为,创造了大量的强制性消费需求。中国的房地产业也是在这一年开始真正火了起来。2002年《福布斯》所列中国内地百名富豪中,从事房地产行业的达到47人。
那一年,中国住房消费增长30%以上。其中,九成以上的商品住宅为个人购买。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最为迅速,成为影响居民消费最强的龙头信贷品种。尽管不少人抱怨房价太高,但看房、购房的热情有增无减。往往是新楼盘刚刚落成,就销售一空。那一年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意识到房价会蹿升得如此之高,当时也没有马上购房的财力,于是80后最经典的哀叹便是:“早知道今天的房价,我大学毕业就该买房了……”
从2002年开始,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工作的时间固定下来。再加上这一年国家给公务员普遍加薪,算起来是两年内的第四次加薪,在当年也引发了报考公务员热。和上世纪90年代公务员普遍“下海”相反,除了应届大学生,越来越多有工作经验的人都希望捧上这个“铁饭碗”。
那一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二年。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8%左右,GDP总量首次跨上10万亿元大台阶。上海在那年的12月3日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成为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在未来数年内持续成长的又一个醒目抓手。
那一年,中国出口国外的最大“单宗商品”,是一个叫姚明的篮球运动员。这位身高2.26米的亚洲小巨人以选秀冠军的身份到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打球。而姚明老乡刘翔那一年刚满19岁,在瑞士国际田联大奖赛上以13秒12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亚洲纪录,并打破了13秒23的世界青年纪录,刷新了保持长达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这为他两年后在雅典奥运会夺冠埋下了伏笔。
2002年,20岁的韩寒已经在中国作家圈混了4年,他2002年出版的《像少年啦飞驰》畅销300多万册,成为当年全国图书畅销榜的第一名。那一年的韩寒不仅是一名畅销作家,也是一个赛车爱好者。
对于韩寒那样的中国车迷而言,2002年是十分难忘的一年。入世第二年,国际知名汽车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争夺这块世界上最后、也是最大的汽车市场。世界几大知名汽车制造厂商,如通用、福特、丰田、菲亚特、现代,都在中国合资办厂。国内汽车厂商明显加快了轿车车型更新的步伐,车价也出现大幅下调,这直接刺激了轿车市场的繁荣。2002年也是中国的“手机年”。那一年,中国手机用户达到2亿。那时没有iPhone,在中国卖得最好的手机是摩托罗拉和诺基亚。那一年,中国也成全球最大手机生产国。
对于2002年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选择互联网的人应该不会后悔。经历了2000年的阵痛、2001年的徘徊后,那一年的中国互联网开始轻微回暖。仅网游业一项,年收入达到10亿元人民币,超过了上一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1月2日,网易在纳斯达克复牌,扫除了2001年因财务问题笼罩其身的阴霾。2002年的搜狐、网易和新浪三大门户网站拥有彩信、收费信箱、电子商务和在线游戏等多种盈利模式。
那一年,处于创业低潮期的马云看到了机会。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开始受到追捧,中国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行业的80种产品,产量已雄居全球第一,“中国制造”成了年度热词。与此同时,中国网民数量也开始呈爆炸式增长,达到5910万,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增加到了9.8小时。于是,阿里巴巴在2002年与信用管理公司合作,启动了“诚信通”,终于在这一年实现了盈利。60后的马云没有想到,他的电子商务帝国帮助一些 80后摆脱啃老的命运,开网店成为80后一代独有的创业方式。
90后登场:稳定压倒一切
2012不是世界末日,但对于第一批走上社会的近600万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所处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2011,世界真是不太平啊!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政府纷纷倒台,希腊危机拖累了整个欧元区;美国首次被标普调低了信用等级;“占领华尔街”从全美逐渐蔓延到世界各地……
中国呢?股市还没走出熊市,几次失守2400点。与此同时,A股所有上市公司在今年共有2117宗高管减持,涉及市值约126亿元。许多高管赚了个盆满钵满后溜之大吉,愁煞了散户小股民。多个城市实行楼市限购,到了今年9月,全国70座城市的房价基本停涨。无论是地产商还是购房者,都陷入前所未有的犹豫、观望甚至恐慌中。房地产企业销售大幅下滑,资金链日趋紧张,部分中小房企已在交易所挂牌出售股权;购房者开始猜未来,而降价促销的楼盘又引发了老业主的退房潮。哪家证券公司、房地产企业或者基金公司会大手笔招聘?想也不要想。
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CPI的中文含义,也更加体会到在这样一个年代,一份“有竞争力”的工资收入是何等重要。因此,成长阶段衣食无忧的90后大学生,更希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为自己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感。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报告,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的企事业单位。其中,政府机关公务员成为90后大学生比较看重的职业。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企业的容纳能力减弱,出现了人才过剩的情况,工作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而公务员职业具有的稳定性强、福利高、制度正规、社会地位高、退休后保障健全等优势,使得许多90后削尖脑袋想挤进政府的大门。
此外,一些资源类垄断性企业也成了就业热点。在新的通胀时期,“两电(电力、电信)加一草(烟草),石油加石化”这些长期拥有资源或政策特权的垄断企业超脱于经济环境之外,一些网上晒出的“垄断国企内部待遇清单”,让大学生对这些企业的职工工资和现金实物福利充满了期待。
90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网络对他们的求职行为和就业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会娴熟地利用网络求职,但技术上的优势并没有带来多少真正的实惠。“拼爹”这个词汇如此流行, 90后真是焦虑,也顺带把他们的焦虑带给了他们的爹。
风靡于80后的留学潮也会在90后一代中继续,但据说,后者不再“为留学而留学”。追求独立和自由的90后了解自己的兴趣、就业倾向和专业喜好,带着比较明确的目的来规划其留学道路和职业发展方向。
但愿如此。
是的,每个人真正希望的是获取每个时代的福利,又能回避每个时代的无奈。只可惜,这样的“选择性穿越”,难度实在太大。
每一个时代,其实都是优劣互现。出发时往往意气风发,收场时大多意兴阑珊。几乎每个人都会慨叹生不逢时。既然如此,大家也就扯平了。
不过,对于70后、80后和90后的中国人来说,他们登上舞台时的大背景,还真是很不一样。这也难怪,谁让咱们常常是以两位数的速度奔跑呢。
70后登场:春天的故事
对于第一批踏上社会的70后大学生而言,1992年不仅是他们处子秀的重要时刻,也是中国经济的转折之年。那一年,中国的GDP增速6.7%。那一年,对上海的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能拿到500元月薪就让人十分心动了。
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里写道:“1992年的春天,给喜好‘大历史阐述’的中国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至于在后来的很多记忆中,这一年整个儿都是春天。”
70后们也许还记得,这一年的春天从1月1日就开始了。《人民日报》发表的《元旦献词》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把主要阐述集中于经济方面。不久,邓小平南方讲话,东方风来满眼春。
全国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公司热”。从2月开始,北京市的新增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的速度递增,比过去增长了2-3倍。到8月22日,全市库存的公司执照已全数发光,市工商局不得不紧急从天津调运一万份执照以解燃眉之急。在中关村,1991年的科技企业数目是2600家,到1992年底冲到了5180家。四川、浙江、江苏等省的新增公司均比上年倍增。在深圳,当时中国最高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厦里挤进了300家公司。一层25个房间,最多的拥挤着20多家公司,有的一张写字台就是一家公司。
中国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复星集团创始人郭广昌的创业之路,也是从1992年开始的。那时,在复旦毕业后当了3年老师的郭广昌放弃了出国发展的机会,与复旦的4个朋友一起成立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并在半年后靠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获得第一桶金。60后郭广昌的成功,激励了许多70后甚至80后。
1992年,政府的中低层官员中出现了一个经商热,后来他们管自己叫“92派”。那一年,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股票开始大热,认购证是70后的一次好机会。
那一年,弥漫在中国与西方世界之间的阴霾逐渐散去。跨国公司迫不及待地纷纷加大对华投资——一度搁浅的通用汽车、摩托罗拉、杜邦等公司的投资陆续恢复;克莱斯勒公司开始商讨扩大北京吉普的运营;波音、惠普和通用电气等制造商四面八方展开大规模销售;在比尔·盖茨亲自督导下,微软在北京开设了办事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杰克·韦尔奇是邓小平南方讲话后第一个赶来中国的重量级跨国公司CEO。那年夏天他兴奋地对下属说,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市场,GE将在80多年后重返中国。
那个年代,外企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工作首选。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的城市职工收入是美国普通人月收入的1/40-1/50,而外资企业执行的基本是母国的工资标准,即使中方职员也不会少太多。1993年拍摄的电视剧《洋行里的中国小姐》,无疑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人对外企的向往。
1992年,本土企业也在成长的路上。
那一年,张瑞敏在青岛的海尔已经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先后兼并了青岛的电镀厂、空调器厂、冷柜厂和冷凝器厂,构筑起了多元化的家电制造格局。柳传志的联想公司正试图从上一年的黑色风暴中缓过气来,当时全国一年的电脑销量只有20万台,主要销售对象是政府和企业用户。柳传志敏锐地感觉到,电脑家庭化的时代好像已经到来了,他委派年轻的杨元庆担任新成立的微机部总经理,推出了中国第一个家用电脑品牌“联想1+1”,“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的广告词风靡大江南北。
靠贩卖科技器械起家的万科,那时变成了一家以房地产为主业,同时又无所不做的“集团公司”,王石先后办起了连锁超市、建材工厂、影视文化公司和酒店经营公司等,旗下公司超过50家。任正非迎来了人生的一个转机,华为自主研发的大型交换机终于在这年研制成功,当时国内的城市通讯设备市场已经被阿尔卡特、朗讯和西门子等跨国公司把持,喜欢读《毛泽东选集》的任正非想起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到1992年底,华为的销售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回首1992年的中国,这个大舞台上似乎到处喜气洋洋,对于那年毕业的64万70后大学生而言,遍地都是机会。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自1978年高考恢复以后实行的毕业生分配制度面临改革,结束国家统分,开始了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1992届毕业生还尝到了自主择业的甜头。
1970年出生的上海人卫哲是其中的佼佼者。1992年,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的卫哲进入当时中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上海万国证券公司给CEO当助理,不到3年时间就做到了资产管理总部副总经理的位子,为他日后职业经理人的生涯奠定了基础。有趣的是,卫哲先后给百安居和阿里巴巴打工,然后又回到了金融业——他如今是嘉御基金的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
那个时候,“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广为人知,高校教师是令人心酸的弱势群体,留校绝不是应届生的优先选择。谁也没有想到,多少年后留校会难于登天。
80后登场:拥挤的新世纪
2002年,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在11月15日举行的一中全会上,胡锦涛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又完全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80后的政治热情已经比70后减少很多。那一年,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出路。1998年高校扩招,2002年显露威力:当年共有145万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与2001年相比,总数增加了27万人,增长23%。因为扩招,2002届毕业生的整体分配形势严峻,平均起薪只有2100多元,大学生在大城市明显供大于求。于是,2002年的考研人数创纪录地高达62万人。
这只是开始。80后大学生的考研人数和房价一样,几乎每年都在飙升。
那年最火的国产电影是冯小刚导演的《大腕》,里面最经典的台词莫过于李成儒在精神病院说的那段:“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没想到一语成谶。
2002年的中国房地产业,进入福利分房制度取消后的第四年。国土资源部在7月颁布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规定》(2002国土资源部“11号”令),助推了政府基础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大了征地、拆迁的行为,创造了大量的强制性消费需求。中国的房地产业也是在这一年开始真正火了起来。2002年《福布斯》所列中国内地百名富豪中,从事房地产行业的达到47人。
那一年,中国住房消费增长30%以上。其中,九成以上的商品住宅为个人购买。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最为迅速,成为影响居民消费最强的龙头信贷品种。尽管不少人抱怨房价太高,但看房、购房的热情有增无减。往往是新楼盘刚刚落成,就销售一空。那一年毕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意识到房价会蹿升得如此之高,当时也没有马上购房的财力,于是80后最经典的哀叹便是:“早知道今天的房价,我大学毕业就该买房了……”
从2002年开始,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工作的时间固定下来。再加上这一年国家给公务员普遍加薪,算起来是两年内的第四次加薪,在当年也引发了报考公务员热。和上世纪90年代公务员普遍“下海”相反,除了应届大学生,越来越多有工作经验的人都希望捧上这个“铁饭碗”。
那一年,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二年。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8%左右,GDP总量首次跨上10万亿元大台阶。上海在那年的12月3日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成为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在未来数年内持续成长的又一个醒目抓手。
那一年,中国出口国外的最大“单宗商品”,是一个叫姚明的篮球运动员。这位身高2.26米的亚洲小巨人以选秀冠军的身份到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打球。而姚明老乡刘翔那一年刚满19岁,在瑞士国际田联大奖赛上以13秒12的成绩打破男子110米栏亚洲纪录,并打破了13秒23的世界青年纪录,刷新了保持长达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这为他两年后在雅典奥运会夺冠埋下了伏笔。
2002年,20岁的韩寒已经在中国作家圈混了4年,他2002年出版的《像少年啦飞驰》畅销300多万册,成为当年全国图书畅销榜的第一名。那一年的韩寒不仅是一名畅销作家,也是一个赛车爱好者。
对于韩寒那样的中国车迷而言,2002年是十分难忘的一年。入世第二年,国际知名汽车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争夺这块世界上最后、也是最大的汽车市场。世界几大知名汽车制造厂商,如通用、福特、丰田、菲亚特、现代,都在中国合资办厂。国内汽车厂商明显加快了轿车车型更新的步伐,车价也出现大幅下调,这直接刺激了轿车市场的繁荣。2002年也是中国的“手机年”。那一年,中国手机用户达到2亿。那时没有iPhone,在中国卖得最好的手机是摩托罗拉和诺基亚。那一年,中国也成全球最大手机生产国。
对于2002年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选择互联网的人应该不会后悔。经历了2000年的阵痛、2001年的徘徊后,那一年的中国互联网开始轻微回暖。仅网游业一项,年收入达到10亿元人民币,超过了上一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1月2日,网易在纳斯达克复牌,扫除了2001年因财务问题笼罩其身的阴霾。2002年的搜狐、网易和新浪三大门户网站拥有彩信、收费信箱、电子商务和在线游戏等多种盈利模式。
那一年,处于创业低潮期的马云看到了机会。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开始受到追捧,中国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行业的80种产品,产量已雄居全球第一,“中国制造”成了年度热词。与此同时,中国网民数量也开始呈爆炸式增长,达到5910万,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增加到了9.8小时。于是,阿里巴巴在2002年与信用管理公司合作,启动了“诚信通”,终于在这一年实现了盈利。60后的马云没有想到,他的电子商务帝国帮助一些 80后摆脱啃老的命运,开网店成为80后一代独有的创业方式。
90后登场:稳定压倒一切
2012不是世界末日,但对于第一批走上社会的近600万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所处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2011,世界真是不太平啊!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等国政府纷纷倒台,希腊危机拖累了整个欧元区;美国首次被标普调低了信用等级;“占领华尔街”从全美逐渐蔓延到世界各地……
中国呢?股市还没走出熊市,几次失守2400点。与此同时,A股所有上市公司在今年共有2117宗高管减持,涉及市值约126亿元。许多高管赚了个盆满钵满后溜之大吉,愁煞了散户小股民。多个城市实行楼市限购,到了今年9月,全国70座城市的房价基本停涨。无论是地产商还是购房者,都陷入前所未有的犹豫、观望甚至恐慌中。房地产企业销售大幅下滑,资金链日趋紧张,部分中小房企已在交易所挂牌出售股权;购房者开始猜未来,而降价促销的楼盘又引发了老业主的退房潮。哪家证券公司、房地产企业或者基金公司会大手笔招聘?想也不要想。
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CPI的中文含义,也更加体会到在这样一个年代,一份“有竞争力”的工资收入是何等重要。因此,成长阶段衣食无忧的90后大学生,更希望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为自己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和自我实现感。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报告,9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的企事业单位。其中,政府机关公务员成为90后大学生比较看重的职业。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企业的容纳能力减弱,出现了人才过剩的情况,工作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而公务员职业具有的稳定性强、福利高、制度正规、社会地位高、退休后保障健全等优势,使得许多90后削尖脑袋想挤进政府的大门。
此外,一些资源类垄断性企业也成了就业热点。在新的通胀时期,“两电(电力、电信)加一草(烟草),石油加石化”这些长期拥有资源或政策特权的垄断企业超脱于经济环境之外,一些网上晒出的“垄断国企内部待遇清单”,让大学生对这些企业的职工工资和现金实物福利充满了期待。
90后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优先体验者,网络对他们的求职行为和就业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会娴熟地利用网络求职,但技术上的优势并没有带来多少真正的实惠。“拼爹”这个词汇如此流行, 90后真是焦虑,也顺带把他们的焦虑带给了他们的爹。
风靡于80后的留学潮也会在90后一代中继续,但据说,后者不再“为留学而留学”。追求独立和自由的90后了解自己的兴趣、就业倾向和专业喜好,带着比较明确的目的来规划其留学道路和职业发展方向。
但愿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