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铸同志的喜和怒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初期,陶铸同志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军区政委,全家住在军区一幢旧式的楼房里。小楼虽有三层,可房间并不多,光线也比较差,秘书和警卫人员都住在这里,还保留了几间作为公用,陶铸一家住的地方不算宽敞。
  过了一段时间,陶铸同志听说军区机关一些新来的干部没有地方住,晚上都挤在办公室里睡觉,心想,同志们这样休息不好,生活很不方便,会影响工作的,便决定把第三层楼房腾出来,并和秘书、警卫人员一起把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好让新来的同志搬到里面住。同志们知道这个消息后,都不好意思搬进政委家去住。大家知道陶铸同志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生怕打扰他的休息,谁也不肯搬,宁愿晚上继续在办公室里打地铺。同志们一致认为,首长同志应当有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可不能让他的住处变成集体宿舍。
  陶铸同志得知同志们不肯搬进来的消息后,不同意大伙的意见,反复向他们做工作,非让同志们搬进来不可,大家看陶铸同志情真意切,很不好意思地搬进去了。第一天晚上,大家感到有些紧张,都不愿大声说话,走路也放轻了脚步,生怕妨碍了首长的休息和工作。
  正当同志们小心翼翼、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时候,房门被轻轻地推开了,陶铸同志微笑着走进来,坐在床沿上,亲切地询问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见同志们有些拘谨,便笑着说:“我们做邻居不好吗?”一位同志答道:“好是好,就是把首长挤跑了!”陶铸同志爽朗地大笑起来,用身子挤了挤坐在身旁的一位同志,高声说道:“挤一挤好啊!你们年轻人有劲挤,我也喜欢挤,大家挤得紧紧的,困难就进不来了!”说着,陶铸同志更加开怀大笑起来。他的话风趣而又饱含哲理,把大家都逗笑了。顿时,同志们刚才那拘束的气氛一扫而光了,他们感到和自己并肩挤在一起的不是原来想象中的领导,而是一位和自己亲密无间的同志,是和大家心连心、带领众人迎着困难、奋勇战斗的人民的公仆。
  陶铸同志也有发火暴怒的时候。那是1961年前后,国家正处于暂时困难时期,陶铸同志对自己的生活标准作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他一再向炊事员交待说,家里吃的米和油等等,都必须和人民群众一个标准,绝对不准有任何特殊。
  一天,炊事员通过关系找来一点瘦肉,想让陶铸同志改善一下。他知道首长在处处体谅国家的难处,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吃肉了。他知道陶铸同志爱吃辣椒炒瘦肉,便自作主张,高高兴兴地炒了一碟端来。陶铸同志一看,生气了,用严厉的口吻批评这位同志:“我们的伙食不错嘛,怎么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擅自炒肉呢,要知道国家在渡难关,想一想人民群众的生活还有许多困难,我们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啊!”这位炊事员感到很为难,说了又说,劝了又劝,陶铸同志更火了:“说不吃肉就是不吃,端回去!”陶铸同志厉声命令他端走。无奈,炊事员只好把这碟菜送给其他工作人员分享了。以后,炊事员再也不敢超标准为陶铸同志加餐了。
  (责编 东曙)
  (题图为陶铸同志)
其他文献
1935年夏,我从北国太原到江南游学。  提起江南,首先想到的就不能不是无锡国专。提起国专,首先想到的就不能不是老夫子——唐文治先生。唐老夫子是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但全校上下几乎没有人称他为校长,而一律称他为老夫子。这是别的学校所没有的。老夫子作过前清的工商部侍郎,代理过尚书;丁忧在家,受命接办了南洋公学,肇建了交通大学。这个学校人才辈出,声名远扬。前几年交大校庆,上海本校和迁西安的交大,都有隆
期刊
我作为一名保健医生,很荣幸地在邓小平同志身边工作了三年。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我亲眼目睹了伟人的风采,亲耳聆听了伟人的教诲,他那浓重的四川乡音至今萦绕在我的耳边。小平同志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现在回想起来,仍是那么的亲切,富有启迪意义。  那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经过十年动乱后的中国,百废待举,百业待兴。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日夜操劳,呕心沥血。为了
期刊
老布什总统的反复    对于达赖喇嘛来说,1991年4月18日是个值得欣喜的日子,因为这天他同布什总统进行了大约半个小时的晤谈!  尽管这次会见不是在椭圆形办公室而是在总统私人住处进行的,但由于是美国现任总统的第一次接见,因而达赖还是感到受宠若惊,得意忘形!  尽管晤谈时间仅仅有半个钟头左右,但由于是总统本人突破了美国政府要员不与达赖晤面或接触的政策,因而达赖还是感到特别的高兴,十分的满足!  应
期刊
山西大学是继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之后,于1902年创办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二所国立大学。在她早期的办学历史中,分为由中国人主理的中学专斋和西方人主理的西学专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处处体现出中学和西学的不同,比较典型地反映出清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一、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的分设    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爱国的知识分子
期刊
梁漱溟是一位信奉佛教而又蜚声海内外的儒学大师,性格耿直,敢说敢为,由于某些“自视太高”和“固执己见”的缘故,而有“傲人”之称。他是毛泽东的挚友、诤友,也是一位身份特别的、作用特殊的老朋友。在30多年的交往中,他们有过彻夜的友好的长谈,有过激烈的面红耳赤的争论,也有在大庭广众之中针锋相对的吵骂。这其中的恩恩怨怨,让人惊叹,也让人称道……    一、“梁先生,我们早就见面了”    1938年1月,陕
期刊
程宽先生,字子容,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于山西省平陆县关家窝一户农家。工于诗、书法、拳术、古琴演奏和法律,深谙古文,通晓商贾,颇具匡世济民之才。然而一生坎坷,壮志难酬。所幸晚年欣逢盛世,捐献古珍,标注古志,捐资兴学。解放初被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晚年被举荐为平陆县人大代表、政协常委,山西省文史馆馆员,全国健康老人等。1995年2月6日溘然与世长辞,终年93岁。临终前要求入党,经组织审查,特批准
期刊
今年是“七七”卢沟桥事变65周年和闻名中外的忻口战役65周年。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地处当年忻口战役正面战场中心地区的原平市王家庄乡,在乡党委和乡政府的组织领导及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指导下,退休教师邢明才、王文奎、邢充等同志经过五年多的细致访谈,搜集整理了60余篇、计8万余字反映当地抗战史实的稿件,编成了《王家庄乡文史资料》,已于日前出版发行。一个乡出版文史资料刊物,在我省尚属
期刊
赵老师:  您好!  我是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中国古代史学专业的二年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秦汉政治制度史。在2002年全国邮发刊物征订中,我自费订阅了一份《文史月刊》杂志,对贵刊朴实的办刊风格十分喜爱,尤其是颇具特色的《世纪回首》、《民国残页》、《史海揭秘》、《文史论坛》等栏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今年的《文史月刊》第3期,您身为主编,能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热诚地给一名高中同学回信,让我肃
期刊
抗战时期,为确保晋东南、晋东北部的各级干部、中央首长、抗日队伍过往延安的绝对安全,晋绥边区选定了从交城起经方山县的周家沟、马坊、代坡到延安的一条“红色交通线”。因驻马坊日军封锁严密,所以晋绥边区特派了一支交通大队驻扎在过往要地周家沟村,专门护送过往人员。  1942年7月15日,八路军三五九旅旅长王震要通过这条“红色交通线”到延安。这个军事机密被交城汉奸窃取并告密,马坊据点和娄烦县米业镇据点之敌各
期刊
政民先生:  《史痛》(即《历史的阵痛——人在神魔间》)面世后,已经获得各方面的关注。季羡林先生亦亲笔称这是一部“文采斐然、充满哲理、空谷足音”之作;王大高先生(原中共运城地委委员、宣传部长,现任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党委书记——编者注)称,他一夜读完后,思绪经天,深感震撼;张维庆(原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现任国家计生委主任——编者注)函曰,他是含着眼泪读完全书并且要书写读后感。特别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