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最终执行者,教师只有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与教学行为转化学生们的思想和行动,才能取得实效。那么,如何构建持续发展的数学课堂空间,教师应具备哪些课堂观念才能适应新课改呢?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包括:全人类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具体选取的课程实施观和课程政策观。这样,教师的课程意识要与实践的要求靠拢,以课程问题为载体,采取适当的措施调控课堂教学。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以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为前提,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让学生接受教师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营造“平等、民主、合作、开放”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发展进步搭建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燃烧的氛围
1.教师要有激情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激活课堂气氛,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 “活”字十分重要,也许可以说是搞好整个教学的一个关键。他还进一步阐述“活”字的含义:“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要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问你答,而是教与学双方将内心对教材的情感融入教学内容。
2.教法要有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使自己周围充满一片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一切都将在这种气氛中凋零枯萎,谁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有趣,谁才是一个善于教学的人。”教学中,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或诙谐语言……胜过苦口婆心的说教。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达到“教育无痕”“教学无痕”的境界。
3.教学要融情
“问天下情为何物?”我们的先辈曾做过这样的描述:“情动手中而形于言,言之足,故嗟叹之,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引领教育时尚的课堂决不会让听者堵心,而是师生一起去享受一段美好的精神之旅。
二、给学生一个“和谐开放的课堂”
1.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让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多给学生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自我欣赏的机会,你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平台。
2.在实践中生成资源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以一个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各种因素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工作,现实生成超过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景等新资源,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题、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不同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更应重视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激活学生的思维,愉悦学生的身心,张扬学生的个性,激起创新的火花。
3.在生活中感悟文本
新课程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就要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荷兰教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教学要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让文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文本”,让学生感到:教学就在他们身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中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三、给学生一个“公平发展的机遇”
“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传接,而在于唤醒。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是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组稿编辑:彭燕平】
(作者单位:341200江西省上犹县梅水乡中心小学)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包括:全人类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具体选取的课程实施观和课程政策观。这样,教师的课程意识要与实践的要求靠拢,以课程问题为载体,采取适当的措施调控课堂教学。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以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和信任为前提,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让学生接受教师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营造“平等、民主、合作、开放”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发展进步搭建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燃烧的氛围
1.教师要有激情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激活课堂气氛,教育家刘国正先生说过, “活”字十分重要,也许可以说是搞好整个教学的一个关键。他还进一步阐述“活”字的含义:“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要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问你答,而是教与学双方将内心对教材的情感融入教学内容。
2.教法要有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使自己周围充满一片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一切都将在这种气氛中凋零枯萎,谁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有趣,谁才是一个善于教学的人。”教学中,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或诙谐语言……胜过苦口婆心的说教。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达到“教育无痕”“教学无痕”的境界。
3.教学要融情
“问天下情为何物?”我们的先辈曾做过这样的描述:“情动手中而形于言,言之足,故嗟叹之,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引领教育时尚的课堂决不会让听者堵心,而是师生一起去享受一段美好的精神之旅。
二、给学生一个“和谐开放的课堂”
1.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让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多给学生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自我欣赏的机会,你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平台。
2.在实践中生成资源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以一个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各种因素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工作,现实生成超过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景等新资源,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题、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不同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更应重视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激活学生的思维,愉悦学生的身心,张扬学生的个性,激起创新的火花。
3.在生活中感悟文本
新课程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就要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荷兰教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教学要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让文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文本”,让学生感到:教学就在他们身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中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三、给学生一个“公平发展的机遇”
“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传接,而在于唤醒。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是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组稿编辑:彭燕平】
(作者单位:341200江西省上犹县梅水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