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代先民进入了游牧、原始农耕之后,为了指导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观察动植物的变化周期逐步认识了季节的交替创立了物候历。而这种物候歷是一种特殊的与生态环境相对应的计时制度。本文从生态人类学本土生态知识的角度来对这种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方性的物候历进行人类学的阐释。
【关键词】物候历 本土生态知识 苗族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88-02
前言
人类个体的存在是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前提。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需要确定的第一个事实就是其与自然界的关系。[1]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中,形成自己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自己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做出经验的积累和知识总结,形成自己的本土生态知识体系,并担负着引导其生态行为的重任。[2]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一般而言包括各个民族的生态观、知识框架、传承机制和体现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技术、技能等方面。本文即将讨论的物候历正是规约着人们的生活节律的时间框架即特殊的本土生态知识,而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正是所有生态建设的基本知识框架,并不断的规约着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
在远古时代,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建立起了初步的时间概念。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观察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季节的交替,总结自然界中动物的活动、植物的生长与自然环境、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以及各种农事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有规律可循的,逐步形成了以物候来划分时间的概念,产生了物候知识。由于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准确的掌握农时编制了物候历。物候历就是每一年中的每一个季节都用相应的动、植物的行为来表示。物候历不仅在汉族盛行,我国苗族、水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最初也采用物候历作为生产活动的时间标志。
苗族历史悠久,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逐渐西迁进入贵州境内以及周边地区,形成黔东南、黔中黔南、黔西滇东南、湘西、滇东北五大支系。五大支系苗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跨越了副热带山地季风丛林区、高寒山地疏林草原区、亚热带低山从林区、中山丛林或山脊疏林草地、喀斯特石化峰丛区等不同的生态区域[3]。从地形来看主要是海拔在1000-2000米海拔较高山区,从气候来看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聪慧、勤劳的苗族人民被迫迁徙定居后千百年来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在日常劳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对大自然中动、植物进行观察和反复的积累经验,运用朴素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总结,根据对花开草枯、鸟鸣虫动物候的观察和记录来掌握规律,以此适应高山层拔的生态环境进行维持生计之安排生产和生活并创立了“但候草木以记时岁”的物候历。但是由于苗族是一个无文字的民族,所以可考有关苗族物候历法的古资料的记载无法所知。有幸的是苗族先民在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化。在苗族的口头文化流传的古籍资料、民俗资料以及医药学资料中可以零星的找到苗族人民关于物候历法知识的相关记载。并且一些内容还在广泛的流传至今,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苗族物候历探析
1.苗族《古歌》中可窥见的物候历
因为古代的苗族没有文字也没有史官来整理他们的计时制度,并且由于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长期遭受战争和迁徙的痛苦,苗族人民以每个家族为单位进行生活日常事务的处理和记录。苗族古歌就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有各个家族的寨老整理并且世代口耳相传下来。苗族人民知道的农事活动要顺应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在生产、生活中把气候和季节神圣化了,并且形成了与农事活动相关的歌谣,并且流传下来,影响甚远。从这些传唱的有关气候和农事有关的古歌中可以窥见他们对时间的认识情况。
“冬月是鼠月,腊月是牛月,一月三十天,一年十二月。又订立闰月,一闰两三年。隔田做两丘,分年做两段,冷月六个月,暖季六个月。包粽粑隔季,打糍粑隔年。”[4]从这样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断苗族只有冷季和热季的区分,并没有我们通常认为的春、夏、秋、冬这样的四季之分。冷季和热季每一个季节各自包含六个月,在不同的季节苗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各不相同以此有“包粽粑隔季,打糍粑隔年。”这就告诉我们苗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包粽粑隔季”和“打糍粑隔年”的方法来对区分冷季和热季。
“正月来到了,二月来到了,三月来到了,阳雀从东方回来了,一只手拿木叶,一只手拿芦笙,这山喊来那山叫,千人万人都听到:春天回来了,春天回来了。”这是一首传唱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的《春季歌》。当地的人们以阳雀的到来作为春天开始的标志。看到阳雀飞来便开始安排一年中的农事生产活动。
“Niangx ib dongd hxet ves (正月无事只休闲),Niangx ob dongd ghat diangs (二月春来架桥梁),Dib jux dangl bek nios (架桥为的接子孙),Niangx bib dongd qet mus (三月日暖扫祖坟坟),Niangx dlob dongd xut nius (四月初泡谷种),Niangx zab dongd cait jangs(五月拨苗栽秧忙),Niangx diut dongd tot yes (六月烈日下薅锄),Niangx xongs dongd vit lies(七月稻谷打苞抽穗),Niangx yaf dongd dot dib (八月开镰收稻粮),Niangx jex dongd qet gas (九月赶鸭进稻田),Niangx jef dongd niangx hmongb (十月热闹过苗年),Jef ghaid dongd fangs bil (冬月过的高坡年),Jef ob dongd niangx diel (腊月过的是汉年).”
这是流行于贵州高坡苗族地区的《Hxak Qet Gas》(牧鸭歌),这首揭示了高坡地区苗族人民一年内根据自然景象和事物的变化情况而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物候历的表现。 在贵州雷公山地区苗族流行的歌《Hxak Gangb Diangd Nangl》(鱼虫冬眠歌)中唱到:
“Hlat bib hsob bangx bel(三月百花开),Hlat zab hsob waix gil(五月干旱多),Hlat diut hsob waix gil(六月干旱多),Hlat yaf hsob waix seil(八月才交秋),Hsob waix jef hxangd jenl(交秋稻谷熟),Hsob eb jef hxangd nail(交秋鱼归窝),Jox fangb nongd seil lol(这地方天冷),Fanfb niangb ax dot jul(不能逗留了),Gux gangb jef diangd nangl(虫儿要归南),Hsandt deis dail bub seil(谁预知天寒),Lind ghaif dail bub seil(燕子知天寒),Lind ghaif dail daib lul(燕子真聪明),Nenx jef diangd nangl mongl(先飞回南方).”这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推移,每个月都有着相应的动植物的表现,花儿的开放稻谷的成熟,虫儿的去留,燕子的来去等这些动植物在向人们预告农时,使人们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
2.苗族节日的时间窥见物候历
历法是人民从事生产劳动和调节人的生物性适应所建构起来的文化体系[5]。物候历作为一种成熟的计时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种成熟的计时制度必然与社会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苗族也不例外的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节日并且已经约定俗成一直传承到今天。苗族先民根据不同的时序节令,把自己的生产、生活结合自然界的规律形成不同的节庆时令。为了适应农耕生存的需要安排生活节律形成了大节处处有,小节处处逢的百节格局。吃新节在苗族村寨是一个十分盛行的节日,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一些野生植物、蔬菜瓜果和稻谷的生长情况来过。盛行于贵州省雷山县和台江县的吃新节(吃卯节)就是最好的物候历取法的例子。根据稻谷成熟的阶段来判定时节。台江县过吃新节时间轮流,县境内的寨子在每年农历的五、六、七、八三个月轮流执行。在台拱、排羊、台盘、方召、汪一、交包、交下等村寨轮流过节。其中具体过节时间是:方召、汪一在五月第一个卯日先过卯节,后逢丑日过吃丑节,过满五个丑节后再过卯节;台拱、排羊是在六月的第一个卯日;台盘在六月逢寅日;交包等地在七月的第一个卯日过后第七天逢戌日再过;在交下村要过三个卯节,分别在插秧结束过“卯干呀”,得新辣子吃时过“卯干蔸”又称“辣子卯”,八月份左右谷黄成熟时再过“卯更酉或卯更新”。从这个节日开始到新谷前还要过“辣子卯”,待稻田里的稻谷开始成熟时有来过“新谷节”表示庆祝新的丰收季节开始。台江县境内的苗寨大部分在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都要过吃卯节。有些寨子,从六月头卯至打谷之前,每逢卯日都过吃新节。雷山县境内的苗族过吃新节时间一般也是在稻子栽秧结束,稻谷孕穗时,在每年的古历六月开始至稻谷成熟苗族人民就举行各种仪式过吃新节。特别是在雷山县高岩寨在农历八月第一个卯日过,既有庆祝丰收,又有收割开始之意。
吃新节在黔东南台江、雷山过节时间之所以轮流是因为苗族在迁徙定居之后,以家族为单位生息在不同的生态自然环境中,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不同山区动植物的生长时间不同。居住在低洼河谷地带的苗族村寨种植的瓜果、蔬菜成熟的时间、稻谷抽穗的时间会早一些,而居住在高山地区的苗族种植的瓜果、蔬菜成熟的时间、稻谷抽穗的时间就相对会晚一些,所以各地根据作物的成长成熟程度,各地苗族所取的月份物候标识也不相同,所以苗族所形成的自己的节日的时间也有所差别。
3.其他可证资料
贵州杉坪寨的苗族以蕨菜长齐作为第七个月的开始,以动物冬毛的长出为一年的终止的标志。在台江地区的苗族以三月抛开花作为二月份开始的标志,以一种小花鹊飞来为苗年节到来的标志。在贵州省贵阳地区阎王刺这种植物开花作为开始插秧的标志。在湖南湘西地区农民听到布谷鸟叫的声音后就开始犁田。在一些地区以油桐树开花的时间作为撒种育秧的标志。这些都是以物候来预告农时的。以动植物的季节演替来确定月份。
在苗族巫师的一些祭祀活动的念词我们还可以看出物候的成分:例如在石启贵的《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习俗卷》中介绍杨家吃牛原因时介绍到“正月分约两开,二月犁田破地,三月挐谷下种,四月分秧插种,五月龙船下水,六月把当挖草,七月之中,禾黄米熟,八月之内,禾处满田,米处满地。九月之中,十月之内,收谷上仓,收米上库。”
勤劳勇敢,智慧聪明的苗族人民,在那慌乱、科学技术相当落后的时期,在长期改造自然斗争过程中,苗族人民能够凭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肉眼观察,对这些物候现象进行分析,并且掌握了它们的变化规律,逐步形成了一套进行生产活动的经验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经验总结成为富含哲理,易于记忆、传承的谚语广为流传。如“端午下雨是丰年,冬夭无雪必欠收”、“九月蚊子八月蛇,九月蚊子了不得”、“四月秧起节”。“正月龙出水,二月猪拱地,三月蛇出洞,四月鼠咬秧,五月虫过枝,六月牛泡澡,七月羊过岗,八月虎踏山,九月猴吃果,十月兔啃草,十一月鸡躲穴,十二月狗撵山”。
二、结论
物候历作为一种最原始的、最早的历法,是人们以自然物象的有规律的变化为依据知道季节的变化,以此来知道作物的播种、收获的时间。作为一种本土生态知识的这种物候歷,普遍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指导每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实现人类得活动与自然地和谐和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2]本土生态知识引论,杨庭硕、田红著,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6月.
[3]杨庭硕著,相际经营原理——跨民族经济活动的理论与实践,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509页.
[4]吴正彪,试谈“苗年”与苗族传统历法的关系,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5]吴正彪,试谈“苗年”与苗族传统历法的关系,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作者简介:
张文静,山东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旅游文化。
【关键词】物候历 本土生态知识 苗族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88-02
前言
人类个体的存在是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前提。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需要确定的第一个事实就是其与自然界的关系。[1]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相互依存中,形成自己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自己所处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做出经验的积累和知识总结,形成自己的本土生态知识体系,并担负着引导其生态行为的重任。[2]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一般而言包括各个民族的生态观、知识框架、传承机制和体现在生活、生产实践中的技术、技能等方面。本文即将讨论的物候历正是规约着人们的生活节律的时间框架即特殊的本土生态知识,而这样的本土生态知识正是所有生态建设的基本知识框架,并不断的规约着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
在远古时代,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建立起了初步的时间概念。并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观察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季节的交替,总结自然界中动物的活动、植物的生长与自然环境、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以及各种农事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有规律可循的,逐步形成了以物候来划分时间的概念,产生了物候知识。由于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准确的掌握农时编制了物候历。物候历就是每一年中的每一个季节都用相应的动、植物的行为来表示。物候历不仅在汉族盛行,我国苗族、水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最初也采用物候历作为生产活动的时间标志。
苗族历史悠久,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流域的部分地区逐渐西迁进入贵州境内以及周边地区,形成黔东南、黔中黔南、黔西滇东南、湘西、滇东北五大支系。五大支系苗族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跨越了副热带山地季风丛林区、高寒山地疏林草原区、亚热带低山从林区、中山丛林或山脊疏林草地、喀斯特石化峰丛区等不同的生态区域[3]。从地形来看主要是海拔在1000-2000米海拔较高山区,从气候来看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聪慧、勤劳的苗族人民被迫迁徙定居后千百年来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在日常劳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对大自然中动、植物进行观察和反复的积累经验,运用朴素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总结,根据对花开草枯、鸟鸣虫动物候的观察和记录来掌握规律,以此适应高山层拔的生态环境进行维持生计之安排生产和生活并创立了“但候草木以记时岁”的物候历。但是由于苗族是一个无文字的民族,所以可考有关苗族物候历法的古资料的记载无法所知。有幸的是苗族先民在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化。在苗族的口头文化流传的古籍资料、民俗资料以及医药学资料中可以零星的找到苗族人民关于物候历法知识的相关记载。并且一些内容还在广泛的流传至今,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苗族物候历探析
1.苗族《古歌》中可窥见的物候历
因为古代的苗族没有文字也没有史官来整理他们的计时制度,并且由于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长期遭受战争和迁徙的痛苦,苗族人民以每个家族为单位进行生活日常事务的处理和记录。苗族古歌就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有各个家族的寨老整理并且世代口耳相传下来。苗族人民知道的农事活动要顺应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在生产、生活中把气候和季节神圣化了,并且形成了与农事活动相关的歌谣,并且流传下来,影响甚远。从这些传唱的有关气候和农事有关的古歌中可以窥见他们对时间的认识情况。
“冬月是鼠月,腊月是牛月,一月三十天,一年十二月。又订立闰月,一闰两三年。隔田做两丘,分年做两段,冷月六个月,暖季六个月。包粽粑隔季,打糍粑隔年。”[4]从这样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推断苗族只有冷季和热季的区分,并没有我们通常认为的春、夏、秋、冬这样的四季之分。冷季和热季每一个季节各自包含六个月,在不同的季节苗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各不相同以此有“包粽粑隔季,打糍粑隔年。”这就告诉我们苗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以“包粽粑隔季”和“打糍粑隔年”的方法来对区分冷季和热季。
“正月来到了,二月来到了,三月来到了,阳雀从东方回来了,一只手拿木叶,一只手拿芦笙,这山喊来那山叫,千人万人都听到:春天回来了,春天回来了。”这是一首传唱于贵州黔东南地区的《春季歌》。当地的人们以阳雀的到来作为春天开始的标志。看到阳雀飞来便开始安排一年中的农事生产活动。
“Niangx ib dongd hxet ves (正月无事只休闲),Niangx ob dongd ghat diangs (二月春来架桥梁),Dib jux dangl bek nios (架桥为的接子孙),Niangx bib dongd qet mus (三月日暖扫祖坟坟),Niangx dlob dongd xut nius (四月初泡谷种),Niangx zab dongd cait jangs(五月拨苗栽秧忙),Niangx diut dongd tot yes (六月烈日下薅锄),Niangx xongs dongd vit lies(七月稻谷打苞抽穗),Niangx yaf dongd dot dib (八月开镰收稻粮),Niangx jex dongd qet gas (九月赶鸭进稻田),Niangx jef dongd niangx hmongb (十月热闹过苗年),Jef ghaid dongd fangs bil (冬月过的高坡年),Jef ob dongd niangx diel (腊月过的是汉年).”
这是流行于贵州高坡苗族地区的《Hxak Qet Gas》(牧鸭歌),这首揭示了高坡地区苗族人民一年内根据自然景象和事物的变化情况而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的。这是一种典型的物候历的表现。 在贵州雷公山地区苗族流行的歌《Hxak Gangb Diangd Nangl》(鱼虫冬眠歌)中唱到:
“Hlat bib hsob bangx bel(三月百花开),Hlat zab hsob waix gil(五月干旱多),Hlat diut hsob waix gil(六月干旱多),Hlat yaf hsob waix seil(八月才交秋),Hsob waix jef hxangd jenl(交秋稻谷熟),Hsob eb jef hxangd nail(交秋鱼归窝),Jox fangb nongd seil lol(这地方天冷),Fanfb niangb ax dot jul(不能逗留了),Gux gangb jef diangd nangl(虫儿要归南),Hsandt deis dail bub seil(谁预知天寒),Lind ghaif dail bub seil(燕子知天寒),Lind ghaif dail daib lul(燕子真聪明),Nenx jef diangd nangl mongl(先飞回南方).”这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推移,每个月都有着相应的动植物的表现,花儿的开放稻谷的成熟,虫儿的去留,燕子的来去等这些动植物在向人们预告农时,使人们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
2.苗族节日的时间窥见物候历
历法是人民从事生产劳动和调节人的生物性适应所建构起来的文化体系[5]。物候历作为一种成熟的计时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种成熟的计时制度必然与社会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苗族也不例外的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节日并且已经约定俗成一直传承到今天。苗族先民根据不同的时序节令,把自己的生产、生活结合自然界的规律形成不同的节庆时令。为了适应农耕生存的需要安排生活节律形成了大节处处有,小节处处逢的百节格局。吃新节在苗族村寨是一个十分盛行的节日,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一些野生植物、蔬菜瓜果和稻谷的生长情况来过。盛行于贵州省雷山县和台江县的吃新节(吃卯节)就是最好的物候历取法的例子。根据稻谷成熟的阶段来判定时节。台江县过吃新节时间轮流,县境内的寨子在每年农历的五、六、七、八三个月轮流执行。在台拱、排羊、台盘、方召、汪一、交包、交下等村寨轮流过节。其中具体过节时间是:方召、汪一在五月第一个卯日先过卯节,后逢丑日过吃丑节,过满五个丑节后再过卯节;台拱、排羊是在六月的第一个卯日;台盘在六月逢寅日;交包等地在七月的第一个卯日过后第七天逢戌日再过;在交下村要过三个卯节,分别在插秧结束过“卯干呀”,得新辣子吃时过“卯干蔸”又称“辣子卯”,八月份左右谷黄成熟时再过“卯更酉或卯更新”。从这个节日开始到新谷前还要过“辣子卯”,待稻田里的稻谷开始成熟时有来过“新谷节”表示庆祝新的丰收季节开始。台江县境内的苗寨大部分在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卯日都要过吃卯节。有些寨子,从六月头卯至打谷之前,每逢卯日都过吃新节。雷山县境内的苗族过吃新节时间一般也是在稻子栽秧结束,稻谷孕穗时,在每年的古历六月开始至稻谷成熟苗族人民就举行各种仪式过吃新节。特别是在雷山县高岩寨在农历八月第一个卯日过,既有庆祝丰收,又有收割开始之意。
吃新节在黔东南台江、雷山过节时间之所以轮流是因为苗族在迁徙定居之后,以家族为单位生息在不同的生态自然环境中,受自然环境和气候影响,不同山区动植物的生长时间不同。居住在低洼河谷地带的苗族村寨种植的瓜果、蔬菜成熟的时间、稻谷抽穗的时间会早一些,而居住在高山地区的苗族种植的瓜果、蔬菜成熟的时间、稻谷抽穗的时间就相对会晚一些,所以各地根据作物的成长成熟程度,各地苗族所取的月份物候标识也不相同,所以苗族所形成的自己的节日的时间也有所差别。
3.其他可证资料
贵州杉坪寨的苗族以蕨菜长齐作为第七个月的开始,以动物冬毛的长出为一年的终止的标志。在台江地区的苗族以三月抛开花作为二月份开始的标志,以一种小花鹊飞来为苗年节到来的标志。在贵州省贵阳地区阎王刺这种植物开花作为开始插秧的标志。在湖南湘西地区农民听到布谷鸟叫的声音后就开始犁田。在一些地区以油桐树开花的时间作为撒种育秧的标志。这些都是以物候来预告农时的。以动植物的季节演替来确定月份。
在苗族巫师的一些祭祀活动的念词我们还可以看出物候的成分:例如在石启贵的《民国时期湘西苗族调查实录——习俗卷》中介绍杨家吃牛原因时介绍到“正月分约两开,二月犁田破地,三月挐谷下种,四月分秧插种,五月龙船下水,六月把当挖草,七月之中,禾黄米熟,八月之内,禾处满田,米处满地。九月之中,十月之内,收谷上仓,收米上库。”
勤劳勇敢,智慧聪明的苗族人民,在那慌乱、科学技术相当落后的时期,在长期改造自然斗争过程中,苗族人民能够凭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肉眼观察,对这些物候现象进行分析,并且掌握了它们的变化规律,逐步形成了一套进行生产活动的经验知识,并把这些知识经验总结成为富含哲理,易于记忆、传承的谚语广为流传。如“端午下雨是丰年,冬夭无雪必欠收”、“九月蚊子八月蛇,九月蚊子了不得”、“四月秧起节”。“正月龙出水,二月猪拱地,三月蛇出洞,四月鼠咬秧,五月虫过枝,六月牛泡澡,七月羊过岗,八月虎踏山,九月猴吃果,十月兔啃草,十一月鸡躲穴,十二月狗撵山”。
二、结论
物候历作为一种最原始的、最早的历法,是人们以自然物象的有规律的变化为依据知道季节的变化,以此来知道作物的播种、收获的时间。作为一种本土生态知识的这种物候歷,普遍存在于各个民族之中,指导每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实现人类得活动与自然地和谐和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2]本土生态知识引论,杨庭硕、田红著,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6月.
[3]杨庭硕著,相际经营原理——跨民族经济活动的理论与实践,贵州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509页.
[4]吴正彪,试谈“苗年”与苗族传统历法的关系,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5]吴正彪,试谈“苗年”与苗族传统历法的关系,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
作者简介:
张文静,山东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