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成为一场温暖的相遇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i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家卧室、客厅和阳台,环绕着几棵小树。虽然算不上绿树掩映,但目之所及确实令人心旷神怡。就在年前难得的冬日暖阳中,阳台边的那棵掉光了树叶的小树,突然在一夜之间冒出了许多嫩芽,枝上再长绿丫,枝枝丫丫,纵横交错。仔细观察,竟无一枝疏漏。所有的芽一律向上,翘拔挺立,凸显着生命应有的张力。
  我惊异于生命的伟大,更折服于大自然宽厚、温暖的情怀。是的,每一颗种子,都会破土而出,只是,它们在期待——温暖。
  那些若即若离的观望
  提起小A,我不知道从哪一个话题说起,能描述她全部的生存状态。提起她,我只会想起《圣经》中的一句话:“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小A一无所有。超生游击的家庭,进城无业却嗜酒嗜赌的爸爸,备受家暴而无能为力的妈妈,需要她照看的三个弟弟妹妹,居无定所且食不果腹的生活。虽然每天骑行四十分钟上学,但是,她终究,连一个户口和学籍也没有(家里唯一上户口的机会给了她最小的唯一的弟弟)。
  在校,小A备受冷落。鸟巢似的头发,褴褛的衣衫,一年四季总也穿不对的鞋子,甚至,身上总有一股难闻的怪味。
  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让人出于本能地想去关心、怜爱、呵护她。但是,你知道吗?当我试图伸出手,将她揽入怀中的时候,我却无从下手。因为,她全身上下“千疮百孔”,无论我从何处下手,都会触及她的伤痛。
  于是,我只能或远或近地观望:
  学校有特困生补助了,我暗地里替她申请了一份,并避开她让她妈妈来领,嘱咐妈妈用微薄的200元钱给孩子添置一身合身的衣服;
  学校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了,我悄悄地和政教处的艾主任商量,把她作为我的孩子免费带去一起活动;
  班级有图书角了,我让小A去整理,并用心地把替换下来的书籍赠送给她;
  风雨飘摇中她淋得一身湿上学来了,我帮她找同学借衣服换上……
  也曾有很多次,想去走访她的家庭,可是,我不忍心,去撞开她最后的藏身之地;也曾有很多次,清理女儿的衣服时,想要送给她,可是,我不忍心,去刺痛她最为隐秘的伤口。
  我想,这样的尊重,对,是尊重,让小A尊严日益阳光地成长。
  那些纠结不清的过往
  从内心来讲,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是,尽管如此,我只想承担教师这一职业的“有限”责任,在学校,关于学习等;而不想在“太阳底下”“光辉”到去超越职业权限,承担“无限”责任。但是,有时候,我们会遇到怀有格外“天真幼稚”想法的家长,他们一旦把孩子交到你的手上,从此了无牵挂,从吃饭、穿衣等琐碎生活小事到作业、习惯等有关学习事项全都撒手不管。
  “刘老师,小B到校了吗?他今天中午吃饱了吗?”
  这是小B妈妈给我的留言,汇报情况是我每天打开电脑的必修课,有时候还会额外给我加一点儿“课堂作业”,如喂药等等。最开始,我还会礼貌地答复,但看到孩子从来都没有完成的家庭作业时,我试图将他妈妈的注意力转向,提醒她督促孩子的作业。
  “刘老师,小B今天穿了一件毛衣和两件棉袄,估计中午的时候会很热,麻烦你中午把他外面棉袄的拉链拉下来。”
  早上收到这样的留言,上午期中检测的作文题目是“我学会了______”。无须想象,已经三年级的小B连自己衣服的拉链都不会拉,你还能指望他学会什么呢?自然,他什么也没有写。
  “孩子已经在慢慢地长大,作为家长,除了满足孩子吃饭、穿衣等需求,更要跟上他成长的步伐,满足孩子学习、心理等精神上的需求。希望家长能够关注孩子的学习和精神状态,陪伴孩子一同成长。如果再放手不管,耽误的将是孩子的一生。请慎重考虑,并行动起来!”
  我在小B的家校联系本上毫不客气地写下了这番话,可是,令人伤心的是,他的妈妈无动于衷,他的家庭作业依旧没有任何改观。在连续三次不及格之后,我拨通了他妈妈的电话,我告诉她,我在意的不是小B的考试成绩,而是我无法想象,十几年以后,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一个高高大大的小伙子,却大字都不识几个!我很着急!可是,电话那头的妈妈却淡定地说,“刘老师,莫急莫急,我都不急。”话说到这个份上,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刘老师,小B今天早上和我们闹了一场上学来的,他没有吃早饭,麻烦你给钱他过早,你再找时间跟他谈一下吧。”
  小B的妈妈到底没有接过我要求她关心孩子学习的接力棒——她对小B的学习一如既往地只字未提,但对他吃饭穿衣等事情关怀备至,还布置了让我跟他谈一下这样的“额外作业”,我不得不思考,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结点,在他从未露面的爸爸那里。小B出生第8天,他爸爸就从未回家,但是小B的爷爷奶奶却一直守着这个家。这个可怜的女人得不到丈夫的温情,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受到爷爷奶奶的百般阻挠。无爱的婚姻,无爱的女人,无爱的孩子——突然之间顿悟,在吃饭、穿衣、喂药、谈话的表象背后,这对母子是在寻求心灵深处的关心。上学,对于这对母子来说,只是履行人生的一道程序,与知识的获取毫无关系,但是,却与关心的渴求紧密相连。关心孩子所有的方面和时空,可能,这样的要求超越了教育的应有的题中之义;但是,它却符合人之为人存在着的最基本的人性诉求。
  是的,是理解,正是理解,一扫天空的混沌,让我和小B的生活明艳起来!
  还有,那些欲说还休的心酸
  让我说小C些什么好呢?
  因为他,从教19年,我第一次被气得站在讲台上哭了鼻子。
  因为他,我无法请长假外出学习,就算是短暂的外出听课,我都得提心吊胆。
  因为他,各科老师都向我埋怨,六(1)班的课没有办法上下去。
  因为他,班级的及格率永远都无法达标。
  因为他,一个冬天我都得充当他家里的闹钟,每天打电话叫他起床上学。   因为他,就算其他的家长对我出言不逊,我还得赔上时间,花上金钱,搭上精力,在医院CT室和收费处来回奔忙。
  可是,你知道吗?
  就在我处理完被他打伤的女同学的事情,如释重负地带着他,还有他年迈的爷爷迈出医院大门时,他在我背后一个箭步冲了上来,“刘老师,喝水。”手上递过来一瓶饮料,眼中夹杂的是一丝愧疚与几许感恩。
  原来,这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只是,他的善良、正义就像宝石一般,从来都深藏在他的心里。只是,他的冲动、莽撞就像杂草一样,一直荒芜了他的心灵。可是,只要有爱的阳光稍稍照入,那些宝石就会在荒草丛中熠熠生辉。而且,无须任何粉饰,这些就是他由心而生的本源的人性之光。
  “假如有一天,刘老师老了,病了,病床前连个端茶送药的人都没有,小C,你会在吗?”一日早操,我站到小C身边,悄声问道。
  “刘老师,我肯定会在,你要记得打电话给我。”
  关心、无限宽容、一如既往地关心,让伤痕累累的我们闻到了幸福的味道。
  我不知道,小C的暴力倾向,小B的灰色心态,小A的幽暗色彩从何而来。但是,我却清楚地明白,每一个孩子都与生俱来地携带着他们无可选择的家庭烙印。我也不知道,这些灰暗的情绪会侵蚀他们幼小的心灵到什么时候。但是,我深深地清楚,这些幼年时期冰冷的遭遇一定会为他们日后放弃自我,冷漠他人,甚至仇视社会埋下难以根除的种子。而这些,又会像家族印记一样一代又一代地延伸下去。
  想到这里,我不禁不寒而栗。
  如果,整个社会是一片荒漠;我只愿,教育是一片绿洲。
  与其,去诅咒黑暗;不如,去点亮蜡烛。
  写到这里,或许,教育的浪漫主义色彩很严重。好,回到现实中来。
  说点实在的。
  首先,关于“转化”。这是一个教育的永恒命题。如果,我们从来都不承认有问题生存在,那么,这是一个并不成立的虚无的伪命题。常规一点,让我们设想它存在。一开始,这就是我的教育的出发点。可是,慢慢地,我迷失了我的目标,我和孩子们同喜共悲,我只愿他们快乐健康成长。结果呢,我细心地发现小C脸上那一块块不正常的白斑消失了,脸上洋溢着正常孩子的健康肤色。小B竟然敢在我报听写时,提前找我要奖品了。小A挺直了她的腰板,和同学们一起欢笑了。
  更实在点。
  关于“分数”。你相信吗?小C毕业考试突破及格线了,而且丝毫没有“灌水”。小A不仅及格,而且长期保持在80分以上,最精彩的是她的作文,情感细腻,真挚动人。小B还是没有及格,但是,他喜欢上我给他的奖品了。
  虽然,“转化”也好,“分数”也罢,是我们可望而不可求的。但是,“转化”和“分数”是对我们温情的馈赠。
  窗外春寒料峭,但是,春天终究要来。因为,温暖,谁都无法拒绝。
其他文献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二日至八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情报所在江苏宜兴召开了《方向性预测性情报的综合分析研究》课题一九八一年度子项研究成果交流评议会。会上,交流了十 Fro
应意大利维罗纳博览会的邀请,我们于1981年10月12日和13日参观了在维罗纳举行的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博览会每两年举行一次,轮流在意大利、西德和法国举行,是欧洲和世界重要
国家建委最近决定第五次全国抗震工作会议于三月十日至十八日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会议主要内容为总结抗震加固经验,研究如何提高抗震加固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以 The Nation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抗震办公室于1982年5月14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了地震工程科研协调会议。到会代表有全国有关地震工程科研的管理、研究、学校等单位共45人。这次会议的主要
很长时间以来,硒一直都被认为是有害的元素。在上世纪30年代末,在美国最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北部大平原,常会发生人畜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例。后来农业科学家发现这是当地土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前面是窗,左面是门,右面是墙,我在第四面。我看不到我。我可能是一扇窗,也可能是一扇门,更有可能是一面墙。一扇窗的开或是关,全在我自己。从前,我的那扇窗是开着的,我喜欢站
锁定哲学史个案以发掘哲学普遍定义这一习惯做法,犯有逻辑上的“乞词”错误并诱发对“哲学”的文化圈际争夺,使一个理性可判定的纯粹学术问题降格为情绪性的文化自卫冲动。本文断然选择从一般到一般这种能够保证哲学定义之逻辑普遍性的认识形式,从无涉特殊哲学现象并且可以蕴涵哲学的某种普遍事物出发,逻辑地分析推导而切中可能的哲学本质。其构思的逻辑格局是,不论哲学是什么,都必然归属于知识,是知识的一种特殊形态,在知识形态谱系中有其位置。因此,分析确定知识形态及其谱系,就能够发现哲学本质。而知识的构成单元为判断,判断的对象和品
我有一间粉粉的卧室:粉色的墙壁,粉色的公主床,粉色的窗帘,连空调罩也是粉色的。在这间粉屋子的一角,有一个最特别的布置——纸箱仿造的“树屋”。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很多
美国史学家汤姆斯(Thomas Laqueur)在钻研了西方历代医学和自然哲学的相关文献后,于1990年发表论著(Making sex:body and gender from the Greeks to Freud)指出:我们今天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