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2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树立健康新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加强服务管理等对策。
关键词 高校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对策
一、前言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指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并普遍推行《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同年,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要求《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均按照上述通知精神全面实施了《标准》,积极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高校体育工作的良性发展。但与此同时,普通高校体育在实施《标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归纳了目前普通高校实施《标准》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标准》自身的不足之处,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的理论基础。
(二)专家访谈法
笔者针对其中一些问题访问了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高校体育工作的主管领导、负责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体育教师。
(三)问卷调查法
对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2014级体育选项班的40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与现场询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标准》在高校体育中之怪象
1.大学生了解测试内容但未知测试目的
大学生对《标准》中测试的项目内容比较清楚,却不知其测试目的,甚至有的学生年年测,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而测。在思想上不能引起重视,达不到测试的效果。在调查的543名高校在校大学生中发现仅有1/4的同学对《标准》实施的目的非常清楚或较为清楚,而绝大多数并不了解。
2.测试工作量未能纳入教学工作量调查发现,各高校对《标准》的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很重视,但是对如何计算测试人员即体育教师工作量时大部分学校没有相应文件规定纳入教学工作量范畴,使得担任测试工作的体育教师得不到相应报酬,由此导致测试工作挤占体育课,测试人员的积极性降低责任心不强,学生测试数据不够准确等现象。
(二)高校实施《标准》的不足之处
1.对《标准》存在唯体育健康论
《标准》与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在高校体育中围绕《标准》开展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实施《标准》是高校体育重要环节,对了解学生体质状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高校体育理所当然应该全面实施《标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据调查访问得知:有些高校中管体育工作的校、院级领导和体育教师对《标准》存在唯体育健康论或健康体育至上论,他们认为高校体育工作尤其体育教学中只要以健康为目的、以《标准》为核心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就可以了,不必存在其它形式的体育活动,由此,他们过度夸大《标准》在高校体育的功能和存在的目的,把健康问题都揽在《标准》的头上,把《标准》完全凌驾于体育教学之中,使得《标准》承受的负担过重,体育课堂教学过于松散、空洞,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其实,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更好的落实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如何科学地评价身体素质,并不是将它误读成健康的全部,因为评价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如营养、卫生、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或自然环境等,它只是评价健康因素之一。
2.对《标准》的价值认识停留在“工具、任务”层面
《标准》是在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而制定的。并借鉴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成功经验,以及根据我国学生体质出现的新问题,对测试项目、评价指标与权重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就其《标准》能够更好地在学校实施,国家于2007年特意开了体育工作会议并发文公布,各省也相应制定政策督促高校开展体质测试及上报工作,如湖南省,其明确规定各高校必须对每年9月1日报到的新生及在校就读的大二学生组织体质测试与数据上报工作,并发文、网上公布。可是调查了解到有部分高校把《标准》仅当成一种工具或一种任务对待,如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仅以《标准》为依据制定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来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其意义就在于对学生的身体发展的作用,有的学校只对部分班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与数据上报,甚至作假修改数据使其测试成绩等级偏高,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3. 对《标准》存在重“测试”轻“教育管理”
国家制定《标准》并要求各高校认真实施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長和发育、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激励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形成终身追求健康的意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对体质测试目的的认识程度”的问题回答中,有7.8%的大学生表示“不能确定”,更有17.9%的大学生认为体质测试是考试的一种。而在“你认为体质测试数据可以用来分析自身的健康状况,并指导今后体育锻炼吗”的问题回答中,仅有28.5的大学生表示“可以”;关于大学生参加体质测试的态度方面,经过调查发现:态度积极的学生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5%,其余大部分学生的态度是无所谓,认为体质测试可有可无,更有22%的学生对体质测试持厌烦的态度,在问其原因时,有52%的学生不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另外,有的高校为了提高测试进度,每个项目只给一次测试机会,不组织补测,也不严格按照项目测试方法执行等现象。这些表明目前关于《标准》的实施工作,大部分普通高校基本停留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数据整理、上报上,对体质测试工作的教育与管理力度不到位,未能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做深入分析,并采取具体有效的对应策略,从深层次唤醒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过只是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与建议方面。从而,导致实施《标准》时注重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而轻视如何要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教育问题,与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未能有机结合起来。这种重测试而轻教育的状况势必对《标准》实施造成不利影响。 (三)对策
1.树立健康新理念
树立健康新理念与意识就是要全面熟悉健康新定义,能以它指导我们工作。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需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由于《标准》测试项目主要分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四个方面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评价,从健康的新定义而言,这四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体质情况,可不完全反映学生的健康水平。其次,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与学生自身的遗传、营养、环境状况有关,虽然体育锻炼对改善人的健康状况起到重要作用,但它改善的范围是有限的。要评价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仅依据身高体重指标是片面的,应与医学体质健康测试综合评定相结合。所以,实施《标准》时要把握好健康的内涵,不能将《标准》等同于健康。它只是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教育,真正领会实施《标准》的目的。
2.确立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
首先,要转变工具主义的体育价值观。工具主义的体育价值观是把体育看成是人的生命历程中的一种工具。而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体育对人的意义,将体育看做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即人在体育中生活,体育已经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只有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才会从学生未来生活、工作的角度去思考《标准》价值,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专业发展需要及兴趣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让《标准》成为学生提高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其次,必须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水平。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指引实践发展的方向。解决实施《标准》中存在的问题,首要的就是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水平,尤其是体育哲学方面的内容更加需要熟悉。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师教育更注重学生身体的发展,理所当然将《标准》的实施当成一种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工具,不知如何让《标准》融入学校体育中成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实际中,更应该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水平。
3.加强服务管理
首先,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标准》服务管理目标。通过该网络平台不仅可以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的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评估、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四个环节有机的统一起来,还可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信息发布与预约管理、学生体质健康成绩查询、体质健康教育等服务功能,真正体现《标准》的理念与目标。
其次,高校应考虑将学校体育工作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策略,以及公共体育教学与大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学校资源,发挥学校公共体育部、校体委、校团委、各院系体委的主导作用,从制定学校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与院系行动、发展个人技能以及调整公共体育服务方向等五个方面,整体推动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程,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的系统管理,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整体提升。
另外,要对体质弱势学生群体进行体质健康干预。体质健康干预是大学生體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可借助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从健康教育、体质健康咨询与指导、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强化公共体育课堂干预四个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74/in-f031374.htm.
[2] 张艳辉,吴雪辉.浅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存在的问题[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
[3] 吴洁,王欣.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缺失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7).
[4] 杜小安、朱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与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树立健康新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加强服务管理等对策。
关键词 高校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对策
一、前言
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指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并普遍推行《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同年,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要求《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均按照上述通知精神全面实施了《标准》,积极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高校体育工作的良性发展。但与此同时,普通高校体育在实施《标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归纳了目前普通高校实施《标准》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标准》自身的不足之处,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的理论基础。
(二)专家访谈法
笔者针对其中一些问题访问了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高校体育工作的主管领导、负责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体育教师。
(三)问卷调查法
对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2014级体育选项班的40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与现场询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标准》在高校体育中之怪象
1.大学生了解测试内容但未知测试目的
大学生对《标准》中测试的项目内容比较清楚,却不知其测试目的,甚至有的学生年年测,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而测。在思想上不能引起重视,达不到测试的效果。在调查的543名高校在校大学生中发现仅有1/4的同学对《标准》实施的目的非常清楚或较为清楚,而绝大多数并不了解。
2.测试工作量未能纳入教学工作量调查发现,各高校对《标准》的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很重视,但是对如何计算测试人员即体育教师工作量时大部分学校没有相应文件规定纳入教学工作量范畴,使得担任测试工作的体育教师得不到相应报酬,由此导致测试工作挤占体育课,测试人员的积极性降低责任心不强,学生测试数据不够准确等现象。
(二)高校实施《标准》的不足之处
1.对《标准》存在唯体育健康论
《标准》与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在高校体育中围绕《标准》开展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实施《标准》是高校体育重要环节,对了解学生体质状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高校体育理所当然应该全面实施《标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据调查访问得知:有些高校中管体育工作的校、院级领导和体育教师对《标准》存在唯体育健康论或健康体育至上论,他们认为高校体育工作尤其体育教学中只要以健康为目的、以《标准》为核心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就可以了,不必存在其它形式的体育活动,由此,他们过度夸大《标准》在高校体育的功能和存在的目的,把健康问题都揽在《标准》的头上,把《标准》完全凌驾于体育教学之中,使得《标准》承受的负担过重,体育课堂教学过于松散、空洞,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其实,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更好的落实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如何科学地评价身体素质,并不是将它误读成健康的全部,因为评价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如营养、卫生、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或自然环境等,它只是评价健康因素之一。
2.对《标准》的价值认识停留在“工具、任务”层面
《标准》是在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而制定的。并借鉴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成功经验,以及根据我国学生体质出现的新问题,对测试项目、评价指标与权重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就其《标准》能够更好地在学校实施,国家于2007年特意开了体育工作会议并发文公布,各省也相应制定政策督促高校开展体质测试及上报工作,如湖南省,其明确规定各高校必须对每年9月1日报到的新生及在校就读的大二学生组织体质测试与数据上报工作,并发文、网上公布。可是调查了解到有部分高校把《标准》仅当成一种工具或一种任务对待,如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仅以《标准》为依据制定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来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其意义就在于对学生的身体发展的作用,有的学校只对部分班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与数据上报,甚至作假修改数据使其测试成绩等级偏高,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3. 对《标准》存在重“测试”轻“教育管理”
国家制定《标准》并要求各高校认真实施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長和发育、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激励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形成终身追求健康的意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对体质测试目的的认识程度”的问题回答中,有7.8%的大学生表示“不能确定”,更有17.9%的大学生认为体质测试是考试的一种。而在“你认为体质测试数据可以用来分析自身的健康状况,并指导今后体育锻炼吗”的问题回答中,仅有28.5的大学生表示“可以”;关于大学生参加体质测试的态度方面,经过调查发现:态度积极的学生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5%,其余大部分学生的态度是无所谓,认为体质测试可有可无,更有22%的学生对体质测试持厌烦的态度,在问其原因时,有52%的学生不了解这项工作的意义。另外,有的高校为了提高测试进度,每个项目只给一次测试机会,不组织补测,也不严格按照项目测试方法执行等现象。这些表明目前关于《标准》的实施工作,大部分普通高校基本停留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数据整理、上报上,对体质测试工作的教育与管理力度不到位,未能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做深入分析,并采取具体有效的对应策略,从深层次唤醒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不过只是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与建议方面。从而,导致实施《标准》时注重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而轻视如何要开展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教育问题,与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未能有机结合起来。这种重测试而轻教育的状况势必对《标准》实施造成不利影响。 (三)对策
1.树立健康新理念
树立健康新理念与意识就是要全面熟悉健康新定义,能以它指导我们工作。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需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也就是说,人的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同时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由于《标准》测试项目主要分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四个方面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评价,从健康的新定义而言,这四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体质情况,可不完全反映学生的健康水平。其次,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与学生自身的遗传、营养、环境状况有关,虽然体育锻炼对改善人的健康状况起到重要作用,但它改善的范围是有限的。要评价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仅依据身高体重指标是片面的,应与医学体质健康测试综合评定相结合。所以,实施《标准》时要把握好健康的内涵,不能将《标准》等同于健康。它只是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健康教育,真正领会实施《标准》的目的。
2.确立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
首先,要转变工具主义的体育价值观。工具主义的体育价值观是把体育看成是人的生命历程中的一种工具。而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体育对人的意义,将体育看做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即人在体育中生活,体育已经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只有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才会从学生未来生活、工作的角度去思考《标准》价值,才能根据学生的生活习惯、专业发展需要及兴趣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让《标准》成为学生提高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其次,必须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水平。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指引实践发展的方向。解决实施《标准》中存在的问题,首要的就是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水平,尤其是体育哲学方面的内容更加需要熟悉。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师教育更注重学生身体的发展,理所当然将《标准》的实施当成一种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工具,不知如何让《标准》融入学校体育中成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实际中,更应该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水平。
3.加强服务管理
首先,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标准》服务管理目标。通过该网络平台不仅可以将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中的体质健康测试、体质健康评估、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四个环节有机的统一起来,还可实现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信息发布与预约管理、学生体质健康成绩查询、体质健康教育等服务功能,真正体现《标准》的理念与目标。
其次,高校应考虑将学校体育工作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策略,以及公共体育教学与大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学校资源,发挥学校公共体育部、校体委、校团委、各院系体委的主导作用,从制定学校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与院系行动、发展个人技能以及调整公共体育服务方向等五个方面,整体推动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程,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的系统管理,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整体提升。
另外,要对体质弱势学生群体进行体质健康干预。体质健康干预是大学生體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并可借助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网络服务平台,从健康教育、体质健康咨询与指导、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强化公共体育课堂干预四个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74/in-f031374.htm.
[2] 张艳辉,吴雪辉.浅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存在的问题[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
[3] 吴洁,王欣.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缺失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7).
[4] 杜小安、朱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与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