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5集系列纪录片《城门几丈高》用影像考古的方法将重庆百年开埠史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历史演变进行了考查与再现.影片从城门兴建出发,探寻重庆城门的变迁,呈现了一份特殊的“城市相册”.《城门几丈高》史学角度新颖,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上讲述了重要人物、商业活动、建设路径和发展轨迹.每一集将1-2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作为讲述中心,以影像、音乐、文字的契合互动,在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全面探寻重庆城市的视觉肌理,于历史的回响中延续城市文脉.
【机 构】
:
重庆市信息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监管中心;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集系列纪录片《城门几丈高》用影像考古的方法将重庆百年开埠史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历史演变进行了考查与再现.影片从城门兴建出发,探寻重庆城门的变迁,呈现了一份特殊的“城市相册”.《城门几丈高》史学角度新颖,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上讲述了重要人物、商业活动、建设路径和发展轨迹.每一集将1-2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作为讲述中心,以影像、音乐、文字的契合互动,在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全面探寻重庆城市的视觉肌理,于历史的回响中延续城市文脉.
其他文献
新媒体平台及其App应用的蓬勃发展以及直播技术的普及应用,使有声语言传播呈现出前所 未有的变化.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在新媒体背景下,有声语言传播主体在新呈现、新构成、新应对上体现的新特征和新变化.有声语言的传播目的不再局限于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也不局限于个人思想感情的直接交流,有声语言传播具有了商业化目的和个人思想情感的公开宣泄作用.一方面,有声语言传播方式从人际传播向大众传播转变;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语音扩大了有声语言传播的主体构成.
推动广播电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必须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随着媒体融合发展进程的加快,省级广播电视媒体基本形成了兼具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形态以及新闻客户端、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矩阵的现代传播架构.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形势要求和“智慧广电”的发展需要,省级广播电视媒体应当积极应对挑战,通过打造新机制、建构新组织、培育新动能,建设一支适应媒体新业态的全媒体新闻队伍,为拓展广播电视发展新空间,牢牢掌握宣传舆论主导权,夯实人才基础.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网络热播反映出纪录片在“互联网+”语境下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应以整个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为参考,对纪录片创作、传播再到受众的传播链条去评价分析,重新审视纪录片的发展态势.
脱贫攻坚是一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伟大战役.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系列纪录片《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讲述基层扶贫脱贫的感人故事.该片摄制组深入怒江峡谷、西藏墨脱等深度贫困地区,定期跟踪与蹲点观察,依据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客观记录基层脱贫之路,为我国实现近亿人脱贫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留下了宝贵的影像档案,呈现出脱贫攻坚传播新样态,为未来纪录片制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国际话语空间的拓展面临严重挑战.利用西方修辞实践中各种传统和规范来改进中国的对外传播,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尝试.作为中国对外传播里程碑式的事件,CGTN反恐纪录片《巍巍天山》播出后受到广泛关注,在海外引发强烈反响的同时,也收获国内观众的积极评价,实现了内宣外宣的一体化.本文以修辞情景理论为基础,从紧急状态、听众和制约因素三个相互交织的关系出发,分析该片所使用的修辞情景策略.
城市广电传媒,作为一个城市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舆论宣传的主流平台、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地位、职责、价值殊为重要.“十四五”期间如何发展,各城市台均会按照中央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政方针,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总体规划导向下各展身手、各显神通.本文试图从城市台的发展历史及其启示、国家战略与城市导向、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样本模式几个方面,作一些思考与分析.
饮食是人类共同的需要,以饮食为题材的纪录片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产生文化认同感.《风味人间》纪录片以全球视野来表达美食文化,讲究视听艺术和跨文化传播策略,注重剧本的故事性,挖掘人类饮食文化的核心价值,并从不同的视角来表现不同区域的人们在饮食上的共通之处,视听语言上的“不谋而合”、他者叙述中的自我照见、灵魂深处的悸动在饮食层面建构起文化认同,视听层、故事层、文化层相互印证、共同言说,成功实现了跨文化沟通.
作为一个“现象级”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华文化元典的核心要义,通过影视戏剧艺术的呈现方式,结合现代智媒技术的传播手段,在牛年春节开播以后,以其强大的思想穿透力、深刻的文化共鸣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迅速“破层”“出圈”,引发收视热潮,成为新时代展现中华智慧、弘扬中华精神、传播中华价值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新标杆”.其“故事戏剧”的场景实践与艺术活化、“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照与情感共鸣及“道器合一”的多元融合与立体表达,对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递手段、传承机理及传播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纪录片《孤山路31号》聚焦“孤山不孤”的文化意象,以“西泠不冷”情感体验为基点,通过影像语言的创新,拟人化的移情叙述方式,有深度地挖掘了西泠印社的文化精神与文脉传承.该片成功运用拍摄新技术与新手法,突破了人文纪录片与自然纪录片之间的界限,也丰富和拓展了电视纪录片形式的西湖文化传播.
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变、创新性发展工作的重要一环.人文历史纪录片《大儒朱熹》全方位展示了真实的朱熹形象,在摄制流程、艺术编排、传播效果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现,在国际传播层面更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文化自信.在构建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中,纪录片在让文化自信“立起来”“活起来”“走出去”三个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彰显了其在文化自信构建方面的功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