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新知识和新方法的学习隐含在主题探究式学习任务中,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按照这个思路,笔者总结出职业中专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即教师创设情境任务──师生讨论任务完成方法──学生完成任务──评价学习效果──归纳总结(意义建构)。
一、创设情境任务
设计情境任务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所以在设计情境任务时,教师必须注意:
1.设计有层次性的任务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和效果都存在差异,如基础知识差异、基本技能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学习态度的差异等。因此在设计情境任务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知识水平、情感水平的学生,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差异任务,包括集体任务(基本任务)和具有较高层次的个人任务(提高任务)。
2.任务包括单元综合任务和课堂任务
在教学之始,教师就应提出单元综合任务,并把它们放到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查看;教师提出的课堂任务必须具体、明确,以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
3.任务设计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单纯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技能。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考虑任务主题是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是否与其他学科以及课外活动相联系等。如在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把它与美术课相联系;在设计文字处理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把它与语文作文相联系;在设计网络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把它与查找资料、写信相联系。
二、师生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案
任务交给学生之后,教师不必急于教导学生怎么做,也不宜直接让学生动手做,而是应和学生一起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案,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身段,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如用Photoshop处理有污点的照片时,有的学生选用橡皮工具,有的学生选用淡化工具,有的学生用图案图章工具等。这些都是有用的工具,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工具来完成任务。
三、学生完成任务
情境任务让学生明确了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要运用哪些旧知识,要学习哪些新知识。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是完成任务的主体。但是,教师也不能只做旁观者,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对于简单的任务,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自主探索;对于比较复杂、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协作学习等方式创新性地完成任务。
四、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等。为了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出的见解、操作技能、协作精神等对学生做出评价,而学生可以对作品和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如在完成任务后,学生可以先评价自己的作品,或者写上评语,指出作品中的优缺点,再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指出作品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有创意等。
五、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学习目的,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学生完成任务,只是掌握了知识点,在任务完成后,特别是单元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意义建构。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南昌汽车机电学校)
一、创设情境任务
设计情境任务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所以在设计情境任务时,教师必须注意:
1.设计有层次性的任务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和效果都存在差异,如基础知识差异、基本技能的差异、学习兴趣的差异、学习态度的差异等。因此在设计情境任务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知识水平、情感水平的学生,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差异任务,包括集体任务(基本任务)和具有较高层次的个人任务(提高任务)。
2.任务包括单元综合任务和课堂任务
在教学之始,教师就应提出单元综合任务,并把它们放到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查看;教师提出的课堂任务必须具体、明确,以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
3.任务设计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单纯是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技能。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考虑任务主题是否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是否与其他学科以及课外活动相联系等。如在设计图形图像处理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把它与美术课相联系;在设计文字处理的任务时,教师可以把它与语文作文相联系;在设计网络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把它与查找资料、写信相联系。
二、师生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案
任务交给学生之后,教师不必急于教导学生怎么做,也不宜直接让学生动手做,而是应和学生一起讨论完成任务的方案,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放下身段,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如用Photoshop处理有污点的照片时,有的学生选用橡皮工具,有的学生选用淡化工具,有的学生用图案图章工具等。这些都是有用的工具,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选用不同的工具来完成任务。
三、学生完成任务
情境任务让学生明确了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要运用哪些旧知识,要学习哪些新知识。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是完成任务的主体。但是,教师也不能只做旁观者,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对于简单的任务,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自主探索;对于比较复杂、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协作学习等方式创新性地完成任务。
四、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教师的评价等。为了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出的见解、操作技能、协作精神等对学生做出评价,而学生可以对作品和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如在完成任务后,学生可以先评价自己的作品,或者写上评语,指出作品中的优缺点,再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指出作品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有创意等。
五、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学习目的,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学生完成任务,只是掌握了知识点,在任务完成后,特别是单元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意义建构。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南昌汽车机电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