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还是权贵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gw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821年,是唐穆宗的长庆元年。正是初夏时节,朝廷的一件科场大案爆发,很多大人物的赏春心情被厚厚阴云遮住。本来,春闱放榜已经公布了当年的进士及第名单,奔走相告的家庭与士子们准备着各种方式庆贺,专门的机构也早早把山珍海味备齐,曲江会、杏林宴,这都是人们熟知的盛况。
  开始还是小道消息,有人向皇帝揭露了今年新科进士的家庭背景,考试舞弊与暗箱操作的结论不难得出。不久,小道消息被朝廷的正式决定证实。穆宗皇帝决定对三十三名中的十四名进行重新测试,原来的礼部侍郎钱徽靠边站,中书舍人王起和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等人临危受命,出面主持复试。考试结果不出意外,四人勉强过关,准予及第,十名被刷下。
  出面揭发弊案的是西川节度使段文昌,他此前也担任过宰相。他有机会当面向穆宗揭发这次弊案。穆宗十分重视,立刻征求身边的大臣意见,元稹、李绅和李德裕都参与了讨论,而他们的观点与段文昌一致,认为钱徽接受请托,所试不公。复试证实了这些推测,钱徽贬官外地。这就是著名的长庆科场案。
  科举考试中的子弟请托问题,由此被暴露出来。唐朝后期的重要政治现象从而进入历史的视野,而牛李党争也就此拉开序幕。有人后来揭发说,段文昌之所以揭发是因为他自己的请托没有被接受,而支持揭发的元稹等人也有自己的政治诉求。这是否属于政治斗争中两派人马之间的“泥水战”已经不清楚,但更清楚的事实是,在朝为官的子弟更有请托的机会,更有可能在科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一时之间,子弟问题成为科举与政治焦点。
  科举制作为从社会上选拔政治人才的制度创始于隋炀帝,在唐朝大放光彩,尤其在唐朝的中后期,几乎是朝廷重要官员的出身必由之路。在唐朝的青年才俊中,“进士及第”是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梦想。当年唐太宗看见举子纷纷走入朝廷的考场十分兴奋,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阵之内。天下英雄尽为朝廷所用,自然值得皇帝高兴,尤其是在摆脱“九品中正制”士族垄断选举的弊端之后。
  但是,如今科举制正在发生黑暗中的转变,当权者利用手中的权力,勾结考试官员,为自己的子弟或裙带关系谋取不正当利益,弄虚作假,暗箱操作。作为沟通天下与朝廷的通途,科举制正在变得狭窄,正在成为权贵小集团的政治服务器。专家研究,长庆元年弊案中的权贵子弟,占据所有及第人数的50%,权贵与普通人家的比重当然远远不成比例。
  科举制的这种变化是可怕的,不仅正在远离制度设计的初衷,也会给朝廷带来显而易见的危害。考试成绩正因为具有客观性,才能够摆脱人际关系的干扰,为国家选拔人才,为贫寒子弟提供晋升机会。但是,如果考试作弊,制度的公正性立刻丧失。考试过程中的作弊危害公正性,子弟请托,利用权力来作弊,更加危害公正性。由此,朝廷的公正信誉便会大受损伤,进而导致社会对朝廷丧失信心,引发朝廷的信任危机。对于朝廷和皇帝而言,事关朝廷的公信力,显然不能等闲视之,皇帝立刻采取行动。
  长庆元年,唐穆宗采取的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打击权贵子弟的请托行为,维护科举制度的公正性,也赢得了社会的喝彩。子弟请托是权力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打击腐败从来都是政府挽救社会信心的正道。王起在这次打击科场弊案中成长起来,终其一生,他都是以维护科场正义而名垂史册,而他的起伏升降,也成了科场正邪的风向标。
  科举录取的标准,唐朝的概念叫做“才学”。长庆二年、三年,王起主持朝廷的科场工作,历史记载“得士尤精”。到文宗大和年间,这个传统得到保持,权贵子弟不仅录取很少,有的子弟甚至不敢参加科考,因为担心社会舆论的怀疑与讨伐。但是,利用手中权力谋取不正当权益,是权贵集团的习惯或者“本性”。他们毕竟有机会,有经验,更有耐心。有人会主张官宦子弟更适合做官,应该优先录取弟子等等。于是,研究者发现,到文宗后期和武宗之初,所谓“子弟”的录取名额有了增加的趋势,子弟请托再次抬头。
  不过,反对请托的社会力量依然强大。会昌三年(843),84岁的王起被再次请出,主持朝廷的贡举。这背后,就是反对请托的社会舆论发挥了巨大作用,而朝廷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只好请王起出山,以代表朝廷的决心。有历史记载说,在王起主持贡举期间,“凡有亲戚在朝者,不得应举。远人得路,皆相庆贺。”这种政策十分绝对,明显对官宦子弟产生新的不公平,但是却获得社会的热烈响应和坚决支持。这证明在贡举问题上的对立十分严重,而朝廷的政策,也体现了朝廷的政治态度。会昌三年的科考,及第的进士均无显赫家世。这一科放榜后引起极大的震动,当时人写诗猛赞:“再辟文场无枉路,两开金榜绝冤人。”
  但是,王起并没有因此而继续工作下去,下一年,他便到外地做官去了。而会昌五年,立刻发生了科场弊案,主持这一年贡举的陈商,一次录取七名权贵子弟,被举报后复试,证明这些权贵子弟果然没有才學。这七人的录取被取消,陈商也受到处分。
  牛李党争时期,两党彼此监督,当政一方比较谨慎,在野一方努力搜证,所以子弟请托受到限制。到宣宗时期,两党的斗争趋于平静,而子弟请托再也不能引起重视了。大中七年(853)崔瑶主持科举考试,“以贵要自恃,不畏外议。榜出,率皆权豪子弟”。大中九年(855),沈询主持科考,公然将录取名额分给自家亲戚,朝野上下竟无一人反对。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此前的武宗时代,一定会掀起轩然大波。当社会对朝廷的正义立场不再怀抱希望的时候,政治的危机远比抗争激烈更严重。
  至此,权贵把持科举,子弟请托充斥科场。科举腐败终于畅行无阻了,唐朝距离自己的墓场也不再遥远。一个名叫黄巢的寒门士子数次参加科举均未能及第,愤而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句。黄巢是个象征,他对腐败的科举彻底失去了信心,那意味着更多的人对唐朝失去了信心。
  离开科场的黄巢,走上了另一个战场,他放下纸笔拿起刀枪。他不再祈求唐朝给予他们公平,他想创造一个新的公平正义。谁会想到,黄巢离去的背影,带走的竟然是唐朝的魂灵。
  (摘自腾讯大家)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由于创新带来新的情况和问题。怎样使创新能够促进就业和减少贫富分化,是欧美国家政府在促进创新中特别关注的。  以人工智能、3D打印和泛在网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使人类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但是新的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却会减少人工劳动力的使用。欧美国家近些年来失业率一直保持在高位,尤其是青年人的失业率很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很多研究表明,技术进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习近平认为,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搞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
一团乱麻  左边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右边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两人手举长线欲“围绕”地球,但长线却掉落在地,杂乱无序,乱成一团。(原载美国政治漫画网)
在冷战结束时,备受赞赏的美国政治哲学家弗朗西斯·福山的预言引发了全球兴趣。当时他预言了“历史的终结”。他认为,共产主义垮台后,支持自由市场的自由民主制已经最终胜出,并将成为世界“最后的人类政府形式”。如今在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似乎正处于危机之中。此时的福山同样思考着它的未来。福山在一个电话采访中说:“25年前,我不知道民主制度会如何倒退,也没有理论来谈这个问题。现在我认为,民主制度显然可能倒退。” 
帝国时代的文化与制度,都有排斥、拒斥、压制商业发展的倾向,帝国时代的商人,总是被贴上不道德的标签,在帝国时代,人们追逐财富的本性,总是被导向当官与务农两个途径,所谓“耕读传家”是最为经典的表述。  商虽然扮演着相对次要的角色,但是在帝国的演进历程中,他们的“权利掮客”角色无疑又是不可或缺的,成为帝国权力运作中必须倚重的工具。  权力掌控财富  秦汉时代还有商业活动的空间,商人的地位虽然在汉初即被纳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我与华为的交往第一次是1997年,我参加十五大报告起草的时候。有人给中央写信说华为姓资不姓社。为什么?“第一,华为没有国家投资。这个人的理念是国家投资就是社会主义,个人投资就是资本主义。第二,华为搞职工持股,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所以姓资不姓社。让这种东西搞下去,那怎么行?”我要求去深圳调研。当时的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听说后陪我去调查,任正非不知道,是背靠背的。我们调查后得
麦伦·罗得里克在2008年进入英国TLC连锁药店担任普通店员,凭借优秀的业绩连续攀升,在2014年荣升为总监助理。  TLC现任销售总监爱德华先生即将退休,公司决定让麦伦·罗得里克接任总监之职。为了做一次更好的考核,2016年2月,他们把麦伦·罗得里克派往位于格拉斯哥城的一家分店担任店长。那家分店的生意长期不好,他若能在一年内改变其惨淡的经营面貌,公司将正式升他为销售总监。  麦伦·罗得里克提前一
美国建国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它的一个基本历史条件是处在一个较长期的相对和平统一的环境中。  美国自独立以来到跨入新世纪,经历了12次具有重大的全局性影响的战争。即:1775—1781年的独立战争,1812—1813年的第二次对英战争,1846—1848年的美墨战争,1861—1865年的国内战争(南北战争),1898年的美西战争,1917—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41—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
我1岁时的照片在他贴身衣袋里装了14年  1930年9月,母亲生下我。当时难产,只能剖腹。在我出生后的第三天,父亲才来到医院,他挠挠头皮,愧疚地说:“瑞华,这两天实在太忙。”  母亲反而安慰他说:“没事,你看我们娘儿俩不是挺好吗?” 不久,父亲去苏区,考虑到我还小,党组织决定,母亲和我继续留在上海。  我1岁时,母亲领我去公园,遇到照相的,就请人家给我拍了一张照片,然后委托秘密交通员把照片捎往中央
《日本陆军与中国》  [日]户部良一著 [日]诹访一幸 郑羽 金昌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10月出版  《日本陆军与中国》选取了旧日本陆军中一名叫佐佐木到一的“支那通”军人作为考察对象,从其日记窥探其心理发展轨迹。此人早年对中国革命极为同情,但在侵华战争爆发后却成为参与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之一;他早先对中国国民党抱有好感并有强烈共鸣,但最终成为反对国民党最为激烈之人,其前后矛盾反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