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利用数字化技术反映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一是因为艺术创作的需要,二是因为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文章通过列举闽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手段,展示了新时期文化遗产重塑的形式,并通过一些现实中可利用的条件来探讨闽南文化遗产记录、传承和发展的策略,从而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发掘和再创造。
  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闽南文化
  注:本文系2020年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影像时代的活态传承研究”(2020E14)研究成果。
  一、文化创新性传承的必要性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1]。在这样的形势下,深入探索如何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融入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需要在新的时代环境中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闽南文化作为一种代代传承的地区性文化,因其历史悠远、内涵精深,被视为重要的资源宝库。但在新时期,这些文化因其陈旧的形式已经慢慢被年轻群体怠慢、忽视,如何利用数字化媒体和新技术来为其打造更新的形式外壳,并且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它关系着我们是否能够通过技术来发现闽南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动规律,找到更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促使其更长久地、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数字化的保护手段
  (一)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自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Memory of the World”工程后,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开展正式得到全球认证,各国纷纷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当中[2]。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概念是运用数字资源采集、存储、处理、展示、传播等技术,将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及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等相关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可传播的、可在计算机中表示的数字形态[3]。
  (二)数字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科技手段与文化的融合,是新形式与传统内容结合的大胆尝试,传统文化作为旧时代的精神生活产物随着老一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消隐逐渐式微。新的时代环境下,传统文化是否依然能够符合年轻受众的口味,除了受传播渠道的影响之外,还要仰赖物质外壳的重塑革新。因此,文化遗产与数字化的结合是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寻求创新性传承和发展的有效尝试。
  所谓的AR即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利用360度全景摄像设备拍摄记录不同角度场景,并进行图像整合的技术,也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进现实世界并与观众进行互动[4]。该技术可以将传统文化内涵变得生活化,如剪纸艺术、花灯工艺、石雕工艺、木偶雕刻等,这些技术性的造型工艺,最终呈现给人们的是极具生活气息的实体物品。在闽南民间,人们对这些工艺品早已司空见惯,它们很难引起特殊关注。但是如果能够借助增强现实的技术,将其制作的整个过程置于虚拟世界中并展示出来,结合真实世界的实体一起呈现,那么受众会产生更多丰富的观赏感受。这种将原来不可见的工艺过程可视化的方式,为人们带来了一种崭新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体验,可以促进文化达到更深层次的传播效果。
  传感测量和IPC算法,能够对实体建筑进行测量,进而得到距离图像的成像图,然后通过IPC迭代最近点算法,完成对建筑物实体的三维模型制作[5]。泉州地区有很多历史遗留的宗教性建筑物,这些建筑也都随时间的变迁面临着各种人力无法阻挡的慢性损坏。目前,已有相关学者和技术专家着手该项工作,并且通过专业的SU软件,建构起电子模型,精确地完成了开元寺三维模型的制作。在此过程中,他们还利用各种网络和现实平台,将虚拟作品对外展示,以宣传中国唐朝建筑的文化与艺术魅力[6]。
  由以上几种典型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实践方式可见,闽南文化遗产的资源丰富,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空间也十分广阔。如果只利用一种数字化技术,或者只局限在某一种类中使用数字化技术,都无法全面推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技术的深度结合。因此,需要对文化遗产进行细致的分类,对照每一种可操作的数字化技术进行独立研究,为文化遗产寻找合适的数字化方式,实现文化遗产和数字化技术的全面接触,最终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发现闽南文化遗产的发展规律。
  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集成策略
  (一)加快数据库建设
  闽南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损耗的速度可能会比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来得更快。因此,加快相关数据库建设的步伐,促进文化遗产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有必要的。数据库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进行文化遗产的信息基础建设,针对不同的种类设立不同的方向,搜集相关的电子信息资源。2008年,福建省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随后该中心创办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为受众提供了福建省内文化遗产相关数据的系统检索服务,使研究者和公众能够了解福建省内的文化遗产状况。
  当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据库除了承担提供信息的责任之外,还可以尝试H5响应式操作,强化互动功能,提供更多的影音點播窗口等,争取借助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促成一种多媒体、多形式、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样态,使文化遗产获得更持久的活力。
  (二)建立文化遗产数字展览馆
  若想使文化遗产获得持久的生命力,相关人员除了要倡导对其进行保护之外,还应该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开发新的路径,借助新的数字化技术,从传统的固化保护模式向动态模式转型发展,使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新的审美价值和新的文化内涵。   传统的固化保护模式最典型的代表是博物馆,这种形式最多只能起到最原始的记忆保存作用。但是数字展览馆所能做的就远不止于此,它可以在保存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延伸出更多的新形式,为受众提供更丰富的感官体验,使文化遗产真正地活在当下,以当下最为活跃的方式保持其最生动的样貌,唤醒文化遗产的内在活力。
  而建立较大规模的数字展览馆,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寻求跨地区的合作,最大限度地调动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动员最先进的技术力量,开启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模式。闽南文化涉及的各地区要加强合作,建立起文化遗产相关的信息共享平台,最终实现闽南文化最大范围的人群共享,利用互联网、手机、新媒体等平台,让更多人分享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成果,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之中。
  四、结语
  文化遗产是我们借以窥视一个区域先祖遗迹的脉络,以及该区域民众骨子里精神特质的重要途径。文化遗产具有多样性,是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完善立法机制,保护文化遗产;高校应该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文化企业应该立足传统进行数字化的取材创作,在此基础上将文化遗产转化成产业资源。可以说,数字化手段在保护并扩大文化遗产影响范围的同时,也为文化遗产带来了附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促使其走进市场,从而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2020-10-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党元淼.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式研究:以陕北民间艺术为例[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2016.
  [3]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4]王涌天,陈靖,程德文.增强现实技术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4.
  [5]赵婷,陶信伟.日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经验与启示[J].文化艺术研究,2018(4):19-27.
  [6]顏纯钧.文化产权和文化安全[J].东南学术,2004(增刊1):228-230.
  作者单位:
   仰恩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也不尽相同,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物资源。民俗文物不仅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好证明,也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成果,可以说民俗文物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博物馆作为一个研究、搜罗和保护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有责任贯彻与落实我国文物保护政策,加大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与利用民俗文物,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
期刊
摘 要:在西方古典音乐乐器当中,钢琴是其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有“乐器之王”的美誉。从“乐器之王”这个美誉可以看出钢琴在西方古典音乐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钢琴是除了管风琴以外,音域最广的乐器。只有对钢琴弹奏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努力练习,才能够利用钢琴弹奏出更加优美的旋律,带给听众更高雅的美的享受。文章分析了钢琴演奏技巧,并且明确了钢琴演奏技巧和钢琴音色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钢琴演奏者可以更加完美、更加熟练
期刊
摘 要:形体舞蹈课程是高校艺术专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科目,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体形和体态,帮助学生塑造完美身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学内涵,提升学生的专业舞蹈基础技能,另外,还能进一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艺术涵养。因此,需要深入探究高校形体舞蹈课程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  关键词:形体舞蹈课程;艺术专业;教学改革  注:本文系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院级项目“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形体舞
期刊
摘 要:广播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受众数量多、受众要求低、传播范围广、表现力生动等特点。广播播音主持的表现力对广播收听率、广播播音质量以及受众感受具有重要影响。可见,在媒介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广播播音主持语言表现力的提升,对广播节目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阐述了播音主持语言表现的特征,并提出了几点提高广播播音主持语言表现力的策略。  关键词:广播;播音主持;语言表现力  广
期刊
摘 要:优秀的民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动漫是当代视觉文化的潮流代表。利用动漫将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历史文化、道德伦理、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融合价值最大化地呈现出来,能够实现文化遗产与动漫产业的互利共赢。  关键词:民间文学;动漫;文化传承  注: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非遗’文化的动漫化传播研究”(17DWYJ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民间文学的特点和价值  (一)民间文学
期刊
摘 要: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发生转变。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成为当前相关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忽视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面临困境、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不足等。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化技术,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保护并传承我国非物
期刊
摘 要:武夷山,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新兴旅游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其独特而又深厚的茶文化也成为武夷山民宿的一大特色。文章主要对在武夷山民宿的茶文化意境营造展开研究探讨,根据当前武夷山民宿茶文化意境营造的实际情况与优势,提出武夷山民宿茶文化意境营造的具体方法,以提升武夷山民宿的精神意蕴和空间体验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关键词:武夷山;民宿;茶文化;精神意蕴  
期刊
摘 要:创业是开辟与成就事业,创新是创造和实现价值。文明与进步的社会,必须有大批的创新者;富强与兴盛的国家,必须有大批的创业者。在高校书法教学中,培养创业者需要在其学习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塑造创新者需要在其发展过程中提供实践的平台。  关键词:高校;书法教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学院中书法教学创新创业多元化培养的研究与
期刊
摘 要: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创作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都是经典的爱情悲剧剧作,两部剧目分别在中西方有着几百年的深远影响,至今也仍然活跃在现代舞台上。汤显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然而这两部剧目的现状和境遇却大不相同。文章从两部剧目的21世纪新版本分析中西方古代经典剧目与现代艺术的不同结合,寻找中国传统剧目更多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牡丹亭》;《罗密欧与朱丽叶》;
期刊
摘 要:随着AI主播以及AI播音的迅速发展,作为新闻信息传达载体之一的新闻播音似乎很容易被取代。究其原因,许多人认为新闻播音技术性强但对于情感的依托表现的要求并不是很高,那么新闻播音真的日落西山且无需再着重使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投入训练了吗?其实不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从艺术学习的角度而言,新闻播音的训练正在散发着与从前不同但是却依旧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新闻播音与播音艺术的关系以及新闻播音的重要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