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土楼之都,客家故里永定。
永定建县500年,是著名的老区、侨区、矿区、土楼集中区、客家人聚居区。永定县位于闽粤两省边界线上,是福建西部进入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省的战略要冲,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中心点,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永定县委、县政府传承土楼文化,弘扬客家精神,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大力实施“经济强县、文化强县、旅游强县”三大战略工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经济强县促发展
多少年来,依托上天赐予的煤炭、石灰石等资源优势,永定曾一度风光无限。现已探明矿产资源有36种之多,其中煤炭储量5.2亿吨,石灰石储量7.3亿吨,“永定红”石材储量5亿立方米,还有丰富的钼、锰、铁、铅、锌等矿产。但是,永定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矿业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传统的资源型、能耗型经济不仅制约了永定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此,永定县以创建“科学发展示范矿区”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展矿区综合治理。先后依法关闭1400多个无证小煤矿井和废弃矿井,同时,实施培丰东洋山矿区渠道等20个矿山综合治理项目,有效地促进了矿山周边环境的改善。为解决高坎抚片矿区乡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永定在全省率先决定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解决61个矿区村13.6万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到目前,已完成33处人饮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890多万元,有5.3万矿区群众饮水困难得到了解决。
经过缜密论证,永定县委、县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并重,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尽量利用山坡地、荒杂地、废矿山建设“一园四区”,发展工业。“一园”即永定工业园,是省级工业园区,目前已投入1.5亿元完善园区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并完成了工业新城28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累计入园项目40个,合同总投资32.2亿元。2008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7.38亿元,比增145.4%。据了解,今年有望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四区”即坎市、培丰、城郊、金丰四个乡镇工业集中区,总规划面积为1.2万亩,落户企业49家,总投资27.45亿元。在加快建设的同时,永定还出台了《关于扶持机械和光电(电子)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并对投资额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对产业发展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商定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永定县委、县政府以发展工业的思路经营城市,果断做出了“拉大城市架构、配套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繁荣城市经济”的战略决策,决心把县城打造成“客家文化城”。2006年以来,永定县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组织编制了永定县发展战略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县城控制性规划、县城整体城市设计、县城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各个层次的规划。现在,城区重点地段夜景工程、体育广场、孔子文化广场以及“一殿四园九广场”等客家特色景观等城建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之中。
旅游强县现端倪
土楼是永定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是客家人创造文明的历史见证,其文化内涵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多民族融合、文化多元发展的历史进程,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民居建筑”。
土楼是永定客家先民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土楼是客家人的根,是客家人的脉,是客家历代文化的缩影。近年来,永定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土楼文化、展示土楼文化、宣传土楼文化、传承土楼文化,弘扬客家精神。
福建永定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永定,属于客家,也属于全世界。历届永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土楼“申遗”工作,从1998年5月永定县就拉开了土楼“申遗”序幕,土楼“申遗”走过了漫漫十年之路。
2007年1月,中国政府将“福建土楼”作为我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唯一申报项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随后,“福建土楼”申报文本在超过50%淘汰率的残酷竞争中,顺利通过了审查,赢得了角逐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
从拿到“入场券”到“世遗”专家前来考察验收,仅半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永定县累计投入1亿多元资金,拆除了与土楼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1.98万平方米,改造房屋13.45万平方米,并对申报区的44座重点土楼及其周边河道水沟、建筑垃圾等进行了彻底整治。同时,深层挖掘客家土楼文化内涵,出版了以土楼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并制作专题片,向公众广泛宣传,扩大土楼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07年8月底9月初,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派出专家对“福建土楼”申报项目进行现场评估,并召开两次专门会议,正式获得提交第32次世界遗产大会表决的资格。2008年7月7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加拿大魁北克省举行全体会议,土楼申报工作获得全票通过。永定作为“福建土楼”最为核心、最为主要的客家土楼,由此以豪迈的步伐走出国门,代表中国形象,走向世界!
土楼“申遗”成功,既拿到了通往世界的“通行证”,又有了开启旅游朝阳经济“金钥匙”。围绕做大做强土楼旅游经济,永定县在全省、全国、全球范围内审视永定旅游,聘请了世界知名、国内资深的旅游专家对旅游产业进行规划,并以土楼申报“世遗”为契机,建设高等级旅游公路、高规格旅游星级宾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推介“参观客家土楼,沐浴客家文化,龙湖休闲度假”的旅游品牌。
随着软硬设施的完善,永定旅游产业让人信心满怀。“世界文化遗产”效应凸显,永定客家土楼旅游出现了“井喷”,停车场爆满,文化村爆满,振成楼爆满,承启楼爆满。振成楼、奎聚楼、承启楼等不得不紧急公告,限定游客参观人数。2008年国庆节黄金周,永定客家土楼主要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5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78%,其中,境外游客比增75%,旅游创汇200万元,比增46%,创下历史记录。
文化强县创活力
客家文化历史渊源,文蕴深厚。客家人从黄河流城辗转南迁,经历几千年漫长岁月,形成了遵行儒礼、崇文重教、爱国爱乡、团结和睦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无论走到那里,无论经历多少风云变化,客家人都不离根,都会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以各种形式体现、守护着祖先教诲和优秀文化。 永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秉承崇文重教的客家文化,2007年新学年开学之际,《永定县教育强县发展规划》公布,勾画出这样的画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教育为统揽,大力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力争到2010年,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比综合指数居全省山区县前列,率先通过省政府‘教育强县’的评估验收。”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县委、县府提出了居全省“三个率先”之举,即率先在职业中专学校中实行全免费教育政策,为园区经济输送技术人才;率先实施“三名一强”工程,即名校、名师、名校长和教育强乡(镇)工程;率先推行中小学校中层干部、校长选聘上岗,对21所试点学校的中层干部及校长进行选聘,选聘后,校级领导为72人、中层干部116人,分别减少28人和114人。
与经济强县一样,教育强县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省级验收,率先在全市实现完中校达标;教育督导评估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市级复查验收。2008年,高考成绩更是让人眼睛一亮,吴宪以原始总分674分勇夺福建省理科状元头衔,陈明毅以理综288分,摘取全省单科桂冠,吴宪等5位同学分别考上清华、北大;全县本科上线人数突破3000人大关,永定一中应届本科上线率达93.6%,名列全省榜首。
永定县还在城郊乡东溪村建设“客家圣殿”暨“客家文化博物馆”,规划建设中的“客家圣殿”占地1000余亩,预算总投资3.6亿元,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建成。“客家圣殿”将成为人们探索客家悠久历史文化,体验客家独特民俗风情,以及客家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圣地。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客家文化是土楼的灵魂。土楼是永定的品牌。品牌是文化,品牌是生产力。据了解,永定县委、县政府今后几年致力打响“土楼春风”、“土楼先锋”、“土楼清风”等19个文化品牌,即重点打响1个世界品牌、培育4个国家品牌、打造6个海西品牌及争创2个示范品牌。一个世界级品牌,就是打响“福建土楼之都,客家故里永定”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借助永定客家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契机,做强、做大永定文化旅游产业,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县,通过五到六年的努力,力争旅游总收入突破50亿元。培育4个国家级品牌,就是培育全国两岸交流合作重点县、中国车桥之乡、中国烤烟之乡和华东红柿之乡品牌。打造6个海西品牌,就是打造福建重点侨乡、海西教育强县、海西数码影音基地、海西水泥物流中心、海西煤炭物流中心、海西石材生产基地品牌。争创2个示范品牌,就是要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试验县和科学发展示范矿区品牌。同时,还要争创节能减排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把解放思想、先行先试贯穿于永定的各项工作中,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品牌建设,把永定县培育成为“全国两岸交流合作重点县”、“中国车桥之乡”、“中国烤烟之乡”和“华东红柿之乡”。
这些年来,永定人民秉承敢闯敢干的客家精神,融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直挂云帆济沧海,土楼之乡正春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永定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进一步树立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走科学发展之路,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
资料链接
永定县情五大特点
永定县地处福建西南部,东临漳州、厦门,西南接广东梅州,处于厦门、汕头经济特区的腹地,龙梅汕经济区的结合部,是福建通往广东的重要门户。全县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下辖10个镇、14个乡、279个村(居),人口46.8万,属纯客家县,永定历史悠久,宋淳化五年(994年)设上杭县,县治设于现在永定县的高陂北山。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将上杭县分置出上杭和永定两县,命名为“永定”,意在“永远安定”。永定的县情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著名老区。是中央苏区28个组成县之一。1928年6月,爆发了福建省第一个由县委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永定暴动”,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和第一支红军队伍,养育了以张鼎丞同志为代表的70多位中央和省、市领导,其中有16位将军,被誉为“红旗不倒之乡”。
二是闻名侨区。是全国重点对台工作县和全省八大侨县之一,共有港澳台侨胞50多万,是爱国侨领胡文虎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等人的祖籍地。
三是传统烟区。素有“烤烟之乡”的美称,有400多年的种烟历史,是全国40个优质烤烟产区之一。永定烤烟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被誉为“烟魁”,并在南洋劝业会和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
四是重点矿区。有“南方矿区”之称,是福建省重点矿区,已探明矿产资源36种,其中煤炭储量约5.2亿吨,石灰石储量约7.3亿吨,“永定红”石材储量约5亿立方米,还有丰富的钼、锰、铁、铅、锌等矿产及7处温泉。
五是新兴旅游区。永定客家土楼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葩”,跻身福建“十大旅游品牌”;洪坑民俗文化村是国家4A景区、福建10个最美乡村之一。2008年7月份,永定客家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棉花滩水电站建设形成的65平方公里湖面的“龙湖”,被称为北回归线上沙漠绿洲里的“一块翡翠”。湖中幽雅壮观的库湾和岛屿,湖畔壮丽秀美的王寿山国家森林公园,与永定客家土楼交相辉映,形成“东楼西湖”的旅游格局。
永定建县500年,是著名的老区、侨区、矿区、土楼集中区、客家人聚居区。永定县位于闽粤两省边界线上,是福建西部进入改革开放前沿广东省的战略要冲,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中心点,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永定县委、县政府传承土楼文化,弘扬客家精神,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大力实施“经济强县、文化强县、旅游强县”三大战略工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经济强县促发展
多少年来,依托上天赐予的煤炭、石灰石等资源优势,永定曾一度风光无限。现已探明矿产资源有36种之多,其中煤炭储量5.2亿吨,石灰石储量7.3亿吨,“永定红”石材储量5亿立方米,还有丰富的钼、锰、铁、铅、锌等矿产。但是,永定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矿业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传统的资源型、能耗型经济不仅制约了永定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此,永定县以创建“科学发展示范矿区”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展矿区综合治理。先后依法关闭1400多个无证小煤矿井和废弃矿井,同时,实施培丰东洋山矿区渠道等20个矿山综合治理项目,有效地促进了矿山周边环境的改善。为解决高坎抚片矿区乡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永定在全省率先决定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解决61个矿区村13.6万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到目前,已完成33处人饮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890多万元,有5.3万矿区群众饮水困难得到了解决。
经过缜密论证,永定县委、县政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并重,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尽量利用山坡地、荒杂地、废矿山建设“一园四区”,发展工业。“一园”即永定工业园,是省级工业园区,目前已投入1.5亿元完善园区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并完成了工业新城28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累计入园项目40个,合同总投资32.2亿元。2008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7.38亿元,比增145.4%。据了解,今年有望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四区”即坎市、培丰、城郊、金丰四个乡镇工业集中区,总规划面积为1.2万亩,落户企业49家,总投资27.45亿元。在加快建设的同时,永定还出台了《关于扶持机械和光电(电子)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快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并对投资额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对产业发展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商定扶持政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永定县委、县政府以发展工业的思路经营城市,果断做出了“拉大城市架构、配套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繁荣城市经济”的战略决策,决心把县城打造成“客家文化城”。2006年以来,永定县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组织编制了永定县发展战略规划、县城总体规划、县城控制性规划、县城整体城市设计、县城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各个层次的规划。现在,城区重点地段夜景工程、体育广场、孔子文化广场以及“一殿四园九广场”等客家特色景观等城建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之中。
旅游强县现端倪
土楼是永定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是客家人创造文明的历史见证,其文化内涵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多民族融合、文化多元发展的历史进程,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民居建筑”。
土楼是永定客家先民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土楼是客家人的根,是客家人的脉,是客家历代文化的缩影。近年来,永定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土楼文化、展示土楼文化、宣传土楼文化、传承土楼文化,弘扬客家精神。
福建永定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属于永定,属于客家,也属于全世界。历届永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土楼“申遗”工作,从1998年5月永定县就拉开了土楼“申遗”序幕,土楼“申遗”走过了漫漫十年之路。
2007年1月,中国政府将“福建土楼”作为我国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唯一申报项目正式向联合国申报,随后,“福建土楼”申报文本在超过50%淘汰率的残酷竞争中,顺利通过了审查,赢得了角逐2008年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
从拿到“入场券”到“世遗”专家前来考察验收,仅半年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永定县累计投入1亿多元资金,拆除了与土楼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物1.98万平方米,改造房屋13.45万平方米,并对申报区的44座重点土楼及其周边河道水沟、建筑垃圾等进行了彻底整治。同时,深层挖掘客家土楼文化内涵,出版了以土楼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并制作专题片,向公众广泛宣传,扩大土楼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07年8月底9月初,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派出专家对“福建土楼”申报项目进行现场评估,并召开两次专门会议,正式获得提交第32次世界遗产大会表决的资格。2008年7月7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加拿大魁北克省举行全体会议,土楼申报工作获得全票通过。永定作为“福建土楼”最为核心、最为主要的客家土楼,由此以豪迈的步伐走出国门,代表中国形象,走向世界!
土楼“申遗”成功,既拿到了通往世界的“通行证”,又有了开启旅游朝阳经济“金钥匙”。围绕做大做强土楼旅游经济,永定县在全省、全国、全球范围内审视永定旅游,聘请了世界知名、国内资深的旅游专家对旅游产业进行规划,并以土楼申报“世遗”为契机,建设高等级旅游公路、高规格旅游星级宾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推介“参观客家土楼,沐浴客家文化,龙湖休闲度假”的旅游品牌。
随着软硬设施的完善,永定旅游产业让人信心满怀。“世界文化遗产”效应凸显,永定客家土楼旅游出现了“井喷”,停车场爆满,文化村爆满,振成楼爆满,承启楼爆满。振成楼、奎聚楼、承启楼等不得不紧急公告,限定游客参观人数。2008年国庆节黄金周,永定客家土楼主要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5万人次,同比增长了178%,其中,境外游客比增75%,旅游创汇200万元,比增46%,创下历史记录。
文化强县创活力
客家文化历史渊源,文蕴深厚。客家人从黄河流城辗转南迁,经历几千年漫长岁月,形成了遵行儒礼、崇文重教、爱国爱乡、团结和睦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无论走到那里,无论经历多少风云变化,客家人都不离根,都会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以各种形式体现、守护着祖先教诲和优秀文化。 永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秉承崇文重教的客家文化,2007年新学年开学之际,《永定县教育强县发展规划》公布,勾画出这样的画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教育为统揽,大力推进教育强县建设,力争到2010年,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的可比综合指数居全省山区县前列,率先通过省政府‘教育强县’的评估验收。”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县委、县府提出了居全省“三个率先”之举,即率先在职业中专学校中实行全免费教育政策,为园区经济输送技术人才;率先实施“三名一强”工程,即名校、名师、名校长和教育强乡(镇)工程;率先推行中小学校中层干部、校长选聘上岗,对21所试点学校的中层干部及校长进行选聘,选聘后,校级领导为72人、中层干部116人,分别减少28人和114人。
与经济强县一样,教育强县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省级验收,率先在全市实现完中校达标;教育督导评估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市级复查验收。2008年,高考成绩更是让人眼睛一亮,吴宪以原始总分674分勇夺福建省理科状元头衔,陈明毅以理综288分,摘取全省单科桂冠,吴宪等5位同学分别考上清华、北大;全县本科上线人数突破3000人大关,永定一中应届本科上线率达93.6%,名列全省榜首。
永定县还在城郊乡东溪村建设“客家圣殿”暨“客家文化博物馆”,规划建设中的“客家圣殿”占地1000余亩,预算总投资3.6亿元,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基本建成。“客家圣殿”将成为人们探索客家悠久历史文化,体验客家独特民俗风情,以及客家后人寻根谒祖的精神圣地。
土楼是客家文化的象征,客家文化是土楼的灵魂。土楼是永定的品牌。品牌是文化,品牌是生产力。据了解,永定县委、县政府今后几年致力打响“土楼春风”、“土楼先锋”、“土楼清风”等19个文化品牌,即重点打响1个世界品牌、培育4个国家品牌、打造6个海西品牌及争创2个示范品牌。一个世界级品牌,就是打响“福建土楼之都,客家故里永定”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借助永定客家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契机,做强、做大永定文化旅游产业,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县,通过五到六年的努力,力争旅游总收入突破50亿元。培育4个国家级品牌,就是培育全国两岸交流合作重点县、中国车桥之乡、中国烤烟之乡和华东红柿之乡品牌。打造6个海西品牌,就是打造福建重点侨乡、海西教育强县、海西数码影音基地、海西水泥物流中心、海西煤炭物流中心、海西石材生产基地品牌。争创2个示范品牌,就是要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试验县和科学发展示范矿区品牌。同时,还要争创节能减排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把解放思想、先行先试贯穿于永定的各项工作中,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品牌建设,把永定县培育成为“全国两岸交流合作重点县”、“中国车桥之乡”、“中国烤烟之乡”和“华东红柿之乡”。
这些年来,永定人民秉承敢闯敢干的客家精神,融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直挂云帆济沧海,土楼之乡正春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永定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进一步树立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走科学发展之路,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
资料链接
永定县情五大特点
永定县地处福建西南部,东临漳州、厦门,西南接广东梅州,处于厦门、汕头经济特区的腹地,龙梅汕经济区的结合部,是福建通往广东的重要门户。全县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下辖10个镇、14个乡、279个村(居),人口46.8万,属纯客家县,永定历史悠久,宋淳化五年(994年)设上杭县,县治设于现在永定县的高陂北山。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将上杭县分置出上杭和永定两县,命名为“永定”,意在“永远安定”。永定的县情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著名老区。是中央苏区28个组成县之一。1928年6月,爆发了福建省第一个由县委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永定暴动”,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和第一支红军队伍,养育了以张鼎丞同志为代表的70多位中央和省、市领导,其中有16位将军,被誉为“红旗不倒之乡”。
二是闻名侨区。是全国重点对台工作县和全省八大侨县之一,共有港澳台侨胞50多万,是爱国侨领胡文虎和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等人的祖籍地。
三是传统烟区。素有“烤烟之乡”的美称,有400多年的种烟历史,是全国40个优质烤烟产区之一。永定烤烟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被誉为“烟魁”,并在南洋劝业会和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
四是重点矿区。有“南方矿区”之称,是福建省重点矿区,已探明矿产资源36种,其中煤炭储量约5.2亿吨,石灰石储量约7.3亿吨,“永定红”石材储量约5亿立方米,还有丰富的钼、锰、铁、铅、锌等矿产及7处温泉。
五是新兴旅游区。永定客家土楼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居建筑奇葩”,跻身福建“十大旅游品牌”;洪坑民俗文化村是国家4A景区、福建10个最美乡村之一。2008年7月份,永定客家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棉花滩水电站建设形成的65平方公里湖面的“龙湖”,被称为北回归线上沙漠绿洲里的“一块翡翠”。湖中幽雅壮观的库湾和岛屿,湖畔壮丽秀美的王寿山国家森林公园,与永定客家土楼交相辉映,形成“东楼西湖”的旅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