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对中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作用的案例研究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合唱作为一种集体表演的特殊音乐形式,在当代学校音乐素质培养中备受欢迎。它的集体演唱、多声部演唱、男女生混合演唱等特点既是对中学生音乐素养的挑战,更是对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本文旨在通过大弯至佳实验学校所进行过的合唱案例来探讨其对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与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音乐素养 ;合唱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01-0033-03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学校和社会越发深刻地认识到合唱教学在学校素质教育中所扮演的独特且重要角色。然而,受传统音乐教学理念以及传统教育中对音乐教育中的合唱的重视程度的影响,合唱教学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如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合唱的认识程度极低,对于合唱的欣赏能力较低,对于如何在合唱中自然的表现手足无措。同时,传统合唱教学往往忽略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压抑了初中生的个性发展,容易忽视孩子们在合唱过程中的创造能力。因此,本文在梳理界定了合唱与音乐素养,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该具备的音乐素养之后,结合大弯至佳实验学校的合唱案例简要地谈一谈如何将音乐素养中的听觉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融合在校园合唱当中去,希望为我们初中阶段的合唱教学提供几个可参考、可交流的实例。
  一、概念界定与溯源
  (一)合唱
  “合唱”与“音乐素养”是本文需要界定与溯源的两大概念。
  合唱,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悲剧中出现的一种集体演唱形式,常用于祭祀中制造氛围,最初以单声部形式表演。到欧洲中世纪时期,教会尝试将格里高利圣咏改编成为多声部结构,才出现了多声部演唱这一形式。现在的合唱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無伴奏。它要求单一声部音的高度统一,要求声部之间旋律的和谐,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
  合唱最初传至中国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此后随着中国新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宗教文化不断输入的影响,中国新音乐进一步萌芽,迎来“学堂乐歌”时期。20世纪30年代,上海国立音专等一批专业音乐院校刚刚建立,众多如马思聪、冼星海等著名音乐家初登乐坛,标志着新音乐的建设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也标志着我国的音乐事业已经发展至历史的新阶段。《长恨歌》《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便是这一时期的著名合唱作品。新中国成立至今,合唱进入第四个阶段。
  (二)合唱与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的内容包括识谱读谱、音乐听辨、欣赏能力、情感共鸣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不能将大部分时间用于音乐学科的专门学习与培养的现实情况,那么,将理论化的知识实践化、活动化便是一个双效功能的好办法。于是,合唱作为一个既能锻炼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又能以活动的形式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表演当中,去体会音乐的律动,在实践活动中将音乐素养能力化后浸润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当中,这无疑不是一个极好的音乐教育教学形式。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以合唱的形式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地加入到音乐表演当中,让音乐素养的提高如春雨润物般悄无声息而又颇有成效。
  二、合唱与音乐素养培养案例
  基于上文所说音乐素养培养现状,我在学校长年开展合唱训练活动,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这里我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首先,我会让每一个学生模唱一段旋律,根据学生的音色特点,把学生分成三至四个声部,然后排好队形。其次,学生普遍都是没有良好的发声习惯,所以我们会从教学生学习正确的呼吸开始,采用胸腹式的方法,找到更好的力量支撑。同时,训练学生学习微笑的状态,口腔打开,把声音努力往眉心上,获得高位置的发声点,放松身体,用自然的声音演唱。节奏也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让学生通过划拍的方式,掌握各种常用的节奏训练,培养良好的节奏感。
  对于多声部的练声训练,我会让学生学会倾听,并能够准确地唱好自己的声部,找到声音平衡的感觉。刚开始学生会找不到状态,受到其他声部的干扰,出现跑调的现象,慢慢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很好地保持独立的声部的音准。并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训练,加以不同速度和不同强弱和不同发音的练习,提高学生声音统一的状态。
  下面是我的合唱训练案例:
  案例一:《葡萄园夜曲》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而又抒情的四声部的合唱乐曲,需要学生用一种发自心底的声音来表达出葡萄园静夜的宁静美。所以,在合唱中如何处理这首歌曲,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强弱的对比,尤其是弱音的控制,延绵悠长的歌声,传递出美好的葡萄园月色的宁静祥和。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让孩子们在合唱的过程中体会歌曲的魅力,提高自我音乐素养,我如此来安排合唱的训练:
  1整体把握歌曲结构与层次
  《葡萄园夜曲》是一首很有层次感的歌曲,因此,我提前印制了完整的、分好声部的乐谱给同学们,让他们去了解歌曲的结构,把握歌曲的每一个部分的乐谱、音律,并带着他们搞清楚歌曲的层次。唱歌也好比读文章,只有把握了歌曲结构与层次,才能够真正地走进歌曲内部,去体会在不同的层次中歌者应该要表达的情怀。孩子们在清晰明了的歌曲层次中确实能够较好地把握歌曲内容以及前后情感的不同,为之后的唱出意境打下了基础。
  2强调歌曲的情感与意境
  歌曲的意境一方面是其旋律本身具有的,另一方面是由演唱者声情并茂地表演出来的。《葡萄园夜曲》全曲分成三个部分,钢琴的柔美旋律,将安详宁静的夜色展示眼前。此时,提示学生进入这样的画面,酝酿情绪,用悄悄话般的声音,学生刚开始唱得很直白,没有画面感。于是,我让大家深情地朗读歌词,灌入自己的情感,发挥自己的想象,先以文字入手,去领悟歌词层面的意境。孩子们大声地朗读,深情地诵读,慢慢地,读得出一些抑扬顿挫,这样,为之后歌曲演唱的缓急也做好了铺垫。   3调整气息,唱出舒缓紧急
  除了内容情感上的苍白以外,孩子们还存在气息不连贯的问题。不管是独唱还是合唱,气息都很重要。如果气息不连贯,就不能很好地表达圆润抒情的感觉,更不能体现歌曲的意境,歌词的内容和声音也难以匹配。所以,我指导孩子们调整气息,不仅要让声音从咽喉发出,更多的是利用胸腹腔发音,才能该轻缓则轻缓,该浑厚就浑厚。
  总的来说,《葡萄园夜曲》这首歌曲对于学生气息要求非常高,声音的控制要求强,情感的拿捏要求多,四个声部的和声也是难点。学生通过训练,懂得用正确的形体姿势,正确的发声习惯,声部的平衡,团队的凝聚力,共同创造出优美的旋律,对学生来说,就是很好的音乐素养的锻炼。
  案例二:《欢乐的那达慕》
  《欢乐的那达慕》是一首表现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盛况的歌曲。其特点是欢快激昂,且为四声部合唱,需要学生用饱满的激情,清晰的吐字,干净利落的声音来处理。所以,在歌曲学习与训练中,我做了如下处理:
  1寻找声音的弹性与爆发力
  《欢乐的那达慕》本身是一首很欢快的曲调,因此要调动起孩子们声音的活跃度与张弛力。因此,学习之前我会采用一些跳跃性强又富有弹性的声音练习曲进行练声,让学生找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爆发力和弹性。孩子们在声音练习中通过听觉感知,很快能够把握到这种弹跳与爆发相结合的声音特点,让人欣慰。
  2走進歌曲,学生加入讨论,一起找感觉
  《欢乐的那达慕》为二段体结构,如何来安排这两段,我们有过讨论。因为歌曲钢琴伴奏的过门就是富有动感弹性的节奏,学生调整状态,随着间奏进入热烈的赛场画面。歌曲第一部分分为三个段落,节奏明快,高音区部分很多,中间没有间奏,一气呵成,如果一直用饱满有力的声音来演唱,学生会很吃力,听觉上也很满很累。所以我给学生分析,让他们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表现出生气勃勃的情绪,动脑筋有变化地处理歌曲,也通过提问,让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怎样处理这一首作品,同学们积极发言,最后综合大家意见,老师同学生一起做出了方案——第一段开门见山,用有力度有弹性的声音,表现出那达慕大会的喜庆与欢腾,但是是有渐进的强,也显得不那么平淡。第九小结开始有二次重复,而且音高很高,长音保持,对于高声部同学有难度,很容易唱破音,这里我让他们用渐强的声音推进,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强烈,训练时让学生一定要准备好吸气,保持笑肌上扬,声音挂在眉心,气息有力地支撑在腰部,不能大喊大叫,使劲喊唱,这样既没有美感,也容易坏嗓。第十七小节开始,歌词密集,吐字要求很高,这里我要求学生学习咬紧字头,每一个字都干净清楚,力度上从最轻到最强,表现出赛手的机智勇敢,敏捷豪迈。第二段旋律同第一段完全相同,我们换成轻声有弹性的方式处理,和第一段产生对比,学生也可以适当放松一点,从第九小结开始同第一段。第三段我们又回到第一段的状态,但是更加热情奔放。通过三段的重复,一直处于快节奏的状态,在第一部分结尾,我们在此节奏减慢减弱,又稍微停顿休闲的感觉。第二部分也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吸足了气息,把音乐推向高潮,以热情洋溢的声音收尾,很好地表现出整个作品的欢腾激烈的情景。
  所以,整首歌曲虽然欢腾热情,但是通过巧妙的处理,并且让学生也参与到歌曲的演唱讨论当中,就可以让学生轻松地驾驭。这样,既能够让孩子们对于歌曲的结构、层次、情感、意境有最全面、最直观的了解,也能充分地调动起他们的自主性,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喜欢上合唱这样一个音乐活动形式,为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培养打开一道宽敞的大门。
  结语
  合唱是一门多声部的表演形式,要求声部之间的和谐,普及性强,参与面广,合唱里没有我,只有我们!它将音乐基本素养的内涵体现得淋漓精致,体现出一种团队的合作精神。演唱时候不仅要听见自己唱,也要听见别人唱,才能形成一种默契与协调。通过这样的合作形式,学生不仅可以收获到音乐的基本要素(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也能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力,激发振奋孩子们的乐观精神,并时刻调整着和谐融洽的合作精神,保持拥有纯真向上的良好歌唱状态。这也是我多年的合唱训练的体会与收获,让大弯至佳的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里快乐成长!
  [参 考 文 献]
  [1]张书华.提升初中生音乐素养的训练方法[J].知识窗,2013(10).
  [2]蔡荷萍.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初中生音乐素养[J].治学之法,2014(03).
  [3]庞艳萍.初中生音乐素养的培养[J].素质教育新探,2014(05).
  (责任编辑:李璐)
其他文献
[摘要]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在歌唱、演奏、欣赏等常规教学中要加强探究性、创造性活动,而这些活动的第一个环节都是聆听音乐。教师根据音乐作品的特点,设立相应的欣赏教学手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聆听感受音乐,从而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深入感受理解音乐,同时在音乐中感悟人生。  [关键词]静心;分析思考;关注;感受体验;自我聆听思考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现实生活世界转向的时代精神从根本上改变了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原有的追求趋向,使其呈现出主要的标志及特征: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及科学唱法的现代化。  [关键词]现实生活世界;声乐艺术;科学唱法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05-0030-03  一、中国的歌唱舞台出现的“反常”现象  现象一:业余性表演日益成为舞台的宠儿和时尚,专业性表演却逐
期刊
孟卫东,北京人,中国音乐家副主席、原中国铁路文工团总团长,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家政府津贴。198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2007年荣获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多次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及中国音协“金钟奖”任评委,在纪念建国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任音乐部主任。  主要作品有:歌剧《雷雨》(1987年,中央音乐学院)、《守望
期刊
[摘要]自然之灵,由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万千生物的生命而产生,它们充满灵性由自然而创造,正在等待人类发现、提炼、雕琢。而舞蹈之魂,除了其本身是由人體与心灵结合而成之外,它需要舞动、活跃起来的缘由。在当下的一些舞蹈作品当中,需要通过提炼自然中生命存在的形态并加以雕琢,为创作作品提供动力。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编导往往会将个人情感、生活经验、创作意图以及展开的想象,完全放置于作品中所塑造出来的形象上,构
期刊
[摘要]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的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出现了一批值得关注的作曲家,温州籍作曲家陈田鹤便是其一。他创作了140余首歌曲,其中儿童歌曲有30多首。在陈田鹤的儿童歌曲创作内容中,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和白话诗词,抓住儿童生活题材,反映儿童思想,体现儿童心理,是陈田鹤儿童歌曲创作的要点。从音乐创作技法看,陈田鹤在西方作曲手法与中国民族调式的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后来我国作曲家在民族
期刊
[摘要]技术,是指在人类的生产活动或精神文化活动中,人们所积累的某种专长、达到某种行为目的的手段或捷径。在音乐的自然传播模式中,尽管音乐含有技术的内涵,但在音乐传播的层面上,是没有以传播为目的的技术参与的。这是因为,音乐的声波从人的声带——口腔,或从乐器的弦、管中发射出来,就自然地激发起空气的振动。音乐的声音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到达音乐传播的彼岸。然而,这种传播不能现实地保留和储存音乐的具体形
期刊
[摘要]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音色四大块:即民族管乐、弹拨乐、打击乐、拉弦乐,也简称为吹拉弹打。尤其是民族弹拨乐和打击乐,弹拨乐器阵容强大,而且能充分展示中国弹拨乐组特有的力度和弹性,中国民族特有的打击乐也是音色丰富,有板类、鼓类和钹、锣等金属类。近年来中国作曲家如:郭文景、陈其钢、秦文琛、邹向平等,创作大量民族管弦乐队音乐,不断发掘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表现能力,其配器方式、音色布局等都得到了很大的
期刊
永遠的信仰
期刊
[摘要]  一代音乐大师贝多芬的奏鸣曲《月光》,至今为止已被无数音乐家或音乐爱好者演奏过,而其也成为了各大时代中音乐课堂的经典教学课目。贝多芬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无法将贝多芬本人亲自弹奏的《月光奏鸣曲》的曲調用存储设备录制下来,这便造就了后人们融入个人的理解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进行二度创作,演绎出融入个人风格的经典音乐作品供后世欣赏,并不断地将贝多芬的经典传承下去。本文以贝多芬的《月光》为
期刊
[摘要]  《双重乐感的理论与实践》,是张欢教授在从事新疆音乐教育几十年中的理论实践总结。在新疆这样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环境中,此书的出版为新疆乃至全国的音乐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其双重乐感理论的提出,也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双重乐感;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教学  [中图分类号]J7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7)01-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