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主动求知的表现。我们发现孩子在三四岁时,经常缠着父母问这问那,他们脑子里装着许许多多的小问号,进入小学低年级,他们尚能问一些问题,但到了高年级,问题逐渐少了,等到升入中学、大学,他们就不愿意提问题了,最后竟然忘了怎样提问题。于是,就有了中美大学生的比较中,中国学生不爱提问、不会提问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看来,在现代素质教育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对此必须长期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究。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培养他们敢问
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本来有许多问题等待他们去提问,只是由于老师和家长喜欢的都是听话的孩子而抑制了他们的问题。不是吗?从进幼儿园开始,每天接受的是谁听话谁是好孩子的教育,回到家里,父母要问的第一句也是今天听老师话了没有,乖不乖?而忽视了孩子在想什么,问了什么没有。“乖孩子”这一观念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扎下了根,慢慢地,孩子和成人之间的交流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沉默起来。他们眼中的老师总是高高在上,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往往威严有余而亲切不足,使孩子产生怕老师的念头,不敢与之交往,碰到问题也不敢问,更不会思考怎样提问。为了让学生敢于提问,我有意识地多走近学生,经常到学生中间去,多听听他们想些什么,喜欢什么,课间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同他们交朋友,说心里话,让他们的心灵对老师敞开,消除他们心中怕老师的感觉。这样,在课堂上他们就敢于大胆地提问。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老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答,时常让学生站在讲台上,给以展示自我的机会,给以自由想象的空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 给学生以成就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问
中小学生都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面发展”。当学生提问题后,老师要给予支持、鼓励和赞赏,让他们的成就感得到满足,激活他们的思维兴趣,使他们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如果要学生自己提问题,大部分同学是一脸茫然。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学生在课堂不能举手,不会提问怎么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在教学设计中,每节课都设计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虽然有些学生只是提些浅显的问题,但我同样给予支持和鼓励,肯定其问题的提出,并配以适当的扶持和指导,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问题得到老师的重视,同时也有不少学生能提出诸如环保问题、人口问题、人类健康问题、电脑黑客问题等等,有的问题连老师都思考未及,这时我会对他们大加赞赏,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学生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我能行”时时激励着他们。这样一节课下来,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更多了。事实证明,只要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他们的求知欲望就会大大增强,他们头脑中的问题就会不断涌现。
3. 因势利导,教会学生善问
善于提问是人的重要的素质之一。儿童天性好问,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得好,他们就善于提问,引导不得法,就会扼杀孩子天性导致他们沉默不问。近年来,我在教学中采取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认知特点进行分段培养:对于低年级学生鼓励其大胆提问,适当点拨,逐步提高问题质量;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启发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敢于突破教材,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争论越激烈越好。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曾说:“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与次好的学生的标准。”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核心就是求异思维,就是要学会尝试,学会发现。因此,我们老师不能只满足于能够“解释”事物,而要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发现事物的不同方面,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善于探究事物的不同本质。真正使他们能够认真做学问,扎扎实实会问。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中,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做到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养成敢想、敢问、善问的好习惯,对他们的终身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收稿日期:2012-03-03
1. 走下讲台,融入学生之中,培养他们敢问
孩子对外部世界的好奇,本来有许多问题等待他们去提问,只是由于老师和家长喜欢的都是听话的孩子而抑制了他们的问题。不是吗?从进幼儿园开始,每天接受的是谁听话谁是好孩子的教育,回到家里,父母要问的第一句也是今天听老师话了没有,乖不乖?而忽视了孩子在想什么,问了什么没有。“乖孩子”这一观念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扎下了根,慢慢地,孩子和成人之间的交流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沉默起来。他们眼中的老师总是高高在上,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往往威严有余而亲切不足,使孩子产生怕老师的念头,不敢与之交往,碰到问题也不敢问,更不会思考怎样提问。为了让学生敢于提问,我有意识地多走近学生,经常到学生中间去,多听听他们想些什么,喜欢什么,课间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同他们交朋友,说心里话,让他们的心灵对老师敞开,消除他们心中怕老师的感觉。这样,在课堂上他们就敢于大胆地提问。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老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答,时常让学生站在讲台上,给以展示自我的机会,给以自由想象的空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 给学生以成就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问
中小学生都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面发展”。当学生提问题后,老师要给予支持、鼓励和赞赏,让他们的成就感得到满足,激活他们的思维兴趣,使他们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如果要学生自己提问题,大部分同学是一脸茫然。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学生在课堂不能举手,不会提问怎么行?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在教学设计中,每节课都设计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虽然有些学生只是提些浅显的问题,但我同样给予支持和鼓励,肯定其问题的提出,并配以适当的扶持和指导,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问题得到老师的重视,同时也有不少学生能提出诸如环保问题、人口问题、人类健康问题、电脑黑客问题等等,有的问题连老师都思考未及,这时我会对他们大加赞赏,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学生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我能行”时时激励着他们。这样一节课下来,不是没有问题,而是问题更多了。事实证明,只要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他们的求知欲望就会大大增强,他们头脑中的问题就会不断涌现。
3. 因势利导,教会学生善问
善于提问是人的重要的素质之一。儿童天性好问,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得好,他们就善于提问,引导不得法,就会扼杀孩子天性导致他们沉默不问。近年来,我在教学中采取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认知特点进行分段培养:对于低年级学生鼓励其大胆提问,适当点拨,逐步提高问题质量;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启发他们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敢于突破教材,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争论越激烈越好。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曾说:“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与次好的学生的标准。”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核心就是求异思维,就是要学会尝试,学会发现。因此,我们老师不能只满足于能够“解释”事物,而要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发现事物的不同方面,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善于探究事物的不同本质。真正使他们能够认真做学问,扎扎实实会问。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中,只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做到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养成敢想、敢问、善问的好习惯,对他们的终身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收稿日期:201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