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编剧柏邦妮进入这个行业,有点误打误撞的意思。2003年,一位老师推荐她为电视剧《浪子燕青》写剧本,从此入行。而在那之前,她已在当时最有名的文青论坛西祠论坛积累了不少声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版面“像邦妮一样爱你”。顾小白的情况有点类似:大学毕业之后在中国铁通的网络运营部上班,每天的任务就是往官网上发两条铁路新闻,他比其他人更早拥有宽带,也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网络生涯。于是,两位年轻作者如同那个年代大多数混迹于论坛的文学青年一样,练就了百折不挠的接转本领的同时,也逐渐看清了自己的写作前景……
网络写手变编剧
2004年,博客“咆哮女郎柏邦妮”诞生,至今点击量已接近一千三百万。次年,柏邦妮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编剧系的研究生,成为赵薇的同班同学。而顾小白在2000年的西祠胡同写下第一篇帖子,《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名声大噪。而后,他在诸多网媒及平媒上开设电影评论和随笔专栏。他感谢网络,如果不是论坛上发的那些帖子,工科出身的他可能至今还在某个通信公司做技术,顶多变成销售。“之前写字的人成名途径太狭窄,且充满偶然,但网络不看出身,也许你只不过会插科打诨,在巨大的网络受众群中也可以被发掘价值。”
写了两年专栏,他开始厌倦,因写专栏认识的一个朋友介绍,他开始与李少红合作电视剧《捆绑上天堂》,花了一年半,写出二十集剧本,虽然最后未能通过审查,他却欣喜自己找到了另一条路:编剧。
此时的邦妮已经正式开始了编剧生涯,且明白过来:她遇见的第一个制片人是业内“难得的好人,尾款过了几年还想着给你。”而这个行业里,最普遍的情况是:“编剧基本没有资格和片方谈条件。行规是编剧费分三次给:写完故事大纲、写完分场和完成整个剧本,但几乎所有的合同在这三个环节上都有一条:甲方认可。什么叫认可?这是个太感性的概念。如果不认可呢?没有退稿费一说。付尾款之前又有一条‘达到拍摄标准’,但这依然含糊。业内潜规则:尾款基本是拿不到的。三期付款比例一般是三四三,编剧和片方谈合同,斗智斗勇,都是为了把尾款比例缩小,能争取到20%算不错了,湖南电视台的尾款甚至占一半,‘霸王’得很夸张。”
2009年,柏邦妮接下了湖南电视台一个戏,“签合同时说要做一个青春偶像喜剧科幻片,前前后后花了十个月,直到写完了十五集,导演却说,他要的是一个推理惊悚恐怖片,让我重写。但这十五集每一集都是经过他的认可才往下写的,出现了方向性错误,并不是编剧的问题,仍然该支付我酬劳。但对方说,只有重写了这十五集才能给钱。”
那十个月她基本没有其他收入。当她决定自认倒霉不再继续,对方又打来电话,声称“不写下去就告你。”“后来我知道和我对接的剧本编辑也很被动,但他认可没有用,必须老板拍板才可以。这就是编剧行业的现状:不规范,不专业。”中国的编剧行业尚未形成标准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工会就更谈不上了。社会价值不认可契约,所以每年各大院校戏文系毕业的学生不少,但真正能做成专业编剧的,不多。“好多人写了三四年,熬不下去了,转行做别的去了。”
维权方式:Keep writing
作为尚在事业初级阶段的编剧,柏邦妮维权的方式,除了“看清楚合约,尽量多要一些首款”,就是“更努力地写,让自己混得好一点。”“我入行好久才明白这个道理:你是C级的编辑,就只能遇见C级的制片人和导演,但当你努力上升到B级,你周围的人也会更规范和专业。你要让自己有选择权,当你有了拒绝的底气之后,才能和别人谈条件,饭都吃不起的时候,拿什么谈?”
“北漂”柏邦妮始终在努力为自己寻找生存的安全感。“曾经特别焦虑,满世界找活干,担心第二天吃不上饭。接湖南台那部戏时正赶上我妈妈生病,我慌得没着没落的,习惯揽好多活在身上。所以我一直是两条腿走路,一边做编剧,一边给杂志做人物访问,编剧如果没有收入,一个月还能拿到杂志四五千块的稿费,差不多能活。”
到去年她才看出,给杂志做人物访谈这条给她带来许多痛苦的“腿”,实际带给她许多收获:“采访过许多大腕,如今和任何人沟通都会得体从容。同时,和这些行业内很厉害的人交流,他们教给我很多,强迫自己成长。”
一个多月前,柏邦妮买了套二手房,终于要结束她的租房生涯。生于1977年的顾小白至今还没有买房买车,“压力挺大的,所以必须要有工作。”编剧之外,他还是《精品购物指南》的编辑,“一来是平衡,二来是维持生计。”
“原始积累阶段,要吃各种苦受各种累,写各种自己不想写的东西。常问自己哪天才是个头,担心即使哪天就是写想写的东西,也失去了写它的能力。一直到去年,写到第八年,开始和彭浩翔导演合作。之前,她写过许多烂片,与李少红合作的新版《红楼梦》让她在大众心目中有了专业编剧的身份,与马楚成合作的《花木兰》则证明了她写电影剧本的能力,最近她和彭浩翔合作一部都市题材电影,剧本磨了一年,写了十二稿,在行业里非常奢侈。
顾小白也是这种奢侈的坚守者,他等待遇见好的合作对象、好的项目,可以花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来打磨。花两个月做一部戏,也许能赚点钱,但对我的口碑是一种伤害。在这个圈子呆得时间长了,见人一面两面,会迅速产生是否合适的直觉,如果感觉不合适,我宁愿选择不做。只有当片方和编剧气场相投,兴趣点和想表达的东西是一致的,不管是做什么类型的片子,都能把你们共同想表达的东西倾注在里面。在这个行业,编剧还是处于被动地位。也许你为了生计,或者更多的利益,和一些不和的人合作,那必然会导致你要么被克扣钱财,要么被扭曲想法。
最需要保护的是底层
去年11月,由高满堂任会长的中国电视剧编剧协会成立,意在维护编剧权益。柏邦妮说:“这是好事,编剧形成了势力,就能在行业中越来越有话语权,我只是担心很多底层编剧够不上进入协会的门槛,而真正需要保护的,恰恰是底层的。”
年轻编剧们都有一把辛酸泪:“编剧用到一半就踢掉,后期不给编剧署名,只署一个‘前期剧本创作’,难道还有‘后期剧本创作’吗?也有人先找两个没经验的写手先做出一稿,再找专业编剧收拾,为的就是二稿编剧费用不高,但一稿实在太差,只能重写,这就是变相压榨。最恨的就是‘压榨油’式,找一些编剧做第一轮,压榨出来你最好的创意,踢开;再找一拨人做第二轮,压榨完了之后,再踢开……或者给你个大纲,让你谈谈意见,这都是赤裸裸的剽窃,因为这一行,创意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东西,就是钱。”还有不少骗子:“找你写剧本,只给了一半定金,写完之后给他,说不拍了。钱呢?没有。过段时间,就看见一部和你的剧本只有微小差别的戏出现了。”
中戏电影电视系毕业的周荣扬则补充了一个可怕的故事:“一家公司专门养了个速记员,你过去聊剧本,说的话他全部记下来;再养两个编辑,把这些所谓去开‘创意会’的编剧意见整理一下,接着往下做,不用付一分钱编剧费。”他毕业之后进了一家体制内单位做编剧,两年后因不能忍受种种限制,离职做起了专职编剧,至今三年。
还有一些知名编剧会养一批枪手,把一些粗制滥造的剧本署上自己的名字,高价卖出。不用写字,依然有收入。
“我痛恨枪手。当名编剧的作品也带不来票房和收视率,那就意味着片方可以随便找个写手就把剧本做了。只有大家根据能力、票房和收视率,分出了明显的层级,年轻编剧才有可能渐渐往上走。我尊重刘恒,他每部戏都写得很好,票房高,稿酬也高,让我们年轻编剧有奔头,可那些用枪手的名编剧,自己赚了钱,却让行业里的年轻人泄气。”
与柏邦妮的编剧经历相比,顾小白的路似乎少了许多“血泪”成分。正如他在微博上说:“我没有相关理论能力和坎坷经历,只是个不及格的非职业编剧”,他更难忍受的,是中国电影行业的审查制度,“很多想写的东西写不了。比如我也愿意写喜剧,做得偏黑色一点或者悲喜交集型,看完之后还能让观众有点想法……但这里头有很多禁忌。”
未来他希望做两种类型的电影,一种整体简单,本质则是在讲人欲望的冲突以及内心的救赎;另一种则是推理悬疑类型,更考验编剧的智商及技巧。但显然,二者都会或多或少地触犯禁忌。顾小白的成就感,也许就在那一天,他在审查和商业化急功近利的夹缝中,探寻出一种方式。
他也曾经彷徨,是否辞去媒体工作,做一个专职编剧,但“辞了媒体编剧会更扭曲我”,遂一直做到了现在。当一个“非专职编剧”又何妨,顾小白说,遇到那些他不能接受的事,他就想,还是回到最根本的一点吧:既然做了编剧,说明你热爱电影这个行业,那就始终坚持你热爱的东西,罡风吹不散热爱。
网络写手变编剧
2004年,博客“咆哮女郎柏邦妮”诞生,至今点击量已接近一千三百万。次年,柏邦妮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编剧系的研究生,成为赵薇的同班同学。而顾小白在2000年的西祠胡同写下第一篇帖子,《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名声大噪。而后,他在诸多网媒及平媒上开设电影评论和随笔专栏。他感谢网络,如果不是论坛上发的那些帖子,工科出身的他可能至今还在某个通信公司做技术,顶多变成销售。“之前写字的人成名途径太狭窄,且充满偶然,但网络不看出身,也许你只不过会插科打诨,在巨大的网络受众群中也可以被发掘价值。”
写了两年专栏,他开始厌倦,因写专栏认识的一个朋友介绍,他开始与李少红合作电视剧《捆绑上天堂》,花了一年半,写出二十集剧本,虽然最后未能通过审查,他却欣喜自己找到了另一条路:编剧。
此时的邦妮已经正式开始了编剧生涯,且明白过来:她遇见的第一个制片人是业内“难得的好人,尾款过了几年还想着给你。”而这个行业里,最普遍的情况是:“编剧基本没有资格和片方谈条件。行规是编剧费分三次给:写完故事大纲、写完分场和完成整个剧本,但几乎所有的合同在这三个环节上都有一条:甲方认可。什么叫认可?这是个太感性的概念。如果不认可呢?没有退稿费一说。付尾款之前又有一条‘达到拍摄标准’,但这依然含糊。业内潜规则:尾款基本是拿不到的。三期付款比例一般是三四三,编剧和片方谈合同,斗智斗勇,都是为了把尾款比例缩小,能争取到20%算不错了,湖南电视台的尾款甚至占一半,‘霸王’得很夸张。”
2009年,柏邦妮接下了湖南电视台一个戏,“签合同时说要做一个青春偶像喜剧科幻片,前前后后花了十个月,直到写完了十五集,导演却说,他要的是一个推理惊悚恐怖片,让我重写。但这十五集每一集都是经过他的认可才往下写的,出现了方向性错误,并不是编剧的问题,仍然该支付我酬劳。但对方说,只有重写了这十五集才能给钱。”
那十个月她基本没有其他收入。当她决定自认倒霉不再继续,对方又打来电话,声称“不写下去就告你。”“后来我知道和我对接的剧本编辑也很被动,但他认可没有用,必须老板拍板才可以。这就是编剧行业的现状:不规范,不专业。”中国的编剧行业尚未形成标准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工会就更谈不上了。社会价值不认可契约,所以每年各大院校戏文系毕业的学生不少,但真正能做成专业编剧的,不多。“好多人写了三四年,熬不下去了,转行做别的去了。”
维权方式:Keep writing
作为尚在事业初级阶段的编剧,柏邦妮维权的方式,除了“看清楚合约,尽量多要一些首款”,就是“更努力地写,让自己混得好一点。”“我入行好久才明白这个道理:你是C级的编辑,就只能遇见C级的制片人和导演,但当你努力上升到B级,你周围的人也会更规范和专业。你要让自己有选择权,当你有了拒绝的底气之后,才能和别人谈条件,饭都吃不起的时候,拿什么谈?”
“北漂”柏邦妮始终在努力为自己寻找生存的安全感。“曾经特别焦虑,满世界找活干,担心第二天吃不上饭。接湖南台那部戏时正赶上我妈妈生病,我慌得没着没落的,习惯揽好多活在身上。所以我一直是两条腿走路,一边做编剧,一边给杂志做人物访问,编剧如果没有收入,一个月还能拿到杂志四五千块的稿费,差不多能活。”
到去年她才看出,给杂志做人物访谈这条给她带来许多痛苦的“腿”,实际带给她许多收获:“采访过许多大腕,如今和任何人沟通都会得体从容。同时,和这些行业内很厉害的人交流,他们教给我很多,强迫自己成长。”
一个多月前,柏邦妮买了套二手房,终于要结束她的租房生涯。生于1977年的顾小白至今还没有买房买车,“压力挺大的,所以必须要有工作。”编剧之外,他还是《精品购物指南》的编辑,“一来是平衡,二来是维持生计。”
“原始积累阶段,要吃各种苦受各种累,写各种自己不想写的东西。常问自己哪天才是个头,担心即使哪天就是写想写的东西,也失去了写它的能力。一直到去年,写到第八年,开始和彭浩翔导演合作。之前,她写过许多烂片,与李少红合作的新版《红楼梦》让她在大众心目中有了专业编剧的身份,与马楚成合作的《花木兰》则证明了她写电影剧本的能力,最近她和彭浩翔合作一部都市题材电影,剧本磨了一年,写了十二稿,在行业里非常奢侈。
顾小白也是这种奢侈的坚守者,他等待遇见好的合作对象、好的项目,可以花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来打磨。花两个月做一部戏,也许能赚点钱,但对我的口碑是一种伤害。在这个圈子呆得时间长了,见人一面两面,会迅速产生是否合适的直觉,如果感觉不合适,我宁愿选择不做。只有当片方和编剧气场相投,兴趣点和想表达的东西是一致的,不管是做什么类型的片子,都能把你们共同想表达的东西倾注在里面。在这个行业,编剧还是处于被动地位。也许你为了生计,或者更多的利益,和一些不和的人合作,那必然会导致你要么被克扣钱财,要么被扭曲想法。
最需要保护的是底层
去年11月,由高满堂任会长的中国电视剧编剧协会成立,意在维护编剧权益。柏邦妮说:“这是好事,编剧形成了势力,就能在行业中越来越有话语权,我只是担心很多底层编剧够不上进入协会的门槛,而真正需要保护的,恰恰是底层的。”
年轻编剧们都有一把辛酸泪:“编剧用到一半就踢掉,后期不给编剧署名,只署一个‘前期剧本创作’,难道还有‘后期剧本创作’吗?也有人先找两个没经验的写手先做出一稿,再找专业编剧收拾,为的就是二稿编剧费用不高,但一稿实在太差,只能重写,这就是变相压榨。最恨的就是‘压榨油’式,找一些编剧做第一轮,压榨出来你最好的创意,踢开;再找一拨人做第二轮,压榨完了之后,再踢开……或者给你个大纲,让你谈谈意见,这都是赤裸裸的剽窃,因为这一行,创意就是我们安身立命的东西,就是钱。”还有不少骗子:“找你写剧本,只给了一半定金,写完之后给他,说不拍了。钱呢?没有。过段时间,就看见一部和你的剧本只有微小差别的戏出现了。”
中戏电影电视系毕业的周荣扬则补充了一个可怕的故事:“一家公司专门养了个速记员,你过去聊剧本,说的话他全部记下来;再养两个编辑,把这些所谓去开‘创意会’的编剧意见整理一下,接着往下做,不用付一分钱编剧费。”他毕业之后进了一家体制内单位做编剧,两年后因不能忍受种种限制,离职做起了专职编剧,至今三年。
还有一些知名编剧会养一批枪手,把一些粗制滥造的剧本署上自己的名字,高价卖出。不用写字,依然有收入。
“我痛恨枪手。当名编剧的作品也带不来票房和收视率,那就意味着片方可以随便找个写手就把剧本做了。只有大家根据能力、票房和收视率,分出了明显的层级,年轻编剧才有可能渐渐往上走。我尊重刘恒,他每部戏都写得很好,票房高,稿酬也高,让我们年轻编剧有奔头,可那些用枪手的名编剧,自己赚了钱,却让行业里的年轻人泄气。”
与柏邦妮的编剧经历相比,顾小白的路似乎少了许多“血泪”成分。正如他在微博上说:“我没有相关理论能力和坎坷经历,只是个不及格的非职业编剧”,他更难忍受的,是中国电影行业的审查制度,“很多想写的东西写不了。比如我也愿意写喜剧,做得偏黑色一点或者悲喜交集型,看完之后还能让观众有点想法……但这里头有很多禁忌。”
未来他希望做两种类型的电影,一种整体简单,本质则是在讲人欲望的冲突以及内心的救赎;另一种则是推理悬疑类型,更考验编剧的智商及技巧。但显然,二者都会或多或少地触犯禁忌。顾小白的成就感,也许就在那一天,他在审查和商业化急功近利的夹缝中,探寻出一种方式。
他也曾经彷徨,是否辞去媒体工作,做一个专职编剧,但“辞了媒体编剧会更扭曲我”,遂一直做到了现在。当一个“非专职编剧”又何妨,顾小白说,遇到那些他不能接受的事,他就想,还是回到最根本的一点吧:既然做了编剧,说明你热爱电影这个行业,那就始终坚持你热爱的东西,罡风吹不散热爱。